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别妄想泡我
972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6: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wenan-乡色酒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
它是任何
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
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
因此,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
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 文课
的教学中
,
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
的关 键。
刚开始,
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
“大青树下的小学的
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
?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
”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
,
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
差距
,
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
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
真正表达出来。
如何引导呢
?
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
我灵机一动,
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
请她套上这套服装。
当
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
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
我看到,
自
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
“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
朗读课文的片段吗
?
”
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
果然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
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
文,
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
由此我感悟到,
指导朗读,
除了可以
创设一种情境,
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
事物,
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
还
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
进行移情朗读,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享
受审美的乐趣,
从而培养语感。
2
花的学校
对《花的学校》一文,
我是非常喜爱的,
我反复认真地读了
这首诗,
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
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
到哪些困难,
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站在孩子的角度读,
也站在老
师的角度读,
在这样的阅读中,
我被作者感动着,
也被自己感动
着。
我想,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
被文本感染感
动,
才能够感动学生,
带动学生。
所以课堂上,
当我要求孩子们
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
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
孩子们好似刚
从睡梦中醒来,
一个个打着哈欠,
伸着懒腰,
那舒服劲,让人看
着都羡慕。在课堂上,
作者与我,
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
子,
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
嬉闹,生长。
我想,
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
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展望未来,
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的。
3
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
以问题引入,“
__
遇到
问题时,
他是怎样做的
?
”
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
不懂就问,
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
?
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
?
先生是什么样的
表现
?
”
等一系列的问题,
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
用清晰的主
线,
引导学生学习,
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自认为还不错,
我
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交流,
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
能力还在培养中,
打乱课文顺序上,
对学生来讲有点难,
学生对
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
如果用我的方法教,
会使学生对课
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
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在处理
第三自然段“这一问,
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
教室
里顿时鸦雀无声”
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
学生慢慢安静下
来,
吃惊地看着我,
看我板着脸,
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
现,
我持续了半分钟,
露出了笑容说:
“孩子们,
这就是鸦雀无声,
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
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
读完
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
哦
!
”
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
课文,
顿时鸦雀无声,
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
引得全班大笑,
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
想想
__
说代文涛是麻雀
?
”
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
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
的情况
?
”
??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
了词语的意思,
还知道了怎样运用。”
这样处理很好。
4
古诗三首
《山行》
:
杜牧的
《山行》
是一首明丽、
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
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欣赏意境。
这
同时也是个难点,
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
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不是很好,
而且“欣赏意境”
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
疏忽。
另外,
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
一样,
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
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
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
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
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
学习方
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
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既培养能
力,
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
引导学生以读
为主,
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读一读,
说一说,
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
研读古诗,
让他们在自读自悟,
相交切磋,
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
读通古诗,
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
师给大家正音,
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
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
时地张贴文中插图,
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
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
读一读,
听一听,
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
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
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
体
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
借助录音范读,
让学生从听中感悟,
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
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
富有具性地朗读,
比如:
你喜欢这首诗
的哪一行呢
?
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
好吗
?
这
时学生兴趣盎然,
十分活跃。
4.
读一读,
演一演,
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
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 实践和真实体验。
“我们一块跟诗
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好吗
?
”
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
作点拔,
旨在再现情境,
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可加以音乐渲染,
让
学生戴着头饰,
自由想象表演,
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
会使语言
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
丰满,
从而内心掀起情感
的波澜,
入情入境,
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教学这首古诗时,
我把感悟诗歌的 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
重点。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
想
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学生认真地读
古诗、
思考,
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
如“擎雨盖”
“荷尽”
“傲
霜枝”。
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
所
以我引导学生看图、
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
体会荷花此时的生
机勃勃,
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
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
图
理解“傲霜枝”,
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
的词,
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
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
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
启发学生边读边
思考:
“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
作者写了这些景物,
想想哪
些地方最能吸引你,
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
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
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
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
“留白”
的魅力。
学生通过读、
思考,
很
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荷花、
菊花、
橙子、
橘子。
顺着
学生的回答,
我这样引导:
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
想象两者的
对比,
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
我们尊重他
们的多元理解,
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
思考、
想象、
交流的时
间,
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是
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再想想:
诗人
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
?
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
她站起来
说:
“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
要坚强。”
她
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
说“像菊花一样勇敢”,
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份耕
耘,
一份收获,
我们平时要努力。”
说得真好
!
