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翻译版全文

玛丽莲梦兔
71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封膜)


金刚经翻译版全文



《金刚经







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
“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
下面
是小编收集的金刚经翻译版全文,希望大家认真阅 读!



第一章

佛说金刚经的起因






那是在很早的时候,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创 办了一所学校,
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
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佛就要穿好袈裟 ,
拿着钵
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



(因为印度人是光着脚走路的),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



第二章

须菩提站起来提问






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须菩提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须飘
飘。他向佛行了一个礼,双掌合十恭敬地说:“先生,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
看自 己的念头,
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
莫以恶小而为之,
莫以善小而不为。
那么,
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
应该如何想、
如何做、
如何平息自己内 心
的烦恼呢?”



佛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我就来解答你的问题。”



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思想






佛接着说:
“各位同学,
怎样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
没有烦恼呢? 凡是有生
命的东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湿气所生的、化生的,还有那些有思维的、没
有思维 的、
甚至无所谓有没有思维但是有感觉的生物。
我都要让他们进入心物同
一的境界,解 脱生死。



我教化了无数众生,
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就多么伟大 。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
个自称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总是有自我、有他人、有众生、有高低长 幼的概
念,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的对立,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



第四章

平常心与平等心






佛接着说:“再者,须菩提: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不要总是认
为自己是正确的,
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
更不要戴有色眼睛,
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
应该以一颗平常心、
平等心去对待世人。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
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



第五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佛继续说:
“须菩提,
你觉得我说得对吗 ?我提一个问题你来回答:
‘你现
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来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是,先生。你并不是你,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为什
么这么说 呢?先生所说的‘我’,
并不是我所看到的‘我’,
我看到的只是您的
表象,相当于您 的照片。”



佛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他接着说:“所有的现象,都只是 一种假象,要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算是达到了问题的实质。”



第六章

不要迷信要正信






须菩提接着问:“先生,会不会有很多的人,在听了您的讲演之后,对您所
讲的道理 深信不疑呢?”



佛告诉须菩提:
“不要这么说。
在我 死之后的五百年,
如果有严格按照佛教
的规章制度修行的人,他会理解我今天所说的道理,并且 由此产生信念和信心。
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他与佛有缘,这个人肯定有着极高的悟性。这样的人,肯定< br>是一个有道德、有福气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象这样的人,通 过修行,心里不再有‘自我、他人、众生
和高低长幼’的概念。
他不会固守一个死道理,
不认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

不认为世界是虚无的、
没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这就是得道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
这么说呢?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出发去认识事物,
或者从某种权威的理论出发
去认识事物,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种理论,也不 能认
为世界毫无规律性可言。
所以我经常说,
你们这些同学啊,
要知道我在给 你们讲
某一个道理的时候,
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们渡到对岸去,
你们不要过了河还把渡
你们过河的船背在身上。
我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
何况我在讲这些道
理时所举的那些例子呢!”



第七章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佛接着说 :
“须菩提,
你现在认识清楚了吗?你认为我得到真理了吗?我向
你们说什么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 理,
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
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您可以说出来< br>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所说的真理,
不是随便可以模仿和宣讲的,
这就好象‘ 人
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此一时彼一时,
真 理也
是如此。当你说它是真理的时候,它可能已经不是真理了。所以,世间圣贤之人
之所以为贤 圣,
就是因为他们不拘泥于教条,
才相互有所差别,
否则那不就千篇
一律了吗 ?”



第八章

传道授业解惑






佛又问须菩提:
“如果有一个人,
把全世 界所有的珍宝都拿来施于他人,

个人所得到的福与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啊!先生!当然,这种福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福
与德,只 不过是先生您打了一个比喻!”



