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优秀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别妄想泡我
771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6: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贾庆礼)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全册优秀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反思全面总结有深度教师必备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 br>《大青树下的小学》
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
的一 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晰、< br>段落分明。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再写上课时和下课
后的情景,最后 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

2.< br>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
“热闹”这两个
词,并注意教学 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
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 文”
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
并进一步引导
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 br>,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3.
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 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
“如果
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 花,我们会怎样想呢?”
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
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
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从而培养语文 素
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
“如果你是一棵小树、
一只小鸟、
蝴蝶或者一只猴子,
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
课文朗读得这么动

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
体悟窗外的安静,< br>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

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 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
拓展阅读
《走月亮》
《爱我中华》
《山沟里的孩子》

我选择讲解
《走月亮》

《山沟里的孩子》

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生对于
《走月亮》
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
,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
《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
的孩子》< br>,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
个 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
“傣族”

“傣”
应读

d
ǎ
i


同时对于
“坪坝”
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br>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
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
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 集体备课。

2.
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 没
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
胆小等动物特 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 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
。作
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展开 了丰富的想象。
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
活泼、
调皮。
这首诗共 有四节,
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
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 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

1.
画出“花的学校”


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很美,画面感很 强,为此我
让学生在课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这样使学生对课
文的 导读扎实有效。



2.
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利 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
课堂表演等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 象,以
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各色鲜艳的花,
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 什么?说
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教师预先用
手机录 制的课间校园小视频,看录像:
“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
趣的事?说一说,写一 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让学生演一演,自己会
怎么想。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 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
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

3.
放飞想象,说写结合。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
花儿们被 老师罚站的故事。
想一想:
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
们的学校是什么 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以大胆
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花 、喇叭花……然后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
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 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
素养。

二、成功之处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和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让学
生走进文本。
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的。
首先确定重点词语
是“跳舞、狂欢”
, 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
同学们怎么做?再想想:
花在风雨交 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
花儿的活泼、可爱、向上,体会到童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三年级学生 读泰戈尔的文章,
难度
较大,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 然,犹
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
“他们的
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
簌”地响。作为教师,在 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为教学预案去充分准备。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
进一步熟悉三 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把教学预案做详实,
可操


作。

2.
学生在课前画的“花的学校”
,在课文研读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画
“花的学校”
,并把两幅画进行对比。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要问》
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
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
的 一件事;
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
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
精神。< br>
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
学生学习,教育 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
巧妙引入“不懂就要问”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孙中山说的话,教学伊始,
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出现在文中哪个自然段,从 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
“学问,
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
课,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起来思路清晰。

2.
运用课件中图片、
生动的语言、
教师的肢体语等贯穿于教学中,
激发学生
的情感,便于他们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激趣,
自然地过渡。在 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课件中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
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
表情等,
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
读书的情景,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 态,
乐于学习和接受,
并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
“拿着”等动作表演,让学生入情入境。

3.
成功地将孙中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进 行了对比。
针对课文中相关语句,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文中为什么要 描写同学们的表现?”让学生把孙中山
和其他同学从语言上、
动作上进行对比,
从同学 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
先生的。
这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反衬出 孙中山不懂就问是需要很
大的勇气的。

4.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 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
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 带着问题读书,
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运用多种形式的读


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犹如身
临其 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学生分别扮
演孙中山、
私塾先生 ,
在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读句子,
学生感悟到孙中山
是一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 的孩子。

二、成功之处

1.
紧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孙中山勤学 好问的精神,
是通过
“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
中山从容答问——先生 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
的过程
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 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
度的比较,
抓住描绘人物神态、
语言、
动作等词的理解,
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
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2.
抓住“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

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 ,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
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 为(


。②
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


。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


。结果先生
答应了孙中山的(

)要求,他讲得(


,大家听得(




三、不足之处

1.
课前的导学案中,要求学生预习的量有点大,
再加上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久
远,学生理解“私塾”等词语有点儿 困难,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

2.
在课堂上,
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 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区别时,

