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温柔似野鬼°
948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6: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卜谷香)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 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
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 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
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 以自豪赞美的文
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
品 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
“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
学方法的变 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
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 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

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 子的含义。

3.
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
大胆
创 设了一个情境:
“如果我们就是窗外
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 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
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 读,使学生受到情
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 、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
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 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
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 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
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 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
拓展阅读《走月亮》
《爱我中华》
《山沟里的孩子》
。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
的孩子》

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生对于
《走月亮》
这篇散文并不是 很熟悉,
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
,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
《山沟里 的孩子》这篇文
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
,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 的特别之处,
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
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 族”中“傣”
应读“
d
ǎ
i
”。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
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
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 ,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
课文,加强集体备课。

2.
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
一律。因此可以让 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
进行表演。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 自泰戈尔《新月集》
。作者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 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
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

1.
画出“花的学校”


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很美,画面感很 强,为此我让学生在课
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导读扎实 有效。

2.
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 课堂表演等
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 br>力。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
学生放 飞想象,
自由描述。
再如,
教师预先用手机录制的课间校园小视频,
看录像:
“想一想,
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让学生
演一演,自己会怎么想。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 种感
官参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

3.
放飞想 象,说写结合。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
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 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
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
花、喇叭花……然后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 妙,写得美妙。使学生受到情感
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和学生 边读边想象画面,
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的。首先确定重 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
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同学们怎么做?再 想想:花在风雨交
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花儿的活泼、可爱、向上,体会到童趣。< br>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 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
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 的空气,沁
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 br>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地响。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
为教学 预案去充分准备。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进一步熟悉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预案做详实,可操作。
< br>2.
学生在课前画的“花的学校”,在课文研读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画“花的学
校 ”,并把两幅画进行对比。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 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
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 br>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

课文是按事情的
发展顺序写 的,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
问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
巧妙引入“不懂就要问”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孙中山说的话,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
这句话出现在文中哪个自然段,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
弄清道理,就 是挨打也值得。”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课,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
这样学起来思路清晰。
2.
运用课件中图片、生动的语言、教师的肢体语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
于他们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激趣,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
三自 然段之前,我先出示课件中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
样就把学生的思维 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
于学习和接受,
并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中,
通过做一做
“摇头晃脑”
“拿着”
等动作表 演,
让学生入情入境。

3.
成功地将孙中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了对比。 针对课文中相关语句,我设计了这样
的一个问题:“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同学们的表现?”让学生把孙中山 和其他同学从语言上、
动作上进行对比,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 为形成了
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就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4.
我 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
结构。教学时,紧紧围 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
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 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朗读课
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在体会 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读句
子,学生感悟到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二、成功之处

1.
紧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孙中山勤学 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
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 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
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 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住描绘人物神态、语
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 的好品质。

2.
抓住“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

在学生初读 、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 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


。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
以为(


。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


。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

)要求,他
讲得(


,大家听得(




三、不足之处

1.
课前的导学案中,要求 学生预习的量有点大,再加上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久远,学生理
解“私塾”等词语有点儿困难,造成学生由 于厌倦而疏忽预习。

2.
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 么区别时,孩子们都是根
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改进之处。

1.
在拓展教学的环节中,
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
这样的环节没有 活力,
学生完成的兴趣不大,如果将读书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制成书签,作为小礼物,互相赠送,
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
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面不够广,选取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应该争取部分待进生参加这样
的学习 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 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
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
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


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
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
读书 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


第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
交换思想 、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本堂课,做到了真正的互动,学生与学生
,
老师与学生, 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准确及时的 评价,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
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
扮演一个穿针引 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
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三年级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对孩 子们来说是一
个巨大转折,习作的指导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跨越。


在以前的学习中,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了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
写反映人物特点的 写法。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写法。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
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 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 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
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简单的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
出的外貌特点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
这节 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人物形象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
以及学过的修辞方 法。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 演
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
学 的主人。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从园地内容看,有“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
平台”

“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
感受。积累 《所见》一诗。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
句子意思。
在班 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
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
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
成员间交 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学效果: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以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 学生学习词句
段运用中
“我的发现”
时,
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
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同时,同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那些词语,让 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中多
音字的现象,并读准和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 思。在以后
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 br>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再有在本次口语交际教学中
我引导 学生从多方面去说。例如,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
事都可以说等,注意 了拓宽思路,尽量做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交际的方式采取了
多种多样,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
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师也参 与其中,作必要的引导。最后,就这次口语
交际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总结,并为习作做好了准备 。
(教材已发生变化,本部分内
容已删去。


