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别妄想泡我
51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乐基儿)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




鉴赏古诗无需引经据典 ,
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
特点。
注意积累 古诗词曲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思想感
情等,还要注意诗歌 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鉴赏口诀:
1.
从题目认识对 象;
2.
从字面读出感觉;
3.
从注释破解难点;
4.
从作 者了解
背景;
5.
从原作找到根据;
6.
从题干得到启示;
7.
从首联找到特点;
8.
从尾句参透主旨;
9.
从景物把握情感;
10.
从意境洞察心胸。

命题指向:
1
.范围扩大:从《 诗经》到清诗。
2
.体裁增多:诗、词、曲。
3
.考熟悉
的作者,陌 生的诗。

第一部分

掌握基础常识

一、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 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
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 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 等优
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
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
歌发展脉络;
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
还要对各个时期的
(特别是唐 宋时
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 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
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
诗以求引荐的、
离别思乡的,
到唐末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
文人悯之,
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出现了许多哲理诗。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
南宋偏安江南 ,
中原沦于敌手,
这一时期的忧民爱国题材就成为
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
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
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⑦清诗在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
诗歌较多表 现民族大义、
故国之思、
人民疾苦
的内容。

二、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表达方式分类: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作者分类:文人诗、民间诗

形式分类:格律诗(诗词曲)
、自由体诗



时间分类:古体诗

近体诗

题材分类: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 思乡诗、闺怨诗、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田
园诗、山水诗、政治诗。

①送别诗是 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它一般是按照时间、
地点来描写景物,
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
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
来借古讽今;
一类是通过赞扬
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 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 ,
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非正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仕宦、羁旅生活联系 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
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 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
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
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 ,

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 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
这类诗歌往往具
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三、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


1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

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 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
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 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2
)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 样叙(时间、空间、角度)+叙(描写、抒情、议论)
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
)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
)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

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 +抒发了什么感情
(寄托了什么情怀、
袒露了什么心迹、
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四、鉴赏范围:

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如下表)

归类

具体表述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杜甫《登楼》

杜甫《兵车行》

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陆游《示儿》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屈原《涉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
、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两茫茫》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王昌龄《闺怨》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
细》
、李白《乐府》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忧国伤时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建功报国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空怀理想的愁苦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思乡怀人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生活杂感

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壮志难酬的悲叹

依依不舍的留念

送别感怀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杜甫《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辛弃疾《西
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柳永《雨霖铃》
、王维《渭城曲》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诗歌的表现技巧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包括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
言志)
,次重点是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
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想象、双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
、抑扬、照应、正
侧、象征 、对比
(
对照
)
、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用典、叠词、化用、互文、曲笔、借 古讽今、
寓褒于贬、明褒实贬、化动为静(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
、以
小见大、含蓄蕴藉等。考查的重点是衬托(正衬或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次重点是对比< br>(


)
、虚实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br>
③修辞方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考察的重
点是比喻,对比,比拟。

④结构方法:首句标目、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层层深入 、卒章显志、先总
后分、先景后情、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意象组合、倒装、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 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的
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 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
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
宋人杨万里“小 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
物的喜爱之情,属于抒情。
又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br>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
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
词作上片写
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
的羁旅愁绪 、
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
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
是阔远之境、
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 br>的词,
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
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
它一方面显 示了词人胸
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
另一方面又使 下片所抒之情显
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
这首词的用语 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
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
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 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又如: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名义 上写不为人识“小松”,
实际上在写人,
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
终长成凌云 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
浅陋目 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
《辞九
江李郎中入 关》

,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
诗人 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
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

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例如:
《苏轼·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 、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
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 堪称妙笔,
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
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
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 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 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
读完诗后的感受是见“景”
不见“情”,
但是仔 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
情语。

