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分析讲解
玛丽莲梦兔
781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皇子出装-欢乐中国年歌词
凡例
從今天這一回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中國繁體漢字的世界。首先我還是有必要聲明:
一,我講繁體字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更多的中 國人會認,會寫。會懂繁體字,只有
學會繁體字,才有可能明白繁體字的重要價值,才有資格去評論“繁 簡”漢字孰好孰壞。
二,我講繁體字 的主要任務是:講述《簡化字總表》中所有被簡化的繁體字字根,即
《簡化字總表》
一,
二表加起來大約五百個被簡化的繁體字。
告訴大家,每一個繁體漢字爲
什麼要這麼造,
爲什麼要寫成這樣一種形狀,
它寫成這樣一個形狀,
和這個字的字義之間有
什麼聯繫 。
三,我講繁體字的基本觀點是:繁 體字雖然筆畫多,但是好學,好記,好懂;簡化字
雖然筆畫少,但是不好學,不好記,不好懂。
四,我講繁體字的基本方法是:拆字法。就是將 一個漢字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解釋
這幾個部分的意思,然後將這幾個部分綜合起來,就是整個一個字的 意思了。
五, 我講繁體字的基本依據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南朝顧野王《玉篇》
,清代
段玉裁 《說文解字
.
注》
(也稱
<
段注
>
)
,現 代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等等。
第一回
開面生演說繁體字
立新場首議象形文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注:以繁體字爲準,括號中爲今之簡化字
八零後的威力
八零後的熱血
八零後的夙愿
繁體字不再沉默,繁體字王者歸來
不懂得繁體字,談什麼中國文化
不去學繁體字,說什麼傳統文化
無論是反對還是支持
首先應該瞭解
弘揚
意味着
拯救
——張北冥
我們曾經講過,中國的漢字(不包括簡化字)從造字法的家角度來劃分,可分爲“ 象形
字”
“指示字”
“會意字”
“形聲字”四大類。而中國漢字的基礎就是“ 象形字”
。
“指示字”
“會意字”
“形聲字”
都離不開
“象 形”
。
所以我們第一回就從象形字開始講起。
所謂象形字,
就是用一種類似圖 畫的符號來描繪某種事物的外形,
你只要明白了這個象形字的字形,
就能
明白它所要表 達的意思。簡單的比如日,月,山,水。明白了字形,也就明白了字義。
我們說,中國是亞洲的一個古老文明,那我們首先就從“亞”字說起。
亞(亚)
這個字的說法很多。
第一種說法
許慎《說文解字》
:
“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爲 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
”
意思是“亞”本義是形容又駝背,又雞胸的人,賈侍中 (賈逵,許慎的老師)說,由此引申
爲“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
。
《段注》< br>(即
<
說文解字
.
注
>
清代段玉裁著)認爲“此亞< br>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
”就是說“亞”含有差和不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學者對“亞洲”“亞裏士多德”
“亞特蘭蒂斯”
等
“亞”
字開頭的音譯詞甚覺 不妥,
何況這些詞本來都是
“
A
”
開頭
,
發“阿” 音。
第二種說法
有學者認爲,許慎的說法是引申義。
“亞”的本 義就是“壺”
,
《說文》中所說的那種人就是
因爲得像壺一樣,
“前凸后翹”
,又駝背,又雞胸。所以用“亞”借代來表示長的畸形的人。
第三種說法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亞”認爲“亞”的本義是表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平面圖。如
四合 院,陵墓,皇宮。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別
置於東西南北四方 ,中間是“十”字形的庭院。
“亞”就表示這個意思。
當然,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許慎的說法,表示“次一等”
。但無論怎樣解釋 ,
無論三者哪一種對,都離不開繁體字“亞”這個字的字形。簡化的“亚”是仿照漢代草書改
造 而成,由於形體改變過大,就無法體現出上述任何一種意思。
壺(壶)
與
“亞”
相同。
象形字。
有不少人認爲
“亞”
表示水壺,
和這個
“壺”
的形體也有很大關係。
下半 部分是形容水壺圓鼓鼓的外形,
上半部分表示水壺的蓋子。簡化後的“壶”是模仿漢代
草書改造 的,與“亚”一樣,表意不明。都是把這個事物最明顯的特徵搞沒了。
龜(龟)
我們如果把這個繁體的龜放大然後向左倒轉九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龜的尾 ,甲克,四肢。
簡化後意思就不明顯。
黽(黾)
< br>本義是形容蛙類的動物,
頭部與龜,
鼈很像。
上半部分表示蛙的兩隻大眼睛。< br>青蛙在鳴叫時,
腹部會鼓的很大,所以這個“黽”字的腹部很大。簡化以後,特徵全無。
蠅(蝇)
《說文解字》
:
“蠅,營營青蠅, 蟲之大腹者。從黽,從虫
(
蟲
)
。
”意思就是說蒼蠅和蛙一樣
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對大眼睛。因此以“黽”作爲聲旁。
魚(鱼)
《說文解字》
:
“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
”下面的四點表示魚尾。而且像燕子
尾,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點,魚又何 苦省之。魚兒無尾,如何游之?