二.成功之处:培养 同学的合作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
光包括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与家 长之间的合作。我们要经常给同学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同学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协助同学形成良 好的合作行为:培养同学养成“倾听”
的习惯、
“表达”的习惯、
“支持”与“扩充” 的习惯、
“求助”与“协助”的习惯、
“建议”
与“接纳”的习惯。同学良好合作行为 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
更要求教师以身示范。

三.不足 之处: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
担。

四 .改进措施: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
些词句,再互相交流 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
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 教”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
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
种方式很重要。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 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
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 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
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 年,虽已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 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
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
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
学生感受浓 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
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 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
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 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
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 理解“擎雨盖”
“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
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 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
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 ”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
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作“擎雨盖”
,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
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
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 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
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 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
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 ,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
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 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应当是“生”字好。

2.
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 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
“你捉过蟋蟀
吗?”
师生共同表演捉蟋 蟀的动作
(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

共同的体验,
让学生 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
句意思的 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根据诗句大胆想象,
没 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
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 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
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 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
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 br>2.
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
面,
《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
中 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
,必须
要理 解
“白云生处”

又如
“小路是什么样的”

得找到诗句中 的
“石径斜”

由文字想象画面,
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 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 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
“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
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 br>然后开始观察,
发现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
表现了
“我”
对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感 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 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课文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创
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 认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从形象直
观的图画入手,通过梧桐单个落叶到一群落叶,最后到铺满 路面的梧桐落叶的图片介绍,鼓
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
通过课题质疑,
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
预热课堂。
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 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
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 说一句话。这样,一
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 点;另
一方面,
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体现语言学科的人 文性。
同时,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多 角度读,悟文章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教师把读书的时间给学
生。在教学中我设计了 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
都有收获。
一种是同位合作 ,
一人读课文,
另一人听,
指出读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这样从整体 入手,把握文章脉络,避免了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
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 话。另一种是引读,如一人读:“可是,地面还是怎么样?”另一
人读:“地面还是潮湿的。”学生在享 受读书的快乐的同时,也品尝到合作的快乐,理解了
课文主要内容,品悟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表达 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三 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很重要。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
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 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
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识字时,我大胆提 问:“仔细观察,分析字
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兴趣盎然,说出了两种识字方法:第一种 是形声字构
字规律识字:
“铺、泥、院、列、棕、迟”
。如“铺”

“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
有关;
“甫”是声旁,表音。第二种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 法识记:木
+

=
棕;夫
+

=
规。多种
识字方法,让学生辨字析义,掌握构字规律。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是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才觉得
“门前的水泥道真 美”?我只是简单地解释: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是在上学的时候。
我没有进一步说明“ 上学”与“觉得真美”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
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 美,也有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含义在里面。

2.
教学过程中,第二自然段中“ 水洼”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较多,导致时间很紧张,影
响了后续部分的教学。此外,我对学生的回答评价 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本课层次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天上——地下( 水洼——很多落叶——水泥道——怎么
美——我的活动)

,如果有条件更需要把课堂 移到课外,让学生欣赏秋色,开展欣赏落叶、
落叶作画、落叶做书签等活动,把学生对秋天的喜爱融入活 动中,真正建立开放、自主、有
活力的课堂。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
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
写,体会秋 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
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 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
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 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导入新课,
设置悬念。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针 对本课中把
“秋天的雨”
比作“钥
匙、颜料”,同时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有“香味 、吹喇叭”,因此上课开始,我便在黑
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故作神秘地告诉学 生这是秋雨姑娘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然
后教师谈话:“你看这个心形像什么?”有的说像桃子、钥匙 ……这样自然引入课文,激发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于是我立即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完后 ,说说自己的感
受。这样一来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我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孩子 们
走进了课文,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2.
读中感悟,读写 结合。三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是要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心中。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
此段主 要是从秋天的雨带来的色彩中去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丰收、
欢乐。第一句是总起句,后面 六句分五个方面写秋天的雨把各种颜色分别送给了银杏树、枫
叶、田野、果树、菊花。在教学这段时,我 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
同时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让学生看到更多 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
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五彩缤纷”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 频频点头”的意思,领
略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其中送给银杏树和枫叶都是以“它把(


