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924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2: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客房服务案例-ppt课件制作教程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
为部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 元第
21
课
《文言文二则》
中的其中一篇。
本单元既有文言文也有白 话文,
涉及中外的艺术与文化,
学习本
单元时,
应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 br>体会艺术之美,
同时将这种艺术之美化为笔
下的文字,增强写作能力。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
遇知音”
的故事,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知己之情令人动容。
本文篇幅短小,只有短短的百余字,但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浅显易懂,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
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对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增强对文言文
的理解能力,同时体会到友情的真正含义。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储备
从知 识储备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多的古诗,古诗与文
言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 生初步形成了对文言文比较浅显的印象,
也积累了一些
文言词语。
但是这种知识储备是 不成体系的,
且缺乏对文言文句式、
语法等的理
性认识,因而在理解文言文上会存在很 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引导。
2
、能力水平
在能力水平上,
六年级学生以及具备了初步自学的能力,
能够通过反复朗读 、
查阅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本,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
在小学前阶段的 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大量记叙性的文章,因此在疏通文章之
后,
经过教师适当的点拨,
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梳理文本的主要脉络,
体会到文章
中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感。
3
、心理层面
六年级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的过 渡时期,大脑在不断发展完善,思维发展
出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在授课方式 上应以直观的授课方式为
主,同时以抽象的语言进行辅助。
从心理上来说 ,六年级学生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且学生接触的
古文比较少,
对古文会存在畏难情 绪和强烈的疏离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设置
一些有趣的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的效 率。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读准“哉”
、
“巍”
、
“汤”等难度易错的字词,积累文 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
如:志、善、少选等。
2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通过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并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的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 知音的故事,明白“知音”的真正
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同时感受艺术的魅力,形成对“美”的初步 认识和感
受。
四、学习重难点
1
、学习重点
通过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本,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把握好本文的停顿,通过诵读初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
2
、学习难点
能够分析出文章前后钟子期的情感变化;感受“知 音”之间纯真的感情,理
解“友情”的真正含义。
五、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引入课文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片段,请学生回答听后的感 受,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
内容,即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
以播放音 乐的形式,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音乐比文字更为直观,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中“巍巍 乎若泰山”
“汤汤乎如流水”的含义。
2
、指导阅读,初步感知
①预习检测
学生完成导学案(见后附导学案)第一部分,为加点的字注音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部分学生单独朗读,
教师对重点句子的断句等进行重点
提示
明确 :
方
/
鼓琴
/
而
/
志在
/
太山< br>
巍巍乎
/
若
/
太山
少选
/之间
/
而
/
志在
/
流水
钟子期/
死,伯牙
/
破琴
/
绝弦,终身
/
不复
/
鼓琴,以为
/
世
/
无足
/
复为
/鼓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