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

余年寄山水
593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7: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杨传堂)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认真 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
(
选择题
)


(
非选择题
)
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 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总分值
150
分。

一阅读
80


(

)
阅读下文,完成第
1

6
题。
(16

)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 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
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 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
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
甚至也感觉不 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
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 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
【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
文献综述;
【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 br>【三】对相关著
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 得我们思
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
?
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 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
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
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 、
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
更是为
了“认祖归宗”
,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
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 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
他的问题是什

?
他试图与谁对话
?< br>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
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 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
?
正是在倾听的
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 题”
,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那么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
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 了什么
?
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
?
我是否在重复劳动
?
从 这个
意义上讲,
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其次才是利他 主义功能
——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 家执笔
?
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
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 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
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 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
能力和概括能力,
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那么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
而是文献在驾
驭你。
我们
(
特别是 初学者
)
在阅读文献的时候,
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
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
婆有理”
,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
性和前瞻性, 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
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
为这
一领域甚 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如此看来,
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
望重 、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
?
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
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重新表述 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
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
行文思路,
重新加以组织, 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尽可能找

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 在关联,
它们的分歧是什么,
共识是什么,
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
归类 。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 献综述,
要求学者有严谨、
认真的治学态度,
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
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
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
但论文质量将 更有保障。
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 述,
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
述看作论文写 作的一个步骤、程序,
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
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
产过程的 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是在重复别人,
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
、概括第①段大意。
(25
字以内
)(2

)
2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为哪一项
()

(2

)
A
、通常大多都
B
、大多通常都

C
、都通常大多
D
、通常都大多

3
、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2

)
4
、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

)
5
、联系上下 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
A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
、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表达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6
、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4

)
(

)
阅读下文,完成第
7

12
题。
(2 2

)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
等候 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
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
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 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 袋里面是“南山高
末”呢
?
还是“乌金墨玉”
?
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 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 们吃萆料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
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 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
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br>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
J
艮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
你会知道,
打头儿的那一匹,
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 个铃铛,
走起来,
“当、
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
?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 ,骆驼
{R

r
削良,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 的
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
!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
上三天三夜都不喝 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
一定是拉骆驼

的 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
?
骆< br>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 拿
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
也都
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 响
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


⒅“谁
?


⒆“骆驼呀
!


⒇妈妈回答不上未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未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
骆驼咀嚼的傻 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 人物啊
!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
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 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入

(2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 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
童年重临
于我的心头。

7
、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

)
8
、对骆 驼挂铃铛的解释,
“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

) < br>9
、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

)
A
、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
、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
、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
、第④段“屈”

“撅”

“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 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
、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P
、第⑩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0
、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
,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

)
11
、最后三段和前文表达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

加以分析。
(4

)
12

“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 br>分
)
(

)
、默写。
(6

)
[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br>]
13

(1)
问君何能尔
?

(
陶渊明《饮酒》
)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苟子《劝学》
)
(3)
,何似在人间
!(
苏轼《水调歌头》
)
(4)
不义而富且贵,

(

〈论语〉七那么》
)
(5)
,阴阳割昏晓。
(
杜甫《望岳》
)
(6)
,不能成方圆。
(
《孟子·离娄上》
)
(7)
一夫当关,
(
李白《蜀道难》
)
(8)
月子弯弯照几州,

(
杨万里《竹枝歌》
)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


玩具公司-惶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