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萌到你眼炸
892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5: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古代建筑结构-苍术的功效
精品文档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杨文圣
一、社会事实
1
、事实及其特点
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
:
(1)
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
;
(2)
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
;
(3)
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
(
及其情况
)
为概念所接受
,
并由主体作出判
断而被知觉的。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一般地说
,
所谓事实就是经
验事实。
”
——彭漪涟《事实论》
“事实”
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
(1)
可靠性
;(2)
客观性
;(3)
理论附着性。
2
、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一切行为方式, 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
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 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
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 法的准则》
)
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
(1)
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
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
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
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
精品文档
3
、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及其困境
(
1
)社会认知的界定
从心理学上看,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科 学的社会认知所追求的是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
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 握。
(
2
)社会评价的界定
社会评价 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
它是一种在对象性关系中的对象化活动
,
借助于 主、客间的双向过程
,
实现人对社会的支配和拥有。
社会评价是从某种社会 角度去考察和评价事物、现象的社会价值
,
判断该事物和
现象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程 度。
(
3
)社会评价的困境
其一,
社会事件具有单一性
,
社会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
一定的社会事 件一旦转化
为历史便成为后人永远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本文”
,
以后的认识对它说来永 远只能是
一种解释
,
而且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历史“本文”本身
,
既无 法度量
,
也无法判别。
其二
,
社会现实 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自我相关
,
互为主客体
,
由此必然产生出
相互 补充、相互顺应或相互制约、相互避讳的“自适应”现象
,
再加上利害关系和情
感因素 的渗入
,
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妨碍对客体的正确把握
,
从而造成社会过程中所特
有的“社会测不准”现象。
其三
,
社会发展不是 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
不是宿命的而是选择的
,
受着知识增长
的强烈影 响;而有限的理性无法对知识的增长作出准确的预测
,
因此对社会未来的预
测是不可能 的。
.
精品文档
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1
、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
国外
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惯常采取两种思路
:
一是承认社会价值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
客观的研究,似乎这 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 。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在研
究时应把对象视为有价值附着其中的对象,并且应该使用与价值相联系的方法, 但
在态度上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国内
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
:
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
,
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一致论。这种思
路 用在价值评价论上
,
就是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
,
价值之源就是 客体
及其属性。由于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
,
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
第二种建构沿着主体哲学的思路进行。它强调在价值评价中包含了价值主体的
需要
,
而且是以主体的需要为核心的
,
价值评价实际上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进行臧 否
褒贬价值关系的。
对于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的确立,必须要把以往脱离了经验的客 观性重新归回到
经验中所具有的普遍性上。社会评价活动之所以可称之为一种客观性的活动,是因
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
作为社会评价的客 观性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基础之
上的。因为在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中, 既包含着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包
含着人们自己的目的、意志、愿望,等等,亦即包含着人对社会的价 值要求,这两
种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