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巡山小妖精
58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弘仁)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水何澹澹,山 岛竦树木丛生,百草丰秋风萧瑟,洪波涌日
月之行,若出其星汉灿烂,若出其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
(207)
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 可以歌唱的诗的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br>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
(
开头两句
)
交代观海的地点,
这是继承
《诗经》
中直陈其事的写法,
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
(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
描写海水 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
是静态,
相互映衬,
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

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 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
(
最后四行
)
借助奇特的 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
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

“澹澹”是形容

水波动荡
“竦峙”是写

山岛巍然屹立


的样子,

“丰茂”给人以

生机蓬勃




的形象“丛生”


的感受。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
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树木百草


,次写海面上的


秋风洪波


,最后写天空中


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
,是因为



海水呈青苍色






4

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
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 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
阳人,先天元年
( 712)
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 ,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
刻在船上,
“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 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
明船到镇江后,
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
已暗含 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
“阔”
“正”
“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
,帆才有悬空
的态势
“潮平”
一语,
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
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
快, 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
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
此景 ,
情何以堪
?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
浑然 一体。





1
、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
“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 ,江
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 后写“行舟”
,那种人在江
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
、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
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
、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
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
令 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
所陶醉了


D
、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 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
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 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1

A






2

C


3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
直地高悬 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 易于穆宗长庆三年
(823

)
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
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
写诗人行经孤 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

写春水初生,
略与堤平“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
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 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
是春的信使,
已开始衔泥筑巢,
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 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
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 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
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
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4
、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用“早” 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
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 到阳光的
“暖树”

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
“争”
字,
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
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
描绘出莺莺燕 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钱塘湖初春


的景象之
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
28
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 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
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 的写
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
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 水”
“人家”
,是
他眼中所见;
“古道”是他的经行地;
“瘦马”是 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
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 凉的古道上,西风劲
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 ,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
瘦马独 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
之后, 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
“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 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
“凡景语,
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
全都是景语,
而字字都是扣着
“情”
来写的,这就 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1
、小令中“枯藤”

“昏鸦”

“西风”

“瘦马”

“夕阳”等 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
象?


深秋晚景图





































2
、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
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 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
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
乡之情得到了充分 的表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
抒写闲情雅致 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
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 别绪之主题,王灼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在< br>《碧鸡漫志》
中称其为:
“晏元献公长短句,
风流蕴籍,
一时莫及而温 润秀洁,
亦其无比”
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
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 宰相,政事之外,过着
“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 思想
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
面这 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 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
抒发了春光易逝,
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
,表现了 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
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
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
,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
可追回 ,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


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 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
的一首诗,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 曲酒一杯”

《长安道》

,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
化用白居易这首 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
几时回”
,这二句是说景 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
像夕阳西下,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
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
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
一去不归,酒阑 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
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 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
一首七律作品中,
这二句的意思是,
春残 花落,
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
虽然触景心伤,
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 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
的感觉。


通观这首词的整 个层面,它的构思精巧,选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
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 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
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自然。整首作品委婉含蓄,
语浅情深,
集中体现了晏词
“富贵气象”
的风格特色,
而妙手偶得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 br>



1.
本文的体裁属于





,浣溪沙是





词牌名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 br>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
这是作者对 时光流逝的慨叹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
,后人亡国之音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
昏庸荒淫,不免 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
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 、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
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 ”
,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
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 ,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
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 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
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 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
(严羽《沧浪诗 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
那两个“笼”字就很引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 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
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 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
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
,和第 二句的“夜泊秦
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
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
,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 br>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
一个很具有 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
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 ,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 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
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
,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
“夜泊秦 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
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
“近酒家”
,才引出“商女”

“亡国恨”

“后庭花”
,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
从 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
汩汩而出,滔滔不绝 ,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
见。


商 女,
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
可见诗说
“商女不知亡国恨”

乃是一种曲笔,
真正
“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后
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
,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 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
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 反用这种亡国之
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隔江”二字,承 上“亡
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
然 沉湎声色,
“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
味深长“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
的讽刺, 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
分子对国事怀抱隐 忧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
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
他们腐朽而空虚的 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A.
首句写景,
二句叙事、
写景连用两用
“笼”
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
“近酒家”
放在句末,
为下句“商女”

“亡国 恨”

“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
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
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
忧时 伤世之感慨。


D.
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 ,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
秀诗篇。


2.
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 三十
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
此之 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
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 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

君 问归期未有期”

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
可 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
能早日回家团聚,但 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
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
离人的愁思,
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
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
刻妻子 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
只有寄托在将来那 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
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 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
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 之苦,
又想象了来
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
“未有期”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1.