例如: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
“宫前水 ”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又如《翁卷·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 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
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 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
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
绿水 绕着青山转,
山中有水,
水中有山;
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全无一些诗人笔下 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这种写法就是寓情于景。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 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六、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诗中 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即人
物意象,事物意象,景物意象。
◆意境,
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
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 成的艺
术境界(氛围)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 形
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词 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
“独”、“缥缈”、“ 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
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 了孤独、凄凉的氛围(意境)
,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
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 同流的生活态度。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鉴赏诗歌意象的核心是要通过 意象去领悟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
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
文中,
通过形象描写 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
象。同时也包括 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如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 个字,
运用六种意象,
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
乌鸦凄厉的啼鸣、
“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
清冷的氛围和客 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它们有其相通、< br>相似的一面,
但又属于两
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同时,
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
的关系
,
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 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
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 的关系。就是说,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
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 灵魂。

它们的区别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示例:白朴的《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 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
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 ”的自然融合,
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

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 人了。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借用李商 隐
《锦瑟》
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来形容:如果意象是日,
意境就是日出之
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融融暖意;
如果意象是玉,
意境就是蓝田那个地方由于出产美玉,
其上
空依稀涌动的祥瑞烟气。

借用李贺《天上谣》
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 来形容:如果意象是闪亮的星星,意境就
是神秘而撩人遐思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那条天河,意境就是荡漾着天河波光和水声的无限苍
穹。

借用温庭筠《商山早行》之句来形 容:如果意象(群)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意境则是凄清孤苦的人生际遇。

或者,
如果意象是美人,
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 悚然的夜
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

意象与意 境,就这样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
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 人身入其内、
神游其中。有一首诗说,
“如果春天要等花儿开了
才来,
如果花 儿要等春天来了再开,
春天就永远也不会来,花儿也永远不会开。”这是诗人
为了做诗,将春天 和花儿强行分开的。实际上,春天和花儿虚实相生,就像意境和意象,是
根本不可分的。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
,
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
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
难以
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

总 之,
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细微区别。
所谓区别,
概括起来就是:< br>在创作时,
总是先有意象,
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 br>是作家追求的终
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例:绝句二首
(
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 美丽的初春景象
(
步骤一
)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
动< br>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
步骤二
)

营造了一种春光融融,恬美柔和的意境,
表现
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
步骤三
)


例: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 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又咆 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
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 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用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 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
节操、忧国忧民(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 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
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建功立业 的渴望、保家卫国
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 统治者穷兵黩
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归隐田园
(热爱自然 )

惜春悲秋、
羁旅愁思、
思乡念亲
(友)

别恨 离愁、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昔胜今衰的感慨、愤世嫉俗、青春
易逝的伤感、仕途 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的悠闲等。

八、常指的“作用”用语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 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
丰、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 字,尽得风流
等。

九、常提到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现实、浪漫 、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
刚劲、低沉、幽怨、哀伤、 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
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 、严谨细腻等。

十、评价诗歌语言风格常用语

质朴、淡雅、清新、自然、 苍凉、悲慨、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浑)
、旷达、
婉约、豪放、生动、形象、简洁、 明快、绚丽多彩、沉郁顿挫、浓墨重彩、含蓄隽永、富有
哲理、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 神、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音节和谐、通俗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生动、朴实无华、淡雅含蓄、悠扬轻快、行云流水、清而不淡、秀而不媚等。

十一、评价主旨常用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 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
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 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
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
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附:著名诗人的风格

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
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
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
生,沉郁顿挫的风格;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 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
诗风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
王昌龄诗风 的雄健浑厚且情思婉约;
高适、岑
参诗风的雄浑奇拔;
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
萧瑟悲愁;李贺诗风奇诡变幻、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 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雅俗共赏;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李商隐诗风的清 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温庭筠
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 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
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风的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词风的清 丽明媚、语近情深;
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词风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柳永词风
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流畅自然;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
杨万
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 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之外,
还不乏婉
转悱恻;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
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
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
运用 。

附:常用意象含义


意象

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表现自由、闲适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太阳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意象

含义

杨花

象征离散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细雨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细雨

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春风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浮云

