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萌到你眼炸
713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党校结业论文-莫让青春染暮气
名词解释
1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 来的一门科
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倒 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
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 序
3
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如:口,
人所以言食也
如:面惭而赤也
4
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
5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
6
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
衍文、补缀脱义、 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
7
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
1
利用形声字
如:政者,正也《论语》
2
利用音同音近的字
如:樊,藩也《尔雅
释言》
3
利用同形字
如:彻者,彻也《孟子》
声训的两个作用:
1
寻求本字
2
推求语源
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
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 建立起来的
9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 说明某
词的含义
10
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
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同训
(同义相训 )
:
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
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
再用一个通用 的词加以解释
11
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如:煽,炽也,炽,盛也
12
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
如:穆穆,肃肃,敬也
如:如,适,之,逝,
往也
13
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
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
阐明
15
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如:似牛,犀,似啄
16
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如:少,不多也
17
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
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
行,行道也
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
18
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 类:
1
补原文的缺略,
2
补旧
注的遗漏
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
是异种求同
20
常见的校勘方法:
他校:
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
可以前人 之书校之,
有为后人所引用者,
可以后人之书校之,
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 br>可以同
时之书校之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
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
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
笺:表识书也。本义是指在书上 作记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
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
22
史记三家注:关于史记的注本,南朝
裴驷《史记集解》
唐
司马贞《史记索
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
23
互文: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
互相发 明的修辞方法
24
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的注疏,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
25
乙:训诂术语,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语序上下倒置,格式是某某二字互乙
26
如字:注音术语,这个术语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
本来的读音 读,如
如恶恶臭中的第二个恶,即为如字
27
集注:又名集解, 分为两种类型,
1
是兼解经和注的,如杜预的《春秋经传集
解》
2
汇 集各家之说于一书并加以自己的注解的,如何晏的《论语集解》
28
尔雅:中国古代 第一部训诂专著,也是第一部分类词典,他训释词语的方式
有同字异训,异字同训,相反为训,同音为训 等,代表性的注本晋代郭璞《尔雅
注》宋代《尔雅注疏》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
2 9
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又称重文,
或体,如泪—涙< br>
睹—靓
30
训诂:本义是解释古语,后来泛指做解释的工作,训诂 大师黄侃说:训诂者,
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31
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
又称为义注,义章,义赞,义证,义略,
32
章句:就是离章变句的意思。 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他的特点不以解
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33
转语:或称语之转,指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发生声韵差异的方言词
34
古今语:或称古雅之别语,指残留在当时汉语中用处有局限性的古语或古代
不同的方言词< br>
34
复语:同义复合词,王念孙把同义并列结构称为复语
如:宣骄,饕餮
35
偏义复合词:并列的两个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为陪衬
如:风雨,车马
耳目
旗鼓
缓急
老幼
得失
36
通语:又称凡语,指没有地域限制的西汉比较通行的普遍语词
37望文生训: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实质就
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 ,
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
如:
解为人静悍,
性沉静而勇悍
这个静是精的借字
如:选贤与能
这个与字当读为举
38
增字强释:指的是 在解释古书正文时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
的意思
如
:适彼乐国
爱得我直
如
:终日风为终风
39
同音替代:就是在用 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替代,这就
是通假现象
通假字:所谓假借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词,借字和本字之
间只有音 相通,意义上没有联系
40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41
反切:简称反或切。这种方法是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声母和韵母
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 音
如:
“鼻引”即“鼻引切”
,是注膑字的音
42
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3
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44
据形系联: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
45
穿凿附会:把彼此无关的事理任意牵合强加比附
如:母猴也
繁琐寡要:繁琐的经说,经学派尤为突出,本来很好的一段话,反倒让人糊
涂起来
如:一经说至百万余万言
46
随意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47
词的本义:能 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找到印证意
义
