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合集

玛丽莲梦兔
526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6: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敖宏)
大青树下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 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
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 和团结。

一、善于发现,激发兴趣




学生 在家里呆了两个月,生活随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伊
始,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谈发现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一个接着一个的谈着自
己的发现,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学 习兴趣有了,为随后
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二、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 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
识字的能力。
本课的生字较多,
涉及 的新词语也比较多。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
认记。
在指导书写方面,
除了指导 难写的字外,
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
握。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 子能够写正确
,
而且书写特别
认真,只是个别孩子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 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
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三、以想促悟,悟中朗读





在教学 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
兴趣,
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 意力,
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学生上课的
情况,
课文中并没有写具 体,
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
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
间。
我抓住这一空白点 ,
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

的说:
“他们读得很 流利。
”有的说:
“他们读得津津有味。
”有的说:
“他们读的
绘声 绘色。
”……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 br>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
“如果我们就是窗
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 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
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 炼,
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发言不够积
极,我相 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教学反思参考
1
)花的学校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每 读一
遍都会有新的感受,
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什么地方要给予< br>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
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
我被作者感动
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 进文本,被文本感染
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
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
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
一个个打着< br>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
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
孩子们仿佛走进
了文本,随着作者 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
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 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
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教学反思参考
1
)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引入,
“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
是怎样做的 ?”
又以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
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
其他同学 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
等一系列的问题,
打乱了课文
的顺序来讲,用 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自认为
还不错,
我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 交流,
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
力还在培养中,
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讲有点难,
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
体的把握时,
如果用我的方法教,< br>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
不利
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 惊了,教室
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
着我 ,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
笑容说:
“孩子们, 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
,现在我们就
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 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
”学生们按照我的
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出了 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
及时点拨:
“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 ?”学生一下
就反应过来了:
“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
“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
雀无声’
的情况?”
< br>……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
还知道了怎样运用。

这样处理很好。< br>





(教学反思参考
1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 想象,生动
的描写,
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 引导
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
方面的学习 能力不是很好,
而且
“欣赏意境”
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
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
“坐”

“远上”
“斜”

“生处”

“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
懂字词的意思,
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
全篇的意思,
也是这首诗教学 的
重点。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
养能力,又为 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
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
让他< br>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
检查初读情况时, 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 趣。



2.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 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
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 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
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
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 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
才能在读 中再现意境,
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
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 中可借助录音范读,
让学生从听中感悟,
从模仿
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 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
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也分享一下你的 快乐,
好吗?这时学生兴
趣盎然,十分活跃。



4.
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 准》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
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 真实体验。
“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 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 边吟咏古诗,会
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
丰满,
从而内心掀起情 感的波澜,
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教学这首古诗时,
我把感悟诗歌
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br>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
想想这首诗主要写
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
“荷尽”
“傲霜枝”
。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
物感知的基础上,
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
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
体会荷花 此
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
霜枝”
,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
过程的难度,
也加深 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
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
“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
些景物,
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
然后认真地读一读,
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了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 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
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 诗句描写的景
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
的 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
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 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
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
面,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再想想:
诗人为什么要描 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
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
“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 不怕寒冷,
要坚强。
”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
,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我们平时 要努力。
”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 教学,
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
词语意思进行组合,
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用自己习惯的语
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 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 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
闷,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br>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
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 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背
诵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 ,
如:
教师范读,
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读中悟
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
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 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
时,
我让学生想想:
萧萧秋风吹 下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冷,
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 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
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 起了什么呢?我
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
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
你们想家吗? 你想起了
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
情”< br>,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
我感受 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
孩子们的口语表
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 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教学反思参考
1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在这堂课上,
我的教学 心得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训练。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
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
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 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
的,
因此,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 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
要任务之一。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很适合让学生进 行“美读”训练,提高学
生的朗读能力。