我为孩子有这样
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
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
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
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
浮现画面,
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
顺应诗句的朦胧,
从整
体的感受来理解,
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先是写游客在外,
因秋风落
叶,感到孤独郁闷,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
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 之情又被
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所以,
我教学这首诗时,
更加注重了让学生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教师范读,小组、
男女赛
读,
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
诵读等等,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
悟情。
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
情会于物”,
使学生受到
情感的熏陶,
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
内化,
师
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
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
学生通过朗读
品味语言,
引导其展开想象,
让学生投身其中,
想诗人所想,
感
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
二行诗时,
我让学生想想:
萧萧秋风吹
下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冷,
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
在这样的一个
夜晚,
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
看到眼前的情景,
你
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
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
么呢
?
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
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
你们想家吗
?
你想起了谁呀
?
这时,
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
通过自身的感受,
从中理解了
“动客情”
,
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
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
孩子们
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会更加重视这方
面的培养。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
在这堂课上,
我的教学心得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
训练。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
它是任何
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
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
因此,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
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篇课文语言
十分优美,
很适合让学生进行“美读”
训练,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力。
2.
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
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
并结合优美的
电子图片,
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
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
色巴掌的水泥道上,
欢快地蹦跳玩耍,
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
美,
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3.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的能力,
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中国古人说:
学
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
疑,
从看似平常处见奇,
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是属于学
生的,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质疑释疑,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6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
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
美中更见趣,
这样交相
辉映,
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
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
大
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 泼。
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
现的场景繁多,
内容丰富,
句式多变,
但结构整齐,
读起来琅琅
上口。
其总的特点就是美,
特别适合朗读。
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
主的教学思路,
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
感悟美,
创造美,
从而学会欣赏美。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
把握整体,
局部突破。
开课时通过教师的朗读,
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
整体感知
文本内容,
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紧接着引 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
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
继而以小诗为线索展开教
学。
为了突破重点,
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五彩缤纷”来
进行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
并没严格按照课文
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
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
进行朗读指导,
真正体现了顺学而导,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对句
子的朗读指导并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
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
图片,
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
又有了情
的体验,
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真正感受到秋雨的颜色美。
二、
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
像
什么”
进行了朗读指导,
并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
三、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点,
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
学环境。
精美的课件、
新颖的板书设计,
让学生从视觉上、
听觉
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
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
的美丽。
四、
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习秋雨的颜色时,
将秋雨的味道巧妙地融入其中,
这样
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
又大大节约了时间。
根据课文特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以“读”
为手段,而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则
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表演读。
通过表演,
让学生互动,师生
互动,
这样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
比如在仿说练习时,
完全可以将课
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
并通过比较,
让学生明白,
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
在引导学生进行
表演读时,
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
因而,
学生还不能创造性地
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7
听听,
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是一篇现代诗,
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
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
但由于是诗歌,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
说,
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设计
了五个环节:
1.
享受秋天,
引入课题。
2.
读读秋的声音,
感受诗情。
3.
说一说,
秋的声音。
4.
写写,秋的声音,
积淀语言。
5.
布置作业。
抓住仿写诗歌,
积淀语言这一点,
放开手脚,
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
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
学
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
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
没有达到预期效
果。
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
学习、
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
了作诗的兴趣,
发展了他们的听、
说、
读、
思、
演的能力,
使
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几点不足:
1.
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
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
比
如:
读第一节时,
学生读出黄叶飘飞,
读出依依惜别
;
读第二节
时,
学生读出“振动翅膀”
的原因,
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2.
诗歌的每一个字、
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
富有
无穷的想象,
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
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
造句的凝练,
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
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
子来说,
这难了一点
!
8
去年的树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
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
节,
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 。
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
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进一步感受童话的
魅力。
在教学的策略上,
我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
学生、
文本之
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
主地读课文,
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
童话中的意思、
情节,
如在自由读时,
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
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
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
—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
我随即板书,
从这些句子、
词语
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
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
力尽艰辛
找朋友的过程,
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
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
的情感了
;
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
演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
情,
就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
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
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在这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有的
语调高扬一点,
有的稍低沉,
有的边读边做动作,
还有正象人们
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
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
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
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
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
进行描述,
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
语言美、
思想美、
意境美
;
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
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是收获较大的,
但毕竟我教学
经验尚浅,
同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
的遗憾
!