)送
给(



”同样的句式进行描 写。这样就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通道接轨了,也让学生把
吸收到的都释放出来了。

3.
把握整体,从总起句开始。本课以秋雨为线索,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
小动 物几个方面描绘了秋天。上课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从整体感受秋天的雨,让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和方面谈自己的初读体会。为了理清文章的脉络,我让学生找到每一个自
然段开头的总起句,分别找到“ 颜料、气味、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成功之处

在这教学第 二自然段中
,
我引导学生重点品味
“五彩缤纷”
这个中心词。
根据字 理析词
“分
解——组合”的教学要则
,
先将“五彩缤纷”拆分成“五”
“彩”和“缤纷”三个词素进行析
解。
“彩”字中的“彡”
是个一形多义的部首,

“彩”
中表示“色彩和纹路”
,
“彡”和
“五”< br>是概数
,
表示颜色多。
“五彩”
的意思不难理解
,
因 此重点放在对连绵词
“缤纷”
的字理析解上
,
从“缤纷”的绞丝旁入手
,
通过画图引导同学们从字理上理解其本义
:
“缤纷”原指旗帜后面
缀连的 飘带
,
古代叫
“旗游”
,
因风吹而游动飘拂之意
,
所以
“缤纷”
这个词语带有一种
“动感”

为了进一步理解词义,
我把一些彩纸撕碎握在手中,
学生很轻易地说出用“五颜六色”来形容,
接着我 把彩纸向空中一扔,学生说用“五彩缤纷”表示,因此,学生明白:
“五颜六色”只是
表示颜色 多
,
而“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
,
而且还有一种动态美。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课最后 一段是总结全文,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欢乐的”
。这一段的教学,我采用
课内课外结合的 方法。
课内引导学生先齐读,
然后从
“丰收、
欢乐”
这两个关键词进 行想象,
自由回答。课外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踏秋,寻找“丰收的、欢乐的”秋天,可是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的限制,学生对于“丰收、欢乐”的秋天无法看到。因此,此项活动收
效甚微。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摒弃要么是大量的泛泛而读,要么是“你体会到什么”的单一提问,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学完了< br>《秋天的雨》
可以让学生仿写
《春天的风》
《冬天的雪》

促 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 br>秋的声音》
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现代诗歌。
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树叶飘落、
蟋蟀唱歌、大雁鸣叫、秋风等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
优美,富有韵 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小 朋友最喜欢游戏,他们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很多新
课导入都是采用游戏导入,这样能很快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本课教
学中,我采用“听声辨物”的游戏,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开始,我就故作神秘,请学
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播放一些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导入: 一位诗人在秋天听
到很多美妙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
由扶到放,
先读后演。
我在备课这首诗时,
发现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
教学时,< br>我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
“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 在
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
生 读得声情并茂,体会黄叶和大树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第二、三小节写蟋蟀和大雁,老师放
手让学生去自由 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白云是怎样道别。这样由
扶到放,先读后演,既让学生 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以读
促悟。

二、成功之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br>”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熟读
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本 课时,我在学生熟读第
1-3
节的
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如:听听,秋的声音,“哗啦,哗啦”是(

)的声音。听听,秋
的声音,
“咔嚓,咔嚓”是(

)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
“滴答,滴答”是(

)的
声音 。让孩子仿造句子进行语言实践,进行仿说、仿写。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也为习作教
学进行了积累和创 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

三、不足之处
< br>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有限,对于个别词语
理解有较大 困难,特别是“歌韵”“歌吟”。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迫于
时间的压力,这两个词语 的意思,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说教,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得急
躁,效果不好。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
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很多插图是课文的另一种补白,重视插图的认识、学习,既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努力做到看图联文、看
图想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切 实掌握相关知识。

2.
“歌韵、歌吟”意思的理解使我明白:必须懂得换位去思考每 一位学生,多说让学生
可以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消化。在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多 多鼓励让
学生去探索,发现,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该及时启发和指导,发挥主导作用,切不能代替学生的想法,否则学生的探索精神被打压的同时,学生也不能彻底理解课文真意。

