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
别妄想泡我
744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2: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孕妇晚餐-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不少同学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 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
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 关键,就会
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
“
曰
”、
“
云
”
、
“
言
”
,对话最易被发现 。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
待回头检查时, 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
“
一步到位
”
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 br>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
断,不理解 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
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 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
“
书读百遍,其义自
见
”
,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
次,把确有把握的 地方断开来。比如《塞翁失马》,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
次:该段文字讲述了
“近塞上之人
”
(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
立地、静止地 看待
“
得
”
与
“
失
”
。
“
好事
”
与
“
坏事
”
,
“
福
”< br>与
“
祸
”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
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 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
“
失马
——
得马
——
儿子堕
马
”
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
“
塞翁
”< br>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
断开的 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 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
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 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
(
如下面讲到的
虚词、对话等
)
,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 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
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
“曰
”
、
“
云
”
、
“
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
“
曰
” “
云
”“
言
”
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
“< br>曰
”“
云
”“
言
”
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 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
次出现的
“
其父曰
”“
此 何遽不为
……
乎
”
。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
“
之乎者 也
”
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
“
也
”
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
“
也
”
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 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
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 它们在句
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
“
其 、盖、唯、盍、夫、且夫、若夫
”
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
立的叹词,如嗟 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
“
也、矣、耶、 哉、乎、焉、兮、耳、而已
”
等后面可断句;
③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 关联词,如
“
苟
”“
纵
”“
是故
”“
于是
”“
向使
”“
然而
”“
无论
”“
至若”“
是以
”“
继
而
”“
纵使
”“
然则
”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
“顷之
”“
向之
”“
末几
”“
已而
”“
斯须
”“
既而
”“
俄而
”
等,也可以帮助断
句。< br>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 br>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
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 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
末语气词共十一个
(“
乎
”
、
“
矣
”
、
“
也
”
、
“
焉
”
、
“
哉
”)
,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
(“< br>则
”“
而
”“
然
则
”)
,代词两个
(“
之
”)
,句首语气词
(“
岂
”
,也有人称之为 情态副词
)
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 活性,如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
,
“
乎
”
用在句中,同
“
于
”
,是介词,词性变了 。
“
也
”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
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
何
……
之有
” < br>(
宋何罪之有
?)
;
“
如
……
何
”
(如太行王
屋何?);
“
唯
……
是
…… ”
(唯余马首是瞻);
“
非唯
……
抑亦
……”
(非 唯天时,抑亦人
谋。);
“
不亦
……
乎
”
(不亦说 乎?);
“
何
……
之为
”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
……
乎(无乃不可乎?);
“
可得
……
欤
”
(可得闻欤?);
“
得无
……
乎
”
( 得无异乎?)等,可以
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 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
“
有所
”“
无
所
”“
有 以
”“
无以
”“
以为
”“
何所
”“
孰若< br>”“
至于
”“
足以
”“
得无
”“
无乃
”“
何以
”“
于是
”“
然则
”
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 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
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
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br>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
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
系,进行推断, 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
“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
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
两题,找到动词
“
亡
”“
入
”“
吊
”“
将
”“
归
”“
贺
”< br>,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
析,便不会将
“
入
”
之后的处所“
胡
”
断为
“
胡人
”
,将
“
将
……
而归
”
误断为
“
归人
”
。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
“……
者
……
也
”
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
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 断句,但
“
曰
”“
云
”“
言
”
等字作谓语 时,要
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
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
—
般在中心词前。如
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
句。
7.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
句,这也为我们 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
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 属两
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
“
故福之为祸
/
祸之为福
”
,又如《愚公移山》:
“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8.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 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
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 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
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 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
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
“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
亦如之。
”
(《资治通 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