子们都是根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
并没有 抓住课文中的语言,
这就使得内容
有点偏离。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改进之处。

1.
在拓展教学的环节中,我只是 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这样的
环节没有活力,
学生完成的兴趣不大,
如果将 读书的名言警句抄下来,
制成书签,
作为小礼物,互相赠送,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 同学之间的友谊,提
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
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面不够广,选取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应该争取部分待


进生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
只是即兴 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
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
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 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
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
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
妄自菲薄。
《夜
书所见》
诗人写客游在外,
因秋风 落叶,
感到孤独郁闷,
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 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

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 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
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
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 氛。接着设计了问题:
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br>在交流总结时,
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
进而导入课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
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 对于理解“擎雨盖”
“傲霜枝”
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 词语手册上的注解,
一边
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 盖”
“傲
霜枝”
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
并找来一些图片,
让他们明 白为什么要将
“荷叶”
叫作“擎雨盖”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 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
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
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
学生仔 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
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 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
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 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


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
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
“你捉过蟋蟀吗?”
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
(搜寻——发现——接近——捂
住——兴奋)
,共同的体验 ,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
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
《山行》
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 ,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没有引导学 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
对 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
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 授孩子们语文知识,
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
些知识。
古诗教学可以按照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来进行。

2.
引导学生借助 视频、
表演品味诗句,
进行想象。
诗中有画,
读诗要想象重
现诗中的 画面,
《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
理解诗意。
而在 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
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
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
,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
;又如“小路是什么样
的”
,得找到诗句中的“石 径斜”
。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
到山林缥缈的美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 夜秋风,一夜秋雨后,
“我”无意中发
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
然后开始 观察,
发现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
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喜 爱之情。本文语
言优美,
通俗易懂,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 自然、

进大自然的愿望,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的幸福 童年,
养成
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创境质疑,
激探 究之情。
课文导入方法有很多,
其中最有效也是我们最常
用的就是创设情境,
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直观、
形象地认识,
符合儿童的认知
规律。
本课我从形 象直观的图画入手,
通过梧桐单个落叶到一群落叶,
最后到铺
满路面的梧桐落叶的图片 介绍,
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
通过
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 待,预热课堂。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
课题进行质疑:
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 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
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 面注重
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 ,
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体现语言学科的
人文性。同时,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多角度读,悟文章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就要求教师把读书的
时间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 形式的读,
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
让学
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一种是同位 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
读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这样从整体入手,
把握文章脉络,
避免了机械
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 的对话。另一
种是引读,
如一人读:
“可是,
地面还是怎么样?”
另 一人读:
“地面还是潮湿的。

学生在享受读书的快乐的同时,
也品尝到合作 的快乐,
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

悟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之情。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
三年级的识 字教学也是很重要。
本课在教学
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 喜欢的、最习惯
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识字时,
我大胆提问: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兴趣盎
然,说出了两种 识字方法:第一种是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
“铺、泥、院、列、
棕、迟”
。如“铺”< br>,
“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
“甫”是声旁,
表音。
第二种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

=
棕;

+

=
规。
多种识字方法,
让学生辨字析义,掌握构字规律。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提出:
“为什么是当我背着书包去上
学”才觉得“门前的 水泥道真美”?我只是简单地解释: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
现的?是在上学的时候。
我没有进一 步说明
“上学”

“觉得真美”
两者的关系,
这其中既有学生在学习 、
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
发现身边的美,
也有要
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 惯的含义在里面。

2.
教学过程中,第二自然段中“水洼”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较多 ,导致时间
很紧张,影响了后续部分的教学。此外,我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应在多元化些,鼓
励性 再强些。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 br>本课层次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天上——地下(水洼——很多落叶——水
泥道——怎么美——我的 活动)


