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恋歌(短篇小说)

绝世美人儿
889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20: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2021年1月18日发(作者:杭冠群)
乡村恋歌(短篇小说)






乡村恋歌























































汪光


内容提要:





小说写
90
年代,一位乡村民办男教师,与三个女人的
恋情故事。文本表达了:我母亲,叶舅妈,黎萍老师三女人
对“我父亲”的真挚情爱,
和身为人民教师的“父亲”的真诚,

良,面对爱 情所取的慎重态度。







我娘家在新乡。新乡不是乡,是村,属天庙乡管辖。





新乡去天庙乡场不远,就八里地。路,曲缓而上,却几
乎是清一色石板大道。
一路的景致,
随季节颜色不断在变换,
美丽,
亲切,
迷人。
走着,
总不免让人左顾右盼,
心境开阔。





那时候,父亲在该乡场上的完小教书。我也在哪儿上小
学。





父亲很年轻,是民办老师,却非民办打扮,穿着整洁,
剪着时新的平头。 就像村路上的风景,一样新色,一样吸引
人。父亲住宿在学校,逢周末才回家。父亲回来了,家里就平添了明媚和温暖。很多时候,母亲手上正忙着家务,或在
田间干农活,只要见父亲回来,脸上立时 就阳光了。比如,
植着瓜苗子的手,忽然间就多了诗意;正在赶鸡群的吆喝,
也悠悠长出几分欢 乐。





我知道,母亲是深爱着父亲的,父亲呢,像也一样。





幼年时,我读不懂父亲,更没法读懂我母亲,只以为她
也和别家的媳妇一样,是在村 子里摆了酒席,吹吹打打,从
很远的地方娶来的。等长大了一点才明白,错了。我父母和
别人不 一样,他们居然是自由恋爱的!可我依然不明白:别
人的外婆家很远,可我的外婆家,为啥偏偏同我爷奶 住一个
院子呢?怪了。父母亲的事于我,真的是个谜。真的,很长
一段时间。







初夏里,燕语正热烈。阳光下,瓜蔓 子们,摇肥举绿,
花黄艳艳,或跑畦,或爬架,或翻墙……实在疯野了。大多
于此期间,我,一 个瘦小女孩,却背了不瘦背兜,埋头于那
艳黄勃绿里,聆听和我一道割猪草的上院子的白脸桂婆婆,一次次地,给我讲——关于我父母亲的故事。





她说,
我们这村里呀,
就数你爸妈是最幸福美满的一对。
她说,那年村里搞宣传,你 爸扮演郑老汉的儿,你妈扮演他
儿媳妇,一对年轻人,十八九岁的,一个头包白毛巾,一个
身穿 蓝花袄,一个扛锄头,一个挑粪担,在台上合演的那出
《犟媳妇》
,那个绝,那个亲爱样子呀, 竟像了电影里的七
仙女和董永……我说,
那阵我多大?桂婆婆就眯眼笑:
嘻嘻,
那阵的你呀,黄瓜还没长花蒂蒂呢。也就是那天,桂婆婆帮
我解了心谜——我父母属表兄妹,
隔房的。
即一个是姑的儿,
一个是舅的女。隔房的?见我还不明白,她说,就是不是亲
姑舅的后代。






后来,我大了些才明白 ,新乡,其实不是我祖籍,而是
我爷爷和父亲客居的岳家地方。
尽管我当它作故乡。
且 从此,
我就开始注意起我的父母了——渐渐就觉得,我的父母的确
很恩爱的。比如有一年,我大 约七岁吧。春天里,我从屋后
摘了半篮子阳雀花,欢天喜地回来,在路过我家后檐口时,
竟发现 檐下窗口里屋内的父亲,竟独自眉开眼笑,正在津津
有味地欣赏桌上一位姑娘的照片——他那个专注呀开 心呀,
简直无法言喻了。我说,嘿爸你看啥呀?他先一怔,接着窃
笑一下,就不好意思地、默默 地将照片放回了木箱里。可后
来呢,大约又过去几年,这样的事,似又曾遇过几次。其实
呢,在 我成年后想来,当年爸他,又何须这样——一个
30
多岁的年轻男人,欣赏一个年轻女人,实在 太正常不过了。
何况他欣赏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我的母亲呀。





其实,这张照片,我后来看过好几次。或许,我父亲至
今还珍藏着呢。这 照片的确好看极了。因为那是我母亲青春
的记录——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白皙,短发,满月脸,从头到足,正在青春着健美着。她,上穿雪白短袖衫,下着崭
新泥色长裤。季节,是暮春吧。她身依一 片玉米林,微笑。
阳光艳艳照着,花蝴蝶正围她翩飞。她站的极好看:两腿微
微叉开,双手抚一 片阔绿玉米叶,脸眼媚了,又像醉了。那
容颜,那姿势,那心情,那背景……我看看,就觉得,简直是在读一首诗、在欣赏一幅娴静的美人图。于是我就想,当
年母亲的俏丽,的确不是桂婆婆吹嘘的, 难怪他……我到底
理解我的父亲了。





当 然,父亲爱母亲的细节还很多,比如,同走一路时,
同干一事时,同躺一张凉床时……咋说呢,父亲似很 调皮,
总喜欢拿招让母亲开心:常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有时甚
至是一句暖心的笑骂。






但是,比起母亲对他爱的专注,是否稍逊了一筹呢
?