2.
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
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 想象,
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
让学
生进入优美的情境,
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 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
欢快地蹦
跳玩耍,
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
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3.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
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 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 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
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
质疑释
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参考
2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
抓住秋天 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
还有深秋各种动物、
植物 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
将秋天众
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 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
过课文生动的描写,
体会秋天的美好,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
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
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
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
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
还有那淅淅沥沥 的秋雨,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
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 完之后问:
“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
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 学生字词时,
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
一组是
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 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
叠词、
动词要根据意思读
(轻轻地就应该读 得轻一些)

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
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 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
读得有感情。
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
小诗,
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
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
学生发现这 些
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
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
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
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
悟 到课文语言的优美,
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
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
最喜欢的 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
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 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我
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 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
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 经走
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
动作体会文 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我问:
“香
味怎么会勾住脚 ?你的脚被勾住过吗?”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

“吸引”

“迷”
进行比较,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
学生读的激情越来 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
我曾想过,
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
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
但后 来一思索,
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

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 上出现了

冷场

的现象,那就不好
了。
想想还是不要这个 环节吧。
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是不可预见的。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 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总之,备
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
课后却总是留下诸 多遗憾。
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
完善。





(教学反思参考
3
)听听,秋的声音






学校组织的“同磨一课”的听评课活动已经结束,讲过、听过之后,感 受最
深的是虽然同年级的老师上的都是同一课《听听,秋的声音》
,可每位教师的思
路 都不尽相同,
越听自己的思路越清晰。
自己上课的情境再现时,
感觉有几个环
节把握好的话,这堂展示课学生的表现会更精彩。




首先在备 课时,
“备学生”
的这一环节考虑的不够周到。
课前只是让学生依据
学案进行 自学,
只是觉得说话练习是个难点,
给孩子们略加指导外,
其余的内容
并没有 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指导,
忽略了孩子还小,
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
仿写对
于他 们来说是个难点。
虽然孩子们循着秋的脚步能搜集到很多秋的声音、
秋的气
味、秋的颜 色,思维很开阔,搜集的内容很丰富,但只能停留在词语或句子的表
达上,却不能展开想象,写成优美的 句子编成小诗。如果课前略加指导的话,课
堂上仿写展示的这一环节会更精彩。




这是首赞美秋天的诗,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展示时,孩子们展示朗读
的积极性很高,可学生的声音小、朗读的形式单一、朗读水平一般,这节课并未
“亮”起来。思来想去 ,原因出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不灵活,课堂上只是按自己设
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
对学生的课堂表 现不能适时引导、
恰当点拨。
高效课堂虽
然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可教师作为 引导者的角色要起到一定的作用,
恰如其分
的点拨、
引导对孩子们理解课文会是锦上添 花。
当学生初读诗歌水平一般时,

能调整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分小节品读诗 歌、
深入理解诗歌,
既打破了单一的朗
读展示,又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时我才茅塞顿 开,理解课文需要读,朗读则是
理解诗歌的表现,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 之上。
是啊,

诉孩子们轻声朗读,
秋会离我们更近,
孩子们就找到 点儿感觉;
给学生配上音乐,
朗读就有了几分味道。
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它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挖掘。
方法
大似力气说的极好,教学方法极为重要。




我想课堂是生成的,能够在生成的课堂上让学生的潜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学
有所长,才是高效的课堂,自己才算是有效教师吧!






(教学反思参考
5
)去年的树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
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它们分别后的第二年春天,
小鸟回来只找到了由树做成
的火柴 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
和惆怅,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 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这篇童话内
容虽然较其他童话简短,
作者也没有用过多华丽 的词藻来修饰它,
但是它所蕴含
的道理却是深刻的。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本文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所以作如上设计:




1.
在本文的设计和教学中,遵循作者的思路,以“小鸟与树的友情”为 出发
点,也以它为课眼,叶老曾经说道:
“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