习作《写日记》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是指导学生用日记记录事,设计了
两个教学 重点:一是教学生写什么,即帮助学生找日记的素材;二是教学生怎么写,即帮助
学生把事写具体明白。 在确定两个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
模式引导学生表达。
不足之处: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
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
要培养学生 清晰、
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
有效地进行。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这个语文园地有
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交
流平台”——交流和总 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
,积累四季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
理解词语。“书写提示”
,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
横平竖直 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日积月累”借助拼音诵读,体会关于秋天
的成语,帮 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一.教学效果:我们一般要求孩子在书写的时候做到横平竖直,按照这个 要求写出的汉
字,可以说是非常工整,但是谈不上漂亮,因为总觉得缺少一些变化、灵动的韵味。原因何
在?就在这些书写的“小窍门”上(我个人把这点称为“小窍门”
,不知是否准确)



几个例子来说,以“横”为起笔的笔画,像“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折 弯钩”等,其中的
横部分要写得向上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了;再如,有“折”的笔画,像“横折 、横
折钩、竖折折钩”等,在折的部分要写得向左斜一些,整个字就会好看得多。一是笔画要写
规范、正确、整洁。

很多孩子写字时比较随意,横写得不平,竖写得不直,特别是遇到了有< br>折、有弯或是有钩的笔画,写起来就像画画一样,圆圆的,没有棱角,这都是笔画写得不到
位的表 现。写字时不要写错字,错了擦干净,保持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现在,孩子
们一般用的是语文本和拼写本来书写汉字,语文本为方格,稍小一点,拼写本和写字本为田
字格,稍大一 点。不管是什么格子,都要求孩子们把汉字写在“小格的心”中,即上、下、
左、右都空出一定的位置, 把字写在格子的正中间。
(内容只谈写字,不全面吧?)

二.成功之处:多看课外书 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许多课外读物词语丰富,当
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很生动的不妨多看几遍, 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
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摘记法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俗 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
句子 、
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
在造句、
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 握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很有帮助。此
外,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 剪下来,然后,贴到本子上,
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贴;
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
这样学 生在剪剪贴贴、
画画中获取了知识,
积累了词语。学生掌握了积累词语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 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只讲了积累)

三.不足之处:课堂上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

四.改进措施:以上说了很多具体 的操作细节,这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练
习中始终贯穿、不断感悟的。小小的汉字不仅仅只是 一个符号,它是由不同的笔画,不同的
间架结构组合成的,在相互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 力的美。愿我们的孩子能
练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
(只讲了写字)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讲述的是一个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 ,它们约定好第二年再相见,可是第
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之后,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本篇 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
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全文在平淡语 言中蕴含
着深挚透明的美。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我读故我思。

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从这几次对话中逐步地显现出来。
课文主要围绕
“鸟儿和树桩 、
工厂、小女孩”的对话展开,学生每读到一处对话,虽然一开始学生读得磕磕碰碰,很不流
畅 ,但是渐渐就流畅许多了。朗读也一次次地到位。另外,我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
个主角,感受不 一样主角的不一样心理。比如在刚开始鸟与树的对话中,请学生找自己的好
朋友读一读,演一演,充分展 示出一对好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
他们深刻体会小鸟满怀希望、一次比一次着 急的心情。

2.
借助空白,展开想象。

想象说话是语言训练的重 点。借助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培养学生
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极有帮助。教学到 课文结尾时,这篇课文可以借助“语言直播厅”
中的练习,指导学生借助图片,说说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又 会看见一番怎样的景象。同时鼓励
他们自己结合这一主题,再自行创设图片,画画、说说。学生在语言实 践活动中,结合课文
内容,展开了丰富想象,从而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在小鸟寻找树朋友时,有三 次对话,我创设
情境:小鸟和树是这样的难舍难分,它们约定明年春天再相见。那第二年的春天,小鸟回 来
给大树唱歌了吗?这三次对话,我采用“帮、扶、放”的形式进行学习。

第一次对 话,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帮着学生找到学习对话的方法,让学生自读对话。我
引导学生:
“人物 的心情是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通过鸟儿和树根的对话,
你感受到他们是怎样的心情?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设想着如有学生说到小鸟感到很
惊讶,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并 适时地表扬学生。随后,让同桌读对话,通过各
种形式的读,感受小鸟的惊讶、着急,树根的难过。
第二次对话,我以“扶”为策略,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为主,合作学习后,在各小组把
交 流的结果进行汇报。接着,让学生对小鸟从山谷到村子的路途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想象。
最后,再次出示 鸟儿临别时的话,更进一步体会它的诚信。

