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绝世美人儿
920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0: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火上浇油-声音作文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Word
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因往晓之,曰:
“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
行止
,
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
“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
“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
“
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
“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
奈何
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
因往晓之
________
②
终日在天中行止
________
③
奈何忧其坏
________
④
其人舍然大喜
________
(
2
)与“
杞人忧天
”
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________
,意思相反的 成语是
________
。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
4
)这则寓言嘲讽了 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
“
杞人忧天
”
,你会做怎样的评
价?
【答案】
(
1
)告知,开导;行 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
“
释
”
,解除、消除
(
2
)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
3
)
①
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
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
4
)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
【分析】(
1
)
①
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
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③
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舍:同
“
释
”
,解除、消除。
(
2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本文具有讽刺意义。可以寻找词 典的解释。庸人自扰,
其
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
的成语是
“
庸人自扰
”
。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
3
)
①
句中重点词有:
坠:掉;句意为: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
句中重点词 有:舍:通
“
释
”
,释然。句意为: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
了很高兴。
(
4
)
“
杞人忧天
”
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从积极意义上
看,要有忧患意识, 防患于未然,对我们来说也很有必要。如
20
世纪下半期,灾难深重的
中华民族终于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现代化,
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 机,作为
21
世纪的青少年该忧天忧地了。
故答案为:
⑴
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
“
释
”
,解除、消除 ;
⑵
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⑶
①
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
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⑷
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点评】
⑴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 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⑵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答题时注意成语的积累和理解;
< br>⑶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
⑷
本题考查对问题的评价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意来分析即可。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
①
器焉。孔子问 于守庙者曰:
“
此谓何器也?
”
对曰:
“
此盖为宥座
②
之器。
”
孔子曰:
“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
③
则正,有之乎?
”
对曰:
“
然。
”
孔子使
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
“
呜呼!恶
④
有 满而不覆者
哉!
”
(《韩诗外传》)
【注】
①
敧(
qī
):倾斜。
②
宥(
yóu
)座:座位右边 。
“
宥
”
通
“
右
”
。
③
中:这里指装水
到一半。
④
恶(
wū
):哪里,怎么。
(
1
)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者
________
③
孔子观于周庙
________
④
虚则敧
________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
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
________
方面 的问题。【乙】文中孔子
“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
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
【答案】
(
1
)
①
好之者
/
不如乐之者
②
孔子
/
使子路取水试之
(
2
)以
……
为乐;优点;参观;空
(
3
)
①
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
怎么会有满而 不颠覆的呢?
(
4
)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 br>【解析】
【分析】(
1
)本题划分技巧:
①
句子成分划分:主 谓宾定状补;
②
关联词划
分;
③
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
好之者(主语)
/
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
孔子(主
语)
/
使子路取水试之。
(
2
)
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
法,以
……< br>为乐。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
善
”
是一词多义:善
良,好,擅长。
“
者
”
:用在形容词、 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
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
③
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
“
观
”
是一词多
义:景观景 色,观看参观。
④
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
“
虚
”
是一词多 义:空的,不真实
的,不自满,衰弱等。
(
3
)本题翻 译赋分点:
①
行,走。师,老师。
②
恶,怎么。覆,颠覆。
(
4
)
①
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 、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
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 角度谈要向身边
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
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
②
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 某
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
的呢 ?这里采用比喻手法,
“
满
”
指狂妄自大,
“
覆
”
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
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
⑴
①
好之者
/
不如乐之者
②
孔子
/
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
①
以
……
为乐
;
②
优点
;
③
参观
;
④
空
⑶
①
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
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 点评】
⑴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
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
言文固定格式、 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
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 词达句顺。
⑷
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
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 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 说:
“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
人。
”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
这是什么东西呢?
”守庙
的人回答说:
“
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
孔子说:
“
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
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
守庙人回答说:
“
是这样的。
”
孔子让子路
取水来试 ,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
“
哎
呀,哪 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
子路问:
“
请问持满有方法吗?
