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
巡山小妖精
617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2: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父爱是什么-小学生科技小发明
小学毕业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 之,得狐,狐曰:
“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
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 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
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
我而敢不走 乎?
”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
注:①逆
:
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
1
)天帝使我
长
百兽:
(
2
)子
以
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
3
)虎以为
然
,故遂与之行:
(
4
)兽见之皆
走
:
2.
翻译句子。
(
1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
2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3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
之
”
的不同含义。
(
1
)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2
)故遂与之行:
(
3
)其不善者而改之:
(
4
)曾子之妻之
市:
(
5
)学而时习之:
(
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
从这则寓言 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______
,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
字词 语
______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____
一类人。
5.
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
(
同
”
汝
“)
还,顾反,为女
杀彘
(
猪
)
。
”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
曰:
“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 知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 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妻之市
之:往
B
.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
“
返
”
C
.妻适市反
适:往
D
.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
.请把
“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br>”
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
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
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
逮
(
)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偿
(
)
③资给
以
书(
)
④
遂
成大学(
)
2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
.
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从
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
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4
.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五、孙权劝学
初 ,
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 曰:
“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1
.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蒙乃始就学
④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2
.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并释义。
①
通
,释义
。
②
通
,释义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含义。
①辞以军中多务
②以丛草为林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以我为不信
4
.根据下列句子,写出成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成语: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六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 家人讲,即了其
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解释括号里的词。(
1
)众皆弃去
(
)(
2
)破
之(
)
.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
“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七
孟 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 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
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
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
解释下列词语。
A.
嬉:
B.
贾人:
2.
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八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 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
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
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注释
]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
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
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
解释加点的词。
(
1
)
妻止
之
止
(
)
(
2
)
遂
烹彘也
遂
(
)
.
.
.
.
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
读了这个故事后,
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 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九
宋人有耕者,
田 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兔不可 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
触株
走
(
)
.
.
②因释
其耒而守株
释
(
)
.
.
③而身
为宋国笑
身
(
)
.
.
④冀
复得兔
冀
(
)
.
.
2.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
谈谈。
答:
。
十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贸贸而来。黔
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
也
斯
②从而谢
焉
谢
.
.
.
.
2.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
10
个字)。
3.
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十一
叶公子高好龙,
钩以写龙,
凿以写龙,
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
y
ǒ
u< br>,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 龙者也。
1.
“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
2.
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
3.
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
4.
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
十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其光,以书映光而
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
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
人为之语曰:“无说 《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
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
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
而不求偿
偿:报偿
D.
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
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
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十三、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 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
、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
其父(
)
,
“诣”的意思是
;为
设果(
)
,
.
.
是
为
设果;儿应
(
)声答曰
(
)
。
.
.
2
、
“
惠
”
通
假
字
是
(
)
,
“
甚
聪
惠
”
是
说
杨
氏
子
,
从
文
中
“
”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
、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十四、伯牙绝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是
的知音,
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
、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
3
、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
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
琴(
)
斩尽杀绝
(
)
绝
处逢生(
)美妙绝
伦(
)
.
.
.
.
绝
大多数(
)
悬崖绝
壁(
)
.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
鼓琴(
)
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