不過說到這個問 題,我必須提醒大家,
“灬”這個字讀作“火”
。它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
謂的“四點水 ”
,它絕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輸入的時候,這個偏旁就讀“火”
。我們現
在的簡 化字不光是簡省筆畫,
相比這些,
我更不能容忍的是我們把很多偏旁部首瞎念,
瞎讀,
瞎解釋。比如還有
把“阝”
(讀‘父’
)瞎解釋爲“耳朵”
;
把“彳”
(讀‘赤’
)瞎解釋爲“雙人”
;
把“冫”
(讀‘冰’
)瞎解釋爲“兩點水”
等等等等。
可 笑的是,
標榜
“爲人民服務”
的所謂權威字典
《新華字典》
和
《現代漢語詞典》
居然帶頭愚弄大眾,人家給它提意見,它竟然以“身份低賤”爲由拒絕采納。還有臉 把“歡
迎廣大讀者指正”之類的話放在首頁。不說這些,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看以“阝”
“彳 ”
“冫”爲部首的字,比如“郭”
“附”
“部”這些字和“耳朵”有關係嗎?“行”< br>“徐”
“很”
這些字和“雙人”有關係嗎?“冰”
“凍”
“冷”這些字 和“兩點水”有關係嗎?完全不沾邊
的事兒。所以這樣教學生,除了誤導大眾,除了讓學生無法理解漢字 ,
除了命令學生死記死
學漢字,
恐怕再也找不出什麼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的積極意義了 。
而且最現實的是,
如果你
想用拼音輸入這些偏旁,
按照現在這種錯誤讀法,
絕對打不出來。
所以我必須向大家澄清事
實真相,還漢字一個清白。以後我們會陸續解 釋這些偏旁的真相。
那麼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
“灬”這個字讀作“火”
。意思就是火,它是火的一種變形的
寫法。但是我們也必須指 出,
“灬”在很多時候也表示動物的四蹄,甚至動物的尾巴。因爲
我們說過,
中國漢字 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
象形也就意味着同一種符號可能表達出很多不同
的意思,因爲這些事物看 起來樣子比較接近。在金文小篆中,
“魚”和“燕”的下半部就和
“火”
幾乎一樣。< br>由於博客字體限制,
無法生動闡釋,
歡迎收看視頻博客
《繁體字通俗演義》有詳細講述。
馬(马)
《說文解字》
:
“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繁體的“馬”我們可以清楚看見
馬的鬃毛和四蹄,
“灬”
在這裏就表示馬的四條腿。
鬃毛和四蹄可以看作是馬科動物的象征。
簡 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砍了馬腿,又剪了馬鬃,簡直是殘忍啊。
龍(龙)
象形字。像“龍”的形體。龍頭,龍角,龍身,龍尾可以清楚呈現,體現了 “龍”的偉大。
許多人都特別喜歡這個“龍”字,甚至作爲紋身。簡化的“龙”一點體現不出龍的偉大, 完
全就是一老泥鰍。中國的圖騰“龍”怎能被簡化的如此磕磣?
鳥(鸟)
象形字。
我門可以從這個
“鳥”
字中看出鳥兒的 爪
(大多數鳥的足都是四個趾,
所以是四點)
,
鳥的翅。這說明古人觀察事物 的確非常仔細。無論怎樣也不該將中間的一橫(代表鳥的翅)
也省了,沒了翅膀,還能叫鳥嗎?簡化字是 仿照草書改造的。
烏(乌)
爲什麼
“烏”
和
“鳥”
僅一筆之差,
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
其實道理也很簡 單。
“烏”
的本義就是烏鴉,由於它身體和眼睛都是黑的,從遠處看就好像烏鴉是一種沒有眼睛 的鳥,
故“鳥”字去了一橫就是“烏”
。所謂“烏黑”這種顏色,就是由烏鴉而得名。可既然“ 烏”
也是一種鳥,那中間象徵鳥翅的那一橫就不能簡化掉。
鳳(凤)
形聲字。從鳥,凡聲。按道理來說,
“鳳”僅僅是一個形聲字,但 畢竟我們剛才講了烏鴉,
又一直再說鳥類,所以我們就順便說一下“鳳”
。楷書中的“鳳”本爲 形聲字,不過楷書的
“鳳”
在遵循之前諸多字體的基礎上,演化成這樣一個形狀,
就非 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
道
“百鳥朝鳳”
這個成語,
也聽說過
“鳳爲 百鳥之王”
。
所以請看這個
“鳳”
字,
裏面是
“鳥”
的頭上加一橫,恰好是“百”和“鳥”的合體。其意不言而喻,以後如果大家想寫這個字就
非常容易了 。簡化爲“凤”
,安能解釋?它連形聲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
,
“又”我們以後會講到,
它表示人的手。
這個簡化字就非常荒唐了。
首先它無法表示這是一種 鳥;
其次,
如果漢字都這樣被簡化,我把裏面改成一橫豈不是更簡單?
