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温柔似野鬼°
948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6: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 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
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 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
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 以自豪赞美的文
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
品 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
“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
学方法的变 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
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 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
,
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 子的含义。
3.
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
大胆
创 设了一个情境:
“如果我们就是窗外
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 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
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 读,使学生受到情
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 、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
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 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
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 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
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 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
拓展阅读《走月亮》
《爱我中华》
《山沟里的孩子》
。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
的孩子》
,
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生对于
《走月亮》
这篇散文并不是 很熟悉,
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
,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
《山沟里 的孩子》这篇文
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
,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 的特别之处,
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
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 族”中“傣”
应读“
d
ǎ
i
”。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
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
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 ,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
课文,加强集体备课。
2.
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
一律。因此可以让 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
进行表演。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 自泰戈尔《新月集》
。作者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 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
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
1.
画出“花的学校”
。
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很美,画面感很 强,为此我让学生在课
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导读扎实 有效。
2.
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 课堂表演等
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 br>力。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
学生放 飞想象,
自由描述。
再如,
教师预先用手机录制的课间校园小视频,
看录像:
“想一想,
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让学生
演一演,自己会怎么想。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 种感
官参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
3.
放飞想 象,说写结合。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
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 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
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
花、喇叭花……然后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 妙,写得美妙。使学生受到情感
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和学生 边读边想象画面,
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的。首先确定重 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
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同学们怎么做?再 想想:花在风雨交
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花儿的活泼、可爱、向上,体会到童趣。< br>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 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
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 的空气,沁
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 br>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地响。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
为教学 预案去充分准备。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进一步熟悉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预案做详实,可操作。
< br>2.
学生在课前画的“花的学校”,在课文研读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画“花的学
校 ”,并把两幅画进行对比。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 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
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 br>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
课文是按事情的
发展顺序写 的,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
问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
巧妙引入“不懂就要问”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孙中山说的话,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
这句话出现在文中哪个自然段,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
弄清道理,就 是挨打也值得。”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课,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
这样学起来思路清晰。
2.
运用课件中图片、生动的语言、教师的肢体语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
于他们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激趣,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
三自 然段之前,我先出示课件中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
样就把学生的思维 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
于学习和接受,
并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中,
通过做一做
“摇头晃脑”
“拿着”
等动作表 演,
让学生入情入境。
3.
成功地将孙中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了对比。 针对课文中相关语句,我设计了这样
的一个问题:“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同学们的表现?”让学生把孙中山 和其他同学从语言上、
动作上进行对比,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 为形成了
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就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4.
我 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
结构。教学时,紧紧围 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
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 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朗读课
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在体会 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读句
子,学生感悟到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二、成功之处
1.
紧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孙中山勤学 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
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 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
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 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住描绘人物神态、语
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 的好品质。
2.
抓住“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
在学生初读 、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 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
)
。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
以为(
)
。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
)
。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
)要求,他
讲得(
)
,大家听得(
)
。
三、不足之处
1.
课前的导学案中,要求 学生预习的量有点大,再加上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久远,学生理
解“私塾”等词语有点儿困难,造成学生由 于厌倦而疏忽预习。
2.
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 么区别时,孩子们都是根
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改进之处。
1.
