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练习题1
巡山小妖精
565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18: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费孝通乡土中国-初二数学试题
《乡土中国》实战演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br>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
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 杜会,
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
“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
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 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
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对是合式 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
与法律无异,
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机和 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
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
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
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 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不必
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 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礼并不是靠 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
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 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
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
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
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 br>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 人们
行为不受规律拘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
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
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 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1
《乡土中国》概念整理
序言
主题:中国社会学
/
乡村社会学
目的: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性质:从具体社 会中提炼出来的概念;
“乡土中国”是指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
系, 不具有排他性
方法:直接来源是作者的“乡村社会学”的讲课内容,是边探索边讲的,观点完 全是讨论性的;根本来源是
通过认识形成的概念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原因:谋生方式、文化风俗、世代定居
后果:终老是乡,人人相识、礼俗社会
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原因:小农经营、水利合作、安全保障、遗业继承
礼俗社会: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 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并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
的个别关联。 ”
(与现代社会的矛盾-文字下乡)
文字下乡
1.< br>(空间格局)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也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乡土社会的特性:
face to face group
以长相、声音、气味辨人
文字的局限:文不达意;
语言的完善: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
语言的局限:原因:社会性(群体越复杂,共同基础越有限)
后果:“特殊语言”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
下的筛子,
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
是感觉敏锐的人
怨恨语言的束缚。“
(例子)眉目传情、指石相证
2.
(时间格局)
“乡土社会在面对 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
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 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
个人的’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
发展记忆是为了生活需要,而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 市的人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碰到生活上的问题时,
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 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
因为大家都
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
差序格局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与别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般一圈
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乡下人的“私”和“家”的模糊界限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
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 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
动 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 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