“
争投水死者
十余万
”
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
“
争投水死
”
呢?他
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
“
争 投水
”
后加上一个逗
号。
9.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
的,也就是需 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
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
“
观千剑而后识
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
,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
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 提高。
附:句首标志词语
1
、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
2
、事件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3
、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
4
、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
5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等。
6
、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将下列文段断句: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 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
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二)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
其短有厚德者不非 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三)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
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 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
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 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
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四)子产之从政也择能 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
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 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 野使谋可否
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五)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
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 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 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
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 置酒于前谓客
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
执
饮
曰
嗟
来
食
扬
其
目
而
视
之
曰
予
唯
不
食
嗟
来
之
食
以
至
于
斯
也
从
而
谢
焉
终
不
食
而
死
(《礼记
檀弓下》)
(
八
)(
赵围于秦
)
齐人、
楚人救赵。赵人乏食,
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
取
材于《资治通鉴
·
周纪五》
)
(
九
)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
和十
一
年
秋
太
原
人
白
乐
天见
而
爱
之
若
远
行
客
过
故乡
恋
恋
不
能
去
因
面
峰
腋寺
作
草
堂
(
选自《白居易
·
草堂记》
)
(
十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
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
皆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 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
见地有片金
/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华捉而掷去之
/
又尝同 席读书
/
有乘轩冕过门者
/
宁读如故
/
歆废书出看
/
宁割席分坐
/
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 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
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 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
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
已经将坐席割开,说:
“
你不是我的朋友。
”
< br>(二)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
∕
推贤举能
∕
抑恶扬善
∕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
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
家
给人足
∕
囹圄空虚
译文: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作郑国相的事吗?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 才能出众的人,对
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责备他的小毛病。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 去
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
闲了 起来。
(三)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
以议执政之善否
∕< br>其所善者
∕
吾则行之
∕
其所恶者
∕
吾则改之
∕
是吾师
也
∕
若之何毁之
译文:人们早晚回来到这里游玩 ,来议论我们执政的好与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
它,他们憎恶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的老师 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
∕
子产乃问四 国之为于子羽
∕
且使多为辞令
∕
与裨谌乘以适野
∕
使谋可< br>否
∕
而告冯简子
∕
使断之
∕
事成
∕
乃授子太叔使行之
∕
以应对宾客。
译文: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 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
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 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
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 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
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
“
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 br>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
“
酒中复有所见不?
”
答曰:
“< br>所见如初。
”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
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译文: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
“
以前在你办 公的
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
之 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
”
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
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
摆酒,对朋友 说:
“
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
”
朋友回答说:
“
跟以前 见的一样。
”
乐广把
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 br>(七)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
患之,告 其父曰:
“
盍去诸?
”
其父曰:
“
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 鼠,不在乎鸡。夫有鼠,
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 者,弗食
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
(刘基《郁离子
·< br>捕鼠》)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 既善于捉老
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
说:
“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 老鼠,不是没有
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
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
么要把 那猫赶走呢?
(八)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 来。黔敖
左奉食,右执饮,曰:
“
嗟,来食!
”
扬其目而视之,曰:
“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也!
”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檀弓下》)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 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
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 ,右手端着汤,
吆喝道:
“
喂!快来吃吧
?”
