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玛丽莲梦兔
611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5: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见于不见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导语:
《白杨礼 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
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
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进行了艰苦卓
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
敌后的抗日 根据地。以下是本人整理的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
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
军民团结战斗、
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 ,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
导人新课。
2.
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题目 的意
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
介绍写作背景 :
《白杨礼赞》
写于
1941
年
3
月,
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
文学院讲学,
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后来离
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 br>产党领导下,
同心同德,
团结一致,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次次地 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
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 族的前途和希
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
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 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
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
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
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
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
画记难字生词,
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
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
师补充:
茅盾,
小说家,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
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春蚕》
《林家铺子》
等等。
3.
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 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
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
学生迅速默读全文,
讨论:
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
章的写作思路。本 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
(
第
1
段
)
:直接抒发对 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
(
第
2-- 4
段
)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
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
(
第
5-- 6
段
)
: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
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
(
第
7
段
)
:
揭示白 杨树的象征意义,
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
(
第
8-- 9
段
)
: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
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
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
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
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
是如何 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
印象是什么
?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
4.
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
明确:恹恹欲睡。
5.
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以黄土高原
“雄伟”
“伟
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6.
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 环境,体
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
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
的内容。
2.
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
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
(2)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
(3)< br>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
请引用课文中
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
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
树的形象特征。
(2)
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
白杨树的特点。写干, 突出了白杨树的直
;
写枝,突出了它
的直而紧靠
;
写叶,
突 出了它的向上
;
写皮,
则主要点明它
“微
微地泛出青色”
。
(3)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
特点,并用“参天耸立”
“不折 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
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
关词语。
2.
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
在第
7
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
(2)
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
(3 )
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
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
学生讨论后归纳:
(1)
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
“伟岸 ”
“正直”
“朴质”
“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
“挺拔 ”
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2)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
者 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
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
得它是 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
后面三个“难道”
,
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 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
’
、
“不联想到”
、
“不更远一点 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
点明白杨树
“至少”
象征着
“朴
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
挺立’
’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
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 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
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
华民族的精 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
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
学生讨论:
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
目的何在
?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
国民党反 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然后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 实是把楠木和
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
成对比,
表明 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歌颂抗日军民,
斥责
“积
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 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
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明确:这 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
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
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
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 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
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
本文中得到完 美和谐的统一
.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
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 注在白杨树上。
2.
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
本文以白杨树的
“不平凡”
为抒情线索。
第
1
、
4
、
6
、
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
“不平凡”
尽情歌颂,
句式结构相似,
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
者的思想 感情,
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
“景”
,
不平凡的
“形”
,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
立在我们面前。
六、课文学习总结
七、布置作业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
蕴涵的情感。
3.
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 象征手法写作
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
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 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
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
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
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 给一给图片仍
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
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
.
导入新课
1.
教师导入
(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 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
)
同
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
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
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 品质。同学们,讨论之
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
学生 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
予肯定。
(
用文
字在图片上显示:荷
-
高洁、松
-
坚贞、竹
-< br>气节、梅
-
坚
韧
)
2.
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
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 特定的容易
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
现手法。
3.
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
显示课题、
作 者,
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
请学生认真观察 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
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
5.
作者简介
(1)
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
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
(
强调记忆
)
茅盾,
小说家,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
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
、
短篇小说
《春蚕》
、
《林家铺子 》
等等。
二
.
自主学习
1.
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
,请同学们说说看“礼
赞”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呢
?
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
是什么呢
?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因而本文
以崇敬的、赞美的作 为基调。
2.
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 朗读
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
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
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
散”
,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 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
学生各抒己见后课件显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
动手:本文五次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笔在书上
画出来。
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
手脑并用: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
(1)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 br>第二部分
(2-4)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
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
(5-6)
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
平凡。
第四部分
(7-8)
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
(9)
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