真有点说不清了。





在新乡, 男人最是女人的脸面。好的男人,人见人爱。
就像是种在女人心里的,无时无刻,不在她们的情感土地上
发芽、生根、开花。我常想,我父亲怕就是这样的种子吧。
要不,为何母亲终年那样辛劳而又那 样快活,为何当父亲走
在村道上,或者经过某座院子,一些年轻女人,总喜欢身藏
屋檐下,或探 头于庄稼地里以他作风景——立刻他就成了她
们视线的焦点——无形间,几道渴望的眼光总像被牵着样,
直往他身上去。而这些女人呢,都年轻响快,且多是我称作
“舅妈”的人。而母亲呢,若在场的 话,往往是,表面佯装大
方了。







提起这些“舅妈”,就有了故事。在我们新乡,年轻女人
多,而又特疯野。与她们同 辈的男人,特别是其中某些能上
她们心的,怕是最为怯惧了。比如说吧,或干着集体活,或
遇红 白事场合,只要那位汉子一骚嘴,几个女人嘴一努,或
眼一挤,结果呢,不是把你做鸡擒当马骑,就是将 你压在她
们的丰肥大奶下,让几股白奶水,嘶嘶嘶,交集扫射入你口
里鼻里眼里,或者,索性褪 下你裤子——她们想出你丑?不
一定。她们主要是图开心,图快活。






然而我父亲例外。虽然,他最该是她们开玩笑的对象。
也许, 这就是他与新乡别的男人的区别。但是,这并不说明
她们不“进攻”他,只不过进攻的方式变了。比如, 刚开春,
她们和母亲正隔着坎儿干农活,
见父亲周末经此回家,
立即,
就故意 扯着嗓子向母亲喊,兰妹(我母亲小名)也,你好安
逸吆,才过了年又要过年了。说完,就一阵哈哈儿。 炎天下
午,
一伙女人在我们院坝里正打着麦场,
见下学归来的父亲,
就又要打 趣我头搭花帕儿同场打麦的母亲了。只是,那些玩
笑话,就说得更过火更难听了。那笑声呢,也就更放肆 了。
每于此,我体格健壮、尘灰满面的母亲就红了脸低下头,或
者,停了手上翻飞的连枷,佯摸 一把汗,再狠剜一眼、或回
一句那些阴骚心肠像坏了的女人。父亲呢,默然笑着——做
一副很会 转移或遮掩的样子。总之在我看来,父亲是在装
——他心里乐啊——父亲的乐,应该怕不仅仅是为了我母 亲
吧。我想。虽然看上去,他是那样的文质彬彬,正正经经。





新乡上边缘,有个叫“水垭口”的地方。一道小梁,抱一
湾水田,画样的静美。湾边 竹树间藏座青瓦农舍。梁这边,
一条大道藤样顺梁而上,直通上边的天庙乡场。这里,是我
们去 乡完小的必经道。
每路过此,
我总会受吸引,
一是风景,
一是一个被我称着“ 叶舅妈”的女人。她呢,二十六七岁,身
材不高,样子却不差,眼睛又圆又亮,说话大大咧咧,对人很热情。很多时候,她都会出现在路边的自留地里,或播种
或锄地。
总之,
她的行 为,
有如她的穿戴,
像是有意安排的。
目的呢,
怕是想与过路的父亲套近乎吧 。
实际上也是。
常常,
不是给上学的父亲摘点鲜瓜菜之类,就是丢下手里活,亮着眼与父亲欢欢搭讪。
看得出在村里,
她算是最喜欢我父亲的。
父亲呢,也常被其热 情感动。记得有一回,是暑天里吧,她
刚搬家到小梁这面的大路边的新房不久,竟背着她的罗圈腿
丈夫,公然要拉父亲去她家,说有话给他说。被父亲好言谢
绝后,她竟失望得流泪了。父亲呢,瞟我一 眼,一副难为情
的样子。我想,那次若没我的话,他会那样吗?