第三次对话,我运用“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 读、自悟,说感受。然后对小鸟寻找
树朋友时的三次询问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悟并说出小鸟在询问时,一 次比一次担心、急切、
伤心,此时,板书:问问问。一个比一个问大,让学生从板书中也能感受到小鸟的 心情。

三、不足之处

这篇童话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
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
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但是当变成火光,就是 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是尽
心,是牵挂,是深厚的爱意,是纯真的友谊。虽然我对文本的解 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
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我也仔细想了想 ,认为今后应该特别注意几
个方面:

1.
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 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
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 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
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
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并引导学生如何去评价。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
是一篇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
,
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的故事。
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
,
让孩子们明白
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以树的心情为抓手,理解主旨。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 br>,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
,
通过抓住树
的内心变化
,
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延伸快乐。在第一自然段中种子“难受”渴望长大;在< br>第四自然段中当种子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时,种子的感觉是“很好”;第五自然段中,大树主
动“向 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当做成手推车、椅子后,大树感觉“真舒服”;最后大
树做成木地板时“满 意地舒展”。了解了大树的内心变化,感悟到大树为人服务内心的快乐
这一主题。这时,我提出:“此时 你想到了什么句子?”学生很自然想到“机遇给予是快乐
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相同主题的句子 。

2.
多方法识记生字。

现在语文基本上是一天一课,而且每课 的识字量又很大,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在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记住这些生字呢?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很重要。 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
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 字,并提供平台让孩
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第一种是“形近字比较”
:经一茎
堆一推

折一拆。第
二种是“加一加”



+
宿
=



+

=



+

=


。第三种是“谜语”:“一日”谜底是
“旧”


二、成功之处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之处是仿写句子练习。

首先我让学生读原文中的句子:“我一定要 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
好。”分析:这句话分成两部分,分别是:“谁干什么
+
心情怎么样”,按照这个例句,请学
生仿写。在仿写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首先 出示句子:
“我(什么地方)
(干什么
或看什么)
,心里。
”然后让 学生根据例句,小组合作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这样把人物的动
作和心理合为一体,进行语言训练,由易 到难,逐步放手,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教学“总 结全文”这一环节,我提问: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
段怎样的历程?学生依据板书 回答出来了:
“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
板”
,学生理解大树是为 别人服务,并感到很快乐。可是有个别学生认为:“大树一生都在为
别人,没有人为它服务,太亏了。” 此时,我应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了解大树成长时,护林
员、森林警察等很多人为它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心 血,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说一些大道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 要进行一些改进:这篇童话通俗易懂,主题鲜明,我在以后教学中,
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
法。如朗读“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这一 句中“一定”要重读,体现了大树的想法
和迫切愿望。自读自悟,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 的。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 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
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 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
,最后侥幸逃脱
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小知识。本文 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
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 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
达的机会。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运用朗读对话进行教学突 破,历来是老师们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本课红头与青头
间的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课上我 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分角色朗读,从读
中感悟出生活中的哲理——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尽自己最大 的努力帮助朋友是一种美好的品
质,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将青头的话再三指导,使得学生感受到青头 的话是句句激励红
头,给了红头信心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话语 的力
量。

2.
在教学的结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红头遭 遇困难时,是青头给予了帮助与鼓
励,那青头凭借什么才能做到这些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感受青头的临危不惧
和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它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 在潜移
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
自然而然地课文的情感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了。
当学生读到:
红头高兴得流下来眼泪:
“谢谢你……”我问学生:“它还会说什么?”一石激起 千层浪。这
个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我用法国的一个谚语< br>“人生无友,犹如生命中没有太阳”结束了本节课。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而“复习”这
一环节,
我通过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些上节课所学的新词:
“蟋蟀、
旅行、
草堆、
拼命、
细嚼、
消化、喷嚏、笑眯眯”,让学生在会读的同时,用这几个词语串联复述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
通过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
情 感,并能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青头鼓励红头的话,在教学中我 没有让学生一一找出来,进行比较,重点朗
读感悟。这一点不足之处在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我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本课教学中对话较多,语气、神态、情感等在朗读时需要细细感悟,如:
“救命啊!救
命啊 !
”红头拼命地叫起来。这一句中要让学生感悟: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喊“救命”,
而且会 一连喊两声。因此在朗读时,第二个“救命”语速要加快。这样通过把生活的体验带
进课堂,学生就会领 悟了。