佛接着说:
“如果又有一个人 ,
接受了我在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
包括那四
句偈语,
并且给他人讲解,那么他所得到的福要比前面那个人要多得多。
为什么
我这么说呢?须菩提,
你仔细 听:
所有得道的人以及他们所领悟到的道,
都是由
此经义所产生的。须菩提啊,我们所 说的‘佛法’,你要再一次注意,不要把它
真的当成‘佛法’,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第九章

谦虚使人进步






佛又问须菩提:
“一个得了须陀洹果位的人,
能不能 自认为他得了须陀洹果
位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 。原因是:能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他的修养
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他的内心没有偏见,
没有私欲,
他已经初步领悟到了缘起性
空的道理,此心归于平淡,具备了一颗平常心,不再被那 些所谓的色、声、香、
味所诱惑,只不过还做得不是很彻底,还需要继续修练,这才叫须陀洹。”



佛又问:“须菩提,同样的,一个得了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不能自认为得到< br>了斯陀含果位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原因是:能 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比须陀洹
果位的人修养更高一些,
他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抛弃私欲和偏见 的修练目的,

际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在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



佛继续问:
“须菩提:
一个得了阿那含果位的人,
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那
含果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 先生。原因是:能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比斯陀含
果位的人修养又要更高一些,
他们已经完成了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
思想与行为达到了自由自在、
无阻无碍的境界。
看 起来无须再做任何修行,
其实
他正好到了能够自由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阶段。这就是阿那含 的境界。”



佛又问:
“须菩提,
一个得了阿罗汉果位 的人,
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罗汉
果位呢?”



须菩提 回答说:“不能,先生。原因是:要达到阿罗汉这种境界,确实没有
一个一成不变的修行方法。
如果阿罗汉有这种已经得道的想法,
只能说明他没有
真正得道。先生,您曾经说我达到了没有贪 欲的境界,是一个出色的人。先生,
我自己不这么想,我如果这么认识自己,说明我仍然是一个有私欲有 贪念的人。
正因为我的行为顺其自然,我才是我,我才是一个认认真真修行的人。”



第十章

想像与真实的距离






佛问须菩提:
“你认为我当初在我的老师然灯佛那里,
有没有学 到所谓的佛
法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



佛又问:“菩萨居住的地方是不是都很庄严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先生。庄严只是一种想象,其实并非这样。”


< br>佛说:
“这就对了。
不要贪恋心外之物,
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
自然而然。




佛接着说:“譬如有人,身大如山,大不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大呀!先生。当然这只是您打的一个比喻而已。”



第十一章

大福与小福






佛又问:“须菩提啊,比恒河中的沙子还要多的恒河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先生。恒河中的沙子本来就很多,更何况比沙子
还要多的 恒河呢!”



佛说:
“须菩提啊,
今天我给你说一个大 实话,
如果有人拿这么多的宝贝用
来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那就太多啦!先生!”



佛告诉须 菩提:
“如果有人按我刚才所说的办法和原则去修行,
并且给他人
讲解传授,这种福德 ,比前面那种福德还要大得多。”



第十二章

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还 有,须菩提啊,我要强调一下:第一,这部经及其里面的四句偈,你们
要广为传播;
第二,一定要保存好这本经;
第三,
要尊重学习这本经的人;
第四,
这本经放到 哪里,就相当于我走到了哪里,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十三章

按照金刚经所说的去修行






那时候,
须菩提就对佛说:
“先生,
这部经我们以什么 名字来称呼呢?如何
按照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去修行呢?”



佛 说:“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注意:这只不过是这部
经的名称而已。须菩提啊,我再 问你:我说什么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您什么也没说。”



佛接着问:“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了,先生。”



佛说:< br>“我所说的微尘和世界都只是一种比喻。
我再问你:
能不能认为看见
了我的形象 就是见到了我呢?能不能认为修成了三十二种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
的标志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先生。您所说的三十二种好相貌,只不过是修行到
一定程度 上的外在表现,那是一种表象。”



佛接着说:
“以财施人所得 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
如果有
人按照《金刚经》所说的道理去修行,时刻把经 中的四句偈语记在心上,并且一
有机会就给他人解说,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



