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文章惊海内
温柔似野鬼°
83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芬兰留学-我的初中生活作文
二十文章惊海内
二十文章惊海内——弘一法师李叔同
本文摘自
:
《文史天地》杂志作者
:
田玉德
“长 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br>夕阳山外山。
天
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一杯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一曲
《送别》唱到今天
,
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
!
这首名歌的曲作
者
,
是美国音乐 家福斯特
;
而词作者
,
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
位杰出的先驱人物< br>:
李叔同
,
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演茶花女
李叔同
(
原名文涛
,
别号息霜< br>,
法号演音、
弘一
)
曾经是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
说
,
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 学生之一
;
是最早提倡话剧
,
最早研究油画
,
也是最早研究 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他
终身的“艺事”——书法
,
更是达到极高的境 界
,
被誉为
20
世纪
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这位
20
世纪初瑜亮一时的艺术家
,
中
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
,
不啻 如流星划过夜空
,
却想不
到于
1918
年,“五四”运动前夕
,
斩断世情俗怨
,
从此芒鞋布衲
,
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 僧
,
由峰而谷
,
这一极具戏剧
性的转折
,
怎不令人 愕然、惘然
?
在一本“纪念册”里
,
留有他年
轻时饰演“茶花女”的 倩影
,
也印着他安样圆寂于陋室绳床的情
景。
关于李叔同先生皈依 佛门的缘起
,
众说纷纭
,
但无论在俗、出
家
,
李叔 同的“尘缘”实际上从未断过
,
且十分认真执着和彻底。
他传奇般的一生充满诗意和神 秘感
,
今天的人们
,
观照昔日弘
一大师的尘缘萍踪
,
想必会多一份对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
1911
年
3
月
,
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此为毕业时的合
影
,
中为李叔同。
二十文章惊海内
李叔同于
1880
年阴历
9
月< br>20
日生于天津
,
祖籍浙江平湖。
他父亲为李鸿章同年进士
,
曾官吏部主事。致仕后经营盐业
,
兴办银行
,
为津门富豪。李叔同是 五姨太所生
,
当时他父亲已
68
岁
,
虽然李叔同五岁即遭父 丧
,
他少年时的生活仍然是极为
优裕的。
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
延请了天津名士赵
幼梅教他诗词
,
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
,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
学
,
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
有道 是“
《
文选》
烂
,
秀才半”,李叔同
7
岁时便能熟 读
《文选》
,
且写得一手像样
的书法
,
被人称为“神童”。
由于家庭的变故
,
李叔同
14
岁陪他的生母南迁上海。晚 清的
上海
,
也是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边缘。
既有传统文化的
底 子
,
又有“欧风东渐”的浸染。李叔同在上海入南洋公学从蔡
元培先生受业
,
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这是当
时上海最先进的学校。
在这里
,
他一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
经典教育
,
一方面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
促发了他积极用功
,
奋发有为的心态。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参加 者多
为一时俊杰。而李叔同应征的文章
,
名字屡屡列为第一
,
从此< br>被上海的名士闻人所青睐
,
被视为“才子”驰名于上海滩。
二十岁上 下的李叔同
,
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
,
也是一个颇为
放浪的富家公子 。
在天津、
上海
,
他与一些艺界女子甚至风尘
女子来往不断
,
与名坤伶杨翠喜、
谢秋云等过从甚密。
李叔同
早年的诗词有许多与名妓名优 唱和的作品
,
称他“寄情声色”,
是一点不过分的。
然而
,
寄情声色亦自有其社会与个人的背景。
1900
年前后
,
中国已被列强“瓜分 豆剖”,日渐沦亡。李叔同本
人亦经受了科考失败等打击
,
眼前缺乏前途的光亮
,
不免追求
声色刺激
,
所谓“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
,
休怒骂
,
且游戏”。表明他当时的消极情绪。虽然如此
,
李叔同在上 海
时期
,
上有慈祥的母亲、下有贤惠的俞氏夫人和两个孩子
,
家庭生活却是幸福、
祥和的。
可以说
,
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充分享
受 亲情乃至物质利益的时期
,
这种富家公子生活直到
1905
年
,李叔同丧母之后。
1905
年
,
李叔同的母亲王夫人病逝于上 海“城南草堂”,李叔同
扶柩回津
,
并依“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为母亲举行了丧礼 。
举
哀之时
,
李叔同在四百多中外来宾面前自弹钢琴
,
唱悼 歌
,
寄托
深深的哀思
,
此举被视为“奇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 “文明
丧礼”。
李叔同很早丧父
,
教养培育基本靠他的生母王夫人
,
是以奉母
至孝。
生母去世
,
对他刺激很大
,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去”,
乃东渡日本留学。
是年
,
李 叔同曾作一首《金缕曲》述志
,
其词曰:“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
,
暮 鸦啼彻
,
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
,
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
,
说相思
,
刻骨双红豆。愁
黯 黯
,
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来年絮飘萍泊
,
遮难回首 。
二十文章惊海内
,
毕竟空谈何有
!