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象征高洁、脱俗

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西风

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晴天

表现光明、欢娱

阴天

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尺素

指代书信

红色

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绿色

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

的伤心之楼


冬雪

冷峻

流水

叹惋、时间流逝

丁香

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旷野

凄清

红豆

相思

孤灯

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故园

乡愁

枯藤

萧瑟、荒凉

古道

荒凉

长亭

送别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孤雁

思亲,思乡,孤独

梅子

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吴钩

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

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白色

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黑色

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

惆怅

秋雨

忧愁

落叶

失意、伤感

大漠

苍凉

美酒

壮行

竹林

闲趣、隐逸

秋虫

凄凉



相思、别愁

古琴

知音

飞鸟

空远

楼兰

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阳关

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阑干

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附:古诗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设问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角度

答题范式

考题直击

答案解析

修辞

1

本诗在表





本诗(或第
X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
手法

达感情时主






句或第
X
联)
好是春风湖上亭,
“系”“相识”“欲别”等
要运用了什
手法,





柳条藤蔓系离情。黄
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
么修辞(表






修辞手法,…
莺久住浑相识,欲别< br>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
现)手法?
的作用术语
+





频啼四五声。

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
试结合全诗
句内容,

作用术语)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
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写出了… (诗
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
析。







句解说)
,表
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
2
.诗的第
X











深情?试结合诗句具

/X
联运用
感。

的情感。

体分析。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了什么表现
(修辞)手
法?有何作
用?试结合
全诗作简要
赏析。

描写

1
这首诗的







1
)本诗在
秋思·张籍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
手法

细 节描写很
的特色
(细节描





洛< br>阳




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
成功,试结< br>写、
白描、
正面





风,< br>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
合诗句作简
与侧面描写;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
书的重视和对亲 人的深切思
要简要析。






色< br>了…(诗句解
人临发又开封。


,

写尽了行人心 有千言万
2

这首诗在
还须考虑动静、
说)
,烘托了

问:“行人临
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
景物描写上
虚实、
上下 、






发又开封”这是一个
妙的 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
有何特色和





顺< br>情。

成功的细节描写。请
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作用?

序)



2
)本诗在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
3

这首诗在











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
描 写方面有
简要解说;

的特色是…,
处。

何特色?

③再作用分析





使景物…(答
作用,如动静
结合,虚实相
生)
,同时渲





氛,表达出诗
人…的感情。

抒情

1

诗歌在抒



定< br>诗




端居·李商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
方式

情方式上有

















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
何特点?请
间接抒情;
若是
抒情方式,全
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人借助对“青苔 ”、“红
结合诗句作
间抒,
则再确定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
树”以及“雨”景、“月”
简要赏析。







了…(内容)

中寥落月中愁。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
2

这首诗诗
种;






[
注]①端居:
闲居。
浓厚 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
人是怎样抒





句< br>感情,这种方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发感情的?







使



问:这首诗的三、
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请 结合诗句








抒< br>发

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




情;





有什么特点?请简要
析。







语)

分析。

3


X
句值





得玩味,请
作用,
要用到术
从情与景 的






角度作简要






赏析。

等。

思想

1

本诗表达



悟< br>这






咏怀古迹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
感情

了诗人怎样






对…的描写,


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




哀诗;









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情?







幅…的画面,
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
2

这首诗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
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




哀的原因;






留青冢向黄昏。画图
不遇的悲叹。

么?







感情。

省识春风 面,环佩空






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么。

作胡语,分明怨恨曲
中论。

问:诗中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点

你是否同意







1
)同意。



·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
品评

某人对这首






理< br>由



歌·李



“玉关情” 写的是女子思念
诗的评价?










长安一片月,万
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
为什么 ?请





具体分析)

户捣衣声。

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
结合诗句说
法?)