在拓展教学的环节中,
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
这样的环节没有 活力,
学生完成的兴趣不大,如果将读书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制成书签,作为小礼物,互相赠送,
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
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面不够广,选取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应该争取部分待进生参加这样
的学习 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 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
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
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
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
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
读书 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
第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
交换思想 、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本堂课,做到了真正的互动,学生与学生
,
老师与学生, 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准确及时的 评价,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
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
扮演一个穿针引 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
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三年级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对孩 子们来说是一
个巨大转折,习作的指导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跨越。
在以前的学习中,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了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
写反映人物特点的 写法。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写法。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
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 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 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
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简单的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
出的外貌特点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
这节 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人物形象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
以及学过的修辞方 法。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 演
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
学 的主人。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从园地内容看,有“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
平台”
、
“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
感受。积累 《所见》一诗。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
句子意思。
在班 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
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
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
成员间交 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学效果: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以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 学生学习词句
段运用中
“我的发现”
时,
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
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同时,同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那些词语,让 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中多
音字的现象,并读准和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 思。在以后
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 br>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再有在本次口语交际教学中
我引导 学生从多方面去说。例如,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
事都可以说等,注意 了拓宽思路,尽量做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交际的方式采取了
多种多样,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
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师也参 与其中,作必要的引导。最后,就这次口语
交际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总结,并为习作做好了准备 。
(教材已发生变化,本部分内
容已删去。
)
二.成功之处:培养 同学的合作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
光包括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与家 长之间的合作。我们要经常给同学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同学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协助同学形成良 好的合作行为:培养同学养成“倾听”
的习惯、
“表达”的习惯、
“支持”与“扩充” 的习惯、
“求助”与“协助”的习惯、
“建议”
与“接纳”的习惯。同学良好合作行为 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
更要求教师以身示范。
三.不足 之处: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
担。
四 .改进措施: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
些词句,再互相交流 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
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 教”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
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
种方式很重要。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 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
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 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
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 年,虽已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 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
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
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
学生感受浓 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
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 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
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 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
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 理解“擎雨盖”
“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
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 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
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 ”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
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作“擎雨盖”
,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
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
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 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
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 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
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 ,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
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 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应当是“生”字好。
2.
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 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
“你捉过蟋蟀
吗?”
师生共同表演捉蟋 蟀的动作
(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
,
共同的体验,
让学生 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
句意思的 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根据诗句大胆想象,
没 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
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 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
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 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
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 br>2.
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
面,
《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
中 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
,必须
要理 解
“白云生处”
;
又如
“小路是什么样的”
,
得找到诗句中 的
“石径斜”
。
由文字想象画面,
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 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 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
“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
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 br>然后开始观察,
发现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表现了
“我”
对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感 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 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课文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创
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 认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从形象直
观的图画入手,通过梧桐单个落叶到一群落叶,最后到铺满 路面的梧桐落叶的图片介绍,鼓
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
通过课题质疑,
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
预热课堂。
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 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
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 说一句话。这样,一
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 点;另
一方面,
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体现语言学科的人 文性。
同时,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多 角度读,悟文章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教师把读书的时间给学
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 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
都有收获。
一种是同位合作 ,
一人读课文,
另一人听,
指出读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这样从整体 入手,把握文章脉络,避免了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
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 话。另一种是引读,如一人读:“可是,地面还是怎么样?”另一
人读:“地面还是潮湿的。”学生在享 受读书的快乐的同时,也品尝到合作的快乐,理解了
课文主要内容,品悟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表达 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三 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很重要。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
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 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
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识字时,我大胆提 问:“仔细观察,分析字
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兴趣盎然,说出了两种识字方法:第一种 是形声字构
字规律识字:
“铺、泥、院、列、棕、迟”
。如“铺”
,
“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
有关;
“甫”是声旁,表音。第二种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 法识记:木
+
宗
=
棕;夫
+
见
=
规。多种
识字方法,让学生辨字析义,掌握构字规律。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是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才觉得
“门前的水泥道真 美”?我只是简单地解释: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是在上学的时候。
我没有进一步说明“ 上学”与“觉得真美”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
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 美,也有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含义在里面。
2.
教学过程中,第二自然段中“ 水洼”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较多,导致时间很紧张,影
响了后续部分的教学。此外,我对学生的回答评价 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本课层次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天上——地下( 水洼——很多落叶——水泥道——怎么
美——我的活动)
”
,如果有条件更需要把课堂 移到课外,让学生欣赏秋色,开展欣赏落叶、
落叶作画、落叶做书签等活动,把学生对秋天的喜爱融入活 动中,真正建立开放、自主、有
活力的课堂。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
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
写,体会秋 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
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 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
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 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导入新课,
设置悬念。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针 对本课中把
“秋天的雨”
比作“钥
匙、颜料”,同时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有“香味 、吹喇叭”,因此上课开始,我便在黑
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
”,故作神秘地告诉学 生这是秋雨姑娘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然
后教师谈话:“你看这个心形像什么?”有的说像桃子、钥匙 ……这样自然引入课文,激发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于是我立即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完后 ,说说自己的感
受。这样一来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我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孩子 们
走进了课文,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2.
