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90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2: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亲情的诗句-劳动节的来历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精彩开篇词
人生常 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
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
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 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
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 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
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学习目标
1.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
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
善良之心,做 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 你必须付
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
难 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
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 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
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
不为(wéi)苟得也
(2)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
1
)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
2
)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对,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由是:由是感激:因此。
由是则生: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苟: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人皆有之:代词。
宫室之美:的。
3.
翻译下列句子。
(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4
)此之谓失其本心。
[
交流点拨
]
(
1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
法就能够躲避灾 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
2
)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 不肯接受;用脚踢着
(
或踩过
)
给别人
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
3
)
(
可是有的人
)
见了“万钟”的优厚 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
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
4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
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
如使
/
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2)
使
/
人之所恶
/
莫甚于死
(3)
乡
/
为身死
/
而不受
,
今
/
为宫 室之美
/
为之。
(4)
是
/
亦不可以已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疏通文意,
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
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
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
(
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
(二)整体感知
1.
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
交流点拨
]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 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
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 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
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
(从“生,
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 者”)
: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
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
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br>
2.
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