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绝世美人儿
673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储纯)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
,
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
,
也是比兴
手法的巧妙运用。

B.
“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
的姿态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
婚时热闹场面的描 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
优雅的品格。

D.
全诗情感率真、淳朴
,
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蒹葭(《诗经》)

2.(2016
·河北
)
下列对 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
,
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
,
烘托出主 人公
凄婉惆怅的心情。

B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
,
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
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
,
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
,

婉动人。

D.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 可望而不可即
的绝望情绪。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
,
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
,
白露为 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
,
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
,
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 寻求行动
,
表现了
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诗歌没 有直接抒情
,
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
,
而是通过
行动含蓄 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 br>,
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
,
交代观察的方位、
地点及观察对象。

B.
诗中对海洋摹其形
,
绘其神
,
力求表现海洋 包容万物、
波澜壮阔的特
征。

C.
全诗虚写、
实写结合< br>,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
子。

D.
诗人 借景抒情
,
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 ,
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他跃马扬鞭
,
登山观

,
面 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
触景生情
,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
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
,
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 来
,
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
这首诗 意境开阔
,
气势雄浑
,
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 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
“观”字统领全篇
,
是诗的线索
,
诗歌由“观”字展开
,
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
,
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
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
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
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
晋宋隐逸之风盛行< br>,
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
,< br>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
突出了其
“境”

“心”
皆“静”的特 点。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 “情”。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 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
,
其中
“心远”
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表现 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
“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紧承上句
,
点明南山的暮景
,
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
此诗融情 于景
,
情景浑然一体
,
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阀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 br>感情一致
,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
:
既非远别
,
又同为宦游
,< br>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
,
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
这首诗
,
通过送别友人
,
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
,
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

)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
·南充
)
下列对 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路青山外
,
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 的驿路
,
从北
固山中伸出
,
又端蜒伸向山外
;
沿水 路疾驰的小船
,
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
“海日生残夜< br>,
江春入旧年”
写夜还未消尽
,
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
江上春早
,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

“乡书 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
“旧年”
,
又照应首联 的
“客路”
,
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
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
,
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
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
诗歌以对偶句开头
,既显工丽
,
又觉跳脱
,
先写“客路”
,
后写“行
舟”
,
那种人在江南、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
第二联的
“风正一帆悬”
写得尤为精彩
,
正是通过这一小景 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
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

2017
·
泰安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
,
点明了诗题。

B
颔联运用了对偶
,
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
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
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
,
言有尽而意无穷。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 、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
,
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 br>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
,
南大雁 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
,
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 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
,
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
,
景色雄奇壮观
,
气势恢宏。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
,
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
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写景
,
次句叙事
,
后两句抒情。
< br>B.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
,
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
使< br>人心悦目。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
,
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题目中的“左迁”指 降职
,
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
,
于是写了这首诗。
< br>B
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
,
点明时令
,
融情于景< br>,
为后面的
抒情做了铺垫。

C.
第二句中
“过五溪 ”
三字看似平淡
,
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
白对友人的同情。

D.
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
无奈及对友 人
的关切之情。

(

)

行路难
(
金樽清酒斗十十千
)
(唐·李白)

15 .(2017
·前州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 剑四顾
,
由乐景入悲情
,
形成强烈反差
,
写出诗
人 内心的苦闷。

B.
“冰塞川”
“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
,世道多艰
,
寄寓着无限的
悲苦与无奈。

C.
诗中碧溪 垂钓、
乘舟梦日
,
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
山水的人生选择。< br>
D.
诗的结尾
,
诗人在沉郁中振起
,
坚定了“长风 破浪”的信心
,
鼓起沧
海扬帆的勇气。

16.(2017
·湘西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
,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
体现了诗人
愉悦的心情。

B.
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
难险阻。

C.
诗中借典故
,
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
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
信心。

(十)望岳(唐·杜甫)

17.(2017
·曲靖
)
下列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
自近而远
,
从朝到暮
,

望岳想象将来登岳
,
结 构巧妙
,
浑然人天成。

B.
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 br>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
点。

C.
颈联中“生”
“入”二字
,
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
界的空阔。

D .
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
,
流露诗人早年的
远大抱负< br>,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十一)春望(唐·杜甫)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由“望”入诗
,< br>一个“破”字
,
视野从城池到山河
,
触目惊心
;
一< br>个“深”字
,
视野从满城到花鸟
,
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

弱而强
,
步步推进。

B
颈联中“抵万金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
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
,
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
,
白发越来越
少、越来越短
,
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
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 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
这首
诗是作者中年所写
,
充分体现 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
含蓄蕴藉
,
耐人寻味。

B.
首联对仗工巧
,
圆熟自然
,
诗意变化。“国破”对“城 春”,两
意相反
,
将“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
,
对照
强烈。

C.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
将诗人抑制不住 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
尽致。

D.
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
悦之情。

(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等词语准确、形象地刻画了

风大草飞的动感画面。

B.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 何由彻”一句由较为主观的记叙、
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

C.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两句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

,
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D.
这首诗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
,
完美地体现了杜诗
“沉郁顿挫”

风格。

(十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瀚海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暗示归途艰险
,
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冬雪喻春花,新颖别致
,
想象奇特
,
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
,
给萧 条
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C
“山回路转不见君
,< br>雪上空留马行于处”
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
这首诗以
“ 雪”
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
,
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和思乡之情
,< br>充满伤感的情绪。

(十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润如酥”写出小雨 润滑的特点
,
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上
,
湿润
着春草
,
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
:
春天来了。

B.
“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
一年之计在
于春
,
应该抓住早春 时节早作打算。

C.
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
“草色”为描写对象,
细雨湿润小

,
而小草使细雨更亮、更湿润
,
两者相 得益彰。

D.
后两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
,抒发
了诗人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
十五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2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中的“凄凉地”
“ 弃置身”
,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
制已久的激愤心情。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
虽人事全非
,
心里却有欣慰之
情。

C.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
,
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
也是和友人的共
勉。

(
十六
)

观刈麦(唐·白居易)

2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力尽不知 热
,
但惜夏日长”
一句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
异常矛盾的复杂心理。< br>
B.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农民辛苦悲惨的生活
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
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C.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展示了一幅农民享受夏日 生活的场
景。

D.
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 作了
对比
,
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揭示
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
,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 br>
(
十七
)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2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
景色
,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
,
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这极具表现力的 词
语,

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
五六两句
,
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
而 浅浅的小草
,
翠绿如茵
,
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萌的白沙堤上
,
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6.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 br>钱糖湖是西湖的别
名。

B.
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
,
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
,
生动描绘了西湖
的明媚风光。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


交通执法-月亮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