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
绝世美人儿
876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霸气图片-教师工作简历范文
望岳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
2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
山
、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
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
3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
“小”字好在何处。
5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雄心
和气概
?
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
.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7
、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
.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
.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8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 山而小天下”
。
D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9
、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
诗的第二句,
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
而是写泰 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
用笔不凡。
C
第三句 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
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10.
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
4
分)
春望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伟 大的“诗圣”
__________
。
2
、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
”
字中,
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
由大到小,
由
到
。
3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___
”字,写出了国都沦 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
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
__________ 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
于景。
4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5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
7.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
“破”
“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8.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9.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0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 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11.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12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
、这 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
、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
、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3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
.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
.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D
.
石壕吏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伟大的“诗圣”
__________
。
2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本诗的题目是
“石壕吏”
,
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 吏却是略写,
详写的是老妇人,
这是为什么?
4.
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5.
对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A
.第
1
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
壕村急奔而来。
B
.第
2
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
.第
3
、
4
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
.第
3
、
4
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 的情景。
归园田居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著名的“田园诗人 ”
__________
。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 趣、愿望或理想
?
(主旨、中心思想)
3.
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4.
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 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5.
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6.
诗中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
:
“
____________ _____
,
______________
。
”
(
1
分)
7
.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br>.
A
、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
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 农村劳动的心情
B
、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 回家。截取两个片断,
将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
、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劳动的艰辛。
D
、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无 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
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使至塞上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著 名的诗人
__________
。
2.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颔联诗人以“
”
、
“
”自比,表达了
的感情。
4.
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5.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6.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
、
“圆”二字的 妙处。
7、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8.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分)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燕、孤烟、长河、落 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
颔联写途中所 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 br>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 茫之感。
D
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 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
10.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 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
、
“入”描绘动态景物 ,第三联用“直”
、
“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 独特的审美感受。
C.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 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渡荆门送别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仙”
__________
。
2.
“山随平 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
2
分)
3.
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
后两句抒情
,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
分
)
4
.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5
.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
6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登岳阳楼(其一)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 _(
朝代
)
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
。
2
.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
了
4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
(
2
分)
诗人的情感。
3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6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2
分)
A
.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 br>.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
.
“万里来游”
“三年多难”
,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 境。
D
.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7.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
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 br>B
、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 ,分别
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 br>、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
老大 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 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与杜甫的《春望》
D
.
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长歌行
一、默写
二、练习
1
.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2
.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3
.
本诗劝勉珍惜青春,
积极进取,
不要老来空自悲叹 。
苏轼却在他的
《浣溪沙》
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联想人生也可以
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4
.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5
.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野望
一、默写
二、练习
< br>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
。
2
.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3
.
本诗寓情于景,
于萧瑟恬静的景 色描写中流露出
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4
.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5
.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
.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7
.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br>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早寒江上有怀
一、默写
二、练习
1< br>.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
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br> __________
。
2
.这是一首
抒情诗。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
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3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4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
5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
《论语
微子》里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作者借“
”慨叹自
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7
.说一说“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景的妙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默写
,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br>)
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
。
2
.本 诗前四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四句表现
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4
.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5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 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6
.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7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一、默写
二、练习
1
.本诗的作者是
_______ _(
朝代
)
著名的诗人
__________
。
2
.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写了怎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