風(风)
現代專家認爲,
“風”與“鳳”
,原來是同一 個字“鳳”
。可能是因爲“鳳”體型巨大,飛起
來百鳥跟從,產生“風”
。而“風”裏 面是“虫”
(蟲)
。古人認爲“風動蟲生”
。
《說文解字》
:
“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
”因此,後來“風”專用做“刮風”
,而“鳳”專
指“鳳凰”
。
飛(飞)
象形字。 像鳥飛行的樣子。兩個簡化的“飞”表示鳥的翅膀。簡化後的“飞”只能表示鳥的
一隻翅膀。以偏概全, 不可。
萬(万)
許慎
《說文解字》
認爲
“萬”
是一種蟲的名字,
但並沒有說是什麼蟲。
現代文字專家認爲“萬”
可能是蝎子,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頭,兩對螯,和尾部的鉤子。但爲什麼“萬”< br>字表示數量詞“一萬”
“兩萬”呢?有學者認爲,古人認爲蝎子是極毒之蟲,所以由這個意
思引申出一種極大,極多的意思。所謂“萬般無奈”
“萬不得已”
“萬一”都含有“極其”的
意思。簡化以後還能看出它是蝎子嗎?
傘(伞)
< br>象形字,
像傘展開的形狀。
這個字的簡化字我個人認爲也說的過去。
也表示現了 傘的基本形
態。可惜這樣比較合理的簡化字真是屈指可數。
象形字我們就講到這兒。
按順序,
我們應該講指示字。
不過,指示字被簡化的數量很少,
所以我們不單獨將其獨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與其相關的漢字中來講。
下一回我們來看會意字。
大量的會意字 被簡化的面目全非,
而且莫名其妙,
甚至有時候
讓人哭笑不得。
第二回
會意字須心領神會
中國字必以人爲本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回歸繁體字是真進步
抱守簡化字是真倒退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從這一回開始,
我們進入繁體字系列的第二個篇章——會意字部分。首先我們還是要講
一講什麼是會意字。
我們之前講過,
中國漢字
(簡化字 除外)
從造字法的角度來講可以分爲
四種——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所謂會意字就 是由多個象形字組合而成,把這
幾個象形字各自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整個會意字的意思。
比如說 “木”是個象形字,
意思是
樹木。那麼“林”就是一個會意字,它是由兩個“木”組合而成的, 意思就是很多樹木;而
“森”是同樣的道理,意思是數量極其龐大的樹木。也就是說,會意字,你只要明 白了它的
字形,
會寫,
就能夠明白它的意思。
這與外國文字有很大不同。絕大部分外文都是拼音文字,
那也就意味着這種文字,
會讀基本上就能寫出來,
或 者說會寫就會讀,
但是不明白意思,我
們很多學習外語的同學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比方說英 文,英文當中的“
forest
”意思就
是“林”
,很多人看到“
f orest
”這個單詞可能都會讀,聽到“
forest
”這個單詞的發音可能
都能寫對。但是最困難的就是記它的意思,經常想不起來“
forest
”的意思。然而中國 漢字
(繁體字)
最困難的是會讀不會寫,
因爲中國漢字不是拼音文字,
它是以 象形爲基礎,
但它
的優勢在於許多字會寫就能明白意思。
會意字尤其如此。
可 以說,
會意字是是最能體現中國
漢字精髓的一類字。可是,這樣一種非常好記好學的繁體會意字 卻被我們的簡化字“強奸”
了。變得既不象形,也不指示,更不形聲,這樣一來,我們大家學漢字就只能 通過死記硬背
來學,
根本搞不清楚這個漢字爲什麽要這樣寫,
這樣寫表達了一個什麼道 理。
我們連漢字都
搞不明白,連中國文化最基礎的東西都一無所知。還大張旗鼓地弘揚什麼“詩 經論語”
“傳
統文化”
。一句話——捨本求末。如果我們不弘揚繁體字,不讓廣大的中 國人都來認識和學
會繁體字,
“中國傳統文化”永遠弘揚不起來,永遠不可能走向世界。
所以我推行
《繁體字通 俗演義》
視頻播客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讓廣大中國人都能會認,
會
寫,會懂繁體字,告訴 人們繁體字比簡化字好記,好學,好懂。
本回開始我們要討 論中國繁體字當中最精妙,最重要的一類字——會意字。這些被簡化
的繁體會意字(其中相當多的是會意 兼形聲字)在我整個
《繁體字通俗演義》中大約占百分
之七十的篇幅,可見《簡化字總表》“強奸”的都是中國漢字的精華啊!所以我必須爲它們
洗去恥辱,
還其清白。
那麼 數量如此龐大繁體會意字,
我們應該從何談起呢?一開始我也挺
鬱悶。
不過後來我在研 習的過程中發現,
如果我們把這些字按照部首來劃分,
可分爲這幾個
方面:
一 ,
人體器官;
二,
自然界;
三,
生活用品;
四,
其 它。
因此我們就把
《簡化字總表》
中被簡化的會意字(包括形聲兼會意的字)按照偏旁 部首所屬成四個部分:
一,人體器官
以“人”
“心”
“辵”
“扌”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二,自然界萬物
以“鳥”
“虫”
“氵”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三,生活用品
以“殳”
“皿”
“糸”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
四,其它一些少量零散不易歸類的漢字
今天這一回,我們就以“人”爲整個會意字部 分的開端。因爲我們現在比較流行一個詞“以
人爲本”
。其實如果我們學習了繁體字,就可以明 顯的感覺出,中國漢字中處處含有“人”
的身影,我們通過學習繁體漢字就能夠理解爲什麼中國人如此重 視“人本”思想。
首先我們來說說“人”如果有 人連這個字都要簡化,那簡直就不是人。
“人”就是一個
象形字。
小篆當中的