读中感悟,读写 结合。三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是要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心中。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
此段主 要是从秋天的雨带来的色彩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丰收、
欢乐。第一句是总起句,后面 六句分五个方面写秋天的雨把各种颜色分别送给了银杏树、枫
叶、田野、果树、菊花。在教学这段时,我 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同时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让学生看到更多 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
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五彩缤纷”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 频频点头”的意思,领
略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其中送给银杏树和枫叶都是以“它把(
)送
给(
)
”同样的句式进行描 写。这样就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通道接轨了,也让学生把
吸收到的都释放出来了。
3.
把握整体,从总起句开始。本课以秋雨为线索,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
小动 物几个方面描绘了秋天。上课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从整体感受秋天的雨,让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和方面谈自己的初读体会。为了理清文章的脉络,我让学生找到每一个自
然段开头的总起句,分别找到“ 颜料、气味、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成功之处
在这教学第 二自然段中
,
我引导学生重点品味
“五彩缤纷”
这个中心词。
根据字 理析词
“分
解——组合”的教学要则
,
先将“五彩缤纷”拆分成“五”
“彩”和“缤纷”三个词素进行析
解。
“彩”字中的“彡”
是个一形多义的部首,
在
“彩”
中表示“色彩和纹路”
,
“彡”和
“五”< br>是概数
,
表示颜色多。
“五彩”
的意思不难理解
,
因 此重点放在对连绵词
“缤纷”
的字理析解上
,
从“缤纷”的绞丝旁入手
,
通过画图引导同学们从字理上理解其本义
:
“缤纷”原指旗帜后面
缀连的 飘带
,
古代叫
“旗游”
,
因风吹而游动飘拂之意
,
所以
“缤纷”
这个词语带有一种
“动感”
。
为了进一步理解词义,
我把一些彩纸撕碎握在手中,
学生很轻易地说出用“五颜六色”来形容,
接着我 把彩纸向空中一扔,学生说用“五彩缤纷”表示,因此,学生明白:
“五颜六色”只是
表示颜色 多
,
而“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
,
而且还有一种动态美。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课最后 一段是总结全文,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欢乐的”
。这一段的教学,我采用
课内课外结合的 方法。
课内引导学生先齐读,
然后从
“丰收、
欢乐”
这两个关键词进 行想象,
自由回答。课外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踏秋,寻找“丰收的、欢乐的”秋天,可是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的限制,学生对于“丰收、欢乐”的秋天无法看到。因此,此项活动收
效甚微。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摒弃要么是大量的泛泛而读,要么是“你体会到什么”的单一提问,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学完了< br>《秋天的雨》
可以让学生仿写
《春天的风》
《冬天的雪》
,
促 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 br>秋的声音》
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现代诗歌。
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树叶飘落、
蟋蟀唱歌、大雁鸣叫、秋风等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
优美,富有韵 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小 朋友最喜欢游戏,他们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很多新
课导入都是采用游戏导入,这样能很快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本课教
学中,我采用“听声辨物”的游戏,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开始,我就故作神秘,请学
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播放一些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导入: 一位诗人在秋天听
到很多美妙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
由扶到放,
先读后演。
我在备课这首诗时,
发现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
教学时,< br>我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
“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 在
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
生 读得声情并茂,体会黄叶和大树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第二、三小节写蟋蟀和大雁,老师放
手让学生去自由 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白云是怎样道别。这样由
扶到放,先读后演,既让学生 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以读
促悟。
二、成功之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br>”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熟读
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本 课时,我在学生熟读第
1-3
节的
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如:听听,秋的声音,“哗啦,哗啦”是(
)的声音。听听,秋
的声音,
“咔嚓,咔嚓”是(
)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
“滴答,滴答”是(
)的
声音 。让孩子仿造句子进行语言实践,进行仿说、仿写。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也为习作教
学进行了积累和创 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
三、不足之处
< br>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有限,对于个别词语
理解有较大 困难,特别是“歌韵”“歌吟”。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迫于
时间的压力,这两个词语 的意思,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说教,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得急
躁,效果不好。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
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很多插图是课文的另一种补白,重视插图的认识、学习,既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努力做到看图联文、看
图想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切 实掌握相关知识。
2.