如果有条件更需要把课堂移到课外,
让学生欣
赏秋色,开 展欣赏落叶、落叶作画、落叶做书签等活动,把学生对秋天的喜爱融
入活动中,真正建立开放、自主、有 活力的课堂。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
是 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
以秋雨为
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 妙地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
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
体会秋天的美好 ,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这是一篇抒情
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 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
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 还有
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导入新课,设置悬念。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针对本课中把“秋天
的雨”比作“钥匙、颜料”
,同时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有“香味、吹喇叭”
因此上课开始,
我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是秋
雨姑娘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然后教师谈话:
“你看这个心形像什 么?”有的


说像桃子、
钥匙……这样自然引入课文,
激发学生强 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于是
我立即出示一组秋景图,
让学生欣赏完后,
说说自 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就激起孩
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我适时板书课题,
自然而 然地就引领了孩子们走进了课文,
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

2.
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三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是要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
读进心中。
在教学第 二自然段,
此段主要是从秋天的雨带来的色彩中去引导学生
感受秋天的美丽、丰收、欢乐。第一 句是总起句,后面六句分五个方面写秋天的
雨把各种颜色分别送给了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菊花。 在教学这段时,我
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同时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
花图片,
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
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
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五彩缤纷”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频频点头”的意思,领略五彩
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 形象的语言美。
其中送给银杏树和枫叶都是以
“它把




送给(



”同样的句式进行描写。这样就使阅读教学 和写作教学的通道接轨
了,也让学生把吸收到的都释放出来了。

3.
把握 整体,从总起句开始。本课以秋雨为线索,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
香味、秋天的小动物几个方面描绘了秋 天。上课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
从整体感受秋天的雨,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谈自 己的初读体会。
为了理清
文章的脉络,
我让学生找到每一个自然段开头的总起句,分别找到
“颜料、
气味、
大家”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成功之处

在这教学第二自然段中
,
我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五彩 缤纷”这个中心词。根
据字理析词“分解——组合”的教学要则
,
先将“五彩缤纷”拆 分成“五”
“彩”

“缤纷”
三个词素进行析解。
“彩”
字 中的
“彡”
是个一形多义的部首
,

“彩”
中表示“色彩和 纹路”
,
“彡”和“五”是概数
,
表示颜色多。
“五彩”的意思不< br>难理解
,
因此重点放在对连绵词
“缤纷”
的字理析解上
,
“缤纷”
的绞丝旁入手
,
通过画图引导同学们从字理上理解其本义:
“缤纷”
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
,

代叫
“旗游”
,
因风吹而游动飘拂之意
,
所以
“缤纷”
这个词语带有一种
“动感”

为了进一步理解词义
,
我把一些彩纸撕碎握在手中,学生 很轻易地说出用“五颜
六色”来形容,接着我把彩纸向空中一扔,学生说用“五彩缤纷”表示,因此,< br>

学生明白:
“五颜六色”只是表示颜色多
,
而“五彩缤纷 ”不仅表示颜色多
,
而且
还有一种动态美。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课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告诉我们秋天是 “丰收的、欢乐的”
。这一段的
教学,
我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法。
课内引导 学生先齐读,
然后从
“丰收、
欢乐”
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想象,自由回答。课外 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踏秋,
寻找“丰收的、欢乐的”秋天,可是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的限制, 学生对于“丰
收、欢乐”的秋天无法看到。因此,此项活动收效甚微。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
摒弃要么是大量的泛泛而读,
要么是
“你
体会到什么”的单一提问,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学完了
《秋天的雨》
可以让学生仿写
《春天的风》
《冬天的雪》
促进学生
知识的内化。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
秋的声音》
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现代诗歌。
作者毕国瑛 抓住秋天
里树叶飘落、蟋蟀唱歌、大雁鸣叫、秋风等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
美了秋 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小 朋友最喜欢游戏,他们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很高,
因此很多新课导入都是采用游戏导入,
这样能很 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
很好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
我采用
“听声辨物”
的游戏,
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开始,我就故作神秘,请学生闭上眼 睛,然后教师播放一些动物的声音,让
学生猜一猜。
然后导入:
一位诗人在秋天听到很 多美妙的声音,
我们一起去听听
吧。