”“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
使之减损。
”
3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
白雪纷纷何所
似?
”
兄子胡儿曰: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
若令月中无物< br>①
,当极明邪?
”
徐曰
:“
不
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无此必不明。
”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
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
1
)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文
尝月下戏
义项
正确选项
A.
曾经
B.
经历
C.
品尝,辨别滋味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若令月中无物
A.
好像
B.
你
C.
如果
不然
③________
A.…
的样子
B.
这样
C.
然而,可是
< br>(
2
)选出与
“
人语之曰
”
中的
“
之
”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学而时习之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曲肱而枕之
D.
日月之
行
(
3
)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
公欣然曰:
“
白雪纷纷何所似?
”
②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4
)言语,指会说 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
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 的回答有何共同的
“
妙处
”
?
【答案】
(
1
)
A
;
C
;
B
(
2
)
D
(
3
)
①
太 傅高兴地说:
“
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
②
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
)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
“
雪
”
比作
“
柳絮
”
,既表现出雪的
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 ;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
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 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
白。
【解析】
【分析】(< br>1
)
“
尝月下戏
”
意思是
“
曾有一次在月亮 地里玩耍
”
,所以
“
尝
”
解释为
“
曾经
”
;
“
若令月中无物
”
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 有,由此
“
若
”
应解释为
“
如果
”
;“
然
”
是
“
这样
”
。
< br>(
2
)
“
人语之曰
”
中的
“
之”
是代词,指徐孺子。
A.
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
B.
代 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C.
代词,指代手臂。
D.
结构助词, 的。
D
项用法不同。
(
3
)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
4
)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①
谢道韫:谢道韫的
“
善言
”
体现在
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 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
她的才气。
②
徐孺子:徐孺子的
“
善言
”
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
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 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
A
;
C
;
B
;
⑵
D
;
⑶
①
太傅高兴地说:
“
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 br>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
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
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
“
雪
”
比作< br>“
柳絮
”
,既表现出雪的轻
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 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
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 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点评】
⑴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 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 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 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 法;
⑶
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 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
用
“
留
”“
删
”“
调
”“
换< br>”
“
补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
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 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
“
若是月亮里什么也
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 呀?
”
这个姓徐的孩子说:
“
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
没有瞳 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客问元方:
“
尊君在不?
”
答曰:
“
待君久不至 ,已去。
”
友人便怒:
“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
元方曰: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
本文选自《
________
》,是由南朝
________
(人名 )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
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
下车引之
________
④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
3
)
“
友人惭
”
的 原因是什么?
“
友人惭,下车引之
”
说明了什么?
(
4
)你如何评价元方的
“
入门不顾
”
?
【答案】
(
1
)世说新语;刘义庆
(
2
)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
3
)< br>①“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
说
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
4
)【示例
1
】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 礼
——
友人
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
2
】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 方必须用
“
入门
不顾
”
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 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
“
友人
”
的一个
难忘的教训。
【解析】
【分析】(
1
)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2
)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 解。其中
“
顾
”
意思是
“
回头看
”
。
(
3
)从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
”
可知,
“
友人惭
”
是因为自己言而无
信,待 人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
,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 改正错
误。
(
4
)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 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
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 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
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 个七岁的孩
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
⑴
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
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
①“
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
说明
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
【示 例
1
】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
——
友 人已
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 例
2
】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
“入门
不顾
”
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
“
友人
”
的一个
难忘的教训。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⑶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考生要注意
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
本题 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 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
“
你的父亲在吗?
