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市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玛丽莲梦兔
70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2: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邵小利)
古诗词鉴赏

滨州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
10~11
题。

4
分)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0
.请展开想象,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
分)


【答案】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 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也
好像默默无言。

【解析】
这两 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
,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鉴赏诗歌,描
绘画面应善于联想 、
想象。表面上,
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
处于被动地
位。事实 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
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
通过联想和想象
进入诗的 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1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答案】思念家乡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一 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
思想情感。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 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
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
令人回味无穷,< br>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
更增添
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考点 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德州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後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裳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考点】
EL
:思乡怀人诗.

【分析】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地点,诗 歌的前六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味,写出了秋日山林
的特有美丽.最后两句,诗意一转,表达了自己的 思乡之情.言简而情深.

【解答】

1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 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
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
的前提下分析作答.
中间 四句诗的意思是: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
看数座山峰在夕
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
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其中有三处
对比,
一是晚籁与斜阳之间动静的对比,
突出了此时的沉寂幽静.
二是胭红与雪白之间色彩< br>的对比,
突出了色彩的鲜明绚丽;
三是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之间远近高低的对比,
突出景色
的层次分明.


2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信马悠悠野兴长的意思是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
悠长.
由野兴可知,
诗人此时的心情 是愉悦的.即所谓“兴长“.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让
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
原来乡村 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此时诗人心中充满的是因为思乡而带
来的忧愁.即所谓“惆怅“.

答案:


1
)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

沉 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
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共
3



2

兴长

惆怅

诗人原本游兴正浓,
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
便触发对故土亲
人的思念 之情.


3


译文:

马儿穿行 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
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
夜,
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
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
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东营


(一)





杜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2
)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
,对该诗进行赏析。

【分析】诗人笔下的这一盆池可不一般:
它可以“偷”一片天,它洁净如镜,连白云都是从里面孕育产生的.盆池的不一般,实则为诗人想象的奇特.天倒映池中,诗人想象成盆池偷
来的;空 中飘浮的白云,诗人说它的出生地就是盆池.

【解答】

1
)本题 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
全诗,
从全诗 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
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 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白云”、
“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
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
加之配以透明如镜的盆池意象,
则更
营造出所特有的晶莹清澈、 玲珑剔透的澄明世界.而如此之澄明世界,当是诗人冰心玉壶、
幽洁雅淡心灵世界的美好象征,
与诗人当下那君昏臣乱、
纲纪败坏肮脏龌龊之丑恶社会形成
鲜明的对照.因此,诗人便渴求拥有 那万象澄明、谐和宁静的盆池世界.


2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从构思 、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
)情感:酷 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
合一)


2
)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写法一:借助鲜
明意象, 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
些淡雅纯净的意象,< br>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
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写
法二:融情于景. 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
之中.写法三:借景寄志.诗人 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
思想观念)
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
语言一:
平中见奇,
凝练传神.
示例一,
如“偷”字,
将 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示例二,
如“生”“落” 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
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br>语言二:
巧用修辞.
示例,
“白云生镜里”,
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

译文:

在布 满碧绿之“苔”地方开凿出一个“盆池”,把天空映入池中,好像白云从镜子中生出,
明月落到了台阶前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学生要明确,
作答 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
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歌,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从多角度进行赏 析.

济宁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
)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
)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

【考点】
EI
:送别离别诗.

【分析】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 :不见话别的场景,
没有情感的流露,
但诗中的每一个
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

【解答】

1
)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 乱”意思:酒喝完了很久了鼓
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这是与朋友分别的场面.


2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本诗借景抒情,“夕阳在沙岸”,朋友渐行 渐远,消
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
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 着几
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答案:


1
)与朋友分别的场面.


2
)朋友渐行渐远 ,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
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 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译文: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

朋友渐行渐远,
消失于山的转弯处,
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
的,还有那 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


面向大海-春天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