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课件

绝世美人儿
917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1: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董范园)
童趣课件

篇一:童趣备课


童趣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一单元


5



浙江省永康中学

李娅
2009

12

20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学习古文翻译的方法,积累重点词语。


3
.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二、教学重点


1
.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积累重点词语。


3
.理解物外之趣。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古文翻译的方法。





2
.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防工作,解决字词,并且反复朗读。


五、教学课时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大 家经常会听到一个成语叫“童言无忌”,那这词语是什么意
思呢?是啊,小孩子说话不必忌讳。虽然孩子 讲的话有时会闹笑话,
可我却觉得他们说的话其实也很有道理。不信,我们先来看两则语
段。< br>

1
.幼儿教师:“请小朋友形容一下自己的妈妈”。


甲:“妈妈脸上的雀斑像天上的星星那么多。”


乙:“妈妈的眼睛像爸爸的皮鞋尖一样又黑又亮。”





丙:“我像爱小花猫那样爱我的妈妈。”


丁:“妈妈打扮得有点像圣诞树。”

2
.给女儿洗澡,澡盆有点小,我命令 女儿:“跪下,叉开腿,两手
撑地,低下头!”我一面说,一面嫌她慢,不住地催促她,女儿感
觉不舒服,哭哭啼啼的。忽然她不哭了,说:“妈妈,你看我像不
像青蛙?”

< br>笑过后,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孩子们的惊人的观察力、想象力,会
生发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 来看看沈复是如何具有观察力和想
象力的,如何具有童趣的。


(二)读一读


1
.各自快速读课文。课前已叫同学们做好预习 ,现在各自快速读一
遍,互相解决不会的字。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

凹(āo)

凸(tū)

....


土砾

(lì )壑(
ha


庞然大物(páng)

...


癞虾蟆(lài há ma)

...


由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不会读的字,由会的同学上去注音。



2
)全班齐读课文






3
)教师范读。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
顿,语气、语调 。读时特别注意语音停顿。



4
)比较与老师读的不同之处。 指导学生诵读,要让学生改变以前
一字一顿的读法。



/藐小之物
/

/
细察其纹理,故
/
时有
/物外之趣。



/
拟作
/
群鹤舞于空中。


心之所向,则
/
或千或百,果然
/
鹤也。


昂首
/
观之,项
/
为之强。



/
青云白鹤
/
观。


果如
/
鹤唳云端,为之
/
怡然称快。


蹲其身,使
/
与台齐。



/
二虫斗草间。



5
)请一学生读。师生共同做点评。



6
)全班齐读


(三)译一译


在我们的中学阶段,对于文言文,我们要学会自己翻译古文,读懂


古文。这篇《童趣》是我们进入中学以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
老师首先会在文言文翻译上给你们 提供一些方法。


1
.古文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抄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2
.各自翻译课文。用老师所提供的方法,根据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
意, 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
.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4
.提出四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5
.试着解释下列加点字。



1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脖子



通“僵”僵硬



2
)果如鹤唳云端。果然



鸟鸣



3
)以丛草为林。

把……当作,把……看作






4
)兴正浓

兴趣



5
)方出神

正好,正在



6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打、抽打;

驱赶


6
.分别请学生分段翻译全文


7
.教师明确全文翻译


(四)想一想


学习文言文翻译,不仅为了积累文言词语,还要为课文服务。今天
我们就进入课文内容。针对课 文内容这一点,你们觉得可以提哪些
问题来解读课文?


1
.各自把所想出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2
.四人小组交流解决问题。老师巡视,罗列问题。


3
.老师罗列学生提出的问题。



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三件事?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斥虾蟆



2
)文章围绕什么来写了这三件趣事?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来写了这三件趣事。






3
)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 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出现的
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 到的
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在文中,作者把蚊比作鹤,把花园里土
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 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
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他从中感到 奥
妙无穷而又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
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 审美情趣。


4
.刚才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非常好,我们也刚刚解决了什 么是物外
之趣的问题,那我想问同学们: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
生的?


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并且要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5
.从文中有哪些句子看出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才有可能获得物外之
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6
.试着从文中找出到现在还保留使用的成语。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五)说一说


1
.说说你童年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来展示一下 你年幼时丰富的观察
力、想象力。





2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要培养自己联想和想 象的能力,善于观察,去发现美、认识美,只
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也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 加充实。


3
.看照片,来说一说其中蕴含着什么童趣呢?


4
.是谁教给了我们这么多知识呢?介绍作者


沈 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
1765
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
(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
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 加过科


考试

,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 庭变故,夫妻曾
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
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
记趣》《坎 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
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六)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这 时我们就应该向作者
学习,利用仔细的观察,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多引用物外之趣,
让我们 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充满欢笑!





(七)布置作业


完成《童趣》的相关练习。


(八)板书设计


5
.童趣

















观蚊成鹤

观察


神游山林——→物外之趣

联想


鞭斥虾蟆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想象

五字法


七、教学反思

《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我觉得开个好


头可以使他们以后学习文言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在思
索一个问题,怎样把古文既能落实 重点,又能上得有新意,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要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这两点,
我设计了《童趣》这一

教案

。对于本教案,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新颖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导入这 一块上,力求新,并
且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展示这几则童言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
几分乐趣 ,还让他们明确了小朋友也同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能联
想到他们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 课。


2
.注重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 见。”学习文言文,读更为重要。我设计了五
个环节的读,既解决了生字词问题,又让学生明白要改变以 前一字
一顿的读法,读时要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特别是在教师读
完后,让学生分辨不同 之处,这一环节,我希望让学生自己去找出
不同,从而达到文言文诵读的指导。


3
.加强学法的指导。


老子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是救一时之及,授
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虽然这是进入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但
我 觉得较早地教他们文言文翻译的五字法,是有好处的。这样能起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学生多操练后, 翻译其他文言文就能得心

10

应手。


4
.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
最基本的理念要求。在读一读,译一译环节中,我让 学生自己诵读,
自己分辨,自己翻译。特别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更是采用了
让他们为自己 提问的方式,极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而后我有针
对性地罗列出他们的问题,由他们自己回答,我在旁 做引导,达到
了很好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整个课堂呈现出融
洽愉快的氛围。


5
.让学生获得“文外之趣”。


走进 课本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学了《童趣》,
让我们明白了只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借助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能
获得意想不到的物外之趣。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在课堂上谈了
他们 自己获得的启示,并且我从中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若遇到了不
开心的事,其实也可以学学作者,用一些物 外之趣,去发现生活中
的美,让他们学会笑对困难,使学生通过课文,在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上 受到熏陶。


《童趣》教学中,我花了很多的心思,在新课改精神的倡导下,我< br>既希望能在古文教学上有所创新,又希望有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
虽然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存在 着一些不足,这些仍有待我好好思
考,以争取自己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进步。

篇二:《童趣》备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11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


1000元创业项目-班主任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