《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
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 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本课的一个写作方法是心 理活动的描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心理活动的描写,他
们难以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表演法, 完美诠释了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我是这样做
的:首先请同学们抓住“蚂蚁队长想”这个关键词组,找到 关于蚂蚁队长心理活动的句子:
“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怎么办呢?他的
心七上八下。
”读一读,同时注意到里面的一个词“七上八下”,然后请同学 们在自己座位上
站起来,伸出左手,同时读书中的语句“丢掉,实在太可惜”,这是蚂蚁队长当时的一个 想
法;接着伸出右手,读另一个句子“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显然 这两个是
相反的想法,通过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蚂蚁队长心理的矛盾之处。为课文后面蚂蚁队长的决定打下基础,体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品质。

2.
读演结合 ,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可是朗读教学不
能泛泛而读,应该激发学生朗 读的兴趣。本课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
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 体验了“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随着课文
中的对话,对全班发号施令:
“稍息立正,向后 转!
”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
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 稍(
sh
āo)
”的识记与运用,起到很好的效
果。

二、成功之处

反观本课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就是在课堂中的“对比教学”。

在本课中有一个对比 ,那就是蚂蚁队长前后喊的两次口令:
“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
立正!向后——转!齐步— —走!
”这中间的破折号都是表示声音的延长,但是意思却完全不
一样,第一次表达的意思是: 小蚂蚁们快点离开,第二次口令的意思是:小蚂蚁们快来。一
样的口令,不一样的含义,这正是蚂蚁队长 心理活动的结果,表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
于律己的品质。同样的对比还表现在小蚂蚁们干活的态度 上,第一次小蚂蚁们是因为心里在
牵挂着那一点奶酪渣子而不动,第二次见到蚂蚁队长的品质后,大家主 动积极干起来。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过生日的时候 ,都能见到奶酪,并且能吃到,甚至把奶酪
乱涂乱抹,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 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
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激烈、矛盾的心理难以理解,教学中我也没有采用 恰当的方法突破
这个知识点,效果不是很理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
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 br>对于课文的复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带有生字的词语,让他们串珠连线,引出可问
的主要内容的 同时,有效地吸收课本的语言风格,积累词语,内化语言。

《习作:我来编童话》教学反思

儿童对童话故事有特别的偏爱,
在作文起步 阶段,
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
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本次 教学设计,我十分注重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漫游于童话王国,学生在情境中看
故事,明白童话特点;编故 事,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写故事,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学
生从读到说从说到写,充分 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设计体现出了趣味性、 综合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
作文的积极性。学生“快乐着有所收获”
。在课堂开始,我让学生回顾读过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
王国。
接着通过排列句子的游戏 ,
让学生体会到写好童话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才能让别人弄明白;
在读
《狐< br>狸和猫》的童话故事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要抓住童话中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而< br>且用词要丰富,才能把童话故事写得生动、具体。

二.成功之处:写童话需要想象,童 话中的事物可以不完全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要受它们
的制约不可胡编乱造。因此要指导学 生在构思童话情节时,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生活常理,符
合事物特点,使儿童的想象合情合理 。所以我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几种小动物,开动脑筋,展开合理的
想象,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小组 同学听,让小组同学给自己提提建议。组织学生编写童话,都按照先
说后写的顺序进行。学生口头编童话 可以不受汉字的约束想象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
就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 能力。这样由说到写,学生编写童话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同时同桌互
说,既可以给每个小朋友说话的机会 又能让相对较弱的学生从同学的思维中得到启发,从而拥有自己的童
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br>在评作文的过程中,
我改变了以往学生作文老师评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自己讲评价的准则,自己评作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评价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也得到
了提高。学生汇报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让三种不同程度的学生上台汇报,这样给在写作方面相对较
弱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与人分享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写好改好童话后,
我发 动学生编写
《童话集》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他们的创造精神又得以展示 。

