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

温柔似野鬼°
96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祁豸佳)
训诂

1

《尔雅》

两汉注家林立,
注 本亦多。
注家之中,
古文经学派实力最雄,
出现了贾逵、
服虔、
马融 、郑兴(曾任太中大夫,人称“郑大夫”

、郑众(兴子,曾任大司农,人称
“郑司农 ”

“先郑”
)许慎、郑玄(人称“后郑”
)等一大批经学大师。

汉人注流传到今天,最著名的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郑玄的《毛诗笺》

《周
礼注》

《仪礼注》

《礼记注》
,孔安国的伪《尚书 传》
,何休的《春秋公羊传注》
等。经注之外,还有赵歧的《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 辞章句》
,高诱的《战国策
注》

《吕氏春秋注》等。


2
、扬雄


(公元前
53
年~公元
18
年)
,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
(今四川成都郫
pí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羽猎》
《解嘲》
《逐贫 赋》
《甘泉》
《河东》
等赋,
是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仿《易》作《太玄》
,仿《论语》作《法言》


语言学著作《方言》
,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数据。

西汉扬雄作第一部方言 词典
《輶
y
ó
u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收集 各地方言,
并加以比较和解释。


3

《方言》

是汉代训诂学重要的工具书,
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词汇集。
它的问世表明中
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
扬雄是在收集
当时的方言资 料和实际调查各地方言后整理成书。
《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
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 br>13
卷,收的词条计有
675
条,大体轮廓可能仿《尔
雅》体例,所收 词汇虽不标门类,但基本上是按内容分类编排的。释词一般是先
列举一些不同方言的同义词,
然 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来加以解释,
以下大
都还要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
也有时 先提出一个通名,
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
的不同名称。


4
、刘熙:
(生卒年不详)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

《 释名》和《孟子注》
(今已不传)
。教材
175

144


《释名》体例仿《尔雅》
,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分
27
卷。第一 部语源学著作;
采用声训法,探求事物命名“所以之意”

“释名”即解释事物的名字 。全书用声
训的方法解说各种事物的命名之源。如: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

《释名·释水》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释名·释天》


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释名·释州国》


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释名·释宫室》


< br>5
、郑玄:
(公元
127

200
年)
,字 康成,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
两汉儒生,大都注一经,只有郑玄,意主博通,从马融学古 文经,以古文经学为
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融汇古今,集两汉经学大成,世称“郑学”
。着
有《论语注》

《孟子注》

《尚书注》

《 三礼图》

《毛诗谱》

《六艺论》

《三礼目
录 》等书,共百万余言,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最大的功绩是


1
、注三《礼》
。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马融也只注了《丧服》
经、
传,
“三礼”
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
卢植提出来的,
但却是从郑玄分别为< br>《周
礼》

《仪礼》

《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br>《礼记》
49
篇的选辑本得以独
立成书,也始自郑玄。

2< br>、现存的《毛诗笺》也是郑注中的力作。笺与注释不同,笺是宗一家之
说而又有所引申发明。郑笺 以《毛诗故训传》为主,
《毛诗》讲的简略之处,便
加以补充,有不同的见解,则另加标明,即 “若有不同,便下己意”
(郑玄语)

实际上也是融会今古经,兼采三家诗说。

郑玄所注群经,
经过长时期的流传,
如今保存在
《十三经注疏》
中的,
尚存四部,
那就是《毛诗笺》与三《礼》注。


6
、朴学(汉学)

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指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
训诂之 学。
汉代“古文经”注重解释文字语言,
考证名物制度,
按照字义讲解经
文, 不凭空发挥,形成了质朴的学风。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
响下,
朴学在与宋明 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起来,
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
罗列,主张“无征不信”
, 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
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 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
等,
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
也不注重文采,
因而 被称作
“朴学”

“考据学”

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朴学 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7

魏晋以后,经学衰微, 训诂的成就不及以前,但仍有所发展,出现了一批训
诂学者和训诂学著作。

注家中有 名的有王肃、韦昭等人。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王弼、韩康伯的
《易注》
,杜预的《春秋 经传集解》
,何晏的《论语集解》
,裴骃的《史记集解》

皇侃的《论语义疏 》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王弼的《老子注》
,郭象的《庄子
注》
,张湛的《列子注》
,刘孝目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这
一时期的 注疏还扩大到了小学著作,最有名是晋郭璞的《尔雅注》

《方言注》

< br>在文字学和文学注释方面,出现了张揖的《广雅》
,顾野王的《玉篇》及李善注
《文选》



8
、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陆德明
(

550
~约
630)
,唐代经学家。 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
(
今江苏省吴

)
人。陈后主时任左常侍, 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
县男。
先秦经典文献的文字和意义,
几经演变,
后人理解发生困难﹐汉魏以来很
多学者除了为古书作注以外还作音义。
他编 写的
《经典释文》
是注释先秦古书的
重要著作,