“看 整篇文章
要看作者的思路。
”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这堂课
都以
“小鸟与树的友情”
为线索,
在上课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小鸟与树的珍贵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在不断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又一步步地感受鸟儿和树的珍
贵 友情,
这样情感的升华就水到渠成了,
而不是单单给学生一个荡气回肠的友情。
这样就 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
抓住情感交流的方式——对话。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
动故事的发展 。文章一共有四处对话,分别是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
鸟和门先生的对话和鸟和小姑娘的对话 ,
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从这四次对话中逐步地 显现出来。
所以学生每谈到一处对
话,我都牢牢地把它抓住,进行指导,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朗 读,学生的朗读也
一次次地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个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
比如在刚开始鸟与树的对话中,
请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演一演,
充分展示出一对好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面对自己的好朋友,
学生的情感也较容易
出 来,
这样也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间。
打破了以往都是教师点名朗读的惯例。
下面其 他的角色也是如此,
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
心理描写,
从 而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
去感
受,去体验,才能真 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
运用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
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 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
结尾处安排小练笔,
让学生写下要对小鸟说的话,
一 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会无话可
写,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写了很多,有安慰小鸟的,有赞美小鸟的……学生 各
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整堂课下来,< br>失败的地方也有很多,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部分与一部分之间
的连接不够紧密,
内容之间的转换有时感觉有些突兀,
也许是我上课时过多地考
虑了自己,而较少地去考虑学生, 从而使课堂上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不够完善。
三尺讲台,
我涉足的时间还不长,
相信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
教学各方
面的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参考
2
)那一定会很好


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
说“儿童 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
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 是最愚蠢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
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
让学生有独特的体 验。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
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
将他们带入阅读活 动时,
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
同,
在课堂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无法预设,
全 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这时老师应关注
学生的这些体验,并引导好他们用这些体验去理解体会文本 和中心。

《那一定会很好》
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的童话故事,
课文写了一棵树 从一粒种
子到阳台上的木板,
这一段变化历程,
学生读起来生动有趣。
并且这 是一篇略读
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谈话导入,质疑激趣,让
学生 自己去学习,自由朗读文本,有所感悟。然后分小组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尽
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释放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很快地理
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
也锻炼了自学能力,
收到了
不错的效果。





(教学反思参考
2
)在牛肚子里旅行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
其中一只不
幸被吞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

旅行

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 险经历,告诉
学生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
但是情节生动有趣,
语言活泼,
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 br>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清楚明了,使学生一学就懂。因此,文章渗透的科学知
识,教师无须作过 多地讲解。同时,本课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
因此,
可设计一定的练习题引导学
生想象交流。另外,青头身上表现出的临危不惧, 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在危
险时刻不慌张,
用知识解救朋友的丰富情感和品质值得学生仔细朗 读品味,
可引
导学生自读、自悟。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
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
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 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因此,
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
是红头,仔细品读相关语句 ,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
然后借助填空题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
学 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
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

由于学生对牛胃结构是很陌生
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 牛胃的知识和图片,

己则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写了补充材料

牛的自述

,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牛胃知
识,为想象提供知识源泉。学生就是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 程中将文本语言内
化为自己的语言。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感受青 头临危不惧,
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
并且能灵活
运用知识救出朋友。
而情意 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
它需要教师激起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让学 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

文教学需要文道有机结合,需要学生在感悟文字的 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因此,
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
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过程中,
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体会文字 传达的情感。
这既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验,
又培养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在深入理解的基
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提倡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在体会红头的危险遭遇后更深入感受青头对红头的帮助意义重大。
然后在品
读感悟青头的品质中更真切地领悟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想象

红头在心中
还会对 青头说什么?

让学生通过红头的口气说出对文本思想的领悟,将文本承
载的人文精神 内化于心。情意目标的达成就是这样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







(教学反思参考
2
)一块奶酪





《一块奶酪》
是一篇童话故事,
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
我运用了
“小
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

“小组合作学习”
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当前引 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
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 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
作精神,
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 题能力的发展。
我在课堂上探索了小组
合作学习,
我认为有了一定的效果,
将 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
孩子们一下就
“活”起来了。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 取了自由选择学法、小组
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我还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
要出发,以学定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只要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
这样
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参考
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是一篇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往往篇幅很长,
但是语言
浅显易懂,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
生的想 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
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 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指导学生精读,
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
体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
象。
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
把文章读得有滋有 味。
教学中我采用多
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如《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等。课文学完后,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它童话
时,一边读一边预测,激 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童话的兴趣。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
课 堂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
评价
语单调匮乏,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一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有的
只是课堂上的看客,
不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br>尽管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
总是事
倍功半。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越着急越无济于事,
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语文素养,
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读了倒 也不少,
知识都到
哪儿呢?一句话,还得努力,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教学反思参考
2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是一个诙谐幽默有趣的故事,
故事是围绕胡萝卜先
生的胡子而展开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
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
了 解
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样帮助别人的;
学习仔细观察画面,
理解故事,