“人”
字是一種彎腰駝背的形象。
到了隸書和楷書以後
“人”
才終於
“頂
天立地”了,
“站直了,別趴下”
。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強調的“威武不 能屈”
“剛
正不阿”之類做人的一些基本道德品質。所以我們如果認真的來講解和分析一下繁體 漢字,
勝於單純的去講什麼歷史典故,勝於枯燥無味的道德說教,只要把“人”這個大字一寫,什
麼做人的道德,什麼爲人品質,自己領悟去吧!
“人”
這個字比較簡單,
我們就不細講。
我們接下來要說
“儿”
。
首先聲明,
這個
“儿”
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儿”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儿 ”僅僅是一個部首,絕不單獨使用,
它讀作
“人”
。
意思就是人。
是
“人”
一種變形的寫法。
以
“儿”
爲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
“ 兒”
(儿)
“兄”
“先”
“見”
(见)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在繁 體漢字中看到以“儿”爲偏旁的
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係。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爲部首的“人”寫 成“儿”
,是出於
藝術的考慮,因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
,會顯得頭重腳輕,
搖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人”寫成“儿”
,這樣一來,就感覺比 較穩固,看起來也
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我們現代相當大一部 分人
說什麼“簡化字”是“時代的需要”
。對,簡化字確實是上個世紀中國“時代的需要”,但絕
不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時代需要”
。首先電腦打字早已使簡化字的優勢完全喪失, 誰都明
白未來人們用手寫字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我這些文章用繁體字來寫絕不比簡化字慢;其次,
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
我也將會以後加以分析。
而我們 中國現
在又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將來也必須依靠傳統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所以無
論從實際還是文化甚至政治這些角度來分析,
簡化漢字焉有不滅亡之理?可惜太多的 人仍然
把眼光僅僅局限在“繁體字”筆畫多,用手寫費時間這個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因
此回歸繁體字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是真進步;抱守簡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
真 倒退。
我們繼續來解釋一下繁體字當中的“兒”
兒(儿)
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
“兒,孺子也。從人, 象小兒
頭囟未合。
”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 沒
有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一個意思。其實我後來看了一些醫學書
籍 ,
也確實如此。
按照許慎的解釋,
就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還是相當仔細的。
可是 簡化的
“儿”
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腦袋都 砍掉了,
真是爲了簡化,連人性都可以不要。
但是,排除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儿”所迷惑,誤以爲“儿”就表示兒童 ,那
你就不可能明白爲什麽
“兄”
“先”
“見”
這些字要以
“儿”
爲部首。
只有大家把兒
(小孩子)
和儿(人)區分開,才能解釋“兄”
“先”
“見”這些字,否則只能死記。
兄:由“人”和“口”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祝”是同一個意
思。中國 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爲長。
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
求福,要“祝 ”長者。所以,
“兄”就引申爲“長者”的意思,就是後來說的“兄長”
。
先:由“人”和“止”會意。
“止”我們以後也會細講,表示 人的腿腳。
“先”就是說一
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見(见)
:我們以前反復講過,繁體的“見”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非常好記。
所以大家看,
繁體字不僅有 道理,
而且有規律。
可正是因爲我們把
“兒”
簡化爲
“儿”
,
導致“兒”
(儿)
“兄”
“先”
“見”
(见)這些字斷絕 了聯繫而且無法解釋。所以說,簡化字
真的比繁體字好學嗎?