是我无端猜疑?不。因在学校里,就有类似情形。






天庙完小,是一所乡级戴帽小学。父亲是民办老师,教
高年级 语文,兼学校小教部部长。父亲人品好,能力强,既
是教学骨干,又是学校难得的笔杆子。省市级报刊上 常有他
发表的文章。教学的生活的文学的都有,很是受人瞩目。特
别是学校里的几位年轻女教师 ,
更是崇拜得不得了。
不是么,
往往,
父亲从她们身边过,
或者母亲 给父亲送东西来的时候,
她们的表情呢,
就会异样。
咋说呢,
每每,
不是目光跟着追。
就是神情复杂。或者悄悄地,头聚一起低咕,而后就嘎然出
笑声了。





女老师里,有位叫黎萍的,名儿好听,人也长的俊。而且在我看,
恐怕她对我父亲特别有情意。
虽她小我父亲整
10
岁。我知道 ,她政历差,父亲是右派。她能力呢,乡初中班
毕业的待业青年——是接其母的班当教师的。但虚心好学 ,
而且也爱好文学。所以,与父亲接近的机会,就相对比别人
多。想必,他俩会无话不谈吧。并 且我知道,她母亲和我母
亲一向要好。
因为新乡村小,
本来就挨我们院子。
怎 么说呢,
她俩那关系,竟像了亲姐妹。其实呢,黎萍老师与我父亲一
样,原先都在新乡教村小, 只不过她一上任就是公办。听母
亲说,她接班前参加的文化考试,还是我已教书的父亲,事
先帮 她做的“预制板”作文呢。而且开卷后竟真对了路。所以
不说别的,仅此,她一定特别感激我父亲。我想 。





在新乡,没谁比我们家更关心周末的。我们盼 周末,是
望口福。
因为那年月较贫穷,
刚改革开放。
母亲总要在周末,
才肯拿好的出来吃。比如一点鸡蛋、腊肉、油面团什么的。
目的明确,父亲在全家才会吃得安乐。往往 ,自周三起,我
们的期盼则进入倒计时。母亲呢,心似更切,就像盼节日。







父亲长期教毕业班,周日补课。在家的时间极有 限,即
周六下午,和当日一晚。所以,周六晚学后,我们父女俩,
则特别忙。父亲呢,多是人未 到家,就摔下我,一边脱外衣
提手里,一边张臂作飞状,速奔去母亲的庄稼地,和母亲一
边劳动 ,一边说话,开心极了。那情景,别说人羡慕,树上
的鸟儿怕也眼热。

有一次,我抢 父亲前先回家。母亲在屋里,赤着双脚,裤管
挽至膝部,
一看就知道,
她刚从稻田里回 来。
母亲说,
珍珍,
快去割猪草吧,我应声后,放下书包,背上背篼就跑,可跑
一阵,才发现未拿镰刀,疾返身回屋。而回屋就惊呆了:父
母俩立屋中,居然贴身在亲吻。








每年双抢季节,父母亲就 忧苦有加。常常,于此期间,
父亲则会在课堂上走神。
特别是天下大雨。
母亲呢,在田头,
更是急得不行——七八亩包产田,六七口人,眼睁睁望着他
俩呀!因此,父亲常常 是,下了晚自习,穿件自制的油纸雨
衣,
摸着黑,
偷跑回家去。
我知道,此时的他已身不由己了。

无须去田间,其情景可想象:村野,万籁俱静。夜雨下,母亲抬手,高举起马灯。父亲呢,裤管高挽,在马灯光晕的照
耀引领下,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和母亲温 暖的话语里,不停
赶牛犁田。俩人都披戴了雨具,可两人却未能保住衣裤的干
爽……但是呢,俩 人却开心:田翻耕了,水汪汪的,希望有
了。鸡叫头遍了。母亲看着疲惫而强打精神的父亲,说道,回家睡会儿呗。父亲借灯光瞅一眼手腕上的表,说,离天亮
还早,再耕一会儿吧。





——此情形,其实非想象。因为这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
记得她讲时,
表情既满足又痛惜。
那意思我明白:
一呢,
觉 得她当初真的是“有眼识珠”,没找错人。再呢,她实在担
心父亲,支持不住次日的课业。





周日的校园,
静极。
槐花浓香里,
偶尔跳着一两声鸟鸣。
这是下午最后一节课。父亲讲完课,正在辅导我们(高年级
住宿生)做 作业。忽然,有皮鞋叩击木楼板的声响,自我们
窗外长长的木走廊那端传来,清脆、悦耳、极富节奏,由 远
而近。我扭头,只见教室外,一女人的上半身影,画样闪过
两道玻窗,向教室后面的方向走去 。喔,是黎萍老师!我认
出来了。她,脸上架副眼镜,年轻,美丽,文静。可是呢,
她那目不斜 视,
自顾昂头前行的姿态,
却有拒人千里的感觉。
虽衣着很得体,一条马尾巴,不停晃 在她脑后。





父亲呢,人立讲桌边,目光四顾,却 一副视若无睹的样
子。
可能吗?——我知道他,
一向是个极敏感的人。
暮然间 ,
我就心疑了:他和窗外走着的人,是否都在装?





而接着的细节呢,则证实了我判断的无误。即在此刻,
窗外的脚步声止了。只见黎萍老师,突然 转过头,直盯着讲
台边的父亲。父亲呢也一样,直盯着窗外的她




那是两对
怎样的目光啊!我心一颤。那感觉,说不出来。至今我也不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


灭火器材-雷锋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