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诗赏析
绝世美人儿
930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牛奶的英文-小学生科学知识
古诗赏析
(玄武一模)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7
~
8
题。
(
4
分)
①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②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 年近半百。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
美丽。
7
.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
▲
)
A
.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
.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
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
“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8
.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妙处(
2
分)
▲
7
.
(
2
分)
D
8
.
(
2
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晚春的草、树、花等景物 抓住春天将
归未归之机争奇斗艳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珍惜春天之情。
(修辞手法及效果
1
分,结合语境
分析
1
分。
)
(高淳一模)
7
.
阅读王安石《梅》
,回答问题。
(
3
分)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写出了梅花
▲
,
▲
的特点,
赞颂了
▲
的人。
7.
(
3
分)洁白;幽香;品性高洁
(沿江区一模)
7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
4
分)
①
月夜忆舍弟
杜甫
②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③
寄书长不达,
况乃
未休兵。
【注释】
①《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 人此时身处异乡。舍弟,指自己的
弟弟。②断人行:指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行人通行。③ 况乃:何况是。
(
1
)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在诗中的作 用。(
2
分)
▲
(2)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2
分)
A
.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
,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
念。
B
.颈联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
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
.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
毕竟是战乱,
家信不能寄 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
.
全诗前 后照应,
承转圆熟。
“未休兵”
则
“断人行”
,
望月则“忆舍弟”
,
“无家”
则
“寄
书长不达”
,人“分散” 则“死生”不明。
7.
(
1
)
(
2
分) 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
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 奠定感情基调。
(答出一点
1
分,答出两点满分)
(
2
)
(
2
分)
C
(溧水一模)
7.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
6
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①
.
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史实,
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
▲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
史遗址的感慨、 怅惘的心情。
(
2
分)
②
.
诗的第三、四两句, 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2
分
)
▲
③
.
班级出一期以“唐诗之旅”的黑板报,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如下的诗篇 (含《台城》
,另
据考证,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是今南京城南郊区的风景)想设计为一个栏 目,请你请根
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为这个栏目命名(不超过
8
个字)
。
(2
分
)
栏目名称:
《
▲
》
《乌衣巷》……………………………………………刘禹锡
《江南春》……………………………………………杜
牧
《泊秦淮》……………………………………………杜
牧
《台城》………………………………………………韦
庄
7.
①(
2
分)梦
空
②
.
(
2
分)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 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人
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示 例二:将台城
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明修辞手法
1
分,表达效果与答案示例有关或与诗句较切合即得
1
分)
③
. (2
分
)
南
京(金陵、石城)怀古 (咏史)
9
评分建议:两个关键词各
1
分)
( 秦淮下关浦口一模)
7.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
4
分)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1
)
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
▲
”字。
(1分)
(
2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
的一项是:
(
▲
)
(
3
分)
...
A .
首句中“白玉条”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而是形容梅树枝的。梅花开得茂盛,将梅
枝全部覆 盖,看起来就像白玉条一样。
B.
第二句的“迥”和“傍”字则写出了“一树寒梅” 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
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C.
三、四两句和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不
同的是前者借雪喻花,后者借花喻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