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史见人、论史求通、学史重法

玛丽莲梦兔
884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5: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纪贞)
叙史见人、论史求通、学史重法

——以《甲午战争》一课为例谈教学策略

青浦区凤溪中学




沈玉婷


一、研究背景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学科。
由于客观历史不能 重现,
因此我
们研究历史,只能借助“中介物”
,即各种历史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也 只有通
过帮助学生熟悉和分析适当的史料,
才能让学生对
“过去的事”
产生兴 趣和热情,
在观察历史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历 史新课标在分
类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即初步学会个 多种渠道
获取历史信息,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重历史 的
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
包括文献材料、
图片、
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
步学会运 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
动机与后果、
延续与变迁、
联系与综合等概
念,< br>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力求在表达自
己的 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
推论得当
……
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的开放性、
自主性、
探究性,
而这些都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多方面的信息,
即学会使用史料。

此新课标指出:
“对学生来说,对史料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
直接 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
而且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在学生
开来会更有挑战性和 探索性”
等等,
其中特别是史料的运用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操
作,提供了决定的思维材料 ,有利于他们的学科能力发展。

反观我们的一线课堂,还是存在诸多仅以背景、条件、原因、 作用、影响、
意义等罗列结论,
忽视历史发展过程,
忽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位作用 的现象
必须改变。
就历史课而言,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 堂教学中
渗透“叙史见人、论史求通、学史重法”的教学策略,下面就以《甲午战争》一
课为例 ,进行了一次主题研修活动。

二、教材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 次深重的民族灾难
,
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
未有的耻辱
,
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
,
但损失之
惨重超过 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
;
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
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
,
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
,
是民族 危机最严
重的时期
.
清王朝腐朽不堪
,
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
,
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
也正是这
场战争
,
促成了自鸦片战 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
危机也是转机
.
因此本课在
教材中的地 位举足轻重
,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
取教训是非常必要 的。

三、片段呈现

主题活动一:叙史见人

叙事是历史 讲授的的重要方法。
甲午战争一课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
包括
慈禧太后、李鸿章、邓 世昌、光绪帝等,还有日本公使森有礼、幕府代表高杉晋
作等日方代表,
《申报》所反映的国人 心态及甲午战后维新派的代表。在众多历
史人物中我选取了关键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在 中国的近代史上,
甲午战
争是打破亚洲平衡、
改写李鸿章命运的关键性战役。
本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战争背
景的叙述上。


“阁下赞赏模仿欧风,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

李鸿章说:

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


“对外来事物的取舍并无他人强迫,故没有丝毫羞耻之处。




森有礼答道:
“不过我国决然不会进行如此变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道、电信等

李鸿章自信地说道:
机械方面,吸收西洋的东西。




——
李文忠公全集




中国自十四年
(1888

)
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 br>
窃虑后难为继。


——
1894
年李鸿章奏折


师:对比上述两段材料,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于中日实力比较出现了何种转
变?


生:
以李鸿章为首的中国士大夫骄傲自大的心态。
甲午战前,
李鸿 章认识到
自身不足乃至不肯积极备战。

师:这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清政府的消极备战决定了清政府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课堂效果:
通过洋务运动的领袖、
晚清重臣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为代表的重
点叙述,
不仅 说明在甲午战前中日实力的对比,
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日国人
的心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直至甲午战败,
在教师的叙史过程中,
通过对李鸿章的
描述,深刻认识到清政府的 腐败直至国民的觉醒。

主题活动二:论史求通

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学习中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
系。
历史课堂教学,
需要在关 注
“方法”

关注
“目标”
同时,
更要关注
“过程 ”

既包括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
也要渗透学习历史、
思考历史的过程。甲午战争一
课在教材地位中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说甲午战争的主线是背景→经过
→结果,那么还有国人心态的转变——战必胜→战必败→觉醒这条隐线。

本课的教学 目标就是围绕着战争背景、
经过以及结果展开的,
通过对图片和
资料的分析,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
推导出日本发动这场
战争“国运相赌”的 结论,初步习得根据间接史料推导结论的方法。


第一篇:

阴云密布
-------
战争背景


第二篇:


战火硝烟
--------
战争经过

第三篇:

战争结果
——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日本是小岛国
,
地狭物乏
,
东京等地又发生地震
,
而且议院 中党派纷争
,
所以“于天时、地利、人

和无一所得”


——
《申报》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九、初十、二十一日发表的《战必胜说》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

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br>,
实自甲午战争一役始也。

“中国维新之萌桑
,
自中日战争 生”

(


启超语
)


“中 国之初醒
,
实在中日战争之后。

(
孙中山语
)


师:甲午战争中国为何战败?对国人有什么启示?

生:清政府的极端腐败 ;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中国武备废弛,不少
军官临阵溃逃。日本综合国力强大、蓄谋已久、装备 先进等。中华民族的近代觉
醒是从甲午战争时期才正式开始。

课堂效果:
通 过战前
《申报》
所折射的国人心态→战时李鸿章的言论→战后
梁启超等人的语录,可以导出中华民族之觉醒
始自甲午一役。
各个历史事件之间
要有通感,
各 历史阶段逻辑关系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结果。
通过对甲午一役各阶段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


甘肃大学排名-人生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