“歌韵、歌吟”意思的理解使我明白:必须懂得换位去思考每 一位学生,多说让学生
可以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消化。在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多 多鼓励让
学生去探索,发现,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该及时启发和指导,发挥主导作用,切不能代替学生的想法,否则学生的探索精神被打压的同时,学生也不能彻底理解课文真意。
习作《写日记》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是指导学生用日记记录事,设计了
两个教学 重点:一是教学生写什么,即帮助学生找日记的素材;二是教学生怎么写,即帮助
学生把事写具体明白。 在确定两个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
模式引导学生表达。
不足之处: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
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
要培养学生 清晰、
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
有效地进行。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这个语文园地有
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交
流平台”——交流和总 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
,积累四季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
理解词语。“书写提示”
,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
横平竖直 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日积月累”借助拼音诵读,体会关于秋天
的成语,帮 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一.教学效果:我们一般要求孩子在书写的时候做到横平竖直,按照这个 要求写出的汉
字,可以说是非常工整,但是谈不上漂亮,因为总觉得缺少一些变化、灵动的韵味。原因何
在?就在这些书写的“小窍门”上(我个人把这点称为“小窍门”
,不知是否准确)
。
举
几个例子来说,以“横”为起笔的笔画,像“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折 弯钩”等,其中的
横部分要写得向上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了;再如,有“折”的笔画,像“横折 、横
折钩、竖折折钩”等,在折的部分要写得向左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一是笔画要写
规范、正确、整洁。
很多孩子写字时比较随意,横写得不平,竖写得不直,特别是遇到了有< br>折、有弯或是有钩的笔画,写起来就像画画一样,圆圆的,没有棱角,这都是笔画写得不到
位的表 现。写字时不要写错字,错了擦干净,保持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现在,孩子
们一般用的是语文本和拼写本来书写汉字,语文本为方格,稍小一点,拼写本和写字本为田
字格,稍大一 点。不管是什么格子,都要求孩子们把汉字写在“小格的心”中,即上、下、
左、右都空出一定的位置, 把字写在格子的正中间。
(内容只谈写字,不全面吧?)
二.成功之处:多看课外书 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许多课外读物词语丰富,当
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很生动的不妨多看几遍, 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
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摘记法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俗 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
句子 、
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
在造句、
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 握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很有帮助。此
外,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 剪下来,然后,贴到本子上,
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贴;
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
这样学 生在剪剪贴贴、
画画中获取了知识,
积累了词语。学生掌握了积累词语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 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只讲了积累)
三.不足之处:课堂上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
四.改进措施:以上说了很多具体 的操作细节,这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练
习中始终贯穿、不断感悟的。小小的汉字不仅仅只是 一个符号,它是由不同的笔画,不同的
间架结构组合成的,在相互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 力的美。愿我们的孩子能
练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
(只讲了写字)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讲述的是一个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 ,它们约定好第二年再相见,可是第
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之后,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本篇 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
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全文在平淡语 言中蕴含
着深挚透明的美。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我读故我思。
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从这几次对话中逐步地显现出来。
课文主要围绕
“鸟儿和树桩 、
工厂、小女孩”的对话展开,学生每读到一处对话,虽然一开始学生读得磕磕碰碰,很不流
畅 ,但是渐渐就流畅许多了。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另外,我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
个主角,感受不 一样主角的不一样心理。比如在刚开始鸟与树的对话中,请学生找自己的好
朋友读一读,演一演,充分展 示出一对好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
他们深刻体会小鸟满怀希望、一次比一次着 急的心情。
2.
借助空白,展开想象。
想象说话是语言训练的重 点。借助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培养学生
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极有帮助。教学到 课文结尾时,这篇课文可以借助“语言直播厅”
中的练习,指导学生借助图片,说说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又 会看见一番怎样的景象。同时鼓励
他们自己结合这一主题,再自行创设图片,画画、说说。学生在语言实 践活动中,结合课文
内容,展开了丰富想象,从而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在小鸟寻找树朋友时,有三 次对话,我创设
情境:小鸟和树是这样的难舍难分,它们约定明年春天再相见。那第二年的春天,小鸟回 来
给大树唱歌了吗?这三次对话,我采用“帮、扶、放”的形式进行学习。
第一次对 话,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帮着学生找到学习对话的方法,让学生自读对话。我
引导学生:
“人物 的心情是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通过鸟儿和树根的对话,
你感受到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设想着如有学生说到小鸟感到很
惊讶,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并 适时地表扬学生。随后,让同桌读对话,通过各
种形式的读,感受小鸟的惊讶、着急,树根的难过。
第二次对话,我以“扶”为策略,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为主,合作学习后,在各小组把
交 流的结果进行汇报。接着,让学生对小鸟从山谷到村子的路途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想象。
最后,再次出示 鸟儿临别时的话,更进一步体会它的诚信。
第三次对话,我运用“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 读、自悟,说感受。然后对小鸟寻找
树朋友时的三次询问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悟并说出小鸟在询问时,一 次比一次担心、急切、
伤心,此时,板书:问问问。一个比一个问大,让学生从板书中也能感受到小鸟的 心情。
三、不足之处
这篇童话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
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
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但是当变成火光,就是 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是尽
心,是牵挂,是深厚的爱意,是纯真的友谊。虽然我对文本的解 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
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我也仔细想了想 ,认为今后应该特别注意几
个方面:
1.