2.
由扶到放,
先读 后演。
我在备课这首诗时,
发现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


样,< br>教学时,
我重点指导第一小节。
先让学生自由读,
再指名读。
在学生读 到
“大
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
“ 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
备怎么同黄叶道别?”
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
体会诗境,
使学生与文本
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体会黄叶和大< br>树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第二、三小节写蟋蟀和大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
并和小伙伴合作, 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白云是怎样道别。这样由扶到放,
先读后演,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 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以
读促悟。

二、成功之处

著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
让学 生熟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本课时,我
在学生熟读第
1-3
节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如:听听,秋的声音,
“哗啦,
哗啦”是(

)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
“咔嚓,咔嚓”是(

)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滴答,滴答”是(

)的声音 。让孩子仿造句子进行语言
实践,
进行仿说、
仿写。
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 br>也为习作教学进行了积累和创作。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 br>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三 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有限,

于个别词语理解有较大困难,
特别是
“歌韵”
“歌吟”

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在教学时,我迫于时间的压力,这两个 词语的意思,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说教,仍
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得急躁,效果不好。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
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
很多插图是课文的另一种补白,
重视插图的认识、
学习,既可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
努力做到看图联文、看图想文、以图补 文、以文解图,切实掌握相关知识。

2.
“歌韵、
歌吟”
意思的理 解使我明白:
必须懂得换位去思考每一位学生,
多说让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
让学生消 化。
在教学中,
老师千万不能成为学习的
主人,应该多多鼓励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如 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该及时启


发和指导,
发挥主导作用,
切 不能代替学生的想法,
否则学生的探索精神被打压
的同时,学生也不能彻底理解课文真意。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伟大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
是人教版三
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童话记叙了一 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
在街头的悲惨故事,
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 性,
揭露了专
制社会的罪恶,
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课文 的重点是:
小女
孩通过擦燃的五次火柴产生的幻象,
而这些幻象又恰恰是她在现实生活 中所需要
的,
与她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让
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的同情和残酷社会的不满与
憎恨 ,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有人说过:< br>“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丹说 过:
“艺术就是感情。

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
深化对语言
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
再以教师动情的 语言叙述,
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
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
距离。

二、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
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
必须注重朗读教学。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才能更好地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在读中让学生寻找结局,
确定研究主题。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
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 究主题确定在了课
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能点明小女 孩
最后命运的句子,
再引导学生围绕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 多么
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一句话质疑,
然后教师将其归< br>纳为几个问题:
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
命运明明 那么悲惨,
那么不幸,
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
放手让学生
学习课 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设置了三个“读”的环节:



1.< br>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在每次擦燃火柴中分别
看到了什么?
< br>2.
再次精读课文,
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
全班讨论。
读完后 说说自
己的读书感受。

3.
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读,读给同桌听。

通过“读”
,让 学生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在感情朗读中
深化孩子的认识,
勾起情感深处的同 情,
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
使学生领
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 。

三、注重学生小组的交流合作。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
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小女 孩的五次擦燃火柴中,
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小女孩为什么在五次擦燃
火柴看到这些 幻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养学生说的能力。< br>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
我通过课后的阅读链接,
配着低沉、
凄凉的音乐让全班同学朗读《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
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
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
情。

在读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之后,我还设置了让学 生写一写:
“假如卖
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
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的问题 。
因为通过刚才的读书,
同学们已经有了很深的感受,
此时让他们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 出来,
这样既能进
一步升华学生情感,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本课的 教学中,
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
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
较多,
所以 后面的教学时间显得过于紧凑,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
边,
你想 对她说些什么”
这个训练只好放在课后来完成,
因此本课的教学显得不
够完整,这些都 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
,被砍伐
后做成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的故事。
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 的经历对学生
进行奉献教育
,
让孩子们明白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道理 。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以树的心情为抓手,理解主旨。