30
卷,
采集
230
多家说法,
考辨异同体例是
“摘字为音”
兼释
“经”

“注”
,即摘出经典正文和注文中的单字,用反切或直音的 方法给难字注音之,
也兼及辨别字义。
同时对于经典异文也多所考证,
并记载了多种版 本的异同。

是我国早期的对众多古籍中的疑难文字进行集中解释的“音义”总集之一。


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1735年,卒于
1815
年。宇若膺,号懋堂,
江苏金坛人。
对许慎的不足于以 批评,
《说文解字注》
阐发了蕴藏于
《说文解字》
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 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
义时,
注重形、
音、
义的 互相推求,
综合分析,
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
大加扩展,
旁征博引,所引之书 达
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
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 的。凡典籍训诂与《说文解字》有异同者,无不采集考
订,故本书考辨精当。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 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
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 血,
创见颇多,
在学界影响深远,
反响巨大,
王念孙评价为
“盖千七 百年来无此作矣”



10
、高邮二王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世称)


王念孙

1744

1832
年)
,字怀祖,王 引之之父。江苏高邮人。王念孙有家学
渊源,又与段玉裁同出戴震之门,王引之又承其父学,故传统又并 称戴、段、二
王。二王在古文献学上以精通小学、校勘见长,与段玉裁齐名,而比段玉裁更加
严 谨。
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
从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参逆而不墨守的方
法和态度 ,
从事训诂,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
王念 孙针对这一局限,
采取为
《广雅》
作注的形式,
就古声以求古义,
遂 写成
《广
雅疏证》
,该书颇具创见,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br>
王念孙除精通训诂外,对于校勘,最擅专门,对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
一一加 以考辨。主要著述有《读书杂志》



王引之

1766

1834

,字伯申,是王念孙长子,少年就从事声韵、文字、训诂
学研究,深得王念孙的精髓,主要著述有《经义述闻》三十二卷,
《经传释词》
十卷。


11
、俞樾

1821-1907

:字荫 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现代诗人俞平伯的
曾祖父。
《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总结了
传统的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
《举例》一书, 涉及的范围相当广
泛,
内容也非常丰富,
举凡文字、
音韵、
语法、< br>修辞、
词汇、
校勘、
句读、
句段、
篇章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论 及,
包括了训诂学的方方面面。
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
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 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使读者收
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之效果,
为研读 秦汉古籍之初学者必读之书。
深为古籍文
献、古汉语研究者推重。有
1956
年中华书局校点《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附四种
皆为补续之作。
有刘师培
《举 例补》

杨树达
《举例续补》

马叙伦
《举例校录》

姚维锐《举例增补》



12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13
、训诂的内容

(

)

解释文字(音、义、形)


1
)释字音

古书注 音的对象,
主要是一些多音多义词。
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
有时也
以“ 读若”

“读如”

“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例如:

《 周礼·考工记·舆人》

“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
”郑玄注:
“郑司农云:
‘隧
谓车舆深也,读如钻燧改火之燧。
”郑众的意思是,表示车厢深度的“隧”读音< br>和“钻燧”的“燧”相同。

《说文·匚部》

“匚,受物之器。象形 。凡匚之属皆从匚。读若方。
”许慎说明
“匚”的读音和“方”相同。


4
)文字校勘

古书随着历史的长河流传,难免会有衍文、脱文、 讹字、倒字、异文等现象。因
此校勘文字也是训诂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字校勘用语分别是衍,脱(夺)
,当为(当作)
,倒文等。

指出异文有本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等用语。


14
、拟音的术语教材
185


1)

直音法:某,音某。同音字注音

2)

四声法:某,某声。多音字

3)

反切法:某,某某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4)

读若法:读若、读如音近字注音兼释义

5)

如字法:某,如字。用字之本音本义


15
、声训
又称音训,
即因声求义,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
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 br>字义、从而推求词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原由的一种训诂方式。


16
、声训的理论根据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同时产生的,
它们互相 依存,
不能分离,
共处于语言这个实
体中。

造词之初,
词 的语音形式与其所指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指桌,
英语和汉语在语音
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
但对于某个民族而言,
已经用某音表达某义之后,
在继续
造与它相近意义的 词时,
由于思维的联想和语言的类推作用,
自然受到旧词的影
响,
也自然会运 用与它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表示新词的意义。
形成音相近、
义相关
的词群。


17

《释名》

先秦两汉时期声训的集大成作品是西汉刘熙的《释名》
,又称《逸雅》

< br>这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
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
称名的缘 由,
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
很大,同时也是 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

27
篇,包括释天
地、阴阳、 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等。
《释名》为
以后学者因声求义开辟了道 路。但是也有不足,
《四库提要》认为其“以同声相
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中间颇伤于穿凿。



18

右文说
的提出:
文字学上一 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
并从声符探求字
义的学说。