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
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
刻,
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
如果我不是心
情过急,
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
说感受,
可能就会带动得
好些,
这是其一。其二,
在小练笔得过程中,
如果我能提示一些
童话的写作特点,
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生能用童话式的语言
丰富故事内容,
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9
那一定会很好
《那一定会很好》
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
因为是自读课文,
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
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
品读
课文。
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
在阅读中得到情
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有待不断完善。
1.
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
但总结的能力不行,
本
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
但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导方法,
一步步引着走,
属于半放半扶。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以后
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手,
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
起学习。
2.
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
习惯。
3.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
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
空间,
让其成为略读课文学习的主角。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在牛肚子里旅行》
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两
只小蟋蟀玩捉迷藏,
其中一只叫
“红头”
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
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
“旅行”
,
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
使
学生
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
牛有四个胃,
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
但是情节生动有趣,
语言活泼,
内容充满童
趣,
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
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
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
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
通俗易懂。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
堂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应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度。
要根据语言
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
适时地发散,
适时地集中,
才能充分
掌握语言文字的内涵。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
表达的机会。
因此,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
想象
自己就是红头,
在想象中朗读,
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
然
后借助填空题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
?
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
为学
生搭建倾诉的平台,
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
遭遇,
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
我让
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
句子
,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过程
中,
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悟,
在
朗读中体验。
在课接近尾声时,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青头凭借什么解
救了红头
?
学生们各抒己见,
滔滔不绝,
感受青头临危不惧,
对
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
并且能灵活运用知识救出朋友。
而情意目标
的达成并不是
教师
强加给学生,
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
自然
而然地达到了文道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
11
一块奶酪
我在教《一块奶酪》
这篇童话故事时,
以情境导入新课,
学
生对蚂蚁搬奶酪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有见过,
让学生通过一段小视
频,
来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过程,
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
激
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
我采用了
“读读、
演演、
评评、
再读读”
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
在充分朗读
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
为角色的动作、
神态、语气
进行设计。
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
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
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
从中体会、
感悟,
在这样“读读、
演演、
评评、
再读读”
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
的“课程目
标”
中规定:
“中年级的学
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能具体生
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
而三
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
学中,
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自己
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拓展延伸中,
让学生回家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
也训练
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设想都是美好的,
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
后的教学中,
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
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是一篇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往往篇幅
很长,
但是语言浅显易懂,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
根据故事情节,
一
边读一边预测,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
说一
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在这一过程中,
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积累经验,
以锻炼和培养能力。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
童话充满了
表演性,
故事充满了趣味性,
童话中往往出现的人物众多,
每个
孩子理解的角度也不同,
就可以鼓励孩子们分小组,
自己分角色表
演,
加入自己的动作和语言,
再全班交流评析。
让学生在表演中
理解课文,
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
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
如
《格林童话》
、
《一千零一夜》
等。
课文学完后,
进行了拓展,
让学生根据本课
学到的预测方法,
阅读其它童话时,
一边读一边预测,
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和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课堂上也有很多不足,
板书有些多,
既有黑板的板书,
也有多媒体的板书。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如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
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
回顾、
概括,
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
我
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
结果却显
得有些重复啰嗦。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
要简约有效,
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求
发展。
13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在教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这篇童话故事时,
我通过四
个环节去突破目标,
突破重难点:
第一环节:
谈话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以故事的形式把学生
引入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
可以用自己
的长处帮助有困难的人。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课堂气氛
活跃。
第二环节:
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
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在预测的时候,
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在
这一过程中,
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
以锻炼和培
养能力。
第三环节:
讨论。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会长长
?
胡萝卜
先生的胡子能用来做什么
?
??
通过问题式的探究,
让学生理解文本。
第四环节:
创编故事。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继续长长,
一
路上,
他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
还能用来做什么呢
?
结合课文内容
想一想,
续编这个故事吧
!
本次的教学活动中,
我也有不足之处,
语言组织得还不够精
练,
在引导学生方面有些欠缺,
我也会不断改正,
不断提高自己
的教学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让
评价语言更加丰富,
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14
不会叫的狗
《不会叫的狗》
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罗大里的一篇童话
故事,
于浅显的语言中,
蕴含着许多这里,
所以教学目标不只是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预测故事情节和写结局等,
还应该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