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 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
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 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
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
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
是一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
,
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的故事。
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
,
让孩子们明白
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以树的心情为抓手,理解主旨。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 br>,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
,
通过抓住树
的内心变化
,
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延伸快乐。在第一自然段中种子“难受”渴望长大;在< br>第四自然段中当种子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时,种子的感觉是“很好”;第五自然段中,大树主
动“向 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当做成手推车、椅子后,大树感觉“真舒服”;最后大
树做成木地板时“满 意地舒展”。了解了大树的内心变化,感悟到大树为人服务内心的快乐
这一主题。这时,我提出:“此时 你想到了什么句子?”学生很自然想到“机遇给予是快乐
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相同主题的句子 。
2.
多方法识记生字。
现在语文基本上是一天一课,而且每课 的识字量又很大,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在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记住这些生字呢?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很重要。 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
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 字,并提供平台让孩
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第一种是“形近字比较”
:经一茎
堆一推
折一拆。第
二种是“加一加”
:
纟
+
宿
=
缩
奴
+
力
=
努
口
+
支
=
吱
。第三种是“谜语”:“一日”谜底是
“旧”
。
二、成功之处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之处是仿写句子练习。
首先我让学生读原文中的句子:“我一定要 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
好。”分析:这句话分成两部分,分别是:“谁干什么
+
心情怎么样”,按照这个例句,请学
生仿写。在仿写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首先 出示句子:
“我(什么地方)
(干什么
或看什么)
,心里。
”然后让 学生根据例句,小组合作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这样把人物的动
作和心理合为一体,进行语言训练,由易 到难,逐步放手,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教学“总 结全文”这一环节,我提问: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
段怎样的历程?学生依据板书 回答出来了:
“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
板”
,学生理解大树是为 别人服务,并感到很快乐。可是有个别学生认为:“大树一生都在为
别人,没有人为它服务,太亏了。” 此时,我应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了解大树成长时,护林
员、森林警察等很多人为它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心 血,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说一些大道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 要进行一些改进:这篇童话通俗易懂,主题鲜明,我在以后教学中,
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
法。如朗读“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这一 句中“一定”要重读,体现了大树的想法
和迫切愿望。自读自悟,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 的。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 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
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 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
,最后侥幸逃脱
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小知识。本文 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
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 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
达的机会。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运用朗读对话进行教学突 破,历来是老师们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本课红头与青头
间的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课上我 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分角色朗读,从读
中感悟出生活中的哲理——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尽自己最大 的努力帮助朋友是一种美好的品
质,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将青头的话再三指导,使得学生感受到青头 的话是句句激励红
头,给了红头信心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话语 的力
量。
2.
在教学的结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红头遭 遇困难时,是青头给予了帮助与鼓
励,那青头凭借什么才能做到这些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感受青头的临危不惧
和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它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 在潜移
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
自然而然地课文的情感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了。
当学生读到:
红头高兴得流下来眼泪:
“谢谢你……”我问学生:“它还会说什么?”一石激起 千层浪。这
个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我用法国的一个谚语< br>“人生无友,犹如生命中没有太阳”结束了本节课。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而“复习”这
一环节,
我通过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些上节课所学的新词:
“蟋蟀、
旅行、
草堆、
拼命、
细嚼、
消化、喷嚏、笑眯眯”,让学生在会读的同时,用这几个词语串联复述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
通过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
情 感,并能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青头鼓励红头的话,在教学中我 没有让学生一一找出来,进行比较,重点朗
读感悟。这一点不足之处在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我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本课教学中对话较多,语气、神态、情感等在朗读时需要细细感悟,如:
“救命啊!救
命啊 !
