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佛塔剖析
别妄想泡我
507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糖果色连衣裙-招新宣传语
佛塔
随佛教由印度传入。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
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摩尼遗骨)
,供佛徒
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br>
一、楼阁式塔
1
、玄奘塔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
,迁葬现址,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它是现
存最早的
楼阁型方形
砖塔。
1961
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层塔身南面辟 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北面镶嵌有
唐文宗开成四年(
A.D.830
) 篆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
铭文详细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玄奘塔高约
21< br>米,以腰檐划分为
5
层。第一层最高,逐层收减高宽,外形有明显的收分。各层表面都< br>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称
为“把头绞项”,
反 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特点。
第一层塔身经后世重
修,仿木构件已不存在。
664
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
玄奘塔内的玄奘彩绘泥塑像
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
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 经院内,然后初葬于
白鹿原。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
的达三 万余人。
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
因而常引起唐高
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 九
(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
岗,
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
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
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 br>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
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 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
塔幸存。一
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 左右两侧,
各有一座三层塔,
均高一丈五,
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 舍利塔
。
2
、栖霞山舍利塔
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
2 2
公里处的栖霞镇,
因南朝时山中建有
“
栖霞精舍
”
而得名 。
栖霞山风景区总面积
860
公顷,
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拔
313
米)
;东北有龙山;西
北有虎山。虽不似紫金山之宏伟,却有
“
金陵第一明秀山
”
之誉。景点
有栖霞寺、千佛岩、舍利塔以及明镜湖、青锋 剑、天开岩、一线天等
自然奇观。
南齐永明元年(
483
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
栖霞精舍
,后成
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 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
现有山
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 念堂等主体建筑。栖霞寺坐落
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
483
年)
,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
称
“
栖霞精舍
”
,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 发祥地。
,唐代时称功德寺,
增建了殿宇
40
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 灵岩寺、湖北荆山的
玉泉寺、
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清咸丰年间毁于火 灾。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
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
东飞天
”
就在中
102
号佛龛中。
南齐永明七年(< br>489
年)
,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
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 (
540
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
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 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
(
484-511
年)逐渐开凿而成。
舍 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
601
年)
,始为木塔,后毁于
唐武宗
会昌
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
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 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
18
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塔基 上刻着释迦牟
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
降魔、涅槃。 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
18.04
米。塔基上浮雕
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 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
王像、普贤骑象图和
文殊菩萨
像,像上还刻有
“
匠人徐知谦
”
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 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
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
64
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 。全塔
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
代表作,在中国古代
建筑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88
年舍利塔被列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二、密檐式塔
1
、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西北
5
公里嵩 山南麓嵩岳寺内。
嵩岳寺始建于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509
年
)< br>,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
院;孝明帝正光元年
(520
年
)
,改名
“
闲居寺
”
,并广为增建,殿宇达
千余间,僧众< br>700
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
(601
年
)
改名嵩岳寺,唐朝
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
交辉,盛极一时。据李邕《 嵩岳寺碑记》载:
“
广大佛刹,殚极国才,
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一千间。< br>”
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
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 建筑中
的瑰宝,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嵩岳寺塔建筑年代与闲居寺同时 ,
据唐朝李邕所撰
《嵩岳寺碑记》
载:
“
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 宫也。正光元年,傍闲居寺
……
十五层
塔者,后魏之所立也。拔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 而圆。
”“
十五层塔
”
,
在全国是少有的,
“
凌空 八相而圆
”
,在唐以前更无二处。
嵩岳寺塔是以糯米汁拌黄泥 做浆,小青砖垒砌而成的
15
层密檐式砖
塔,平面呈十二边形。总高
37.
045
米,底层直径
10
.
6
米,内径
5< br>米余,壁体厚
2
.
5
米。塔的外部,由塔基、塔身、宝刹组成。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
492
个。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
一条柔和的抛 物线。塔顶冠以砖质宝刹。
塔基
塔基基台,平面为十二边 形,高
0
.
85
米,宽
1
.
60
米。现台 基已
非原构。台体内砌砖以黄泥浆粘合,外部砖壁表面饰白灰皮。台基之
南,
砌月台,
条砖铺地。
月台之南,
以青石和青砖砌踏道。
台基北面,
有一甬道通 向塔后大殿,
甬道两侧以石块砌筑。
与台基相接处以青石
踏跺相连。月台和甬道均为后 代补砌。
塔身
塔身分为上、
下两部分。
即 第一层用叠涩腰檐将塔身分为上、
下两部。
塔身下部高
3
.
59米,上下垂直。上部高
3
.