三.不足之处:感觉本次作文指导存在的问题是预留给学生说、写的时间少了。学生在品读 范文的精彩之
处花了太长的时间,导致在分组编童话之后没有时间再进行写作了。看来,在授课环节设计 上尚有欠缺。
今后在作文备课时将多多锤炼。

四.改进措施:习作指导课老师可以通 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老师在课上应通过各种方法
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作文指导来说,激 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这两条是最主要的。

本内容不是该册课本的内容《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 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
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要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
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 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
表述,
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
< br>日积月累包括三项内容:
“读读认认”

“我会填”和“我会读”
。其 中“读读认认”是让学生巩固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加强
积累。
“我会填”是八个偏正式 短语,要求学生在搭配词语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对词语的意
思,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我 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次口
语交际的话题是
“ 夸家乡”

是对本组专题的深化和延伸。
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也可以与展示活动同时进行。课前要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
料,了解家乡 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培养学生搜集
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教学效果: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
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反映
家 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
示自己各方面的 才能和学习成果。这次“宽带网”是对本组专题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展示了
我国民族和行政区划的知识。 其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
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
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

二.成功之处: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
概括着 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对于作文来说,大胆而合理的想
象会使文 章神采飞扬。有了想象,我们可以把山写成一个伟岸的巨人,把春风写成一个神圣
的神者,我们的笔下的 景物才会生动。因此本节习作指导教学中我抓住了想象来指导学生说
说树叶被风吹起的样子,
果 农收获果实的情景等。
从图画中回到现实,
再从现实中回到画面,
这样让学生在说话和 习作中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里面加上好词佳句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了。

三.不足 之处: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寓教于乐,把枯
燥的练习,变得好玩有趣。

四.改进措施:在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
到近的观察,
并以一学生的讲述为例具体说明,
然后再指导学生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部分,
也可以先中间再四周等等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将积累的好词佳句用进
自己 的讲述和习作中去。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的是老屋已经活了
100
多岁了, 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正
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最后小蜘蛛一 边补网,一
边给老屋讲故事。就这样,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站在那儿。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 br>心和善良品质,要学生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 力。
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
,
这就必须要
有选择
,
选 择那些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
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
疑< br>,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把课题设置为预测
点之一,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问学生
:
老屋到底倒了没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
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矛盾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
明白 老屋是因为帮小猫、母鸡、小蜘蛛才没有倒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通

“预测 ——阅读”

使学生意识到,
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
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 些线索,
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
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
来体会 人物的不同角色,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教学时,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表演时,在表 演前把头饰道具等要准备充分。首先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
文中的对话;然后是别的学生朗读,这三个学 生表演。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的
形式,表现出来,精彩对话在课堂上情景再现。在边读边演 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
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和学生一起制作爱心贺卡。

课文的中心是 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
结构,成为学生的新的世界观? 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向生
活中那些善良的动物、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 表达自己的爱心。教师谈话:“我们生活中有
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善良的动物像小猫、老母鸡、 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
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选一个你最 想帮助的人,把你
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话语,贴在班级后面的爱心栏上。”于 是学
生纷纷根据所要献爱心的对象,写上不同的爱心话语,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在主题班会上,
郑重贴上。这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爱的洗
礼,学生用自 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了人与人之
间的美好。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要求续编故事,由于课堂时间已 经剩下不多了,
学生也没有接触过,
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纯粹把课文中的小动物换成其他 动物的名字,
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要想学生的预 测能够有效果,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知道课
文大致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一 个句子来预测。

2.
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大力气,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反思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主要 写近视的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这根胡子
吸收了果酱的营养,
所以越长越长,
他 的胡子被放风筝的男孩,
发愁的鸟太太得到有效利用。
该课文目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奇特想 象能力
,
明白其实帮助别人,
就是一种分享。
是分享
自己的能力,分 享自己的知识,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本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白胡萝卜先生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变长了后,对自己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对别人是一件好事还是
坏事?通过研读, 学生都知道当男孩子放风筝遇到困难,鸟太太晒尿布遇到困难,都是通过
剪去胡萝卜的一截长胡子来解决 困难的——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帮助了别人;同时,有一个这
么长的胡子,也是胡萝卜先生的烦恼,也是胡 萝卜先生的困难——别人把他的胡子剪短了,
也是在帮助胡萝卜先生,因此,胡萝卜先生帮助别人,也帮 助了自己,让自己和别人都得到
了快乐。