词的引申义:词的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
48
词义扩大: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词义范围扩大
词义缩小:指词的甲义引申出乙义,而乙义的外延可以包含在甲义之中,词
的愿意部分保留
词义增加:由本义派生引申义,新的义项产生之后,本义仍然保留,词的义
项增多了
词义减少:指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即词的义
项变少了
词义转移:词的旧义被新义替代,词的原意不复存在,或正反,轻重,褒贬
的变化
49
串讲大意: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的大意进行解释
50
离经:点断文章的句读
辨志: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51
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52
语根:由词义学构词法派生的新词跟原词一起构成一个词族,训诂学把这个
原词称为语根
53
貌: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等于现代汉语。
。
。
。的样
子
54
犹: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相当于,其格式是甲犹乙也
格式有四种情况:
1
同义相训
2
说明引申义
杜预注:
间犹与也
间是参与的意思
3
以本字释借字
44
以今语释古语
55
之言之为言:总是表示声训的训诂术语,有时也用于通假,其格式为甲之言
乙也
甲之为言乙也
56
读为
读曰
往往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格式为甲读为乙
读若
读如
一般用来注音
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
57
属
别:用来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58
第一人称有:我,吾,印,言
59
联绵词:
一个联绵词只包括一个词素,
不能拆开来解释
如狼狈,
龙钟,
蒙冲,
贪墨
贪墨
贪冒
冒没
干没意思为侵掠财物
(容易发生望文生训的错误)
60
《尔雅》
:汇编于先秦义训材料 ,是中国第一部训诂专著,也是第一部分类词
典,他训释词语的方式有同字异训
异字同训
相反为训
同音为训等,代表性的
注本有晋代郭璞《尔雅注》宋代刑
《尔雅注疏》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等
61
研究虚字最早的专著
卢以纬
《语助》
62
清代
刘淇《助字辨略》
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讲解古汉语虚词的专著
63
清代
王引之《经传释词》
专门研究经传中的虚词的书
64
徐铉
校订《说文解字》
世称大徐本
65
吕枕
《字林》
补《说文解字》缺漏
66
顾野王
《玉篇》
所收全是楷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流
传至今的是宋代陈彭年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
67
《释名》是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起训诂方法是以声训贯彻全篇
68
浑言
析言
散文
对文:浑言是笼 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他们常用来说明
同义词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
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
69
古声同
古字同
这两个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
69
曰
为
谓之:这几个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或 称做,不仅用来释义,还
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
70
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清代
段玉裁
训
诂
言为三,三而实一也
71
训诂,训的意义偏重于理顺,疏通
诂的意义偏重于释故言
72
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用的不同形 体的字,先用者为古,后用
者为今
如
:超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如:既成昏,晏子受礼
古今字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类:
1
古字用本字,今字用假借字
2
古字用通假字,今字用本字
3
古今无定时,古今字随时异用
训诂学的任务:
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
总 结前人的注疏经验,
阐明训
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的指导训诂工 作
训诂学的主要功能:
1
指导古文教学
2
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3
指导辞书编纂
训诂的内容:解释词义
解释文意
注音
辨字
校勘
训诂的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两者有明显的区别:随文
释义的注疏,
有具体的训释对象,
即针对某一古籍所进行的系统的训诂工作,
通释语义的专著,
没有具体训释对象,
训诂工作不限于某一古籍,
但这两种训诂体< br>式都搜集和保存了故训,都是西汉初年出现的
训诂的主要原则:
1
注意词义的社会性
词的词汇意义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
2
注意词义的时代性
词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是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
3
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
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
4
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
旧训诂的弊病:
1
穿凿附会
2
繁琐寡要
3
望文生训
4
随意破字
5
增字强释
6
不解语法
训诂术语谓之不是谓:
使用谓时,
相当于现代汉语指的是,
被释词放在他的前面,使用谓之时,相当于现代汉语叫做,被释词放在他的后面
词义解释是训诂的基 础工作,
词义解释在训诂实践和训诂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词义解释,涉及的内容有:
1
解释本义
2
解释引申义
3
解释古语
4
解释方言
解释文意的内容:
1
串讲大意
2
分析句读
3
阐述语法
4
显示修辞
5
申述章旨
6
考证名物
典章制度
7
引证史实故事
8
评论原文
两汉训诂工作大发展的原因:
(兴盛时期)
1
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 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
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
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
学 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
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
以兴盛
兴盛时期的训诂学特点:
(两汉)
训诂学兴盛时期为西汉至唐代
1
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为训诂的两种基本形式
2
把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研究,扩大了训诂的研究范围
3
开始由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4
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影响极大
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
主要特点有:
1
当时的训诂不依循汉唐时代的朴学的学风,往往脱离语言实际
2
宋代庆历以后,学术界思想比较开放,能对古代经书及传注大胆怀疑,因而摆
脱旧注,创发新义,于创新 中发展了训诂学
清代训诂学的特点:
(鼎盛时期)
1
重证据,反对臆说,强调证据的时代性,孤证不能作为结论
2
善于运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
3
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注意了形音义方方面面的古今异同
4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其成就超越前代
5
随文释义的 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数量大大超越前代,
训诂体式也更加
完备
萌芽时期的训诂学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
1
行文过程中对词义进行解释
2
多用词义对比的方法
3
义训
形训
声训三种训诂方法都已经产生,基本训诂术语已经出现
4
开始出现解释句意和全篇大意的训诂
5
语法分析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