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
别妄想泡我
835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lol配置要求-好听的励志歌曲
兰亭序
兰亭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br>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
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
修禊
”
,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
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 兰亭序》中记叙
兰亭
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
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 感慨,文章言简义丰,感情
真挚、笔法细腻、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法帖相
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
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 评道
“
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
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
“
天
下第一行书
”
。存世唐摹 墨迹以
“
神龙本
”
为最著,唐太宗时
冯承素
号金
印 ,故称为《兰亭神龙本》
,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
都得以体现,
公 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石刻首推
“
定武本
”
。
经
郭沫 若
考证,
以为相传的
《兰亭序》
后半文字,
兴感无端,
与王 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
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
墓志
不类,
疑为隋唐人所 伪托。
但也有不
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
书法
艺术的最 高境界。作者的气
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
的行草
如
“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
,堪称绝妙的比喻。
有关作者
王羲之(
303
—
361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
阴(今浙江
绍兴
)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 邕等,博采众长。他
的书法被誉为
“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
,
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
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 破了隶书的
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
“
书圣
”
。王羲之作品的
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
皆能,如
楷书
《乐毅论》
、
《黄庭经》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 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
等。
他所书的行楷< br>《兰亭序》
最具有代表性。
有关兰亭
兰亭位于 浙江绍兴兰渚山下,据《嘉泰会稽志》载:
“
兰亭在县西南二
十七里
”
,
《越绝书》记载:
“
句践种兰渚田
”
。关于兰亭的称谓,清·
于
敏《浙程备览》认为:
“
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邮铺 相
似,因右军禊会,名遂著于天下。
”
兰亭地址,
确切在什么地方 ,
说法不一。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仅曰:
“
会
于会 稽山阴之兰亭
”
,究竟在
会稽山
山脉何处?并不确指。郦道元(?
-
527
年)
《水经注
·
浙江水注》
说:
“
浙江东与兰溪合,
湖南有天柱山,
湖口有亭,
号曰兰亭,
亦曰兰 上里。
太守王羲之、
谢安兄弟,
数往造焉。
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候,
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
太守
王羲之
移亭在水中。
晋司空何无忌之临也,
起亭于山椒,
极高尽眺矣,
亭宇虽坏,
基陛尚存。
”
这里讲的湖当 指鉴湖,兰溪,即指兰亭溪。当时鉴湖的范围很大,曾流
域兰渚山。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在晋宋章已数 次迁移。文献中有关兰
亭的记载有:
《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条目中引顾野王《舆 地志》曰:
“
山阴郭西
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
”
可见兰亭在湖
中。
宋
·
叶廷珪《海录碎事< br>·
地理下
·
陂泽门》卷三曰:
“
山阴县西南有三十里
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羲之旧迹。
”
可见宋时,兰亭也在湖中。
《嘉泰会稽 志》卷九曰:
“
兰渚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王右军《从修禊》
云
“‘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
从《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兰亭
在兰渚山一带,当时鉴湖在兰渚山一带的流域湮废,兰亭已不在湖中。
吕祖谦《东莱吕太师文 集》中有《入越记》一篇,曰:
“
十里含晕桥亭,
天章寺路口也,才穿松径至寺,晋王 羲之之兰亭。
”
吕祖谦是以天章寺
为兰亭故址的。另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七记载:< br>“
明嘉靖戊申(
1548
年)郡守沈启移兰亭曲水开天章寺前”
,又记载:
“
康熙十二年(
1673
年)
,知府许宏勋重建,三十四年(
1659
年)
,奉 敕重建,有御书《兰
亭诗》
,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三十七年(
1689
年)复御书
‘
兰
亭
'
两大字悬之。其前 疏为曲水,后为右军祠,密室四廊,清流碧沼,
入门
“
建,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持明 清格局。
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现在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
1548
年)
,由郡守沈启主持,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
期间 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
,
康熙
御笔 《兰亭集序》
勒石,
上覆以亭。
清康熙三十四年
(
1695
年)
,
知府宋骏业主持重修。
到了清嘉庆三年(
1718
年)
,知县伍士备,偕绅士吴寿昌、茹棻等筹
资重修兰亭、曲水流 觞处、右军祠等。并查明旧兰亭址在东北隅土名石
壁下,已垦为农田,于是将垦为农田的旧址重新纳入兰 亭。
1914
年,在右军祠内建墨华亭;
1916
年,兰亭增建了文昌阁、驿马
亭等建筑。
原文
行云流水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
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
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
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
欣,
俯仰之间,
以为陈迹,
犹 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一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
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
(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
会,
为的是到 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
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 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
树林
和
高高的
竹子
,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
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
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 大无边,向下看,
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
实在快 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
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
动,也不相同,
(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
)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
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
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
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
感慨油然
而 生,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
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
已,
何况 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
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古人说:
“
死
和生 也是件大事啊!
”
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 由,
(跟我所感慨的)
如同符契那样相合,
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 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
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
我
—
一记下参 加这次聚会的人,
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尽管时代不同情况
不同,
但人们的情致 却是一样的。
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
死这件大事吧。
艺术价值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行书《兰亭序》有如 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
相间,
布白巧妙,
在尺幅之内蕴含着 极丰裕的
艺术
美。
无论横、
竖、
点、
撇、钩、折、捺,真可 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
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
异构,
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如出现的
20
个
“
之
”
字,
名有
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无一雷同,宋代
米芾
在题《兰亭》诗中便说:
“
廿
八行,
三百字,
‘
之
’
字最多无一拟。
”
。
重字尚有“
事
”
、
“
为
”
、
“
以”
、
“
所
”
、
“
欣
”
、“
仰
”
、
“
其
”
、
“
畅”
、
“
不
”
、
“
今
”
、“
揽
”
、
“
怀
”
、
“
兴”
、
“
后
”
等,
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 br>在唐太宗之前,
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梁萧衍
《古今书人评优劣评》
:
“
王
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
董 其昌
在
《画禅室随笔》
中写道:
“
右军《兰亭叙》
,章法为 古今第一,
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
解缙
在
《春雨杂述》
中说:
“
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 br>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
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与唐太宗的推崇备
至不无关 系,唐太宗
李世民
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
“
点
曳之工 ,
裁成之妙
”
。
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
“
详察古今,< br>研精求篆,
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
断而还 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 足论哉。
”
兰亭逸事
书法史上流传着一段关于《兰亭 序》的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
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 ,这
叫做
“
修褉
”
。在他去世前
8
年,也就是东晋 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的
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 绰等四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