2
)不同意。
秋风吹不尽,总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















是玉关情。

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
由。

的评价;






何日平胡虏,良
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
③研读诗 作,

具体分析)

人罢远征。

炼含蓄。

成自己的看法;

问:
前人曾说过:
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





“余窃谓删去末两句
“何日…远 征”加深了对前






做绝句,更觉浑含无
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
点的依据。

尽。”你是否同意这
达,由亲 人之情上升到家国







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
由。

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比较

1

这两首诗



确< br>比

两首诗都…,
禾熟·孔平仲

不同。
《禾熟》中的

老牛

鉴赏




角度,
找准两者







西



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
了…, 各有
之间的异同点;
人…(写出共
香,
鸣泉落窦谷登场。
的形象,诗 人借此表达了像
什么寓意?







同点)
;不同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









2

这两首诗






之处是:第一
草坡头卧斜阳。

债”,
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
表达的思想






首…(写出不
病牛·李纲

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 期仕
感情有何异
究;
③最后指明











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
同?







达作用)
,第








情。《病牛》
中的牛在未病之
3

这两首诗
自诗中的作用。

二首…(写出








前耕耘过许多田地
,
让人收
分别采用了




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
什么表现方
表达作用)

问:两首诗都描
病时,却遭到冷遇
,
但仍念
法?

写了“牛”的形象,
“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








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
同?请简析。

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
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
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
天下 之忧而忧”、甘愿奉献
到底的心志。

意象

1

诗中运用
①找准意象,






鹧鸪 天
[

]
晏几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
赏析





后加以描述;

意象,渲染了


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
象?结合全

















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诗分析意象
点及作用;





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
在全诗中的






作用)地表现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
了诗 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
作用。












似流莺取次飞。

的悲伤之情。

2

结合诗歌
人的情感。

感情。

惊梦觉,
弄晴时。
分析某一意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
象在两首诗
涯岂是无归意,争奈
中的作用是
归期未可期。

否相同。

问:词人为何写
杜鹃的啼叫声?

意境

1

这首诗营










十五夜望月·王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 br>品味

造了一种怎
句;








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样的意境,



意< br>境

画面,营造了





树< br>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




点及作用;
< br>一




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的树上 乌鸦停止了聒噪。
用?






中< br>围
(
意境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
2

这首诗描









知秋思落谁家?

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
绘了一幅怎
情感。

人…的感情。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
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
样的 画面?
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
表达了诗人
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
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
怎样的思想
情?

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感情?

字词

1

这首诗中






X
一字 在诗句
使至塞上·王维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
推敲

某个字,你










单车欲问边,属
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
认为用得好
意思;
是…,它运用
国过居延。征蓬出汉
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
不好?







了…的修辞,
塞,归雁入胡 天。

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
2

同一诗句






写出了…

大漠孤烟直,长
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
在不同版本
表达作用;

的景象,表达
河落日圆。萧关逢候
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
中某个字不









骑,都护在燕然。

人出塞后的孤寂。

同,你认为
向:
A
有无修辞
思想感情。

问:颔联 与颈联




或描写手法,

中的“”和“”两 字
好?为何?







用 得精妙,请结合全
3

某联或某
用;
B
对相关意
诗 简要赏析一下。

句子中最生






动传神的是
用,
C
对诗人感
什么字?为
情表达的作用。< br>
什么?

4

品味作品
某字,并加



析。

诗眼

1

这 首诗的








“X”

菩萨蛮·李白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
赏析





眼字或诗句;












白白地,②形 象地写出了












思是…,它运
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楼上 人”盼归无望,白白
么?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
等候的落寞神情, ③也传达
2

某联或某
表达作用;

辞,写出了…
上愁。玉阶空伫立,
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句子中最生



答< br>题

的景象,表达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
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动传神的是
向:
A
该诗眼有





归程?长亭更短亭。

什么字?为






思想感情。

问:请简要分析
什么?
< br>手法,
若有则指
“空”在表情达意上
3

有人说某
出 其作用;
B

的作用。

字是全诗的






诗眼,你同
境的作用,
C

意吗 ?说说






你理由。

的作用。

语言

1

请分析这











乌衣巷·刘禹锡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
风格

首诗的语言< br>容





上…(写出特

雀< br>桥



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
风格。







色或风格)

花,

乌衣巷口夕阳
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
2

这首诗在
色;
如:
清新自





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
语言上有何
然、朴实无华、
描< br>写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
特色?

