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余年寄山水
63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冲锋衣怎么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成语
古诗词鉴赏之虚实相生
【摘
要】这篇论文详尽地分析了虚实相 生之“虚”与“实”以及该手法的表达
效果。
对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创作的诗词进行鉴赏时,须紧紧抓住实境并以实境为
依托,实现对实境画面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同时立足延伸画面,注重情思 体悟,
方可不断开拓诗词的审美想象空间,把握诗词的灵魂。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虚实相生
概念
例析
练习
【说
明】
1
、本稿件绝对原创。
2
、编辑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删去后面的练习,
并请同时删去“关 键词”中的“练习”
。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
“山欲高,尽出之 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
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 高山、断脉映远水
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在古诗词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眼见为 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
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
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从己方的角度写
为实,从 对方的角度写为虚等等。
从以上对举中不难看出,
“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从字里行间
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一般情况下,
“虚”包括三种类型:
1
、虚幻世界和梦境。例 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
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
报
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夜
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
、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
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诗中前 两句属虚写,
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
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 花在朝
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作 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
1
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
事堪亡国,未必西施 胜六宫。
”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
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 诗人强烈的批判态度。
3
、设想或未来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 “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 心爱的人
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
描绘词 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象、实境。
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
中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赤壁
险峻的形势;
《 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以达到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没有“虚”
,诗歌就没有空白,没有余味,没有灵
气;
而若不能化
“虚”
为
“实”
来填补空白,
不能品出新意 ,
读诗还有什么意思?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有时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为
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小诗构思新颖,
诗前两句写天上的鸟儿高飞 远去,最后无影无踪,再也
不见;一片孤云在辽阔的长空。越飘越远,也越来越小。孤山之中惟有山与人 为
伴,别见他物。这首诗前俩句逝去的飞鸟、浮云是实,而它们在至高至远的天际
消失,则让人 自然联想到无垠的宇宙空间,则是虚。在这样的高远开阔通畅的一
刻,抛了一切尘世的烦忧,与山独坐, 是一种怎样的平淡恬静与和谐!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 比,
从而突出诗歌的中
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