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
萌到你眼炸
948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2: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教学小故事-英语教育格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
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
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 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
个故事,
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 友情的标准,
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
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
这也正是它千
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
一文,
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 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
因为小
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 书里有《高山
流水》
的乐曲,
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
所以在学生 们熟悉和喜爱的
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
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
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 知己难求、
知
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
1
课时
1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一、解题导入:
1.
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br>,谁还记得“善”是
什么意思?
2.
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
(板书课题)
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
二、读文识字:
1.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
在 初读的时候,
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
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
同
学们 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
来。
①辄穷其趣
②卒逢暴雨
③善哉
④援琴而鼓
⑤霖雨之操
⑥更造
2.
解决了“拦路虎”
,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
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
看来字词没问题了,
那同学们,
古人写 文
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
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
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
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大家集中注意力,
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
4.
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赏文识句
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
同学们认为文 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2.
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
“ 伯牙善鼓琴”
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
表现“善鼓”的句子。
(明确: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2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请三位同学翻译这三个句子。
“霖雨之操”和“崩山之音”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
(明确:
“伯牙游于泰 山之阴,
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
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
”
)
谁来翻译?
3.
大家注意这两句,
“峨峨兮若泰山”< br>“洋洋兮若江河”
是什么样的景色?给
同学们看张图,直观的感受一下。这样的美景用音 乐来表达,琴技果然高超,那
这个“善哉”所包含的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赞赏、欣赏)
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师读“志在高山”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生读“志在流水”师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莫道文字简,情深意也真!
”
4.
伯 牙的志趣应该不止“高山、流水、霖雨、崩山”
,那如果是“青松、杨
柳、湖光、明月”呢?( 大屏幕播放景色照片)请同学们仿照这两句话,也来写
写。
志在青松,善哉,
志在杨柳,善哉,
志在湖光,善哉,
志在明月,善哉,
评语:风光如画,五班才子,又见今朝!
5.
口说无凭,我们再来听听到底琴声如何!
(播放《高山流水》
)
这首鼓琴就是著名的
《高山流水》
,
现在也作为成语使用,
谁知道什 么意思?
(明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6.< br>这样高妙的乐曲在当时只有钟子期听懂了,
我们来看看文中又是如何表现
“子期善听”的 。
(要求学生说原文)
(答一句,译一句)
(概括:志在高山、得之泰山< br>/
志在流水、得之江河
/
初为淋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
/所念必得
/
辄穷其趣
/
吾于何逃生哉)
7.
伯牙的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子期善听”?
(明确:侧面描写)
四、续文入情
1.
一个“善鼓”
,一个“善听”
,这两人什么关系?
3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明确:知音、知己)
2.
谁知道这个故事最终结局?(用自己的话讲)
3.
这个故事的 结局并不圆满,
但是足以震撼人心,
千古流芳。
看完这个故事
后你能说说你对 “知音”
“知己”的认识了吗?
如:①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③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④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⑦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评语:老师不禁感慨!四十分钟何其短,人生大悟何其多 !亭亭少女、束发
少年,胸有成竹藏丘壑,腹有诗书气自华!
五、背文积累
文章已然通晓,我们来试着背一背。
(播放屏幕)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
伯牙子期的友谊可敬可叹!
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和学习上的
“ 善听者”
,
“听”人情冷暖,
“听”大美自然!这是我们的课后作业(展示作业
内容)同学们,下课!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用楷体默写文章。
2.
倾听班得瑞的《春野》,将你听到的声音、乐器、感受写下来,
300
字左
右。
八、板书设计
4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伯
高山
-
泰山
钟
牙
流水
-
江河
子
善
所念
霖雨之操
必得
期
鼓
崩山之音
善
琴
辄穷其趣
听
“吾于何逃声哉”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习惯,为学
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 br>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
量还给学生,让学 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
解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自学后对于 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
讲解;
学一点教一
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
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 生阅读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
并在后面也增加了与
此有关的内容,
做到了知识的拓 展和延伸,
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
文,对于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还让学生用举一反 三的方法进行了记忆。
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翻译课文使用时间过长, 以至
于后面的“赏文识句”环节时间压缩了,个别学生难点可能没有突破。第二,学
生初识文言 文,
朗读不是很到位。
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
但这篇课文中有 两处停顿难点:
“哉”
“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
气词,延长、停顿一 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
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
表现这种音乐 美。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
诵读文言文的
兴趣。
通过教学反思找 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
积累经验,
学习提升,
使自己的教学
能力更上一层楼。
5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
学
导
航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
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
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 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
个故事,
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 友情的标准,
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
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
这也正是它千
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
一文,
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 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
因为小
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 书里有《高山
流水》
的乐曲,
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
所以在学生 们熟悉和喜爱的
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读准“弦”
“若”
“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
“巍
巍”
“汤汤”
“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
借助注释、
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
读懂句子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
个故 事。
3.
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
通过诵读了解伯牙、
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
感受艺术魅力,< br>受
到美的熏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6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
2.
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
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
21
课《伯牙鼓琴》
。
(师板书课< br>题,
全班齐读。
)
上课前,
老师要考考大家:
课文讲的是哪两 个人之间的故事呢?
(生回答,师板书:伯牙
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
1
)指名读课文。
(
2
)正音。
< br>师: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
下面几个词语 能读对
吗?
课件出示:鼓琴
哉
若
巍巍
汤汤
绝弦
终身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
巍巍乎
/
若
/
太山。
汤汤乎
/
若
/
流水。
钟子期
/
死,伯牙
/
破琴
/
绝弦,终身
/
不复
/
鼓 琴,以为
/
世
/
无足
/
复为
/
鼓琴
者。
7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斜线是停顿符号,
“乎”
字是语 气词,
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
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
3
)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 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
上读流畅。
3.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
.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
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
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 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
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
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
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 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
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
你看,
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
有些词义< br>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句话的 理解为例,使
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
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
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
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
1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
“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
2
:
“善”
,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 br>“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
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
3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 是什么?
8
/
18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师:
“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
4
:文中的“巍巍”
、
“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
情得以酣畅 淋漓的表达。
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
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
的内心有了更深切 的感受。
3.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 己志在大山的情怀,
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
回旋跌宕,
如临滔滔江河。
”后来,
锺子期不幸死去,
伯牙把琴摔破,
把弦扯断,
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设计意图】
高 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 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
内
“不能理解的问题”
环节,
通 过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
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借助 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
就变得水到
渠成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不看书,
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
每个小组选一
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
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 的话说出来,加
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 的过程,
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 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
教师神情描述雨 夜的相见。
据记载,
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
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 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
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 ,
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
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 碑。
一起读:
9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