下面這幾個字直接含有“人”字。
夾(夹)
會意字,
《說文解字 》
:
“夾,持也。從大,挾二人。
”本意是左右相挾持。由一個“大”
字被兩 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
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 。簡化的“夹”是模仿照草書改造的,字義不明晰。當然,
“夾”不僅
僅表示人被挾持,
後來也用來形容一些植物,
它們的果實被外殼夾在裏面,
或者兩個對稱生
長的果實把 枝條夾在中間。
比方說豆類,
還有水稻小麥都是如此。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植
物。
來(来)
會意字,
本義是一種麥子,
這種麥子一根麥杆長有兩顆麥穗,
是一種優良的麥 子。
因此,
“來”
和
“麥”
是很像的。
《說文解字》
:
“來,
天所來也,
故爲行來之來。
”
這種麥子是周朝,
周天子所接受的優良麥子,他們稱這是上天賜來的。所以引申爲動詞“過來”
。知道了繁體
字“ 來”
,我們再來看繁體字“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麥(麦)
由來,夊(讀‘止’
)會意。意思是麥子。
“來”我們講 過,就是麥子。
“夊”
,是象形字,本
義是人的腿腳,在這裏表示麥子的根。簡化後的 “来”和“麦”不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亂
了“夾”
“來”
“麥”這些字之间的規律。
那麼由麥子我們來延伸一下,我們看“嗇”
。
嗇(啬)
《說文解字》
:
“嗇,
愛濇也。
來者而藏之,
故田夫謂之嗇夫。
”
“嗇”
的本義是 愛惜。
“來”
我們已經講過,是一種優良的麥子。
“嗇”下面的部分是會意字,表示倉 庫。農夫們把優良
的麥子保存到倉庫中,表示他們非常愛惜這些麥子。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某物愛惜的過了 頭,
甚至別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許,這就成了“吝嗇”
。簡化字同樣是仿照草書改造的。
既然“嗇”的下半部分表示倉庫,那我們看。
壇(坛)
《說文解字》
:
“壇,際場也。從 土,亶(讀“膽”
)聲。
”本義是祭祀的場所。而右邊“亶”
的本義是穀物多,
引申爲厚,
信,誠。
說文,
“亶”
的上半部分就是倉庫,
所謂“宗 廟粢盛,
倉黃而取之。
”祭祀用的穀物,顏色要黃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從倉庫取出來。而我們 知道
祭祀絕對少不了穀物。因此整個一個
“壇”就是爲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築。
簡化字把
右半邊改爲“云”
。難道說這個祭壇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雲層裏面?難道“天壇“就 是這
個意思?
氈(毡)
形聲字,從毛,亶 聲。本義是毛毯。
《说文解字﹒注》
(即
<
段注
>
)
:
“亶之本義為多穀。引申
之義爲厚也,信也,誠也。
”本義是形容穀物堆積的很多 。引申爲很多,很厚,很誠實之類
的意思。比如擅長,膻味,氈房都有一種很濃厚的意思。
好。由“夾”所引申出來的漢字。就說道這裏。我們還是回到“人”
。
競(竞)
本義是強烈的爭辯 或角逐。
從字形可以明確地看出是兩個人在爭鬥。
如果像簡化後的
“竞”
只剩 一個“人”
,還有什麼好角逐,好爭辯的呢?難不成是想“獨孤求敗”?我們現在很多
學生總是 分不清楚
“竟”
和簡化的
“竞”
。
只好死記,
“竟然的竟有 一橫,
竞賽的竞沒一橫。
”
像念繞口令一樣,念着念着就暈了。如果不簡化就不會出現 這種問題。
競(竞)
:表示两个人在争辩角逐。
竟:由音和人會意,表示演奏音樂的人突然停止演奏。引申爲完了。畢竟,竟然。
所以說繁體字字形字義雙管齊下,
一舉兩得,
學起來 非常清晰明白。
而簡化字毫無條理,
隨意簡化。實際上增大了我們學習漢字的難度。
在繁體漢字當中有這樣一個符號——“亼”
。這個 符號讀作“集”
。
“亼”就是集中,集
合的意思。所以我們看集合的“合”
, 上面也是一個“亼”
。
僉(佥)
由“亼”
,兩個“口”
,兩個“人”會意。本義是與 眾人說話。引申爲“合”
。簡化仿照
草書改造的。那麼像“檢”
“撿”
“劍” 等字都是以“僉”爲聲旁。
侖(仑)
由“亼”和“冊”會意。
“亼”就是集合。
“冊”就是古代的竹 簡。
《段注》中說:
“聚集
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
”我們知道魏晉以 前,人們大都使用竹簡寫書。竹簡就是一
根根的木條,用繩子將其穿起來,
“整理成冊”
。如果有一根穿錯了,整個竹簡就亂了。因此
“侖”
的本義就是指按照順序編次竹簡,
引申爲有條理,
有規矩。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倫理”
(伦理)
。< br>後來造的
“倫”
(伦)
就专门表示倫理道德和人的情緒。
但簡化后的< br>“伦”
把
“冊”
改爲“匕”
,改爲了兇器,在兇器面前有幾個人能講什 麼規矩,講什麼倫理呢?