2003
年梅州市题)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闻王昌龄①左迁②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③落尽子规④啼,闻道龙标⑤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⑦直到夜郎⑧西。










1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
名,在今湖南黔 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
、左迁
:< br>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
、杨花:柳絮
4
、子规:即杜鹃鸟
,
啼声哀婉凄切



5
、龙标
:
今湖 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
称呼一个人



6
、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

随风:一作“随君”



8
、夜郎
: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 及四川南
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
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
湖南的夜郎,
在今湖南沅陵县
(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
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
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
据考证,
王昌 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
(748)
第二年杨
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 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
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 ,
飘泊无定;子规
(
杜鹃鸟
)
一声声“不如归去”
,鸣声凄 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
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 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
,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 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
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 简单的叙事,
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
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
,诗人
只好把 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 句奇语迭出,
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
“到夜郎西” 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
谪地龙标至此,
我们看 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
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
一颗赤诚的心。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
,表示惊惜“过五溪”
,见迁谪
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 愁心寄与
明月,
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
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 己心中充满了愁思,
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 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
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1.
“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贬官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
了作诗时间,又采用







寓情于景


手法,抒发了



离别的忧伤





3.
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 项是(
C



A.
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
,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
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
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
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八年级上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 归鸟。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
(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 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
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 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
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 br>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 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
,是泰山掩映的
结果“未了 ”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
看,
它那苍翠的山色 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
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
美,
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 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
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 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
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 日光,故易晓;山北日
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 一把
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 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
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
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 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
景物细节,
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 空阔,
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 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
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 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
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

《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任,
没有这样的情怀,
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
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
但它不是律诗而 是古体诗,
它不讲究平仄,
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1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
种精神和气概?




3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5

“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
、巍峨(高大)


2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
后的自豪 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3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 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
神奇秀丽景象


4
、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
、形象 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
富神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
于灵武(今属宁夏)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
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br>念家悲己的感情,
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 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
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临到长安城 ,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
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 br>“
‘山河在
'
,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
'
,明无人矣
!
”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
人”的地步,
是何等可悲啊
!
这一联虽是写景,
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 以诗人为“感”
“恨”的主
体花、
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能使人赏 心悦耳,
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
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 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
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
“ 恨”的主体这自然是
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 以
“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
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
遭杀戮。诗人 家在于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
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 这一年刚
45
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
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
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 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 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
之意,很值得品味。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1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


































;一个“深”字,表现了



































2
、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从“国破”

“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
、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
、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
、安史之乱


4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 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
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 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 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
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
写景中寓含哲 理,
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 、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
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 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
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 于花木扶疏之
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可以想见。
当然 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
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宋诗
选注》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 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
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 间眼前出现一线亮
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
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
的契合之 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
忽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
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 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 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
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 文化的深情。
“社”
为土地神,
春社,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 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
《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 《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 br>“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
风存”< br>,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 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
月高悬,
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 清光中,
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
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
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
形象跃然纸上。


对“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同理解——“山重水复”写地形的复杂,
显示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说认为山西村坐落在花团锦簇之中,
“柳暗花明”是山西村 周围的环境;一说认为“柳暗花明”是比喻的说法,
“柳暗”比
喻路上的曲折,
“花明 ”比喻终于找到了山西村。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农村纯朴民风



的陶醉,对


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的喜爱
之情。


2
、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山重 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
如能锲而不舍,
继续 前进,
往往会豁然开朗,发


现一片新天地




3
、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
、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
游后诗人意犹未尽,
只愿从今后能不时 拄杖乘月,
轻叩柴扉,
与老农亲切絮语。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
“衣冠
/
简朴
/
古风
/
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
737
)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 ,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
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 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
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 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
觉得自己好像
“征蓬”
一样随风而去,
又恰似
“归雁”
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
又写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 的内心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
诗人终于
“萧关逢候骑”

却没有遇见 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
: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
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 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
只有用一个“ 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
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 么醒目,
“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
“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 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
,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
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长”字便自然
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 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
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
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
从近处的烽烟到 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 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概
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
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
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 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




2
、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答案】




















































































1
、比喻、对偶


2
、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八年级下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此中有真意,欲辩 已忘言。








返回 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
,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中追求精神的自由 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荒废人生。
“车马喧”
意谓奔走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系自赋身处人境,
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br>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君”自指, 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
“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 境遂能免于“车
马喧”
,其地得以自偏。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 中,成
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采菊东篱下” 本是写实,
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
篱下种着菊花,
因为陶渊明爱菊、
咏菊 ,
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 东篱”这个词
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即庐山,庐山 拥山
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
俗韵 ,
性本爱丘山”

“山气日夕佳”
紧承上句
“悠然见南山”
而来,
是南山的暮景傍晚,
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 而还。陶诗的自然
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
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人应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
各种约束 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
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 ,
不胜欣慰。
他本想说明白,
却又不可言传,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 忘言”所谓“真”
,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1
、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2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也是全诗的诗眼




3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4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5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

“尔”的意思是“耳”
,罢了。


C
“飞鸟相与还”

“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
,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 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
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 又无
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 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
,又说“欲辩已忘言”
,其实,
“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 造了一个诗情、画意、
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
快的心情,又给读者 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答案】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心远



3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 ,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
“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
、自然情趣











5

B
(应是“如此”之意)







6

C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 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 《行路难》诗主
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 br>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 “金樽清酒”