”红头拼命地叫起来。这一句中要让学生感悟: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喊“救命”,
而且会 一连喊两声。因此在朗读时,第二个“救命”语速要加快。这样通过把生活的体验带
进课堂,学生就会领 悟了。
《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
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 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本课的一个写作方法是心 理活动的描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心理活动的描写,他
们难以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表演法, 完美诠释了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我是这样做
的:首先请同学们抓住“蚂蚁队长想”这个关键词组,找到 关于蚂蚁队长心理活动的句子:
“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怎么办呢?他的
心七上八下。
”读一读,同时注意到里面的一个词“七上八下”,然后请同学 们在自己座位上
站起来,伸出左手,同时读书中的语句“丢掉,实在太可惜”,这是蚂蚁队长当时的一个 想
法;接着伸出右手,读另一个句子“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显然 这两个是
相反的想法,通过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蚂蚁队长心理的矛盾之处。为课文后面蚂蚁队长的决定打下基础,体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品质。
2.
读演结合 ,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可是朗读教学不
能泛泛而读,应该激发学生朗 读的兴趣。本课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
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 体验了“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随着课文
中的对话,对全班发号施令:
“稍息立正,向后 转!
”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
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 稍(
sh
āo)
”的识记与运用,起到很好的效
果。
二、成功之处
反观本课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就是在课堂中的“对比教学”。
在本课中有一个对比 ,那就是蚂蚁队长前后喊的两次口令:
“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
立正!向后——转!齐步— —走!
”这中间的破折号都是表示声音的延长,但是意思却完全不
一样,第一次表达的意思是: 小蚂蚁们快点离开,第二次口令的意思是:小蚂蚁们快来。一
样的口令,不一样的含义,这正是蚂蚁队长 心理活动的结果,表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
于律己的品质。同样的对比还表现在小蚂蚁们干活的态度 上,第一次小蚂蚁们是因为心里在
牵挂着那一点奶酪渣子而不动,第二次见到蚂蚁队长的品质后,大家主 动积极干起来。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过生日的时候 ,都能见到奶酪,并且能吃到,甚至把奶酪
乱涂乱抹,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 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
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激烈、矛盾的心理难以理解,教学中我也没有采用 恰当的方法突破
这个知识点,效果不是很理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
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 br>对于课文的复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带有生字的词语,让他们串珠连线,引出可问
的主要内容的 同时,有效地吸收课本的语言风格,积累词语,内化语言。
《习作:我来编童话》教学反思
儿童对童话故事有特别的偏爱,
在作文起步 阶段,
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
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本次 教学设计,我十分注重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漫游于童话王国,学生在情境中看
故事,明白童话特点;编故 事,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写故事,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学
生从读到说从说到写,充分 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设计体现出了趣味性、 综合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
作文的积极性。学生“快乐着有所收获”
。在课堂开始,我让学生回顾读过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
王国。
接着通过排列句子的游戏 ,
让学生体会到写好童话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才能让别人弄明白;
在读
《狐< br>狸和猫》的童话故事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要抓住童话中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而< br>且用词要丰富,才能把童话故事写得生动、具体。
二.成功之处:写童话需要想象,童 话中的事物可以不完全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要受它们
的制约不可胡编乱造。因此要指导学 生在构思童话情节时,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生活常理,符
合事物特点,使儿童的想象合情合理 。所以我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几种小动物,开动脑筋,展开合理的
想象,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小组 同学听,让小组同学给自己提提建议。组织学生编写童话,都按照先
说后写的顺序进行。学生口头编童话 可以不受汉字的约束想象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
就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 能力。这样由说到写,学生编写童话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同时同桌互
说,既可以给每个小朋友说话的机会 又能让相对较弱的学生从同学的思维中得到启发,从而拥有自己的童
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br>在评作文的过程中,
我改变了以往学生作文老师评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自己讲评价的准则,自己评作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评价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也得到
了提高。学生汇报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让三种不同程度的学生上台汇报,这样给在写作方面相对较
弱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与人分享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写好改好童话后,
我发 动学生编写
《童话集》
,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他们的创造精神又得以展示 。
三.不足之处:感觉本次作文指导存在的问题是预留给学生说、写的时间少了。学生在品读 范文的精彩之
处花了太长的时间,导致在分组编童话之后没有时间再进行写作了。看来,在授课环节设计 上尚有欠缺。
今后在作文备课时将多多锤炼。
四.改进措施:习作指导课老师可以通 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老师在课上应通过各种方法
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作文指导来说,激 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这两条是最主要的。
本内容不是该册课本的内容《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 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
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要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
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 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
表述,
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
< br>日积月累包括三项内容:
“读读认认”
、
“我会填”和“我会读”
。其 中“读读认认”是让学生巩固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加强
积累。
