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解析
温柔似野鬼°
966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凶神恶煞-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金刚经全文解析
《金刚经
》——佛教最伟大的经典“金刚”,金中最坚硬 的刚,坚固义。经论中常以
“金刚”比喻武器或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 毁
一切,
且不被万物所破坏。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金刚经全文解析,
希望对你 有帮
助。
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经
结集中 ,
号称“多闻第一”的大递子阿难尊者,
根据自己耳闻目睹,
诵出了
释迦牟尼 佛的如下一次说法。
本经的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内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聚集在佛周围的全是一些道高德
重的大和尚,总数约有
1250
人。他们共处一园,不相离舍,组成了一个甚为庞
大的僧团,随佛听法修持。
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手持钵盂,亲自到那庞大的 舍卫
城里去乞食。在城中,世尊慈悲平等,不越贫从富,不舍贱趋贵,不避秽拣净,
不弃小择大 ,逐街逐巷挨家挨户,依次行乞。乞满钵盂后,世尊又离城而出,返
回只树给孤独园,
与众僧一 起吃用所乞之斋食。
吃毕饭后,
世尊便将衣服和钵具
收拾起来。接着又洗净双脚,去除 染尘,铺好座具,结跏趺坐,端身正念。
就在这时,
座下众僧 中有位叫须菩提的老长立即从其座位中站立起来,
他斜
披袈裟,偏袒右肩,徐步而行。来到佛的 面前后,便左膝曲空,右膝跪在地上,
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诚心静气,向佛行礼,然后,恭恭敬敬地对 佛说道:
“难得啊!世尊。我佛如来总是善于护持眷念、爱护关怀各类 菩萨们,也总
是善于吩咐谆嘱各类菩萨们。
世尊:
若有善男信女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立志
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应如何安住其真性之心,以证悟般苦,
把握真谛,
最终与无上圣智契合,
获得彻底的解脱?应如何降伏其妄念之心,
以
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断绝烦恼,进趋佛果?”
佛回答说:“好呀!
好呀!
须菩提:
正像你所说的那样,
如来善于护持眷念、
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
也善于吩咐嘱托各类菩萨们。
你们现在认真地听着,
我将要为你宣说。
善男信女若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立志行大乘菩萨道,
誓愿证成< br>佛果,
那么,
他们就应如此这般地安住其真性之心,
以契合无上圣智,
永获解脱;
应如此这般地制服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
须菩提闻佛已印允解答其问,便兴奋地说:“太好啦!世尊。我们都非常高
兴,愿听 从您的教诲。”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菩萨包括大菩萨们应该这 样制伏他们的妄心:
所有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诸如欲界中依卵壳而生出的众生、
由母胎而 生出
的众生、
因潮湿而生就的众生、
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务得以出现的众生;
诸如包
界中已离食、淫二欲、无男女之形,无情欲之动,纯由清净绝妙之物质构成的有
物质形体 的众生;
诸如无四天中那些无可见之物质形体、
纯属精神性的众生,
如
位处“ 识无边处天”、
无有形体、
但有思想活动,
并以此心相续为命的“有想”;
位 于“无所有处天”、
既无形体也无思想活动、
完全入定状态的“无想”;
位处
“非想非非想处天”的那些谈不上有无思想活动的众生。
所有这几大类众生我都
要使他们断尽烦 恼、
永绝诸苦,
进入绝对清净圆满、
永恒妙乐常住的涅般彼岸世
界,从而使他 们获得彻底的救度和最终的解脱。
我虽然如此救度无尽量、
无 数目、
无边界的芸芸众生,
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
的众生获得救度。为什么这样说呢?须 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
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并分别执著、认其为真 ,那他就不能算
作真正的菩萨。
如来佛接着又说:
“ 再者,
须菩提:
菩萨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及彼岸世界的一
切都应无所执著。例如,在进行 布施时,该破除诸相,去除执著,心地清净,毫
无牵挂。
具体讲即是不执著于眼睛可见之大小形 状、
不同境状、
各类颜色等表面
现象,也不执著于耳闻之声音、鼻嗅之气味、舌品之六 味、身别之触觉及意识所
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须菩提:
菩萨应该像这样进行 布施,
即不住于六
尘外境、
物我两空、
一心清净、
远离相缚、
超出物累,
既不思惟权衡,
斤斤计较,
无一毫希求之心,清净而布,息虑而施。”< br>
佛又自问自答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凡夫俗子,
执著诸相,
以布施求
取功德、满足所欲,所以,先施财于人而后得福于己。这种有相布施必有其 尽,
故而所得福德也必然有限。
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诸相,
内不见我之能施,
外 不见我
之所施和受施,
布施遍满虚空,
无有故障,
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 思议和无
法计量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如来佛又 话题一转,
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
在你看来,
东方虚空的广大程度是否可以 思量到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思量,世尊!”
如来佛又问:“须菩提:东方虚空不可思量,那么,南方、西方、北方和东
南、
西南、
西北、
东北四隅以及上至天、
下至地的虚空,
其无穷无 尽的深广程度,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想象,世尊!”