會(会)
《說文解字》
:
“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
”本義是會合 ,會聚。
“亼”表示集
合
,
“曾”的原意是增加
.。這個“曾”字我們以後會細講。
“亼”與“曾”組合便成了會合
的“會”
。因爲 開會本來就是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人不斷地增多。但是你看簡化的会,是模
仿草書改造而成。
它 非要把
“曾”
改成
“云”
,
云在繁體字當中單獨使用表示說話,比如
“人
云亦云”
。這樣一來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現代人是最討厭開會的。因爲我 們沒有反對權啊,
領導叫我們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領導叫我們舉手,我們就舉手。真可謂“人云亦云” 啊。
好了。與“人”字有關的繁體字我們就講完 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爲我們人體
的各種器官,比如手,腳,目,口等等都在繁體漢字當中得以 充分體現。可惜,這些人體器
官到了簡化之中竟蕩然無存。下一回我們就從人的“心”字開始我們的人體 漢字之旅。
第三回
心生愛有心愛無盡
愛從心因愛心有情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要想評價繁體字,就必須學會繁體字。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就從
“人”
這個抽象的總體概念轉入具體的人體器官,
看一看我們人身體上的
各個部分,都是如何體現在繁體漢字之中的。今天我們來說“心”
。因爲“心”這個字在中
國文化中絕不僅僅指心臟,它實際上可以等同於“思想”或者“精神”
。這與我們人類早期
原始社會之時,
認爲心臟就等於一個人的生命和靈魂的這種思想有關。< br>雖然從現代醫學的角
度來分析,
并不科學。
後人也知道真正能夠思維的是大腦,
但是作爲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文化元素,
“心”的特殊含義一直保留至今。我們的成 語以及俗語當中,凡是帶“心”的,
基本上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心有靈犀”
“掏心窩子 ”
“用心”等等。所以說,在繁體
漢字當中,凡是帶“心”的字,也基本上都和人的思想感情密 切相關。
愛(爱)
這個字在楷書中原本是由兂(頭上插有簪子的人,古人頭上都要插一根簪子)
,心, 夂
(腿腳)三字組成。後來繁化爲“愛”
。本義是指人行走時徘徊的樣子,因為內心對某物有< br>所牽掛,所以才會徘徊。後來引申為對某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客觀的說,這個“愛”字也有
一些訛 變,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字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心”啊,這個部分繁體字沒有隨便刪
減。
可是簡 化的
“爱”
字是仿照草書而改造的,
它偏偏把最關鍵的心挖掉了,
代之以“友”
,
把愛情變成了友情。常言道“愛,是要用心調理的。
”而且記得曾有人說 過這樣一句話
:
“簡
化後的‘爱’是‘爱’而無‘心’
。
”爲什麼我 們總是抱怨現代人缺乏愛心,爲什麼我們八零
後老是談戀愛不成功
,
想想簡化‘爱’的 字吧。簡直就是沒心沒肺。小男生給小女生們寫情
書,如果寫這個簡化的“爱”
,一下子就露餡 了,說明你對她不是真心。
憂(忧)
會意字。這個字原本寫作一個“頁”下面加一個“心”
。本義是內心的痛 苦表現在面容
上。
“頁”
我們以後會專門講,
它表示人的頭部或者面部。後來人們將這個字繁化,
用
“憂”
來表示。
從字形的角度來看,
也能表達出人內心的不安表現在臉上。
不過我在這裏必須說明,
“憂”
這個字的本義,
也就是最早的意思是指一種猿猴。
猿猴是通人性的。
我們讀
《西遊記》
,
作者爲什麼稱孫悟空爲
“心猿”
呢?就是說明猴類和人類都是情感非常豐富而且思 維非常接
近的生物。
不過我們所迷惑的是,
爲什麼後人會捨弃原來的那個相對而言比較 簡便的寫法
(頁
下面加一個心)
,
而借用
“憂”
呢?這個問 題我翻閱的很多書籍也沒有找到比較合理的解釋。
因此我也只好模仿許慎,
把這個問題提供給大 家,
希望如果有些學識淵博之
“高手”能夠把
這個問題的答案提供給大家,
供 我們一同學習繁體字。
在這裏我也很坦誠的告訴大家,
我在
學習繁體字的時候也是遇到 了不少疑惑,
大多數還是自身能力有限。
但也有一些疑惑是連目
前的諸多文字專家也未 能解決,
或者說還有爭論,
還有待考證。
我的整個
《繁體字通俗演義》
做到對每一個字來歷的解釋,
