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巡山小妖精
53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20: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提琴名曲-有一种爱叫
可编辑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
的故事》《中国美食》
4
篇课文。课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便于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
中识字学词,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识字,写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 点教学内容。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围
绕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材在课文和 语文园地设计了多个难度的训练。
在语文园地
“字
词句运用”板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 特点猜字的意思,在查字典验证。在《中国美食》课
后练习中,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发现带“火”和“
灬
”的字多与“火”有关;在“我
的发现”板块,发现带“心”和“忄”的字多与“心 理、情感”有关,带“刀”和“刂”
的字多与“刀或切割”有关。
通过前面三册的学 习,
学生对形声字的构宇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认识了一些常见的
偏旁,知道了声旁表 音、形旁表义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发现“
灬
”
与
“火”、“心”和“忄”、“刀”和“刂”这些偏旁之间的关联,体现了不同册次之
间识字教学的衔 接和发展。
本单元的课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易读易记。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在
读中识字,突破“音”和“形”的难点。要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帮
助学生建立生字音、
形、
义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汉字的奥秘,
感受识字的乐趣。
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壮美的袓国山川、熟悉的传统佳节、神奇的
汉字和丰富的中国美食。
在识字的同时,
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激发学 生对中
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精品
可编辑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1.
认识
6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
“炸”,会写
36
神州谣
2
个字,会写
37
个词语。
2.
能利用韵语、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识字。
传统节日
2
3.
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长、耸”
的表
达效果;能说出用“炒、烤、烧”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贝”的故
事
2
4.
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
5.
朗读《神州谣》,能背诵《传统节目》,初步感受
祖
中华美食
口语交
际
长大以后做
什么
2
国山河的壮美和文化的悠久。
6.
能讲汉字“贝”的故事,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1
1.
能把自己长大后想干什么说清楚,简单说明理由。
2.
能听明白同学说的内容,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疑问。
1.
认识“滓、溜”等
9
个生字。
2.
认读“
S
甘律滓、酸溜溜”等词语,能联系生活说
说
自己想到的食物,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
识字加油站
字词句运用
3.
能借助形旁猜测字义、
正确选用形声字并查字典验证。
4.
知道“鹿、金”等字可以作为部言,记住这些部首字,
语文园
地三
我的发现
4
能用这些部首查字典。
5.
5.
能发现“火”与“灬”、“心”与竖心旁、“刀”
日积月累
与立刀旁等偏旁之间的联系及表示的意思。
6.
能按顺序背诵十二生肖,初步了解生肖文化。
7.
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了解小柳树想法的变
化,
我爱阅读
能明白事物咅有长处的道理。
合计
13
精品
可编辑
传统节日
教材解析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
传统佳节,
是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连接着中华儿 女的精神血脉,
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
传的古老文化。
全文共 有
8
句话,前
7
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乞巧节、
中秋节、
重阳节这
7
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 相关习俗。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
相呼应,
表示新舂佳节转眼又至。
全文语言平实,
句式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读易记。
配合韵文内容,安排 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 了解节日习俗。
教学目标
1.
认识“传、统”等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
等
12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
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
识字。
本课按时间顺序写了
7
个传统节 日,
与节日风俗、
活动相关的生字分散于全
文,可采用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 式进行学习。
字音方面,“传、舟、赏”是翘舌音,借助词语“传统、龙舟、赏菊”帮助学生读准;“乞巧”一词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在语流中“乞”的变调。
精品
可编辑
“巷、祭”二字易误读,可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和“祭扫”加以< br>巩固。“重”是多音字,在“重阳节”一词中读“
chonS
”,这个字的字音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出示词语“重复、重新、重合”“重要、重量、轻重”让学生辨
读。
字形、字义方面,要根据本课生字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识记。
(
1
)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如,“传、宵、饼、菊”,可以借助形旁表
义的规律来
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
2
)
利用熟字识记。 “贴、赏、宵、郎”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
如站、粘一贴、常一赏、消一宵、朗一郎。“祭、乞 ”可以用“减一
减”的方法识记,如察一祭、吃一乞。
(
3
)
生活识字。可以借助地名识记,如巷一北京的“南锣鼓巷”。可以借
助物品识字,
如艾一艾灸、艾草。
(
4
)
语境识字。
一些生字与熟字组成常用词,
引导学生读一读,
巩固识记。
统:总统、统帅、统一、统治
堂:课堂、礼堂、澡堂、大堂
乞:乞丐、乞求、乞讨
巧:巧妙、巧手、花言巧语
2.
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
9
个字中,“贴、敬 、转”是左右结构,
3
个字左右两部分
的高低一致,
“贴”左右宽 窄一致,“敬”左宽右窄,“转”左窄右宽。“街”
是左中右结构,要注意各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和 笔画的穿插。“团”是全包
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国
字框和门字框要写 的大而方正。“舟”
是独体字,要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艾、
热”是上下结构,“艾”
上部扁,下部长,“热”上部长,下部扁。
精品
可编辑
本课
9
个汉字书写要点:
贴贝字旁的撇要写长,最后一笔是“点”,要收在竖中线左侧,避让“占”。
街左中 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右部第一
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
舟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苢笔撇是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
和第三笔横折钩 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
艾草字头横平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敬右边苢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写舒展。
转左部“车”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右部“专”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团先外后内最后封口。
“口”左右两边的竖画平行,
“才”的竖钩压竖中线。
热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斜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
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 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闹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
本课要求会写的 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字加以巩固,如龙舟、转眼、
团圆、热闹;
也可以和熟 字组成常用的词语,如街头、敬爱、转身、团结、热
心、打打闹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
朗读指导。
本课内容贴近 生活,节奏轻快,富有韵律美。在学生自主朗读过程中,教师
可对朗读的停顿、重音做适当点拨。
精品
可编辑
要注意停顿适当,
句子之问的停顿稍长,
句子内的停顿稍短。
全文共
8
句话,
前
7
句话每句分别介绍 了一个节日的习俗,对佳节的名称可适当重读,以加深学
生对节日的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 的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感情基
调,
这
7
个节日并不都是欢
快的,
如,
读
“清明节,
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 br>可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本课要求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 表演读、同桌拍手
读、师生对读、生生接力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
理解运用。
传统佳节源于生活,学生一读句子,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 教
学中要注意唤酲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
文中一些词语,如“传统、 乞巧、祭扫”,内涵丰富,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可采用联系生活、联系语境、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帮助 学生理解。
联系生活理解“传统”。在朗读课题环节,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和家人年年
都过哪些节日
?
是怎么过节的
?
引导学生感知“传统”的意思:春节、清明 节、中
秋节,这些世世代代都过的节日就是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这些祖祖 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就是“传统习俗”。在适当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说一
说,除传统节日外,你还知道哪些 事物是代代相传的
?
相机引导学生朗读与节日
有关的古诗,让学生知道古诗、谚语等是 中华传统文化。
补充资料理解“乞巧”。乞巧节对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讲述牛郎织< br>女的故事,介绍乞巧节的习俗,让学生理解“乞巧”的意思是乞求上天让自己也
能像织女那样心灵 手巧。
借助图片理解“祭扫”。出示“祭”的甲骨文字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借助
字 形理解字义: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
)
,中间像祭桌。再出示祭祀、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