“我会填”是八个偏正式 短语,要求学生在搭配词语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对词语的意
思,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我 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次口
语交际的话题是
“ 夸家乡”
,
是对本组专题的深化和延伸。
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也可以与展示活动同时进行。课前要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
料,了解家乡 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培养学生搜集
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教学效果: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
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反映
家 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
示自己各方面的 才能和学习成果。这次“宽带网”是对本组专题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展示了
我国民族和行政区划的知识。 其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
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
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
二.成功之处: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
概括着 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对于作文来说,大胆而合理的想
象会使文 章神采飞扬。有了想象,我们可以把山写成一个伟岸的巨人,把春风写成一个神圣
的神者,我们的笔下的 景物才会生动。因此本节习作指导教学中我抓住了想象来指导学生说
说树叶被风吹起的样子,
果 农收获果实的情景等。
从图画中回到现实,
再从现实中回到画面,
这样让学生在说话和 习作中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里面加上好词佳句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了。
三.不足 之处: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寓教于乐,把枯
燥的练习,变得好玩有趣。
四.改进措施:在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
到近的观察,
并以一学生的讲述为例具体说明,
然后再指导学生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部分,
也可以先中间再四周等等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将积累的好词佳句用进
自己 的讲述和习作中去。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的是老屋已经活了
100
多岁了, 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正
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最后小蜘蛛一 边补网,一
边给老屋讲故事。就这样,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站在那儿。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 br>心和善良品质,要学生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 力。
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
,
这就必须要
有选择
,
选 择那些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
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
疑< br>,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把课题设置为预测
点之一,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问学生
:
老屋到底倒了没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
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矛盾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
明白 老屋是因为帮小猫、母鸡、小蜘蛛才没有倒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通
过
“预测 ——阅读”
,
使学生意识到,
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
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 些线索,
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
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
来体会 人物的不同角色,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教学时,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表演时,在表 演前把头饰道具等要准备充分。首先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
文中的对话;然后是别的学生朗读,这三个学 生表演。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的
形式,表现出来,精彩对话在课堂上情景再现。在边读边演 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
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和学生一起制作爱心贺卡。
课文的中心是 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
结构,成为学生的新的世界观? 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向生
活中那些善良的动物、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 表达自己的爱心。教师谈话:“我们生活中有
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善良的动物像小猫、老母鸡、 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
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选一个你最 想帮助的人,把你
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话语,贴在班级后面的爱心栏上。”于 是学
生纷纷根据所要献爱心的对象,写上不同的爱心话语,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在主题班会上,
郑重贴上。这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爱的洗
礼,学生用自 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了人与人之
间的美好。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要求续编故事,由于课堂时间已 经剩下不多了,
学生也没有接触过,
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纯粹把课文中的小动物换成其他 动物的名字,
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要想学生的预 测能够有效果,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知道课
文大致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一 个句子来预测。
2.
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大力气,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反思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主要 写近视的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这根胡子
吸收了果酱的营养,
所以越长越长,
他 的胡子被放风筝的男孩,
发愁的鸟太太得到有效利用。
该课文目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奇特想 象能力
,
明白其实帮助别人,
就是一种分享。
是分享
自己的能力,分 享自己的知识,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本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白胡萝卜先生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变长了后,对自己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对别人是一件好事还是
坏事?通过研读, 学生都知道当男孩子放风筝遇到困难,鸟太太晒尿布遇到困难,都是通过
剪去胡萝卜的一截长胡子来解决 困难的——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帮助了别人;同时,有一个这
么长的胡子,也是胡萝卜先生的烦恼,也是胡 萝卜先生的困难——别人把他的胡子剪短了,
也是在帮助胡萝卜先生,因此,胡萝卜先生帮助别人,也帮 助了自己,让自己和别人都得到
了快乐。
2.