本课教学中,
我采用自主探究 学习法
,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
,
通过抓住树的内心变化
,
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延伸快乐。
在第一自然段中种子
“难受 ”
渴望长大;
在第四自然段中当种子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时,
种子的感觉是
“很 好”
;第五自然段中,大树主动“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
;当做成手推
车、椅子 后,大树感觉“真舒服”
;最后大树做成木地板时“满意地舒展”
。了解
了大树的内心 变化,感悟到大树为人服务内心的快乐这一主题。这时,我提出:
“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句子?”学生很自 然想到“机遇给予是快乐的”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这些相同主题的句子。

2.
多方法识记生字。

现在语文基本上是一天一课,
而且每课的识 字量又很大,
怎么才能让孩子们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些生字呢?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很重 要。
本课在教学
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
的方法认识汉字,
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种 是
“形近字比较”
:经一茎

堆一推

折一拆。第二种 是“加一加”



+
宿
=


奴< br>+

=



+

=

。第三种是“谜语”

“一日”谜底是“旧”


二、成功之处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之处是仿写句子练习。

首先我让 学生读原文中的句子: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
那一定会很好。
”分 析:这句话分成两部分,分别是:
“谁干什么
+
心情怎么样”

按照 这个例句,请学生仿写。在仿写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首先出示
句子:
“我

(什么地方)

(干什么或看什么)
,心里


”然后
让学生根据例句,
小组合作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这样把人 物的动作和心理合为
一体,进行语言训练,由易到难,逐步放手,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教学“总 结全文”这一环节,我提问: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
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学生依据板书 回答出来了:
“一棵大树——一辆推车
——一把椅子——木地板”
,学生理解大树是为 别人服务,并感到很快乐。可是
有个别学生认为:
“大树一生都在为别人,没有人为它服务,太 亏了。
”此时,我
应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了解大树成长时,
护林员、
森林警察 等很多人为它的成长
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说一些大道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这篇童话通俗易懂,主题鲜明,我 在以
后教学中,
要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 的地方
点拨指导,
教给学习方法。
如朗读
“要是我能躺下,
那一定会 很好”
这一句中
“一
定”要重读,体现了大树的想法和迫切愿望。自读自悟,这一点是 我在以后的教
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
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
藏 ,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
“旅行”
,最后侥 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小知识。本文虽然篇
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 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运用朗读对话进行教学突破,
历来是老师们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课
红头 与青头间的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于是课上我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朗读,
再分角色朗读,< br>从读中感悟出生活中的哲理——遇到困难和危险时,
尽自己最大
的努力帮助朋友是一种美 好的品质,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
学生将青头的话再三指
导,
使得学生感受到青 头的话是句句激励红头,
给了红头信心的作用,
从而让学
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受 到语言的魅力,话语的力量。



2.
在教学的结尾,我提出了这 样一个问题:
“在红头遭遇困难时,是青头给
予了帮助与鼓励,
那青头凭借什么才能做 到这些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
滔滔不
绝,
感受青头的临危不惧和对朋友充满 真挚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它有着丰富的知
识同时能够灵活运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 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
自然而然
地课文的情感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读到:红头高兴得 流下来眼泪:
“谢
谢你……”
我问学生:
“它还会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
这个问题又一次激
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后,我用法国的一个谚语 “人
生无友,犹如生命中没有太阳”结束了本节课。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
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

“复习” 这一环节,我通过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些上节课所学的新词:“蟋蟀、旅
行、草堆、拼命、细嚼、消化、喷 嚏、笑眯眯”,让学生在会读的同时,用这几
个词语串联复述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通过复述课文 大意,
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生动
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br>并能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
阅读感受。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青头鼓励红头的话,
在 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一一找出来,
进行比
较,重点朗读感悟。这一点不足之处在以后教学中需要 注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在以后教学中我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本课教学中对话较多,
语气、
神态、
情感等在朗读时需要细细感悟,
如:
“救
命啊!救命 啊!
”红头拼命地叫起来。这一句中要让学生感悟:我们一般在什么
情况下会喊“救命”,而且会一连喊两声。
因此在朗读时,
第二个“救命”语速
要加快。这样通过把生活 的体验带进课堂,学生就会领悟了。