如来佛再唤一声须菩提 ,
并告诉他说:
“菩萨不执著于诸相而进行布施的福
德,其巨大与恒久的程度也像十方 世界无边无际的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接着如来佛便郑重其事地说道:
“须菩提:
初发心的菩萨就应该按照这样的
教导,
远尘离垢,
无住而 住。
如此而住才是本心安住之所,
才是真正的住心之法。
”
既不著人我相,
也不著诸法相,
那么由此证悟的解脱状态即成佛又是怎回事
呢?佛的各种殊妙之身、
庄严之相又应如何对待呢?为了进一步说明无住而住的
道理,
排除须菩提及座下众弟子心中的疑惑,
佛便又叫了一声须菩提,
开口问道:
“须菩提:
在你看来,
能否借助于如来佛的各类身体相貌而认识 到如来佛的
真实本性呢?亦即能否说各类肉身之相状本身就是如来佛的法身呢?”
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自然理解如来佛设此一问的用意,于是回答说:
“不能,
世尊!
不能以如来佛的各种身相来识别如来佛。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
所说的 各种身体相貌本身并非真实而永恒的东西,
所以不能代表如来佛那湛然寂
寞、永绝体相的清净法 身。”
听到须菩提这样回答,
如来佛自然十分高兴,
他又告诉须菩提说:
“所有一
切外在的形象、
状貌、
特征等都是虚妄不真的。
如果认识到纷繁多样的相状都只
不过是非实假有的外相,
并能透过这种外相而体悟到背 后的实相,
认识如来佛的
真如法身,那才可说是见到了如来佛,也可说是证成了佛身。
听罢这些无相度生、
无住行施、
离相见佛的说教之后,
须菩提领悟到了非实
假有的微妙法义。
但因为此种义理甚深难解,
须菩提遂疑众生能否 皈信。
于是须
菩提便向如来佛问道:
“世尊:您大慈 大悲,说此希有之法,座下诸比丘无不尊奉。或是我佛涅般
木之后,
大量其它众生在听闻您刚才 所说的这些经句之后,
能否产生坚实而真诚
的信心,具备正确而纯净的信仰呢?”
如来佛听须菩提这么一问,便立即答道:“性体常明,心灯不灭。须菩提,
你可不能有这么顾虑。
在我入灭后五百年,
会有一批受持戒律而诸恶不行,
修福积德而众善奉行的人,
对于我的这些言说章句产生信受之心,
并以此为真实无误
的 教诲,从而持诵不疑、心领神会。应当知道,这些产生净信之心的众生,不只
是在一佛、二佛甚至三佛、 四佛、五佛的世界中种下了众善的根柢,而且已经在
无数无量、
成千上万的佛世界中种下了各种 各样的善根。
由于他们见的佛多、
听
的法多、
修的行为,
他们深知此 经为最上乘之佛法,
所以在听闻这
些章句之后,
他们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纯 净的信心。
须菩提,
如来以佛智悉知,
以佛眼悉见这
些众生,并相信他们都会 得到像十方虚空那样不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
如来佛进一步解释说:
“这些众生之所以会获得如此的福德果报,
是因为他
们闻佛妙法而信受不疑,
了知非相无住的般若玄义,
从而不再有自我的相状、
他
人的相状、
众生的相状 、
寿命的相状,
而且没有法相即世间、
出世间的一切事物、
现象和境界的相状 、
特性和概念,
也没有非法相即否定期诸法的断灭之相。
诸相
尽捐,才是净信 ,只有无相,福德才可无量。这便是此类众生获得无量福德的真
正原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心中有 了相状,就必然是执著于自我的相状、
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分开来说即是,如果这些 众生心中有了
法相,他们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
果 心中有非法相,那也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寿命的
相状。如此心存诸相,既有 我执,又有法执;既为烦恼障,也为所知障,二执炽
热,二障巨烈,凡界尚不能脱,如何才能获无量福德 呢?所以说,不应该执著于
包括拂法在内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和概念,也不应执著于对这一切 的
否定,
即非此一切的概念。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 比丘,
希望能明白我所说的一切名言概念包括各类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等都
像乘筏渡 水、渡罢舍筏一样,仅是权宜之计、方便之用,绝不可心怀观想,去计
较,去费心思。这一切事物、现象 、境界、特性、概念包括佛法教理等尚且应视
其为假而决然舍弃,
何况由此否定、
舍弃 而带来的否定与虚无之相,
就更应该舍
弃了。
既然那 些持戒修福、
广种善根者能以佛所说的无相、
无住妙义为真实无误的
教法而受持读诵、
净信无染,
甚至因此而获得无量福德,
那么能否就视此妙义为
实,视无上圣智 为佛实行,并认定佛有所说法呢?另一方面,既然佛身无相,诸
法应舍,
那么又该如何对待眼前 佛的升座说法及所说之法呢?如来佛惟恐座下的
比丘们再生迷惘,故又向须菩提设问,希其能理解佛意, 为众释虑。佛问道:
“须菩提:
在你看来,
应如何理 解如下的疑问,
即如来佛真的独自证得了一
种确定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吗?如来佛真的说过什 么一定的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
“如果按我对佛所讲的般若 义理的理解,
没有一定期、
绝对
的佛法名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此种无上圣智深妙玄奥 、幽微难测,无有法相,