都是有根有據。
如果有個別字我一時沒有找到依據,
我 也絕不
憑空想象。不像有些人,明明簡化字都解釋不通,他非要去“歪解”
,這對我們大家學漢 字
有好處嗎?我把我解釋不了的問題提供給大家,
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向我一樣,
都來關
注繁體字,
都能夠去學習繁體字,
這也就更加意味着我們必須繼承繁體字,否則這些謎團恐
怕永遠也解不開。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
雖然說這個“憂”字還有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但是它的本義是指“猿猴”這一點 還是
很清楚。因此我們來看“優”字。
優(优)
《說文解字》
:
“優,饒也。從人,憂聲 。一曰倡也。
”倡是古代樂舞雑戲的演員,又叫
“優伶”
。我們現在也經常把一些非常 著名的演員稱爲“名優”
。我們剛才說“憂”是一種猿
猴,這種猴子很會表演,大概就是耍猴了 ,或者就是像《封神演義》裏面的白猿一樣又會唱
又會跳?那麼人們在“憂”的旁邊加了一個“亻”,就是指像猴子一樣會表演的人,即古代
的樂舞雜戲演員,被稱爲“優”
。因爲這些演員演 得很好很棒,而且長相肯定是“絕色”
,所
以後來這個
“優”
就逐漸引申爲< br>“美好”
“優秀”
之類的意思了。
如果大家不懂得繁體字
“優”
的寫法和來歷,我們讀古文,就無法明白爲什麽優秀的“優”會和演員扯到一塊,只好死記
下來。這也 就是說,簡化字不但給我們學習漢字(包括簡體字)帶來了太多麻煩,也限制了
很大一批人去學習理解,
甚至喜愛文言文。
因爲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詞的意思都和我們現在常
用的意思不一樣。尤 其是“先秦”時期的文章,它們多半都是用這個字的“本義”
,而我們
現在多用“引申義”。但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只要我們懂得繁體字,通過繁體字的字形
就可以把一個字的“本義”和 “引申義”聯繫起來理解,這樣就會覺得學的很明白,也很有
道理,
很輕鬆很快樂。
簡 化字有這個功能嗎?所以爲什麼我們現在很多人特煩古文,
就是因
爲我們用簡化字來學,
很多字詞講不清道理,
講不清爲什麼這些字詞古今意思會不一樣。
反
正你給我死記下 來,考試會做就行了。這就是簡化字的“功勞”
。
擾(扰)
從扌,憂聲。簡化字是現代人 改造。我想這個字就不用多解釋了,由於“憂”後來借用
來表示“惆悵”
,所以這個打擾的“擾 ”就不難理解了。
態(态)
《說文解字》
:
“態,意也。從心,從能。
”由能,心會意。本義 是神情,姿容。
“能”是
象形字,就是一種熊,我們將它倒轉九十度就看出來像熊。因爲“能” 這種動物身體特別雄
壯,所以“能”在後來逐漸引申為能力,才能。而“態”就是指人的外貌像“能”一 樣神情
姿容非常雄偉,引申爲姿容,神情。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其意完全喪失。
在講下面這幾個字之前我們先看這樣一個字。
悤
< br>由囪,心會意。本義是形容心中好像長了一個煙囪在冒煙一樣,非常繁亂急促,匆匆忙忙。
引申爲 雜亂,匆忙。所以像聰,璁,驄,蔥,總都含有這樣的意思,都以此聲旁。
聰(聪)
《說文解字》
:“聰,察也。從耳,悤聲。
”由“耳”和“悤”會意。本義是“洞察”
。就
是說通 過耳朵聽,
消除心中的雜亂,
使內心得以明晰。
也就是說,
在傳統的東方哲學 中,
“耳”
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所謂“兼聽則明”
“言多必失”
。孔子也強調 “多聽”
“寡言”
。一個人可
以看不見,說不出,但只要有耳朵,能夠明辨是非,這個 人就是“聰明人”
。想一想我們大
家非常喜愛的盲人演員“陽光”
,就可以領悟出“聰 ”字所蘊涵的哲理。可是這個字簡化以
後,
我們很多人把簡化的
“聪”
亂解釋 爲耳,
眼,
口,
心。
這么多器官綜合運用,
就是聰明。
這樣 牽強附會的解釋能是“聰明,智慧”的表現嗎?從另一個角度看,
“总”是“總”的簡
化字,如 果“聪”中的“总”被解釋爲“眼口心”
。那麼單獨一個“总”又如何解釋呢?顯
然說不通。所 以我們就來看看繁體字中的“總”
。
總(总)
《說文解字》
:
“總,聚束也。從糸,悤聲。
”本義是用手把頭髮凝聚在一起,然 後用絲帶扎
起來。
我們大家都看過古裝劇裏面的小孩子們把頭髮扎成像兩個羊角一樣,
這就是
“總角”
。
後來這個“總”就引申爲“把一些雜亂的東西整理的有條理,也就是 統領,總綱,總理之類
的意思。因此,糸(讀‘密’
,指絲線)不可省略,沒有絲,頭髪就“總 ”不起來,何況簡
化字也不形聲。
憶(忆)
《說文解字》
:
“憶,念也。
” 本義是思念。
“忄”
,
“意”聲。也是會意字。那麼我們就來
解釋一下
“意”
究竟是個什麼
“意思”
。
《說文解字》
:
“意,< br>志也。