委婉含蓄、
简练
了…( 主要内
问:请简要赏析
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






容)
,表达了




的< br>语


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
畅…






色。

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 人的






想感情。

身 份,
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
特色及效果;

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人怎样的感情。

注意: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而主要在于分析、

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第二部分

熟记解题方法

一、考纲陈述: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原则:

【第一步】
准确解 读文本:
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
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
抓关键点:

1
)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
,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 目实际
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
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
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
)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
)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
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
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
)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
(< br>技巧
)
(四大类)



2
)手法揭示的内 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
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 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
)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内 容方面的作用(浅层,深层)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
长、耐人寻 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 br>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
且三个要点 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回答任何 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
譬如,
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除了将
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
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
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
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
(创设的情景)
和这种修 辞的好处。

答题实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 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第一步总括)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第二步分析)诗人春日眺望泾水,
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于是“ 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 碑、苍山、残阳、绿
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 不见春
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
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 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
(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 br>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 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
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 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
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等活 动。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不同情况
的反应来描写的。

【解析】第一步,筛选出素蝶的活动,第二步分析描写方法。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 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第一步,通过什么,表达什么; 第二步,指出手法(如果有分析的提示,还得
要简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 今江苏苏州)
,自号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石湖居士。

②姜夔

1155-1221< br>?)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
(今江西波阳)
人,
浪迹江湖,
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
1187
)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 br>(第一问)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第二问)写了小桥、流
水、村庄 、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 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
(有时需
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
取舍)


⑵有人 说,
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
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
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
是指势利小人,
这 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
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
乐,这与作者 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
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
无人相
烦正 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 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同意
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第一步,同意( 或不同意)
。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
词分析为什么。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

]
①李弥逊(
1085

1153

,字似之 ,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 被免职。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
(1)
(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
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
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这春日的丝
雨容易 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
(第三步)
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第四步)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总写)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第二
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
政治上失意 后的寂寞愁绪。三、
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
既表现门庭的冷落,
更含有对
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传出了一种 空空寂
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 网春
,
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
而是残花败景。
“车坐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
着力写门前冷落。表
达了在春 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三、分类解析解题方法及步骤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题

(

)
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 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等。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1.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
)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


2
)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 ,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
指叶天经。


1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解析】
注意“概括”与“分析”的区别。
“概括”只提炼要点,
由词语组成 ;
“分析”
注重诗句内涵的解读。


2
)诗人客居外地, 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
没有直接道出,
给读者留下了想 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
“诗卷”对“雨声”,融
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 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2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 第一步总写)
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
胸怀大志、
孤独落寞、< br>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
“念”写出感慨,
“ 独
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
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悲哀。


3

《李清照·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析】上片写身份,写 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
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 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
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 矜
持的少女形象。
(第二步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 br>的神态,
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
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
第四句在“走 ”与“回首”
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
(含羞、< br>好奇、
爱恋
等)


2.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
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
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 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人们也将这
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诗
中琴的特点为“弦直”,棋的特点为“局方”。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第二、深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第三、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
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 现了山泉
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作者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
写山泉的 “恬淡”,
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
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
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
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

例: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
,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 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
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
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 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
才;或者以竹自况,
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 尧舜上”,
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
绵薄之力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例: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
答案:
(步骤一)“寒”字点明早 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
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 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
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三)作 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
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 br>(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 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
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 殊异。

虞诗“垂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
“清 露”之洁、
“疏桐”
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的寄托之笔,
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 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
更是喻人,
言在此而意在彼 ,
别有兴寄。
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
无 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至此,
“无人
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商隐的
《蝉》
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
李诗借“本已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 情。
“高难饱”和“很
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 ,这哪是咏蝉呢,
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

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liàng)
:悲伤。


1

诗中“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 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
;志向远大(或
“心忧天下”)

【解析】根据 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初
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
结合后面的几句及作者阮籍《咏怀》
组诗的特点,可以初步判断为
“高洁”。