声训到魏晋以后 ,
又有了新的变化。
晋人杨泉在
《物理论》
中说:
“在金石曰坚,< br>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总结了这几个从“臤”得声的字,在意义上有共同的
特点。可 见,从晋人开始,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形声字声旁的作用。

宋代王圣美更进一步提出了“右文说 ”
,据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

“王圣美
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 br>。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
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音韵

一、

关于声母的名称

1
、声母
(声纽,纽,母,声类)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称它为声纽。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

“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
它包
括同辅音的腭 化音和非腭化音,如“见”纽包括〔
kj
〕和〔
k
〕两个声母。
”< br>
2
、字母
:教材
235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现代汉语标记声母可以用汉语拼音(拉丁字母)
,也 可以用通用的国际音标。但
是古人却是用汉字标记声母的。

d

d
〕定

b

P
〕帮

受佛经翻译的影响,
唐代时从语音系统中归纳出声母系统,
先有三十声母,
后 逐
渐增益为三十六声母。
相传三十六声母是唐朝和尚守温创制,
而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
“伯二○一二”
守温韵学残卷看,
三十六声母应是逐渐形成,
并非一 人创造。


二、发音部位的分析:

发音部位旧名:教材
236
页表“宋人三十六字母”

1.

五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唇音
(

b p m f )
舌音
(

d t n)
齿音
(

z c s)
牙音
(

j q x y)
喉音
(

g k h )
2.

七音:加半舌音
(L)
、半齿音
(r)
3.

九 音:唇音分重唇音和轻唇音,舌音分舌头音和舌上音,齿音分齿头音和正
齿音,一共就有十类,把半舌音 和半齿音合并为一类。


三、发音部位说明

1.

唇音
:
重唇相当于双唇音,轻唇相当于唇齿音。

2.
< br>舌音
:
相当于舌音中塞音,因为发音时舌尖或舌面翘起来,顶在齿龈或硬腭
上, 然后突然爆破,因此,古人感觉到舌头在动。

3.

齿音
:
相当于舌尖或舌面塞擦音
(
牙音
)
和擦音,因为发这两类音时,除阻时气流都是从一条窄缝里冲出。古人感觉到气流是从牙缝里流出,故称齿音。

4.

喉音:即舌面后音(舌根音)



四、韵与韵母的区别


韵与韵母并不是同一概念: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之后的全部,包括韵头。

1
、韵要求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而韵母还要韵头相同(韵头一共有
i

u
、 ü
三个)


2
、韵要区别声调,而韵母不需要。

《广韵》的
206
韵切不可认为是
206
个韵母,实际只有
150
个左右。

3
、韵部: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纳成的类。研究先秦两汉语音系 统的时候,一
般是分到韵部为止,
不再根据声调区别韵,
所以韵部的概念在上古音研究 中最常
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韵头

古人所说的
“韵”
一般是指 今天所说韵母的韵腹和韵尾部分。
同韵字的集合叫做
“韵部”
;一部韵的代表字叫做“ 韵”目。


五、从韵尾角度进行分析
教材
259


古代音韵学家按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大类:

1.

阴声韵:< br>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
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母。
(玛
ma

nao


2.

阳声韵:以鼻辅音
m

n

ng
收尾的韵。
(坚
jian
强< br>qiang


3.

入声韵:属仄声,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 。以塞音
p

t

k
收尾的韵。


六、声韵的变化
:对转和旁转教材
259


△对转
:在语音的历史发展中,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可
以互相流转。叫对转。同一横 排的三个(或两个)韵部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仅
仅是韵尾不同。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对转”< br>,有阴阳对转、阴入对转、
阳入对转三种。

对转条件:
主要元音不变 ,
韵尾可以变为同一发音部位韵尾或失去韵尾;
如果没
有韵尾,也可以在主要元音后加 上一个韵尾。

△旁转

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相邻近的阴声 韵与阴声韵,
阳声韵与阳声
韵,
入声韵与入声韵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流转。
相邻两竖排的主要元音的发音
部位接近,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旁转。

旁转条件
:
主要元音相近,无韵尾或韵尾相同。

(
阴声韵
) (
阴声韵
) (
入声韵
)
其(之部)土(鱼部)亦(铎部)

↓↑↓↑↓↑

斯(支部)牡(宵部)迹(锡部)


七、反切

1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同——被切字

徒——反切上字

红——反切下字

2
、反切是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式

汉代以前的注音方式:

譬况、读若(如)
、直音法



八、
《广韵》

以平、上、去、入四声声调为标准,分出卷数。按道理应该分 四卷,实际上分了
五卷,因为平声字多,分了上平、下平两卷。一卷之内,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为
一类,这样的类就是“韵”
,全书有平声
57
韵,上声
54
韵,去 声
60
韵,入声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


默歌词-刘一秒执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