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玛丽莲梦兔
952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奥数是什么-日落余晖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少府:少府是一个官职的名字,他的朋友姓杜,并不是叫杜少府噢,这一点要注意
啦。
蜀州:蜀现在指四川地区,古代巴蜀连在一起,巴指的是重庆地区。这里的蜀州指
的是四川的崇 州。
城阙:城阙就是城楼的意思,这里指的是长安,当时的首都。这是王勃在长安当官
的时候写的作品,当时他就是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送朋友的。
三秦:三秦指的是长安附近的陕西关中地区,现在我们也这么称呼噢!
宦游人:宦是 做官的意思,做官为什么要游呢?这里是指外出做官的人,好像现在
被外派到其他地方去上班一样,就被 称为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海内在这里指的是全国各地,知己就是特别好的朋友。
天涯若比邻:天涯和海内相对,指的是极其远的地方,若比邻,好像邻居一样。
无为在歧路:不需要在岔路口送别的时候。
沾巾:因为擦眼泪,泪水沾到了手帕,所 以这个唯美的描写指的是人哭泣的样子,
很有创意。
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作者
王勃(约
650
年
-
约
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并称为
“
初唐四杰
”
,王勃为四杰
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 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
赞为
“
神童
”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
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
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
676< br>年)八月,自
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 br>;.
.
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 是质
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当时 ,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
(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 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
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 制自
己的离情别绪。
“
城阙辅三秦
”
,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 地势险要的
“
三秦
”
环护
着,气象宏伟。
“
风烟望 五津
”
,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
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
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 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
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其原因就
在于
“同是宦游人
”
,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所以,这种分
别是 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诗人和杜少府
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 部分。它表现
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
的朋友,叫做
“
知己
”
,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 怎样的
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
“
知 己
”
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
进取,不管到了何处, 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
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 ,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他语重< br>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
过,而要勇往直 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
们所传诵。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怜惜。
屐(
jī
)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叫屐齿。
小叩:轻轻敲门。
柴扉(
fēi
):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 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 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 属浙江)人。其学出于叶
适,与真德秀友善。诗属江湖诗派。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
头两句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交代作者 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
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 的
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
“
柴扉
”
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 家,故意说成主人
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
“
应怜屐齿印苍 苔
”
的设想,才
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
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
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
但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
“
春色
”
和
“
红杏
”
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
哲理的启示 :
“
春色
”
是关锁不住的,
“
红杏
”
必然 要
“
出墙来
”
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 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
展。
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 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
人口。
叶绍翁的故事,要从他的祖父李颖士开始讲起。
作为政和五年的进士,李颖士他入职 的第一份工作是处州刑曹,相当于现在的浙江
丽水市公安局局长。也许是业绩突出,没几年,他知余杭县 ,出任余杭县的县长。
建炎三年,对李颖士来说,是他仕途的一个拐点。这一年,高宗皇帝从越州
(
今浙江
绍兴
)
南下,要到明州去。
没想到金兵渡过钱 塘江,一路追击高宗。李颖士获悉后,急募数千乡兵,虚张声势,
令金兵不敢贸然进军,而高宗皇帝也得 以从定海驾舟安全转移。因为救驾有功,李
颖士被提拔为越州通判、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在叶绍翁以后 雄心勃勃的入世企图
中,祖父的光芒可以说一度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
.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李颖士被卷入奸臣秦桧的政治斗争中,受到牵连,而 被罢官。
当然,罢官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会不会成为政治牺牲品,这是谁都无法预料的
事情 。于是,李颖士开始未雨绸缪,把他的小孙子绍翁过继给好友叶笃的儿子叶阳
尔为孙。这也就是叶绍翁姓
“
叶
”
的原因。
成年之后,叶绍翁专心致志做的一件事就 是撰写《四朝闻见录》。叶绍翁将这四朝
的消息,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此时的叶绍翁,虽然明白自己 是主战派的后代,
却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帝国局势的旁观者和记录者。
帝国的局势却 是每况愈下。南宋在宋孝宗时期以及后期虽然有过数次北伐,却都无
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 蒙古人在灭掉金国之后开始大举入侵江南的南
宋,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至此越记录越惊心。他开始以 诗言志,以诗抒情,成
为这个时代的行吟者。而他的朋友圈里,也多这样虽然失意却心灵高蹈的文人。比
如葛天民、赵师秀等。
在我国古代的诗坛中有这样的现象,诗人虽然在文学史上没有 什么突出地位及重大
影响,但却因其一两篇佳作及诗中一两句佳句而千古流传。叶绍翁的
“春色满园关不
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当为一例。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
hé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
望湖中的景物 ,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 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
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 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