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别妄想泡我
665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1: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橙的拼音-鸡飞狗跳的意思
第一周
:
周一:
本周学习内容
:
学习《学生姓学不姓教》绪论部分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价值“以学生为本”是
很多教师熟悉的教育理念,但是现实中,教师们却难免慨叹: 以
学生为本,谈何容易!在我看来,基础教育领域存大三个较难解
决的问题。一是学生厌学,教 师厌教。学生因为未被关注而缺乏
学习热情,
因为感受不到成功而放弃努力;
教师则因 为学生的学
业失败而无法找到自我价值,于是厌教。二是群体至上,个体服
从。在大班额情况下 ,我们采取相同的教育方法,设置相同的教
育目标,教学面对的是“集体”
,学生个体的个性化 发展难以得
到教师的关注。三是教学从众,不敢探索。当教育质量的评判仅
仅以学生的考试分数 来体现时,
教师教学往往会选择单纯的提升
应试能力手段。
大家都在这么做,
某一个教师想不这样做就可能
成了一个异类,
长此以往,
教师们越发不敢承担运用科学 方法提
高学生素质可能存在的“风险”
。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使学
校教育回归应有 之义,
首先需要革新教师的思维方式,
立足学生
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周:
本周学习内容:教师发展的思路是通过拯救学生来拯救自己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受关注的话题,
但是,
我们不能忘
记教育的本来目的。< br>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教师在促
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
。因 此,如果教师不能促进学生
的发展,
就根本谈不上教师自身的发展。
在大力倡导教师专 业成
长、
名师支撑名校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思考教育的目的、
学校的 功能和教师的使命。
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观应该是
“学生
第一,教师第二”
。 有人提出“学生第二”
。教是为了不教,让教
学生变为学生学,这才是教学观的真谛。
第三周:
本周学习内容:教师研究的趋势是由研究教法转向研究学法
课程改革带给学校最大的变化是重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
主要内容是向如何管理好学生,
如何上好一节课等等。
大多体现
的是教的艺术。教师只想着怎么教,却忽视了学生想怎 么学。学
生学习内容是一定的,
老师和学生都无力改变,
但学怎么完成学
习任 务,
、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老师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
一套方法却不一定是急学生之所需,
想学生之所能。
目前教学状
态是,
教师长期在一种方式下教学,
不管 学生学的会还是学不会,
也不管学习内容是否对学生有意义。
要改变这一状况,
让学生 获
得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必须转向研究学习方法,
内容包括学生的
心理、学习 的规律、学习的途径、学习的管理、学习的组织等。
第四周:
本周学习内容:
教师工作的重点是组织发动学生而不是教导学生
学生在课堂 上学习,
但这个课堂不一定属于学生,
因为学生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的。
教育 过和中的教师引导是必要的,
但如
果学生只习惯于教师的引导,必然失去思考的习惯。因此,课 堂
教学中,
教师最大的任务是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学习。
没有什么
比热情更能 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意识到自己的
存在,并且全程参与学习,他才会对学习付 出自己全部的精力。
主动与被动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山东省杜朗中学的“自主型”
课堂与传统 的“引导型课堂”的区别在于,
“引导型课堂”一旦
失去引导者,便会群龙无首,不知所措,而 “自主型课堂”训练
出来的学生也比“引导型课堂”训练出来的学生要强。当然,我
们不能因些 放弃教师的责任,但一个事实是教师在课堂中组织、
发动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比教师单纯教导学生或灌输明 显好得多。
教出来的学生与学出来的学生都可能达到相同的知识目标,
但学
出来的学生更易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也更容易形成热爱学习的
情感。如果说终身学习是未来世 界的必然走向,那么,让学生姓
“学”更具有教育价值。
第五周
:
本周学习内容:语文教学应以什么为核心
语文教学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是以 文章内容为核心,
教师做
文章内容的阐释者,
其主要任务是是竭力让学生读懂课文。< br>这是
目前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授课思路,我称之为“跟着作者跑”
。
上文中的老 师也是如此,基本上是用对话方式把课文串讲了一
遍。我看的课例很多,几乎都是这种思路,设计都跳不 出如来佛
的掌心,
只不过一些人讲得花哨些而已。
第二种教学是以语文知
识和 语文智能为核心,教师的主要角色不是课文内容的传播者,
而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者,
他把课 文看作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的例子或者“抓手”
。第二种语文课很少见,但我认为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语文课绝大部分应该采用这样的教
学思路。这篇《开天辟地》 如何采用第二种思路进行教学呢?我
想,因为这是一篇神话,教师应以这篇神话为例,让学生神话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阅读神话。
也就是说要突破
这篇课文内容的樊 篱,
用更广阔的语文视角来看这篇课文,
教师
的落脚点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 而是要拓展更多的东
西。但是请注意,我说的是拓展,不是沿着课文狭窄内容的线性
拓展,而是 改换视角对课文重新审视。
第七周:
本周学习内容:阅读贵在自我发问(一)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杨仕威老师在《语文 建设》上发表
观点:新课标指出,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
生的个体 阅读”
。如何指向个体?一句话,指向个体是指向阅读
本身。
真正的阅读过程就是不断 提问的过程,
这是由阅读心理机
制决定的。
学生指向个体的阅读也就是自我发问的阅读 ,
学生的
自我发问不同于一般课堂上师生间、同学间的提问。
学生的自我发 问是其思维、
情感呈开放状态,
是对文本的一
种整体观照。
而一般的课堂提问 是在师生思维相对封闭的情况下
进行的,这些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学生心理状态各不相同,问题
的重点不一样,思维、情感的发展方向也就不一样了。
第八周
:
本周学习内容:阅读贵在发问(二)
根 据现代阅读心理学理论,
阅读主体总是带着自己的阅读期
待进和入作品的,当作品的语言、意象 、思想情感一起进入我们
的脑海的时候,我们首先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进行辨识、理解、
联结与 填补并生成新的意义、意象,从而感受作品的内涵。阅读
时,我们总是把作品提供的意义、意象世界与自 己已有的意义、
意象世界进行碰撞,对比,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开始不断的涌
现出来。只有当 问题涌现的时候,阅读才算真正开始,比如,在
开始阅读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句子,不能忽略而过,我们 要停下
来,
给自己提问题:
我能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吗?不能很快理解内
容,阅 读受到阻碍怎么办?这时就应该寻求帮助。能够回忆,就
继续阅读。读完之后,应该问自己,我能初步理 解文章内容吗?