“三读”课文明故事。
本课是一个绘本故事,教学中我采用“三读”方 法,让学生明白故事,知晓故事,感悟
故事。一读图画猜测故事。第一次阅读,我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 猜测故事的发展。二读文
字想故事。
第二次阅读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提供的文字,
对 第一次的看图猜测是一次验证。
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三读图文互照故事。第三次阅读,学生细读文字 ,对照图画,感悟
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长着长胡子的烦恼,以及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体会男孩子和鸟太 太在
烦恼中看到长胡子的喜悦心情。感悟帮助别人后别人的快乐,以及自己得到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通过对比、演练使学生明白长胡子的妙用。
在教学中,关于胡 萝卜先生的胡子很长很长,在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长胡子被风吹
到了身体后面,他完全不知道。”对 此,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把胡萝卜先生和我的胡子进行
对比,然后我问学生:“自己的胡子都不知道多长 ,那么胡子到底有多长?”于是,让学生
进一步进行表演,一名学生拖着一团毛线,从班级往走廊走去, 边走边放毛线,学生感受到
胡子长长的,拖在后边,男孩子、鸟太太剪一截,胡萝卜先生根本不知道。同 时学生产生疑
问:这么长的胡子,能在风里飘动吗?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教学“总结全文”
这一个环节,
当我出示
《草房子》
《别让鸽子开巴士》等读本的题目,
让孩子试着预测书里的内容时,学生的回答从预测变到了疑问,我这时没有及时把孩 子的回
答引领到预测的范围,尽管大家踊跃发言,但是答案成了“我想知道是不是……”或“他为
什么……”实际上,预测不等于发出疑问,这个问题在后期教学中要重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这篇童话通俗 易懂,主题鲜明,在教学中需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来强调,重音朗读。如
句子“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 只能飞过屋顶”,其中“实在”就需要加重语气,重点强调
男孩子迫切需要一根长绳子的心情。像这样的 词语还有,如句子“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
面,他完全不知道”中的“完全”;句子“胡萝卜先生常常 为胡子发愁”中“常常”,等词
语。这些词语除了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以外,还要学生在写作中要会用。< br>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
《不会叫的狗》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 的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文章构思新
颖,想象丰富,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 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
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 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
人生之路。故事暗示“小狗终于成为真正的狗,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题。童话以现 实为基
础,幽默地展示现实中某些现象,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互动游戏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下,以动态的方式,宽松、有序
地引导学生 进入文本,积极思考。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听音揭题,练习预测”
,然后播
放小动物叫声 ,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又让
学生了解到动物叫声的独特 性。接着用一句话自然转入“一只不会叫的狗是如何学习叫这个
本领的?”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运用已经 掌握的方法预测,在实践中运用,进一步感受阅读
童话故事时预测的乐趣,也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br>
2.
小组合作,续写结尾。课文最大的亮点是结尾为小狗预设了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 的
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中找对老师,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面对这种情
况 ,
单个学生很难比较全面地认识到三种结局的不同,
因此按照
“先个人—— 再讨论”的方
法,明确要求小组合作时要轮流说说自己的预测,并说说理由。同时注意听同学的预测,思
考是否有道理。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自主全员参与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表达、倾听、判
断与 评价,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思维的发散性,于是要求学生说说“读了
这则童话后的收获和感受”,要求从“小 狗、小公鸡、狐狸、杜鹃、猎人”等不同的角度,
进行感悟,学生说出很多令我始料不及的答案,真正做 到了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虽然为这则童话主人公就设计了三 种结局,并且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结局
更好一些,为什么?但是学生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统一,都认 为第三种结局更好一些,对于
其他的结局,即使有的同学能想出,篇幅也是很短,或者照搬课本中的情节 ,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教师不要过早地认 可一种结局,也不要在其中的一种或者我们认为比较
正统的一种结局中加以渲染,或者着重强调,真正做 到引导者的身份。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 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
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 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
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 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
游戏的趣味性。
2.
教师是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
支持者和参与者。
通过让学生讲自己、
讲家人、
讲 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
情感体验。在教 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
的环节,
学生感受到 自己被别人欣赏,
被别人尊重,
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
更自信、
更轻 松地与别人交流。
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 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
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 学生在课堂上
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