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词合集
巡山小妖精
535次浏览
2021年01月18日 23: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悲哀的近义词-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
江西庐山 。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 、
峰峦起伏的大山,
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 括而形象地写出
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
不能辨认庐山的真 实面目,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
山的 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
整个意 境浑然托
出,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 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 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
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
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 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 ,
《题西林壁》不单
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
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 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
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 象给人以美感之外,
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 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
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
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
色。苏轼写诗,
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 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
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
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 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
言的表述是简明的,
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br>也就是说,
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
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
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
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
的道理。
鲜明的感 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
互为因果,
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
典型,这就是 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 br>言情为特点的话,
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
则出
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
用苏轼的话来说,
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 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
理,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
(
1084
年)
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 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
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 br>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
:意思 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
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赏析:
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
描写丰收年景,
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
入绝境,忽又 出现转机。
颈联: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 存。
”
既写出春社欢快,
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 br>尾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 猪。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
写景中寓含哲理,
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 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 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
山峦间漫步,
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
草木愈 见浓茂,
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
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 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
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 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
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 br>(
《宋诗选注》
)
。人们
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 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
?
于是顿
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 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
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 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人们读后,
都会感到,
在人生某种境遇中,
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 ,
疑若无路,
忽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
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
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 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
下一联则由 自然入人事,
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
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 深情。
“社”为土地神。春社,在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 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
节日来源很古,
《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也说:
“击鼓吹箫,却入农
桑社。
”到宋代还很盛行。
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 冠简朴古风存”
,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
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
悬 ,
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
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
别 有
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
切 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
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 场,
于家乡纯朴的生活
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 秉国者目光短浅,
无深谋长策,
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
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
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
“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
主线突出,
全诗八句无一“游”
字,
而处处切
“游”
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
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
)初春,当时陆游 正罢官闲居在家。然而他并不心灰
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
使他在农村生活 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
并将这种感受倾
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市)所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 的黄鹄矶上,
属于长江下游地
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 已毁,现存楼为
1985
年
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
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那种少年刚肠的
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 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
别。
其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 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
时代、
繁华的季节、
繁华的 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这就使得
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 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
正当年轻快 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
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
这时已 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
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 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
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
太平而又繁荣,
季节是烟花三月、
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 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