第十四章

我没有说假话






那时候,须菩提,在聆听了佛所说《金刚般若波罗密》之后,深深地领 会了
经文的内涵,心中豁然开朗,禁不住喜极而泣。他对佛说:“亲爱的佛,您今天
说出了如此 深刻的经典,
自从我得慧眼以来,
还是第一次听您宣讲如此深刻的经
论。先生,以后如 果有人听到这部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向道之
心,以至于明心见性,生成实相。要知道这 个人,就会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先
生,
我所说的这个‘实相’,
就象你您前面所说的 ,
只是一种称谓。
还有,
先生,
今天我从您这里听到了《金刚经》,我理解了 它,信仰它,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
行,这一点不足为难,问题是再过若干年,后来人学习了这部经典,如 果他也能
理解、
信仰和受持,
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是世间少有的。
为什么这么 说呢?这个
人的内心没有自我、
他人、
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 这些都是因缘
合成的假相,
是暂时的和虚妄的。
只有我们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假相,我们才会有
所领悟,才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佛高 兴地说:
“你说得对你说得对。
如果有这样的人,
他在听说了这部经之
后,内 心不恐慌、不畏惧,那么这个人确实具有少有的大智慧。须菩提啊,我所
说的大智慧,仍如前说,只是一 种指代,是一个名称而已。须菩提,要达到大智
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够忍辱,
这里所说的忍辱,< br>也只是一种称谓,
要注意理解忍辱
的内涵。比如,我曾经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时,我的 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
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
如果我有这些概念,
我的内心就会产生 怨恨。
很早以前我
作忍辱仙人的时候,
内心就已经能达到‘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的境界了。所以,须菩提啊,做为菩萨,要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 到本质,不要把
现象和感觉做为思考问题依据,
应该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
如果有所 执着,

往会产生偏见。
所以我说菩萨的心,
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
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
须菩提啊,
菩萨是为众生谋利益的人,
应该象我刚才所说的去想 问题并且付诸行
动。
这里我所说的‘相’和‘众生’仍然只是概念,
而概念只是我们修 炼过程的
一种借助,是我们最终要抛弃的东西。”



“须菩提,
我所说的都是真话,
不是假话和开玩笑的话。
我所得到的‘佛法’
是无实无虚 的。
须菩提,
如果一个菩萨以一种所谓的‘理论’付诸实践,
就象人
走进了黑 暗,
什么就都看不见了。
不依教条而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才会见
到事物 的真相。”



“须菩提,将来,若有人努力学习《金刚经》,这个人就是 如来。以佛的智
慧,我可以预见这个人肯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第十五章

学习这部经得到的功德很大






佛继续说:“须菩提,若有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个是舍命布施,另一个是
坚信《金刚经》中所说的道理,按此修行,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
况抄写传播,给人讲解 此经,功劳就更大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有着不可思义,不可 估量的功德。我愿意为发大
乘心愿的人解说,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说。



如果有人能坚持抄写读诵,
为他人解说,
我都会看得见听得到,
这是一件功< br>德无量的事情。这样的人,就是荷担如来。



须菩提,那些沉迷于 小法的人,连‘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
都放不下,对于此经当然无法领会大义,不会聆听 、接受和读诵,更不会给他人
讲解传授。



须菩提,无论在哪里 ,只要有这部经的存在,一切人和神,都应供养。经之
所在,就是塔庙之所在,大家都应该恭敬作礼,并 在经的周围放上鲜花。”



第十六章

学习金刚经可以抵消以前的罪过





佛说:
“再者,
须菩提,
一心向善的人,
受持读诵此经,
这个人 先前的罪业,
因为读诵这部经的原固,就可以将其罪业抵消,并且可以得到大智慧。



须菩提,我在学成之前,曾经拜过许多老师,认真地供养他们,因此获得了
功德。< br>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
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
比我所得到的功
德要胜 过一千倍一万倍,甚至难以计算。



须菩提,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后 来的末世,还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
得到的功德,
我如果一一说出来,
有的人听说了 ,
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甚至狂乱,
狐疑不信!



须菩提啊,
要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
他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第十七章

深刻理解“无我”的道理






那时候,须菩提对佛说:“先生,一心向善的人,一心想要 明心见性悟道,
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怎样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佛回答说:
“一心向善学佛的人,
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
首选应该立下这< br>样的志向:我要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见性成佛,只到最后。



为 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
如果菩萨有‘自我、
他人、
众生和高低长幼’的
概念 ,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须菩提,求得大智慧,实在没有一个定法。



须菩提,你说说看,我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方法?”



须菩提说:“没有,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你在然灯佛那里,确实没有
得到什么万能的方法。”< br>


佛说:“你理解得对。我确实没有得到一个什么方法,如果真是那样,然 灯
佛就不会给我授记。
正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可以得到大智慧,
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就要成为佛了,号释迦牟尼。



所谓‘如来’,所谓‘方法’,正如‘如来’的字面意思一样。



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了无上正果,明心见性了’。须菩提,实在没有一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王满银-那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