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
,
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
,
忍孤负?”一派豪气
,< br>充满
了炽盛的爱国热情
,
却也不乏“当时年少青衫薄”的冲动与柔情
,
是当年李叔同的自我写照。
在留学日本之前
,
李叔同就已参与戏剧 演出实践。
此为李叔同
在上海票演京剧《黄天霸》造型。
丹青与粉墨
李叔同初到日本
,
对于明治维新以后的西化成果深感羡 慕
,
对
西洋艺术全面研攻。他在上野美术学校西画科从黑田清辉等
画家学习< br>,
同时又入音乐学校研究乐学与作曲
,
业余还研究戏
剧。
< br>在日本学习美术
,
李叔同接受的是西方写实主义教育体系
,
这
与中国传统的以“修身齐家”为目标,“以学致仕”的教育体系是
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的绘画
,
固然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
,
而
西方写实主义美术更能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
,
更能深入
人的精神生活
,
具有其独特的力量。在上野美术学校< br>,
李叔同
作为中国第一代美术留学生
,
受到日本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br>日
本《国民新闻》记者曾专访这位“清国留学生”的画室
,
只见四
壁悬 挂黑田、中村等人的画作和李叔同的油画稿
,
笔致潇洒
,
令人赞赏
,
这篇访问记就被刊于当时的《国民新闻》
,
很为人
所注目。李叔同刻苦学习< br>,
勤奋创作
,
其作品获得了当时日本
美术界的很高评价。
在日 期间
,
李叔同创作了大量油画、
水彩
画、
国画和版画
,回国时仅油画作品就有数十幅。
这些艺术珍
品
,
大师在
1918
年出家前将它们寄赠给北京美术学校作资料
,
可惜大多失散。
1940
年
,
印度诗人泰戈尔邀请李叔同将他的
作品送欧洲举办的世界美术展
,临时竟一幅都找不到
,
只好作
罢。现今保存的叔同画作不过十幅
,
但均为艺术瑰宝。
上野美术学校课程中有裸体写生的内容
,
李叔同曾雇请 一位
日本女郎作模特
,
这一时期创作的人像人体素描
,
有不少成为< br>美术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天长日久
,
李叔同和这位端庄秀丽的
日本女郎 发生恋爱
,
结为异国伴侣
,
并于
1910
年一同回到上海。
在日本学习美术
,
使李叔同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 美
术教育观念
,
并在国内培养了众多美术人才。而“裸体写生”也
由他引人中 国美术教育中。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多年后谈到
李叔同在我国首创采用裸体写生的贡献时
,仍然激动不已
,
对
先生的艺术胆略非常佩服。
李叔同在南洋公 学时英文就学得很好
,
曾细读原本的
《莎士比
亚全集》
,
对 西洋戏剧倾心已久。
1906
年
,
他与曾孝谷等人创
办“春柳社”, 提倡话剧
,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研究话剧的团体。
这
个团体先后演出《茶花女遗 事》
、
《黑奴吁天录》等
,
李叔同均
任主角
,
一时 声誉鹊起。初演《茶花女》时
,
李叔同为了串演
女角
,
还不惜将小胡 子剃去
,
花重金做了好几身女西装
,
十分认
真。
春柳社第一 次演剧时李叔同所写的戏单印刷品
,
也被日本
帝国大学图书馆珍藏。由于《黑奴吁天录 》中有反对民族压
迫的内容
,
此剧还遭到清政府的禁演
,
这也说明其 影响之大。
李叔同将出家时
,
与他的学生刘质平
(
左)
、丰子恺
(
右
)
合影
为人师表
李叔同一贯是坚定执着的爱国者。
留日期间
,
就加入孙中山领
导的同 盟会
,
参与反清的革命斗争。
1911
年回国后
,
李叔同担
任上海《太平洋报》艺术副刊主笔
,
竭力宣传革命。在上海
,
他加入 文艺革命团体“南社”,创作了
《祖国歌》
《大中华》
等振
奋人心的歌曲。作 为激进的青年
,
他不满黑暗的现实
,
要求改
革社会
,
报效国家。
满腔爱国激情
,
化为澎湃激昂的诗句:“双手
裂开鼷鼠胆
,
寸金铸出民权脑”,“男儿若论收场好
,
不是将军也
断头。”
然而“辛亥”以后的中国
,
并非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一片光明
,
清政 府被推翻了
,
却代之以军阀统治
,
社会的黑暗腐败
,
理想抱
负的难以实现
,
使李叔同深感苦闷和孤独。在这种心情中
,
李
叔同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
,
担任音乐、美术教师
,
实践他
早年 确立的“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
浙江一师是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学校,
师生中都英才辈出。
著名
文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是这里的国文教师。而丰子恺、刘 质平
等文化名人均就读于此
,
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
在同事、
同学< br>们心目中
,
这位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
一言以敝之曰:“认真”。< br>
夏丐尊先生《平屋杂文》一书中有好几篇是写李叔同的。他
对这位“畏友”充满敬佩< br>,
认为李叔同是“我们教师中最不会使
人忘记”的。
夏丐尊多次对学生说:“李 先生教图画、
音乐
,
学生
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 作背景
的原故。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
,
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
更好
,
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
,
有后
光,
故能令人敬仰。”
夏丐尊先生任学校舍监的时候
,
有一事非 常困扰
:
有同学失窃
,
而始终无人肯承认。李叔同乃献一策
:
君请书通告一纸
,
限某
日前认错
,
否则本舍监只有一死谢罪
!
还强调
:
必须是准备认真
践诺
,
方有效力。
夏 先生实行没有
,
不得而知
,
但确实感到“骇然”
于他认真的精神。< br>
丰子恺在怀念先师的文章中写道
:
李叔同做教师
,
以身作则
,
不
多讲话
,
但使学生衷心感动
,
自然诚服。每次 上课
,
他一定先到
教室
,
板书齐整
,
然后端坐讲台 等学生到齐。而对待学生的态
度
,
李先生是“爸爸的教育”,是“温而厉”的态度。< br>
有一次下音乐课
,
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
,
发出很大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