3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 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
设计的。
一般有:
景物描写< br>(季节、
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
离 别等)
、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 表现。

例: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
罢灯船端 阳
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 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第二步分析)
通过“白
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 描绘了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
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
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真让人感 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
昔盛今衰
的喟叹。
(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 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阅读曾巩《西楼》
一诗,简析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 】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的雄伟气势 。
暴风雨将临,
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
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
敞开窗 户,
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

9
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
其一
)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
注< br>]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
高考 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看 惠崇的一幅画,
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
进而作者仿
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 实的湖上,
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
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
音: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
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
2
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
2
分;答出从画 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
再返回画面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达到的一种情境氛围。

意境类答题步骤:


1
)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 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图景;

②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军城早秋


严武
[

]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
严武(
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
764
)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br>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⑴(
4
分)
(第一步)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第 二步)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第三步)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br>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
②斗柄:
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
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
安于闲适
的 襟怀。


1
)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总写)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
(分析)以风、云、溪、谷
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三、四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
阳缓缓飞回 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
(总
结)词之上片, 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凄冷压抑意境,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
从鸿雁寄寓了归心。寄寓了诗 人矛盾的心理。

(三)意象、意境类出题方式

1
、提问方式


1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 br>)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
高考古诗鉴赏方 法指导














































联赏析。


3
)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2
、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描摹出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
切忌直接引用;
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 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
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 br>语言力求优美。
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
炊烟升
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 菱而归的景象。


2
)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 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
里应注意的是:

①一句简炼的话。

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 、萧瑟凄怆、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
特点和情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 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
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3
)分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根
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

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 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
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分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
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第一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
归的 景象。
(第二步)营造了一种幽寂澄淡的意境,
(第三步)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例: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满 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 【参考答案】

(步骤一)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 br>而来。
(步骤二)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意境。
(步骤三)作者静观风 雨春
潮,
(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

表现出 从容、
超然物外的心
境。
(
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 意的不平静心态。
)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

]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参考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
生厌倦。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
D
,鉴赏评
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景:⑵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
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
迷的意境。

情:诗中借“舟行所见” 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诗的最后两句,点
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
谓新颖别致 。

【解析】通过解答第(
1
)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 而,在解答本
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
1
)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 “情”的角度进行
赏析。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 联,
“情”为
全诗;
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
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 景”;
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
出来的“情”。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敞











望湖楼晚景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
分)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 br>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 是由疾风、
骤雨、
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
“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
出 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刘诗“浅深山色 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
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 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
是虚拟的意象,
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 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
逸潇洒之致,
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样由实入虚,
虚实相生,
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
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 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苏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湖楼的晚景。
开头时气势很猛,
好像很有一番热闹,
转眼间却
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

【二】语言类鉴赏题

(一)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设问方式及变体:


1
)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
)从某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
)此诗某联中哪个字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


4
)某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
)某字(某词)妙在何处?


6
)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


7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8
)第几联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9
)诗歌开篇用一“×”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10
)这首词上阙有一个字统摄了下阙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题策略及要点:

1
)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或答出是哪一个字。

2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本义和语境义。

3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出具体景象。

4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什么感情,
或在结构上
(主 旨上)
起什么作用)


例: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
)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
写出骤雨 声势之大。

【解析】
三四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
“顷刻”言来势之猛,
“十万军声”状雨声之
壮。
“怒涛卷”上“沙滩”,
借潮水之汹涌,
一喻雨势奔腾。
“军声吼”如“鸣瀑”,
以“鸣
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 ”喻风雨之声。


2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参考答案】“骤晴”写雨来得急、
去得快,
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雨 后景色变
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
出作者谋 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
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
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
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
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张昪①

一带江 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
?
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
篱茅舍 。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 低亚:低
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浸”有浸染之意,
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
天空仿佛被 江水完全
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

【解析】词人的 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
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 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

(二)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

设问方式及变体:

1
)“×××××”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


父亲歌曲-发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