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 (白话)
别妄想泡我
667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2: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流行英文歌-我和岳父
-
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
(白话)
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
(白话)
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
(白话)
敖不可长①——做人治学的准则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曾子寝疾——事于小处见精神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子柳之母死——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成子高寝疾——生死都要对人有益
晋献公之丧——非礼不听是君子
吴侵陈——师出必须有名目
知悼子卒——进谏规劝的艺术
陈子车死于卫——制止殉葬的
“
黑色幽默
”
卫献公出奔——一碗水难以端平
战于郎——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鲁人有周丰也者——身教重于言教
齐大饥——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晋献文之成室——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季孙之母死——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阳门之介夫死——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为官清廉者有几多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发虑宪①——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玉不琢不成器①——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虽有嘉肴①——实践出真知
古之教者①——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大学始教
——做官从上学开始
大学之教也——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今之教者——对症下药治弊端
大学之法①——方法是成功的保证
学者有四失——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善歌者——鼓动性来自魅力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选择师长必须慎重
凡学之道——师道何日再尊严
善学者①——响鼓不用重捶
记问之学——读死书者不配为师
良冶之子——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
古之学者——于平易中见深刻
大德不官——立足根本才可随心所欲
凡音之起——音乐以情感为中心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
礼以道其志——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乐者,通伦理者也——文艺是一种工具
乐由中出——以礼约取代兵刑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
天地之道——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土敝则草木不长——淫乐如洪水猛兽
德者,性之端也——不可尽信
“
乐为心声
”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夫乐者乐也——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礼记》简介
《礼记》是 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
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 记》的
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
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 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
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 的礼制、礼
意,解释仪礼》
,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
的准则。实际上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
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 br>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
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 相
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
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 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
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
精辟而深刻 。
据传,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
圣。戴德选编 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
,在后来的流传
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 选编的四
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
,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
种书各 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
为
《小戴礼记》
作了出色的注解,
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
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
R 20;
九经
”
之一,到宋代被列入
‘
十三 经
”
之
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 与《仪礼》
、
《周礼》
合称
“
三礼
̶ 1;
,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 》
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
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 元校刻的《十三经注
疏》
,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
求做到 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
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
,原则上采用选 文的首句作标题,
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本书章节列表如下
(1)
、四书五经之《礼记》释注版
(白话)
(2)
、敖不可长①——做人治学的准则
(3)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4)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5)
、曾子寝疾——事于小处见精神
(6)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7)
、子柳之母死——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8)
、成子高寝疾——生死都要对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