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大全

别妄想泡我
946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杜琪峰)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大全



教学目的:

1.
掌握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的考点与题型;

2.
理解古诗词常用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技巧;

3.
理解并运用分析古诗词鉴赏题的思路步骤与方法。

教学重点:





1.
掌握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的考点与题型;





2.
理解与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1.
灵活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技巧与方法,准确分析问题,提升学习成绩。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
能力
层次很高的创 造性活动。
诗歌赏析题已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考点阐述



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 艺术。诗歌赏
析,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学趣味。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理解、
感悟、欣赏等
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
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考考试说明》

“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

- 1 -
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 价其
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 和语言能力。同
时,古诗词鉴赏也是中考语文复习耗时多,见效少的薄弱环节。为突
破古诗词鉴 赏复习的瓶颈,
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提高
语文复习的效率,我从以下几 方面作复习思路梳理,并附上训练题。

二、鉴赏要求

1.
辨识常 识。
即记忆和了解一些涉及作者、
朝代、
作品体裁和文
化常识等的内容。
2.
理解诗意。
这是从思想内容角度考查理解能力,
包括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3.
感知形 象。
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
借助联想和想象,
感知诗
词中的景物、形象,体 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4.
品味语言。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子 的推敲、名句的领悟、
修辞的效果和诗的节奏韵律等。

5.
分析技巧。主要 指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
用、巧妙构思等进行分析评价。

三、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
动词:
在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
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r>“溅”

“惊”二字,
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br>
2.
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
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 br>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
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
特殊词:< br>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
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
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 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
2 -


2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
面感,渲染气氛。欣赏 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
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
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
) 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 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
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

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
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
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 治者
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
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 br>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
实结合等的不同;
抒 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体的说,
就是直抒胸臆、
借景 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
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
层深入,先总后分, 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 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
比、反语、反复等

4.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

- 3 -
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
以小 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
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 兴(间接抒情的诗歌)
,直抒胸臆(直
接抒情的诗歌)等。

(四)强化书面表达

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
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 面表达训
练。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
合理。表述严密,
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
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 意,不能顾此失彼,更
不能前后抵牾。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采 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
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逻辑合理,指的是见 解能够自圆其
说。

四、解题方法

1.
体味诗歌的遣词。

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
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
妙之处。

2.
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所谓“意”
,就是作者的 主观情思;所谓“象”
“境”
,就是诗中
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 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
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
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五、答题技巧

1.
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 彩词
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赏析作答。

2.
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
的切入点。

3.
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
着手,分析其含义, 探究其作用。

-
4 -

4.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 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
者的情感倾向和诗句的原意。

5.
从 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
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送
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 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
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
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 义和表达的情感。

六、赏析原则:

(
一)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句不离诗,诗不离题、人。

(二)注重联想和想象: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想像;体会作
者情感。

(三)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 》

李白的
《越中览古》
《送孟子浩然之广陵》

杜甫的< br>《春夜喜雨》
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 表作者主要创作
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乐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
李白的浪漫 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
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 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
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 背景,
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
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
读注释!

七、例题举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
.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

2
分)



- 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

妙处。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
的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

2
.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
面,
水花 飞溅,
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
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
“跳
珠”这个形象而 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
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理解“跳珠” 在本诗中的比喻义及其特
定的表达效果即可)

2
分)

3 .
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
的博大胸襟。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
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
趋年华。

1 .
苏轼,号
___________


1
分)

2.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3 .
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东坡居士(没有“居士”二字不得分)

2.< br>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
春虽未老,
人却在无奈之中 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
情景交融。

3
.
两句诗在形式上是对仗(或对偶)
,具有美感(或韵律感)
(
2

)
;在内容上通过一个“休”字和烧新火、试新茶两个细节,表现
诗人在清 明时节的思乡感伤之情,
却又能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达观
心态(
2
分)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
小令中“枯藤”
“老树”
“昏鸦”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景象
?(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
,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
呢?
(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
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

【答案】

1.
深秋晚景图
(1

)
2.
游子
(
天涯沦落人
)
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2

)(意近

即可
)
3
、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 ,使人的心情极度
伤感,
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清风给人的感觉
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一点
1
分,
两点满分。意对即可。
2
分)