《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 一块奶酪》
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

一小 块掉了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
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
关心幼小的美


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本课的一个写作方法是心 理活动的描写。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心理活动
的描写,他们难以理解,为此,在教学 中我采用表演法,完美诠释了蚂蚁队长的
心理活动。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请同学们抓住 “蚂蚁队长想”这个关键词组,

到关于蚂蚁队长心理活动的句子:
“蚂蚁队长想:丢 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
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他的心七上八下。
”读一读 ,同时注意
到里面的一个词“七上八下”,然后请同学们在自己座位上站起来,伸出左手,
同时 读书中的语句“丢掉,
实在太可惜”,
这是蚂蚁队长当时的一个想法;
接着
伸 出右手,读另一个句子“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显然这两
个是相反 的想法,
通过表演,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蚂蚁队长心理的矛盾之处。

课文后 面蚂蚁队长的决定打下基础,
体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的品质。

2.
读演结合,
激发朗读热情。
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
可 是
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
应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本课教学时,
我让孩子 们首
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部分,
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
请他们体验了
“蚂蚁
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对话,对全班发号施令:
“稍息立正,向
后转!
”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
子们对于多音字 “稍(
sh
āo)
”的识记与运用,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反观本课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就是在课堂中的“对比教学”。

在本课中有一个对比 ,那就是蚂蚁队长前后喊的两次口令:
“注意啦,全体
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 —走!
”这中间的破折号都是表示声音
的延长,但是意思却完全不一样,第一次表达的意思是: 小蚂蚁们快点离开,第
二次口令的意思是:小蚂蚁们快来。一样的口令,不一样的含义,这正是蚂蚁队< br>长心理活动的结果,
表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的品质。
同样的对比还
表现在小蚂蚁们干活的态度上,
第一次小蚂蚁们是因为心里在牵挂着那一点奶酪
渣子而 不动,第二次见到蚂蚁队长的品质后,大家主动积极干起来。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社会的进步,现 在的学生过生日的时候,都能见到奶酪,并且能吃到,
甚至把奶酪乱涂乱抹,
不认为奶酪很有吸 引力,
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文中对
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
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 激烈、
矛盾的心理难以理解,

学中我也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突破这个知识点,效果不 是很理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
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 br>对于课文的复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带有生字的词语,让他们串珠连
线,引出可问的主要内容的 同时,有效地吸收课本的语言风格,积累词语,内化
语言。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的是老屋已经活了
100
多岁了,
很久很久没人
住了。它正准备倒下 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最
后小蜘蛛一边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就这 样,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
直站在那儿。
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善良品质,
要 学生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仁
爱之心,关爱他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 力。
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
,
这就必须要有选择
,
选择那些既 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
又能有效地帮助学
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疑
,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教学《总也倒
不了的老屋》时,我把课题设置为预测点之一 ,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问
学生
:
老屋到底倒了没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 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
时候了”
之间矛盾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明白老屋是因为
帮小猫、
母鸡、
小蜘蛛才没有倒下,
整堂课学生 兴趣盎然,
积极性很高。
通过
“预
测——阅读”
,使学生意识到,在 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


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
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来体会人物的不 同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在教学时,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表演时,
在表演前把头 饰道具等要准备充分。

先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然后是别的学生朗读,这三个学 生表演。
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
表现出来,
精彩对话在课堂上情景 再
现。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和学生一起制作爱心贺卡。

