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温柔似野鬼°
818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6: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莫如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
在引入课题之后,< br>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
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
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
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
饰,印象更为深刻
.
与此同 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
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 基础
.
在学习文本时,
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
我抓住这一点 ,
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
.
孩子们各抒己见 ,十分踊跃,
有的说:
“他们听得目不转睛
.
”有的说:
“他们积极 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
表扬
.
”有的说:
“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
重点也 突出
.
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
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
但 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
有些繁琐
.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 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
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
.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
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2.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
是苏 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
.
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
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 物都是有生命的
.
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
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 之情
.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 这一
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

3.
《爬天都峰》教后反思

今天上课分别在两个班讲了《爬天都峰》这一课
.
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
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两 班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
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
.
接着以爬
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
.
在找自然段时,三班学生先讲学 生们说前两
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
我们 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
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
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
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
述说,不少学生都 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
.
到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
生在找时说一到五是爬山 前,六七是爬山过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
也赞许了,
当时心里很矛盾:
两 个班讲的不一样,
但两种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个
最准,觉得似乎都有理,就两种都同意了吧,反 正也不影响学生体会文意
.
学生
在读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时我 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
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
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
.
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
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
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 了,
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
“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
所以他们爬呀爬,
终于爬上了山顶
.
”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

在一班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
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
“为什么要用
“爬”字呢?

1 / 9

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 励说:
“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
值,她真动脑子!
”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 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
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
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
大都是像 猴子一样爬的,

以用爬山
.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 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

4.
《槐乡的孩子》教后反思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 出槐乡孩子的懂事、
吃苦耐劳和以
苦为乐的特点,
因为是略读课文,
所以我就 只提了一个问题,
槐乡的孩子与我们
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 的的体会
.
学生在回
答时,
大都抓住了
“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 妈妈伸手要钱的,
他们上学的钱
是用槐米换来的.
”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 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
的精神,
是靠我点出来了,
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 孩子干活时的样子
写得很好,
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
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 时天气的热,
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
.
学生 已经能
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
.
反思本节课,
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
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
是我
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
.
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
的组 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

5.
《灰雀》教后反思

开课前学 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
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
资料为主,
结果 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
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
看来学生还
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 预习
.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
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
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
会,
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 技巧和爱鸟的真心,
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
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 答
.
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
多,
学生对课文不熟,
以后教学设 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
部分,
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
学生
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6.
《小摄影师》教后反思

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 篇主题课文
.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
和细节描写,
展示人物丰 富的内心世界
.
如,
秘书告诉高尔基:
“外面来了一位摄
影师
.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 少
先队员
.
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
“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
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
.
鉴于此,在 教学过程
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
< br>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
.
因此 ,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

.
然后启 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归纳梳理后,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探讨问题,
交流答 案
.
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
.
最后,续写《小摄影< br>师》
.

2 / 9


因为有了课堂 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
写就不那么难了
.
有几个同 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学的习作
.

7.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
《奇怪的 大石头》
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
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
通过 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
故事
.
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首先自己 通读了教材,
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
确定了本文的
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 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
问题、提出问题的
.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
巨石由来的过程,
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 开讨论:

1

奇怪的大石头
“怪”
在哪里?(
2
)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
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 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
.
学生抓住“这块巨石
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 ”
,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
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
小伙伴围着石 头转来转去,
也找不到他”
这句话知
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 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明白
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 陨石”
,但李
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
.

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
.
正是因为
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
.
我让学生 反
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
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
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
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
著 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
“直到”
“才”< br>“专门考察”
“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
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
在教学这一课时,
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br>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 会,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8.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
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 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故事内容贴近学
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
.
我主要 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
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 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
质,
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
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 启示,
并让学生进行表
演,
从学生的表演中,
引导学生思考:
宋庆龄 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
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 做对不
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
“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
处理这件事?”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读了本 文后有何感想?”
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
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
我有两点思考:
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 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
.
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
.
在本次课堂上, 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
同时,尊重学生 独特的阅读感受,
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
合作、
交流,
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
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
3 / 9

的机会,效果较好


9.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板书课题后,
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
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
意见不同,
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
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
书,
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
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
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
这 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
他的意见,
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
因为开 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
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
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
但很容易让人感 到是诗人在看书
看到了一些景象,
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
也不能说 错,
但学
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
.
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 所见,这首
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
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
独自一人,
江边静静的夜
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
.
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 古诗中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
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
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
第二句也好懂,
但却是倒 装
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
夜那么晚只看 到灯又看不到人,
那个人只能猜想了,
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
解了,第二首诗学生 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

10.
《风筝》教学反思

本节课 要上得成功在于:
能把
《新课程》
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
清楚 ,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
告诉
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
老师要常常
把讲台让 给学生,
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 ,
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
.
我对学生提出几个
“允许”
:< br>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
.
在把新课 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

课堂上学生对 问题的分析、
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
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

.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
生的思维
.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
如躲 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
四面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
难了
.
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
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 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
.
我让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 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
“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
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 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
不能退缩!

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
“这句 话和第二段中的
‘我现在在哪里呢?四
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 逝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
漾了’
相照应
.
我去查有关的资料,
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
1924
年,
当时中国正处
于军阀统治下,所以,
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
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

.
除此之外,
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
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
.< br>同学预
习课文时,
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
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
经过讨论解决问
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
.
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 上课,我

4 / 9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


莫天赐-什么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