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绝世美人儿
71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6: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发展党员方针-卫生保健工作总结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 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
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 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
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 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
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
“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 方法的
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 句子
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
,从而懂得这些表现 安静的句子
的含义。
3.
创设情境,
强化情感。
教学快要 结束时,
我
大胆
创设了一个情境:
“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
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
趣 ,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
语文 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
只猴子,看到小 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角色,戴上头饰, 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
声吸引,静静地欣赏 ,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
拓展阅读《 走月亮》
《爱我中华》
《山沟里的孩子》
。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
,
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 楚什么是
“走月亮”
,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
《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 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
读《山沟里的孩子》
,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 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
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
d
ǎ
i
”。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
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
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
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
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
集体备课。
2.
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 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
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 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 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
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 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
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 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
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 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
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
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 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
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
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
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
秋 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
不知 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
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 理解“擎雨盖”
“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
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 注解,
一边自己理解课文,
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
将“荷叶”叫做“擎 雨盖”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
基 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
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 “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
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 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
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 br>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
而
“深”
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
(跟< br>“浅”
相对)
。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 “生”字好。
2.
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 交流:
“你捉过蟋蟀吗?”师
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 奋)
,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
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 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
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 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
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
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
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
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 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照“知诗人——解诗题
——明诗意——悟诗情”来进 行。
2.
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 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
《山行》
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 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
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 什么位置”
,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
;又如“小路
是什么样的”
,得找到诗 句中的“石径斜”
。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
美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伟大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
篇课文。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
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 ,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
点是:小女孩通过擦燃的五次火柴产生的幻象,而 这些幻象又恰恰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与她的
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 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对小
女孩的悲惨遭遇的的同情和残酷社会的不满与憎恨,且 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有人说过:
“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
“艺术就是感情。
”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 生
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注重朗读教学。俗
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
的同情。在读中让学生寻找 结局,确定研究主题。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
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 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能点明小女孩最后命运的
句子,再引导学生围绕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
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 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
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 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 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设置了三个“读”的环节:
1.
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在每次擦燃火柴中分别看到了什么?
2.
再次精读课 文,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全班讨论。读完后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3.
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读,读给同桌听。
通过“读”
,让 学生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孩子的认识,勾起
情感深处的同情,激起 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
三、注重学生小组的交流合作。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
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小女孩的五次擦燃 火柴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女孩为什么在五次擦燃火柴看到这些幻象?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 br>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通过课后的阅读链接,配着低沉、凄凉的音乐让全班同
学朗读《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
。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 br>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在读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之后,我还设 置了让学生写一写: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
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因为通 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有了很深的感受,此时让他们把
自己最深的感受写出来,这样既能进一步升华学生情感,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
时间显 得过于紧凑,对“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这个训练只好放在课
后来完成 ,因此本课的教学显得不够完整,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 的是老屋已经活了
100
多岁了,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正准备倒下去的
时候,
小猫、
老母鸡、
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
最后小蜘蛛一边补网,
一边给 老屋讲故事。
就这样,
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站在那儿。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善良 品质,要学生体会老屋无私给
予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 力。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
,
这就必须要有选择
,
选
择那些既 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
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疑
,
进而引导学生进
行大胆合理的预测。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把课题设置为预测点之一,我要求 学生先认真读
题,然后问学生
:
老屋到底倒了没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然 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
间矛盾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明白 老屋是因为帮小猫、
母鸡、
小蜘蛛才没有倒下,
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通 过“预测——阅读”
,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
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 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
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来体会人物的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
开展朗 读表演时,在表演前把头饰道具等要准备充分。首先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然后是
别的学生 朗读,这三个学生表演。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彩对话在课
堂上情景再 现。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和学生一起制作爱心贺卡。
课文的中心是 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成为
学生的新的世界观? 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向生活中那些善良的动物、
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 表达自己的爱心。教师谈话:“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善良
的动物像小猫、老母鸡、 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
心献给他们吗?选一个你最 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话语,贴
在班级后面的爱心栏上。”于是学生纷纷根据所要献爱心的对象,
写上不同的爱心话语,
然后小组交流。
最 后在主题班会上,郑重贴上。这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