课文的中心是 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
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
内在的知识结构,
成为学 生的新的世界观?为此,
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
学习活动,
那就是向生活中那些 善良的动物、
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
表达自己的
爱心。教师谈话:
“我们生活 中有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善良的动物像小
猫、老母鸡、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 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
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
把你的爱心写下来 ,
做一张
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话语,贴在班级后面的爱心栏上。
”于是学生纷纷根 据
所要献爱心的对象,写上不同的爱心话语,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在主题班会上,
郑重贴上。这 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受到爱的洗礼,
学生用自己的 爱、
同情和善良之心,
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
温暖,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br>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要求续编故事,由于课 堂时间已经剩
下不多了,
学生也没有接触过,
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纯粹把课文中 的小动
物换成其他动物的名字,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要想学生的预 测能够有效果,
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
同时可以针对学生
已经知道课文大致内容,让 学生根据课文中一个句子来预测。

2.
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
要舍得花时 间,
花大力气,
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反思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这篇 课文主要写近视的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
这根胡子吸收了果酱的营养,
所以越长越长,< br>他的胡子被放风筝的男孩,
发愁的
鸟太太得到有效利用。该课文目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 己奇特想象能力
,
明白其
实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分享。是分享自己的能力,分享自己的 知识,分享自己所
拥有的一切
,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本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白胡萝卜先生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变长了后,
对自己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对别人是一
件好事还是坏事?通 过研读,
学生都知道当男孩子放风筝遇到困难,
鸟太太晒尿
布遇到困难,
都是 通过剪去胡萝卜的一截长胡子来解决困难的——胡萝卜先生的
胡子帮助了别人;同时,有一个这么长的胡 子,也是胡萝卜先生的烦恼,也是胡
萝卜先生的困难——别人把他的胡子剪短了,
也是在帮助胡 萝卜先生,
因此,

萝卜先生帮助别人,也帮助了自己,让自己和别人都得到了快乐。

2.
“三读”课文明故事。

本课是一个绘本故事,
教学 中我采用“三读”方法,
让学生明白故事,
知晓
故事,感悟故事。一读图画猜测故事。 第一次阅读,我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猜
测故事的发展。
二读文字想故事。
第二次阅读 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提供的文字,
对第一次的看图猜测是一次验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三读图文 互照故事。
第三次阅读,
学生细读文字,
对照图画,
感悟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 长着长胡子的
烦恼,
以及帮助别人的快乐。
同时体会男孩子和鸟太太在烦恼中看到长胡 子的喜
悦心情。感悟帮助别人后别人的快乐,以及自己得到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通过对比、演练使学生明白长胡子的妙用。

在教学中,
关于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很长很长,
在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长
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 后面,他完全不知道。”对此,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把胡萝
卜先生和我的胡子进行对比,
然后我 问学生:
“自己的胡子都不知道多长,
那么


胡子到底有多长?” 于是,
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表演,
一名学生拖着一团毛线,

班级往走廊走去, 边走边放毛线,学生感受到胡子长长的,拖在后边,男孩子、
鸟太太剪一截,胡萝卜先生根本不知道。同 时学生产生疑问:这么长的胡子,能
在风里飘动吗?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教学“总 结全文”这一个环节,当我出示《草房子》
《别让鸽子开巴士》
等读本的题目,让孩子试着预测 书里的内容时,学生的回答从预测变到了疑问,
我这时没有及时把孩子的回答引领到预测的范围,
尽管大家踊跃发言,
但是答案
成了
“我想知道是不是……”

“他 为什么……”
实际上,
预测不等于发出疑问,
这个问题在后期教学中要重视。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这篇童话通俗 易懂,
主题鲜明,
在教学中需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来强调,

音朗读。
如句子“线实在太短了,
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
其中“实在”就需
要加重语气, 重点强调男孩子迫切需要一根长绳子的心情。像这样的词语还有,
如句子“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
他完全不知道”中的“完全”;
句子“胡
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中“常常”,等词语。
这些词语除了朗读时要特别注
意以外,还要学生在写作中要会用。

《小狗学叫》教学反思


《小狗学叫》
是一篇童话故事,
叙述的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

章构思新颖,
想象丰富,
文章以对 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
程,
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 社会环境,
而三种结局则提示
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故事暗示“小狗终于成 为真正的狗,
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题。
童话以现实为基础,
幽默地展示现实中某些现 象,
使
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


郭茂宸-初三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