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
玛丽莲梦兔
918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7: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孩荨麻疹-文艺小青年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
一、戏曲部
1
、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
同,又可分为宋杂剧、 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
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 杂四类。
2
、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
,包括四 部杂剧:
《狂鼓史渔阳三弄》
、
《玉禅师翠
乡一梦》
、
《雌 木兰替父从军》
、
《女状元辞凰得凤》
,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 》称
《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
3
、
南戏 :
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
即
12
~
14
世纪
20 0
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
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 名,
南方称之为戏文,
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
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 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 戏《荆钗记》
、
《刘知远白兔记》
、
《拜月亭记》和《杀
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
,简称荆、刘、拜、杀。
5
、楔子:元杂剧四 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
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 的过场戏。
6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 特性有三点:一是他
在语言方面,
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
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 ,
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
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 诗和词更多的采用
“赋”
的方式,
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
可以平仄通压,
句中还可以衬字。
7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 br>
叶儿
,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
套数
、
散套
,由同
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
借 宫
,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
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 曲牌联成
短套,
首尾一韵,
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
以说唱长篇故 事,
因此称为
“诸宫调”
或“诸般宫调”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 称“弹词”或“弦索”
9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 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
故称。
10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 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
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
剧创作,
写出大量符合戏 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
不仅在一剧四折、
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
可贵的探索,
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
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
在草创阶段为杂
剧体制 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
《窦娥冤》
《救风尘》
《单刀会》等现存
18
部。
11
、
“三桩誓愿”
:出 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
活作对,
可是黑 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她骂天骂地,
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
血飞白练 、
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
强有力的警示 。
12
、
“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
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 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
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
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 开的。
13
、
《赵氏孤儿》
:元代纪君祥所作的一部历史剧。其 本事见于《左传》
、
《史记赵世家》
,但
两书所记差异较大。本剧主要依据《 史记》敷衍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故事大体上
是: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 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
宫中,产生一子,
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 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
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 与公孙杵臼计议,程婴舍子,公
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
回府绘图,告知孤儿
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赵氏孤儿 》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
的剧作。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
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14
、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
坚
2 / 5
1/8/2013
的歌唱和改进,
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 年至二十年间,
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
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 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
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 的研究和改革。
他编写了第一部
昆腔传奇《浣纱记》
,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万历末,昆 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
“官腔”
。
15
、
传奇:
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
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
兼 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16
、
汤显祖:
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剧作家。
代表作有
《牡丹亭 》
,
与《紫钗记》
、
《南柯记》
、
《邯郸记》
。发 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
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所谓“凡文以 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
有丽辞俊音可用。
17
、临川派:明 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
籍是临川
,
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
,
“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
,既要本色,
又要有文采。
他强调
“曲意”
,
主张
“意趣说”
,
反对吴江作家
“按字模声”
、
“宁协律而不工”
的主张。此派的曲家还有来 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等。
18
、
临川四梦:< br>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
《牡丹亭》
《紫钗记》
《邯郸 记》
《南
柯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政治问题剧。
“四剧”皆有 梦境,故有“临川四梦”
之说。
19
、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 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
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
“合律依腔”
,
语言
“僻好本色”
。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
对于扭 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
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
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 br>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
,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 br>,由于
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
、
“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属于此
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
卜世臣、王骥德、
叶宪祖、
冯梦龙、沈自晋、
袁于令、
范文若、
汪廷讷等。
20< br>、
沈汤之争:
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
汤即指汤显祖,< br>沈即指沈璟。
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 巨人,
对戏曲格
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意趣,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
服从格律,
服从腔调。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
并把同时 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
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
21
、苏州剧派:
明末清初,
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
出现了 一群平民专业剧
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 作
剧本,
有时共同切磋曲律,
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
形成了创作倾 向和艺术风格大
致相近的戏曲流派。
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
贴近世俗 人生,
关注时事政治;
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
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 br>在人物塑造上,
富于平民色彩,
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
在艺术 上,
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
戏
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 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22
、南洪北孔:清初,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 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
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
《桃花扇》
代表了 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
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
璧,
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
美誉。
23
、“一人永占”
: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
、
《人兽关》
、《永团圆》
、
《占花魁》似
剧的简称。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二、小说部
1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 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
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 白话短篇小说,
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 于“拟话本”
一类。
2
、
“三言二拍”
:是指明代五本 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
言》
、
《警世通 言》
、
《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
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3 / 5
1/8/2013
3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 章叙事,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钩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明 代章回
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
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 义》
、
《水浒
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词话》
“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4
、历史演义:
“演义”
, 即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
幅较长,
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 度的虚构,
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
治军事斗争。代表作品有《 三国演义》
。
5
、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是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鲁迅
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 智而近妖。
”意思是说:在《三国演义》里,诸葛
亮的智慧和战略确实被夸大了。
真实 的诸葛亮在指挥战役的能力上并不出众,
火烧博望是刘
备干的,草船借箭是孙坚干的,很多事情 被移花接木,美化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