随人证入,不能谓其一定,视其绝对。既无定法可名,如来便无所而得。与此相
应,从说法方面来看,也没有一种肯定的、绝对的佛法是如来佛可说的。为什么
呢?因为如来所 说的一切佛法皆是因时因人,
随机教化,
对症下药,
无有定相可
言,所以,只 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凡佛法者,无
状无名,无体无相,皆为临时施设,非 真实绝对之法。但亦不能说没有佛法。为
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人贤者皆以其器深浅、
修 行胜劣的不同而在证悟无
为之法时显出高下阶位之差别,说明佛法无定相、无实体,故言非法。同时也因
为一切圣人贤者本身就是依无为之法而显示其性,
并证得其果,
说明佛法并非无
有,故说非非法。
须菩提的这一回答,
深得无相的奥义,< br>正符合如来心意。
其所揭示的道理正
是本经旨趣之所在。
如来说佛法不可取、不可说、无实无虚、无依无得,但座下一千余名比丘是
否会像须菩提那样心 领神会呢?他们弃家辞亲,
苦修勤学,
不正是为了证得某种
果位吗?为使听法者完整理 解般若无相无住之理,
佛又借助须菩提展开进一步的
阐说。
< br>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
`
我已得到了须陀
洹的 果位
`
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 呢?须陀洹虽然说已脱六凡境界,初
入圣者之流,
从而名叫入流,
但也正困为其已入流 ,
已断除了对三界一切境界的
错误见解,心无所取,所以,实际上他是无所而入的。具体讲,既 不入眼睛可见
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入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
味 、
舌品的六味、
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现象。
如此无所
而入,所以说须陀洹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 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
`
我已得到了斯陀含果
位
`
吗?”
须菩提回答说:
“不可,
世尊。
为什么呢?斯陀含 虽然说已除了对世界事物
所持的贪欲、嗔恨、愚痴等大多数情欲和迷惑,从而只须在欲天、人间往来转生
一次,即可脱离欲界,故名叫一往来,但实际上,色身虚妄,心无所得,并无往
来之相。所以说 斯陀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 的念头——
`
我已进入阿罗之道
`
吗?”
< br>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除尽一切迷惑,
断尽三界烦恼,
情无逆顺,
识境双忘,
证入不可言说、
不可取舍的无为寂静之体,
从本质上 说并无真实可取的阿罗汉,
而只有作为假名的阿罗汉。
世尊,
如果阿罗
汉有这 样的念头——
`
我已获得阿罗汉道
`
,
那说明他有得果之心,
妄见未除,
迷
惑未消,尚属凡夫之列,从而必然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
状、寿命的相状。
“世尊:
如来佛说我已经深悟无争 妙趣,
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与世无争的人,
是名列第一的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不这样想——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
汉。
世尊:
我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已 得到了阿罗汉字道,
世尊就不会说须菩
提是远离尘嚣、
隐居幽林的寂静行者。
因为须菩提已悟性空无相之理,
从而不再
受物役使,受境系累,心无一念,行而无行,所以假名 为须菩提,如此才算是乐
于远尘离俗的寂静修行。”
如来佛通 过小乘四果设问,
使座下众弟子们明白了四果无实、
心无得念、
无
证而证、< br>假名四圣的般若无住道理。
对于大乘菩萨道来讲也应如此,
得而无得心,
作而无 作想,一切不住,心清意净。所以,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你认为如 何呢?如来在过去世,
身为菩萨时,
随本师燃灯佛学法习持,
那
时,如来是否 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什么肯定的法呢?”
须菩提心想,
就连小乘 这人对其所证之果、
所得之法都不执著,
何况大乘菩
萨?于是立即回答说:“没有,世 尊。佛心空万有,菩萨心寂静,清静如虚空,
绝虑断纤尘。所以说,如来佛身为菩萨之时,在本师然灯佛 那里虽有传授,但绝
无得与不得之分,亦无法与非法之别,貌似有得而本性空寂,实无所得。”
如来佛接着又问:
“须菩提:
法既不得,
那在你看来,
菩萨是否在如法而修、
以法而持,行一切善行,作无数功德以庄严佛国世界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为什么呢?法既无实,所用岂真。菩萨修一
切善法,以慈悲利众生、以善美饰国土,使佛国庄严美妙,但菩萨已悟般若实相
之理,心不住相,无所 执著,视一切为虚妄幻有。所以,身行万行而实无所行,
普度众生而实无所度,
庄严佛土而不见 庄严之迹象。
因此,
所谓的庄严并非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