73
米,东、西、南、
北四面各辟一 券门通向塔心室。
采用两伏两券的砌筑方法,
门上有尖
拱形门楣和卷云形楣角,
尖拱门楣顶部置三瓣莲花组成的饰物。
塔身
上层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塔龛自 下而上由塔基、塔
身、塔刹组成。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
1
方,铭石下辟半圆
拱券门,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状门楣和卷云形楣角。门内为长
方形小室,室后壁尚存佛像 背光图案,故知室内原供置佛像。龛下部
为长方形须弥座,座的正面辟壸门二。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 br>1
个,
共
16
个,正、侧、蹲、立形象各异,昂首挺胸,直竖长尾,写 实性
强,与龙门石窟等中原地区北朝佛教石刻中的护法狮子风格特征相
同。
在一层上部 塔身各转角处均砌
1
八边形倚柱,
柱头饰火焰宝珠与
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 柱础。
塔身上部,有叠涩密檐
15
层。叠涩檐之间,是极矮的 直壁,因两檐
间相距很近,故称密檐。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叠涩檐弧度各
异,各层檐间 的壁高自下而上递减,檐宽逐层收分,使之外轮廓呈现
抛物线造型。
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 窗。
每面正中砌筑板门
2
扇,
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楣角呈卷云形。多数门楣 下施垂幔。有的两扇
板门紧闭,有的则一扇稍开。门两边各配一
“
破子棂窗
”
,每窗多为
4
根窗棂。唯第十层因壁面狭小,仅一门一窗。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层及东南面的第十五层辟真门外,其他皆为假门。叠
涩檐间共砌门窗
492
个。
塔刹
通高
4
.
74 5
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
珠等组成,
皆为青灰条砖平顺 垒砌后砍制而成。
宝珠与七重相轮上涂
白灰层。宝珠上部残为平顶,伸出金属刹杆,刹杆上饰件 已失。
塔心室结构为空筒式,
直通塔顶,
内挑出叠涩檐
8
层。
最下一层内壁
仍作十二边形,二层以上,
则通改为八角形。这种富于 创造与变化的
做法,表现出我国人民的高度建筑才能。
关于塔门和十二边形塔平面构建
主持
1982-1992
年嵩岳寺 塔整修工作(此次整修前后
10
年、耗子
400
万)的河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 所所长张家泰
—
“
这塔的倚柱、尖
拱和盲窗,
还是印度风 格的,
早期佛塔都是木做的,
因木塔耐久性差,
逐步为砖石塔所取代。早期的佛寺实际 是以塔为中心,四周建僧舍,
故称塔寺。
推测过去塔中有四面佛像,
正好和四门相对,
故塔门高大。
过去和尚们诵经,也叫绕经,都是围着塔转,少林寺的
‘
甘露台
’
大概
也是早期和尚绕经的地方。
直到唐代以后塔寺才和中国庭院、
宫府的
建筑格局相融合,塔逐渐被挪到后院、旁院或寺院墙外。
”
< br>“
四面开门,靠其他面支撑,在力学上有所创新。塔既然能保存那么
多年,
说明 北魏工匠利用力学的合理性。
十二边形有分解风力的优点,
但它没有四边、八边塔容易垒筑,故 后期塔很少采用十二边形。
”
塔内地宫、天宫
< br>1988
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该塔进行了详细勘测,并对
地宫进行了发掘, 发现遗物
70
余件,其中雕塑造像
12
件,建筑构
件、
瓦当 、
滴水等
17
件,
其他
41
件。
地宫北壁有唐开元 二十一年
(733
年
)
墨书题记
1
方,
地宫内出土
l
件红砂岩造像,
高
11
厘米,
宽
15
.
5
厘米,厚
3
.
5
~
6
厘米,背面有“
大魏正光四年
”
造像记。
1989
年 ,在塔刹内又发现二座天宫。天宫分别位于宝珠中部和相轮
中,出土了银塔、瓷瓶、舍利罐、舍利子等< br>18
件器物。在清理天宫
文物时,研究人员发现垫舍利罐的白瓷盘底部墨书
“< br>修塔所
”
三字以及
类似今天商标的押记。据此推测,此刹建造年代应在唐末宋初 之际。
那么始建佛塔时是否有天宫?假设有,
“
修塔所
”
是否取走原 物又换了
新物?舍利到底是佛祖的还是某高僧的?佛经中说:释迦牟尼死后,
弟子们将其尸骨火 化,遂变成坚硬的珠子,称作
“
舍利
”
。塔(最初译
作窣堵波)这种 建筑,在古印度是为埋葬佛舍利的,传到中国又多了
和尚塔(高僧的墓冢),如佛教意义之外的文峰塔、 文昌塔、风水塔
等。像登封
244
座古塔中,佛塔
3
座,其余都是和 尚塔。塔这种建
筑的本意,在中国已演化了,舍利存放大约只是一种形式。
< br>嵩岳寺塔的舍利,
有绿豆那般大小,
红、
白、
黑三种。
红色是 肉舍利,
白色为骨舍利,黑色是发舍利。张家泰把一部分舍利留在登封,多数
舍利带回郑州,存 放在省古建所内,后存于河南博物院。
“
锁塔烧蟒
”
的传说
嵩岳寺塔,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因 没塔棚木梯,游人走进塔去,却
登不上塔顶,塔棚和木梯哪里去了呢?传说是寺里的和尚放火烧掉
了。
相传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们住在一起,种菜、煮饭等事情都分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