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 :
“
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
这个地步的。
”
黔敖跟在后 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
九
)
(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
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
也
//
却秦师
/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
过矣。
[
评分标准
]
①//
为必断处,对
7
处 得
5
分,对
6
处得
4
分,对
5
处得
3
分,对
4
处得
2
分,对
3
处得
1分,对
1-2
处不得分。
②/
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
救赵
”
后断句,
“
却秦师
”
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
1
分。
④
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
1
分,减完为
5
分为止。
【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 国请求救助,齐王不
答应。周子说:
“
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 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
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 和楚国。
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
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
(
十
)
【解析】答案:匡庐奇秀
/
甲天下山
//
山北峰
/
曰香炉
//
峰北寺
/
曰遗爱寺
//
介峰寺间
/
其
境胜绝
/
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
/
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
若远行客过故乡
/
恋恋不能去
//
因面峰腋寺
/
作草堂
评分说明:
①
学生答卷一律用
“/”
。
“//”
是为方便阅卷评分设计的标志。
② “//”
处断句每处
得
1
分。
“//”
和
“/”< br>以外处断句,酌情减分,减完
5
分为止。
这道题考查文言断句,这种 方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一种
“
一巧拨千斤
”
的考查
方式 。
文言文断句的题目没有要求加标点,而是要求用
“/”
断句。这样考查既 符合文言文
“
句读
”
的
特点,又降低了难度,是一种合理的命题方式 。可能是考虑到选文内容较为陌生,命题把
原文分成了两段,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但是,本题看似简单, 实则不然,考生只有读懂大
意,才能按照文言文表达的习惯断句。
第一段,
“
甲天下山
”
处的断句若在
“
甲天下
”
后断似乎也 可以,而且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的说法
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 果这样断,下文的
“
山山
”
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
“山
”
字属于前句,第二个
“
山
”
字属于后一句;所以, 断在
“
天下山
”
后才妥当。
“
曰香炉
”
处 的
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
“
香炉峰
”
后较顺口,但是下文 的
“
北寺
”
就显得很突兀,
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
(< br>交代位置和名称
)
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
“
香炉
”
后更为合
理。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
“
自古图牒, 未有雁荡
”
中的
雁荡山,就只用了
“
雁荡
”
二字, 又如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
“
天姥”
二字。
“
曰遗爱寺
”
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 句处理,断到
“
遗爱
”
后,似乎也有一
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 文就成了
“
寺介峰寺间
”
,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
“
遗 爱
寺
”
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
“
曰
”
字也颇具干 扰性,文言文中
“
曰
”
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
“
曰
”
字往往译为
“
说
”
,可是这里的
“
曰
”
是
“
叫
”
的意思
(
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 br>“
以故其
后名之曰褒禅
”
中的
“
曰
”
字用法相同
)
,断在
“
曰
”
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br>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
——“
太原人曰乐天
”
,断句的 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
象。
“
见而爱之
”
处的断句较好确认, 由于
“
而
”
这个承接虚词,将
“
见
”
和< br>“
爱
”
两个动词紧密连
接在一起,
“
之
”< br>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
“
恋恋不能去
”
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 多,
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
“
因
”
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 系,
“
不能去
”
后的断点就较
好判断。
完成这道 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
(
如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
“
曰
”
字后多要停顿等
)
作
为标志,而忽略断句 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
断对。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
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1
)本文作者是
________
(人名)。
(
2
)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
3
)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
“________”
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
________
的情感。
【答案】
(
1
)王安石
(
2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
3
)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
【分析】 (
1
)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
家、政治家王 安石。
(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 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 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
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 渐用宾客的礼节款
待他的父亲
。
(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
十二三
岁
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
“
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
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
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 候,仲永在诗词方
面没有什么成就,
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
情。
故答案为:⑴
王安石
⑵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
关的文 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 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 殊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 题型,应先通读全文,
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相关信
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会更准确贴切。
3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 驱驰。后值倾覆,受任
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 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
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
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
①
,
未之有也。盖其操心
制行
②
,
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
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
③
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言如蓍龟
④
,
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
①
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 。
②
操心制行:思虑行动。
③
孙氏:孙权。
④
言如
蓍(
shī
)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隔篁竹,闻水声
B.
明灭可见
以伤先帝之明
C.
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
2
)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3
)语段【甲】作者追述先帝三顾 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
样的感情?
(
4
)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
“
千载人
”
的原因。
【答案】
(
1
)
D
(
2
)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
3
)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
命。目的是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
励。
(
4
)千百年来,他被誉为
“
智慧
”“
正义
”
的化身。有关他的传奇很多,
“
未出茅庐,三分天
下
”
,构成三国 鼎立局面,北伐曹操,南结孙权,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曾发明木牛流号、
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 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
“
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
,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杜甫曾评价他: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开济 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他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
天争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