“玉盘
珍羞”
,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 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样强烈的 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
神苦闷的时候,
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 照
《拟行路难》
第六首开头为:
“对
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
,以乐
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 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
的,
充满
“诗意”
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
是一种 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 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
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 舟到“日边”
,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
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
终于发出“行路难
!
行路难
!
多歧 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
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




1
、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伊尹







C
长风破浪—
—宗悫


2
、停













、顾

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
的激荡变化




3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


高昂乐观

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




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
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
!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 官到秦州(现
在甘肃天水)
,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
,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 下,在成都西郊
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 br>雨,
寻花漫步,
遣兴江边,
以诗酒自娱。
但是,
这种表面上的 安逸,
掩饰不住他的贫穷,
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
761< br>)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
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 忧思,于是写下了这
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 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
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 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
草是其“战绩”
;再写 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
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 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 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
“趁风打劫”
,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 ,是那样率真,与其说
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 一事
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
焦灼 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 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
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 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
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 子蹬破
了。
满屋漏雨,
没有干爽的地方,
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 br>这是怎样的生活啊
!
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
,已不知有过多少个 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
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 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
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 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
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 茅屋,受冻而死
!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的济 世情怀,就像他在
兵荒马乱中写“三吏”
“三别”一样。


这是一 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
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 ”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
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 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
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




1

“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




2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的深刻含义是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4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




5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
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
又巧妙含蓄地刻画
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 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
,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
,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答案】


1
、安史之乱






2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 秋夜漫长,床上沾
湿,更难度过这宵。


3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 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
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
、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

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代天宝年间,
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
许多文人也纷纷投 入军人幕府,
寻求个人发展,
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
形成了盛唐
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 个部分,即“咏雪”
(前十句)
和“送别”
(后八句)
。开头两句,突出了边 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
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 ,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
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
花开”
,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
!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 出这种化苦为乐、
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
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
神韵,但 “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
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 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
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 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
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 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 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
,以百
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
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下面写送别的场面,
简略而有情味
“胡
琴琵琶与羌笛”
,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 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
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
“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
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 句,形成顶针,内容
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
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
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1
、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
、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送别

(填
2
字)


3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 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
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
、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
、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 br>诗句以梨花喻雪,
新颖奇特,
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
“ 忽”
字,
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
826
)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
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 “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
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诗的首联,
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 领导的政
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


“巴山楚水”
,泛指贬地刘禹 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
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 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
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 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
,指 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另一
是“烂柯人”

“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 叔文等的悼念,
“到乡”句抒发了
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乡” 指洛阳。


诗的颈联,
紧承颔联而来
“沉舟”和“病树”
,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
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 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
愤激之语,
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 限于诗人的身世
之感了。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而只采取这一联< br>所表达的哲理,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
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义与刘禹锡的本义不完全契合,
这是不奇怪的不
同时代的欣 赏者,
在欣赏特定时代的某一具体作品时,思想感情上会产生某种基本一致
的艺术感受,人们称 之为“共鸣”


诗的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是点睛之笔 ,不能忽略“长精
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
的遭遇, 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
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 情景,
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
诗的第三层,
推开一步,
对比了自己的沉 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
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 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
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 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
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 后人以莫大的启
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1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


,后四句

高昂乐观,前后形
成鲜明对比。


2
、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
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 br>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
“万木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
物。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 。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
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 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
抱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温庭筠、李商隐、杜牧 都有大量怀古
伤今之作。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
842

844
年)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
格与《过华清宫》一致, 但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 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
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 一片与古代
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
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
史风云,折戟沉 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认前朝”又进一步
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 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
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认前朝 ”
,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
史评价,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从 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引起
议论,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 ,对战争的一方
──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 br>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史论有如
此气魄,< br>而其表述方式却那样风流潇洒,
不直言战争之胜败,
而说
“铜雀春深锁二乔”< br>,
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处,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铜雀,使人联想到曹操纵欲的这一
面;铜雀而又言“春深”
,又加一层风流温馨,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
娇之意。


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 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
似乎 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咏 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
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 ,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
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 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1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 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
——大)


2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
火攻,周瑜就 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
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 ,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
、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
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
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
胜者就可能是曹操,
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
作者关注的重点是 赤壁之战,
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
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 小序说:
“丙辰
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 熙宁九
年(
1076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 意,与弟苏辙也已七
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 世
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中秋夜,
月自然是主角,
前人面对无限时空,
一轮孤月,< br>早已产生了疑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
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
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 往。紧承这一问,又有
了下一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 进了一步,对
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
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
,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
月,出尘之 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 ,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
之人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br>三句,
“转朱阁”

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
“低绮户”
,< br>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
“绮户”
,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
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
是写亲人不能团聚 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来
说,表现了词人 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
成地唱出了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的放达宽慰之语,
“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庄
《月< br>赋》

,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
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
自然呈现出来 。


《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 怀的过
渡?


上天而说“归去”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 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 月,出尘之思,
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
、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
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 一
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
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
、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
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
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
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


解郁安神颗粒-谦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