4
.示例: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意对即
可。
2
分)







《后出塞》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
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
将谁,恐是霍嫖姚。


1.
赏析第二句中“风”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从艺术手法上赏析此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 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
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 ;
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
从河阳桥到此,
当然不可能瞬息即
到,< br>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
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
将旗猎猎,战 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
交织,
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 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
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
“ 觉
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
8 -

2.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
必要的交待之后,< br>依次画出了日暮、
傍黑、
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
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 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
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
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 景物,
分别描
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
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
沙地
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
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
悲壮。最后用 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
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
“其时、其境、其
情,
真横槊间意,
复欲一语似此,
千古不可得”< br>(
《杜诗镜铨》
卷三引)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苏轼

< br>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
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请找出这首词中 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4
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情
怀?(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说说这首词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持节云 中,
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
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2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答案:


1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
)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志(意思对即 可)


3
)酒意正浓,胸怀开阔,胆气豪壮,两鬓生出白发,又算得
了什么!(意思对即可)


4

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意思对即可)


5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以及为国杀敌
的雄心壮志。
(意思对即可)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
)试从诗歌形象的角度入 手,说说前两句诗是怎样扣紧“留
别”的主旨的?(
3
分)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
)明人谢榛称赞这首诗“妙在结语”
,结合全诗,试作简析。

3
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风飘拂,柳花飞舞,如此撩人春色,自然使人不忍离去

1
分)
“柳”字谐音又暗扣“留”字(
1
分)
,再写“吴姬压酒”劝
-
10 -

酒的情景,此种风情,使自己倍增留恋之意。

1
分)


2
)①“东流水”暗示酒肆面对长江,诗人将乘江船离去(
1
分)
; ②诗人将别意与江水比长短,融别意于江水,将愁情形象化(
1
分)
;③结语以问句呈 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1
分)


3
)首句写景引出“香”

1
分)
,其实“柳花”本无所谓香,
此“香”只为勾出下文的酒香而已(
1
分)
,二三两句由景及人,引
出因难 以别离而尽觞的情形(
1
分)
,最后将别意与流水比较,以诘
问收结,情景交 融。

1
分)




八、直击中考

一、

16
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 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渡
湘江(
4
分)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
仕途失意,
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 br>《渡湘江》写于此时。

10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诗歌三、四句以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来表达诗人怎
样的情感?(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


2
分)运用了反衬(以乐写哀、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等)< br>(
1
分)
,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意思分
析对即可)

1
分)


11

2
分)表达诗人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
1
分)
,对自己仕途
遭遇 的不平与忧郁(
1
分)


【解析】


- 11 -
10
、用了“乐景写哀景”的方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1


试题分析:
本题要结合注释的内容,
了解作者的身 世和作品写作
的背景,再根据诗句中“悲”
“愁“怜”等词来体会作者
的情感。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D


二、

16
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 学期第一次月考)
送魏二(唐)王昌龄(
4
分)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0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说说第二句中的“凉”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 br>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分)诗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

现对朋友的留恋,
用猿猴的哀啼表现诗人的惆怅别情。

2


2
分)“凉”
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
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
离而倍 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根据根据诗的题目了解 其诗为送别诗,抓住
诗中“忆君”
“愁听”两词从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情感这方面来理解作
答。第二题,古诗中常有“炼字”


所谓“炼字”
,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
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来突出景物的奇
特之处,表达 作者情感。根据本诗内容,从表现景物的特征和作者的
情感来分析“凉”字的表达作用。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br>。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

16
届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
12 -


1
)结合诗歌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1
、阅读上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4
分)


1
)请赏析诗歌第一句中的“满”字。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
)诗歌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2
分)
“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明媚动人的景
象。


2


2
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
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蝴蝶仿佛知道百花已凋零,于是纷纷来到菜园的景象(
0< br>、
5
分)
,流
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0

5
分)


【解析】


1
)字从表达景物的特点分析其表达作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


试题分析:
阅读所法诗句,
了解内容。< br>“知是”
指是的
“蝶”

“蝶
知”
,诗人赋予蝶人的 情态,所以是拟人,根据诗句内容分析诗人写
出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评价诗歌
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 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四、

16
届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2016
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 13 -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


季羡林散文-元宵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