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阅读信息。


在教学开始环节我采用了谜语引 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引出接下
来的内容,
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这个环节中,
我发现学生的
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了,
都纷纷加入到了猜谜语中 来。
在活动开始部分我首先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接下来的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都
比较集中,
而且当我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都能积极的回应。因此我认为,
每个
活动的引题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好的开始能为接下来更好 的开展活动做好
铺垫工作。

但是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
我也有不足之处,< br>课后我也做了反思。
在教学活
动中老师主讲的部分还是比较多,
留给学生发言的 机会比较少,
而且我还是一个
比较心急的人,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之时当我一听到是我 想要的答案,
就是迫不及待地接下去。
提问中我的语言组织得也还不够精练。
但是我最 大的问
题是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
同时通过自主阅
读理解故事,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阅读信息。另外一点就是教师讲的太多,
留给学生讲的机 会少,
教师讲的很累,
而学生发言的欲望却被束缚,
童话故事的
教学应该放手 给孩子说的机会,
让孩子自主、
自由地阅读后说说自己的所思所想,
再由教师来补充,
这样放手给孩子的机会就更多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也会不
断改正,积累教 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参考
2
)不会叫的狗





本节课我在教授完之后,发现了如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
环节安排不够合理。

在设计本节课时,
我安排了一个续写结尾 的环节,
但这个环节到底应该安排
在哪,
一直没有定下来。
按常理应该是安排 在分析完课文之后,
因为先把握文本
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
但是我在教授时 把续写结尾安排在了出示三个
结局之前。让听课的老师摸不着头脑。

2.
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本节课在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谈启示的环节,
但教授过程中此环节被漏掉,

是个极大的失误。因此童话故事的内涵也没有挖掘到位 。

3.
问题的设计还是不够合理。

个别问题太浅,
不值 得探究,
值得探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
影响了学生的
思维。

4.
教师功底还很欠缺。

表现在教者启发、
评价的语言不够恰当。
不能给学生准确的点播和引导。

握课堂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教学反思参考
3
)搭船的鸟



这节公开课我 选取了
《搭船的鸟》
一课,
因为它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
的文章。作者用 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其
实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br>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
要有一份爱护
小动物的情感。
文章语言虽然简洁,< br>读起来却耐人寻味,
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
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 br>灵动。
和同学们共同学完这篇课文,

们都意犹未尽,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 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
自主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童年本身就 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
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
数的好奇和遐想充满着他们的小 脑袋。
揭示了课题后,
我首先发问,
看到这个题
目后你的头脑中会想到什么问 题呢?同学们马上举起了小手,
虽然有的学生说的
不是很清楚明白,
但是我为他们敢于 提问题感到欣喜。
归纳起来我把大家提的问
题分为三类;
搭的是谁的船?搭船的鸟是什 么鸟?它要做什么?好的切入点是上
好课的先决条件,
三个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
不仅 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差距,加深学生印象。



翠鸟这种小动物同学们从没有见过,
仅仅通过简短的文字,
我想 孩子们对翠
鸟的认识还是形不成整体全面的感知。
也不会带着喜爱的感觉去读。
于是在 几个
学生读完翠鸟样子这段后,
我并没有急于出示图片,
而是让同学们闭上双眼,
再次读这一段,
让大家想象翠鸟的样子,
然后在纸上画出翠鸟的样子,
紧接着我
出示图片,此时想象与真实之间形成了差距,学生对翠鸟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喜爱之 情犹然而生,此时再读课文,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3.
配合动作,感悟朗读。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


电子商务概述-2017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