2.
“三读”课文明故事。

本课是一个绘本故事,教学中我采用“三读”方 法,让学生明白故事,知晓故事,感悟
故事。一读图画猜测故事。第一次阅读,我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 猜测故事的发展。二读文
字想故事。
第二次阅读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提供的文字,
对 第一次的看图猜测是一次验证。
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三读图文互照故事。第三次阅读,学生细读文字 ,对照图画,感悟
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长着长胡子的烦恼,以及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体会男孩子和鸟太 太在
烦恼中看到长胡子的喜悦心情。感悟帮助别人后别人的快乐,以及自己得到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通过对比、演练使学生明白长胡子的妙用。

在教学中,关于胡 萝卜先生的胡子很长很长,在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长胡子被风吹
到了身体后面,他完全不知道。”对 此,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把胡萝卜先生和我的胡子进行
对比,然后我问学生:“自己的胡子都不知道多长 ,那么胡子到底有多长?”于是,让学生
进一步进行表演,一名学生拖着一团毛线,从班级往走廊走去, 边走边放毛线,学生感受到
胡子长长的,拖在后边,男孩子、鸟太太剪一截,胡萝卜先生根本不知道。同 时学生产生疑
问:这么长的胡子,能在风里飘动吗?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教学“总结全文”
这一个环节,
当我出示
《草房子》
《别让鸽子开巴士》等读本的题目,
让孩子试着预测书里的内容时,学生的回答从预测变到了疑问,我这时没有及时把孩 子的回
答引领到预测的范围,尽管大家踊跃发言,但是答案成了“我想知道是不是……”或“他为
什么……”实际上,预测不等于发出疑问,这个问题在后期教学中要重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这篇童话通俗 易懂,主题鲜明,在教学中需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来强调,重音朗读。如
句子“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 只能飞过屋顶”,其中“实在”就需要加重语气,重点强调
男孩子迫切需要一根长绳子的心情。像这样的 词语还有,如句子“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
面,他完全不知道”中的“完全”;句子“胡萝卜先生常常 为胡子发愁”中“常常”,等词
语。这些词语除了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以外,还要学生在写作中要会用。< br>
《不会叫的狗》教学反思


《不会叫的狗》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 的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文章构思新
颖,想象丰富,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 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
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 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
人生之路。故事暗示“小狗终于成为真正的狗,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题。童话以现 实为基
础,幽默地展示现实中某些现象,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互动游戏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下,以动态的方式,宽松、有序
地引导学生 进入文本,积极思考。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听音揭题,练习预测”
,然后播
放小动物叫声 ,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又让
学生了解到动物叫声的独特 性。接着用一句话自然转入“一只不会叫的狗是如何学习叫这个
本领的?”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运用已经 掌握的方法预测,在实践中运用,进一步感受阅读
童话故事时预测的乐趣,也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br>
2.
小组合作,续写结尾。课文最大的亮点是结尾为小狗预设了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 的
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中找对老师,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面对这种情
况 ,
单个学生很难比较全面地认识到三种结局的不同,
因此按照

“先个人—— 再讨论”的方
法,明确要求小组合作时要轮流说说自己的预测,并说说理由。同时注意听同学的预测,思
考是否有道理。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自主全员参与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表达、倾听、判
断与 评价,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思维的发散性,于是要求学生说说“读了
这则童话后的收获和感受”,要求从“小 狗、小公鸡、狐狸、杜鹃、猎人”等不同的角度,
进行感悟,学生说出很多令我始料不及的答案,真正做 到了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虽然为这则童话主人公就设计了三 种结局,并且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结局
更好一些,为什么?但是学生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统一,都认 为第三种结局更好一些,对于
其他的结局,即使有的同学能想出,篇幅也是很短,或者照搬课本中的情节 ,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教师不要过早地认 可一种结局,也不要在其中的一种或者我们认为比较
正统的一种结局中加以渲染,或者着重强调,真正做 到引导者的身份。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 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
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 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
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 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
游戏的趣味性。

2.
教师是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
支持者和参与者。
通过让学生讲自己、
讲家人、
讲 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
情感体验。在教 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
的环节,
学生感受到 自己被别人欣赏,
被别人尊重,
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
更自信、
更轻 松地与别人交流。

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 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
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 学生在课堂上
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续写故事》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


历史资料-匹克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