我能提出疑问吗?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进行深层加工,
比
如概括、比较、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再次问自己:我能全面理
解课吗?就这样一直追问,直到完全理 解文章,获得阅读体验。
第九周:
学习内容: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过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三维目 标。笔者认为,
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
标中,最重要最 关键的概念是“过程”
。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结论教学”< br>,即学
习过程的缺失,这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结
论教学”
,其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接受一些结论,而不是让学
生参与和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其主要做法有三:< br>
一是结论传递。很多教师的备课,就是讲述些参考书上的
现成结论,直接移植为自己的 结论,所谓“教学”就是变着花样
和形式将现在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
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上
课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
然后再通过各类题目强化对这些结论的
记忆。整个 教学过程就是以结论传递为核心。二是结论推导,整
个数学过程是为了得出某些的即定的结论,
这些结论或者是某种
写作风格,或者是某些写作特点,或者是文章的主体思想。与前
者相比其做 做法法常常具有迷惑性,
因为从形式上看,
他似乎也
具有一定的教学过程,
学 生也会有一些的学习活动,
但这种过程
和活动的目的,
不在于让学生在过程中和活动中 成长,
而是为了
通过这样的过程和活动去“寻找”到某个结论。三是结论印证。
整个教 学过程就是为了证明一些已有的结论。
而这些结论不是老
师在学习过程中得出的,
更不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
而是
教学参考书或有关资料上的。这种做法和“结论推导”本质上 完
全是一回事,只是思路刚好相反。
可以说,过程的缺失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 原因,因
此,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加强过程意识。对于语文
学科来说,这个过程意 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十周:
本周学习内容: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学习过程
从课程的角度来说,
教师是课程的一部分,
既是课程的实施
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从教师使
用的角度来看,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是
用教材去教而不是简单 地教教材;
从教学操作的角度来说,
教师
既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案,又要能解决教学过程中
生成的种种问题。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
就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有一个阅读体验、感知、赏析和
评价的过程。
教师应该首先接触文本 ,
和文本对话,
和作者对话,
和编者对话,
以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发现阅读的问题和困惑,
然后借助参考书和资料,
深化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解决自己 的困
惑和问题,开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才
能针对文本的个性,
才能切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才能有效的组织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才能有自己的创意,自己的个 性。教师阅读
时应该尽可能性地抛弃对文本已有的结论,
尽可能地以完全陌生
的状态进 行阅读,
这样才能感知比较真实地阅读体验,
读出对文
本的个性化理解,形成教学所需 要的积累和准备。
就作文教学来说,
虽然不能简单地提倡教师写下水文,
但 教
师必须坚持写作实践,
要有自己的写作体会,
并能够了解和感知
写作规律, 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只有这样,教师在进
行具体写作教学时,
才能对写作过程有真切 的把握,
从而提高作
文教学的效率。
教师的学习过程,当然有别于学生的学 习过程。教师的学
习,除了熟悉学习内容之外,更多的是要立足于教学。教师的学
习不仅要获得 语文学习的一般收获,
而且更要有意识地积累和积
淀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体验包括学习 的困惑和挫折,
即更在意学
习过程本身。
因为这一切是教师教学决策,
教学创 意和教学机智
最重要的依据和资源。
第十一周:
本周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
一
)
这 一点是新课程理念过程观的主要内涵。
所谓学生的学习过
程,就是学生经历学习体验,享受学习 快乐,获得学习成功。人
们常说“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这里,笔者
想简单 而明白地提出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最基本的标志。第一、
保证学生的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
应该 承认,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
没有阅读机会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语文学习的整体情况而
言,
学生课内阅读的时间相当少,
课外阅读的时间更是少的可怜。
我们曾经在一个不大 范围内做过调查,
每一篇文章能够认真阅读
一篇的学生,一般不超过
30
%, 能认真阅读两遍的示不超过
10
%,而课文已经学习守完,练习已经也做了不少,但学生没有< br>认真阅读全文的情况相当严重。
从具体教学环节来看,
90
%的老
师提 供给学生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的必要时间不足。试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