”
元方回答道:
“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 br>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
“
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朋友
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①
,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②
。管仲曰:
“
老马之智可用
也。< br>”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 阴,蚁
壤一寸而仞有水。
”
乃掘
③
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
造福。
【注】
①
管仲、隰(
xí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 业。孤竹:古国名。
②
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
掘:挖。
(
1
)解释划线的词
①
春往而冬反
________
②
遂得水
________
(
2
)翻译。
管仲曰:
“
老马之智可用也。
”
(
3
) 文中故事是成语
________
的来历,现比喻
________
。
【答案】
(
1
)通
“
返
”
,返回;找到
(
2
)管仲说:
“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
(
3
)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 】
【分析】(
1
)解释文言文词语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 br>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
反:通假字,动词,通
“
返
”
,返
回;
②
得:动词,找到。
< br>(
2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
“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
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
通顺规范。智:智慧;用:利用。句意是:管仲说:
“< br>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
(
3
)成语是古代汉语 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
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 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
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老马识途:老马识途,途:路, 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
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
1
)
①
通
“
返
”
,返回;
②
找到。
(
2
)管仲说:
“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
(
3
)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实词与虚词的积
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
可孤立地理解 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
2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
留
”“
删
”“
调
”“
换
”“
补
”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
(
3
)本题考查成语积 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
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
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 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
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参考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 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
“
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
于是放 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
有水喝,隰朋说:
“
蚂蚁冬天 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
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 br>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6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
< br>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
曰:老父在太 丘,强者绥(
suí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
zì
)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
公曰:孤往者尝为邺(
yè
)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 、孔子,
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
政事》)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
候袁公
________
②
强者绥之以德
________
③
何所履行
________
④
孤法卿父
________
(
2
)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孤
往
者
尝
为
邺
令
正
行
此
事
不
知
卿
家
君
法
孤
孤
法
卿
父?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4
)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
1
)拜访,问候;安,安抚;实践,做;效法,仿效
< br>(
2
)孤往者尝为邺(
yè
)令
/
正行此事
/
不知卿家君法孤
/
孤法卿父?
(
3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
4
)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
推断 ,揣摩其意思。候:动词,拜访,问候;绥:动词安,安抚;履行:动词,实践,
做;法:效法,仿效。
(
2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 上再根据文意和
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
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翻译是:我曾经也当过
邺县
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 是
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据此断句为:孤往者尝为邺(
yè< br>)令
/
正行此事
/
不知卿家君法孤
/
孤法卿父?
(
3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首先确定得分点,采分点一般为实词、重点虚 词,句式。
实词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
本明确大意 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注意
“
绥、德、抚、仁
”
等字要准确解释。< br>
(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把握主
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
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言外之意就是:家
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 有效法家君。
故答案为:(
1
)拜访,问候;安,安抚;实践,做;效法, 仿效。(
2
)孤往者尝为邺
(
yè
)令
/
正行此事
/
不知卿家君法孤
/
孤法卿父?(
3
)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 ;对弱者用仁
慈去安抚。(
4
)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
1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 进行
推断,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
今 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
2
)本题 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
词、对话、修辞、句子结 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明显是两个分
句,根据句意可准确断句。(主谓结构) 孤往者尝为邺(
yè
)令
/
(省略主语)正行此事
/
(省略 句)不知卿家君法孤
/
(并列问句)孤法卿父?
(
3
)本 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
“
一一对应,字字
落实
”
的原则,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绥之以德:用德行
去安抚;抚之以仁:用仁慈去安抚。
(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 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
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逐项进行分析即可。主要是借孔子
周公的事例,证明家君和袁公之间都没有互相效仿。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
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
我父亲在
太丘
,
对强者用德 行去安抚;对弱者
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
说:
“
我曾经也当过
邺县
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 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
亲?
”
元方说:
“
周公< br>、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
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 没有学周公。
”
7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
・
为政》)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
为政》)
子曰: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
也!
”
(《论语
・
雍也》)
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
・
雍也》)
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
・
述而》)
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论语
・
子军》)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
不逾矩
________
②
人不堪其忧
________
③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
④
逝者如斯夫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
1
)越过
;能忍受
;以
……
为快乐
;这,指河水
(
2< br>)
①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
选择
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
【分析】(
1
)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先理解词语 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
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 回忆该词
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逾:动词,越过;堪:动词,
能忍受;乐: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以
……
为快乐;斯:指示代词,
这,指河水。
(
2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
语语法规范 。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
①
关键词:故、新、可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