從心察言而知意也。
從心,
從音。
”本義就是心中的聲音。而非 口中說出的。引申爲心思,心中的想法。回憶的“憶”
要以這個“意”爲聲旁,就非常好理解了吧。但是 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的形聲字。改造成了
“乙”
。
“乙”是象形字。本義是植物破土而 出的萌芽形狀。與“憶”的意思相差甚遠。
億(亿)
《說文解字》
:
“億,安也。從亻,意聲。
”本義是安樂,滿意。引申爲滿足,富足。它之
所以要以“意”作爲聲旁,無非是強調內心的滿足。所謂 “億萬富翁”其實通過這個字就可
以體會出爲什麼它會成爲很多人心中的夢想,
就是因爲人們認 爲如果擁有很多的財富,
就一
定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億”由滿足,富足這個意思就 引申爲數量非常龐大的意
思。簡化的“亿”是現代人改造的,表意不明。
有關“心”的漢字我們就講到這裏,下一回我們從人身體的“體”字說起。
第四回
美軀體禮儀展丰姿
傲鐵骨骯髒顯風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簡化字實際上並不是為了簡化漢字,而是簡化人們學習漢字的能力。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這一回我們來討論人的身體。
也就是與人的軀體有關係的漢字。
首先我們當然要說說
“體”
字。不過我發現很多人一談到簡化字“体”的時候往往會稱歎道,我 們的古人造字多巧妙,
“人之本”不就是身體嗎?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前”
。妙妙妙。妙個屁
!
人性才是人的根本
啊
!
當然即使有對我的說法人會有不同意見,但 是古人造的這個“体”字它讀作“笨”
,意思
就是“笨”
。
《廣韻
.
混韻》
:
“体,粗貌。又劣也。
”
“本”的意思就是樹根,所謂根本 嘛。所
以這個
“体”
就是指一個人長的像樹根一樣,
思維也像木頭疙瘩似的很
“木”
,
很蠢。
再說,
人的本來面貌,
最原始的狀態,未經教化,
比方說原始人,
就是一種很愚笨,
很粗劣的形象。
現代人不知 怎麼想的,非要把這個“体”字當作身體。真是“笨”到家了。所以我們就必須
解釋繁體字的“體”。
體(体)
“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
”本義是人和動物全身的總稱。它是以骨作爲形旁。繁體
字當中,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 人的軀體有關。比方說“放浪形骸”的“骸”就是指
人的身體。
因此本回,我們就圍繞“體”這個字,將它拆爲“骨”和“豊”
。分別講 述與之相關的
兩類漢字,然後大家就可以明白繁體字“體”爲什麼要這樣造了。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
“豊”
。
“豊”< br>的下半部是“豆”
。那
“豆”又是什麼呢?
“豆”
是個象形字,
本義是盛肉用的器皿,
有點像高腳杯。
這一類器皿基本上都是圓鼓鼓的。
所以,豆既用來表示圓形的器皿,也用來表示一種圓形的樂器,這種樂器就是“鼓”
。你看,
“鼓 ”
的下面也有一個“豆”
。所以我們來看“豈”字。
豈(岂)
這個字本讀“凱”
。 由山,豆會意。
《說文解字》
:
“豈,還師振旅樂也”
。本義是凱旋。
豆就是鼓。山是鼓上面的三根羽毛,是用來裝飾的,被稱爲“崇牙”
。
“山”在這裏就不能理
解成“高山”
。因爲我以前講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由於很多事物長的比較接近,所以用符號來表達的時候,難免也會有一些雷同之處。話說回來,
“豈”這種鼓是一種
軍鼓。用來慶祝軍隊凱旋。後來人們用“凱”來表示凱旋,而“豈”則借用來做副詞,表示
難道,是否之 類的意思。讀音也發生了變化,讀作“乞”
,比如“豈敢”
,
“豈可”
。簡化 字是
仿照草書改造的,其意完全不能理解。
也就是說“豆”和器皿以及鼓有關。後來借用“豆”這個字表示“豆類植物”。當然,
爲什麼會用“豆”表示“豆類植物”
,說法很多,有人認爲“豆子”也像那種器皿 一樣是圓
圓的,所以用“豆”來表示。當然這種解釋仍有爭議,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說完了
“豆”
我們 來說
“豊”
(讀
‘里’
)
的上半部分。
在說這個字之前,< br>我們先來看
“豐”
。
豐
“豐”和“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我們現在把二者混爲一談,非常不應該。
我們先說“豐”
《說文解字》
:
“豐,豆之豐滿者也。
”就是在“豆”中插滿了很多麥穗。它的上半部分就
像盛滿了 許多穀物
,
這才叫豐收嘛
.
也指豐滿。回頭再看一下簡化的“丰”就剩了一根 小麥穗
,
這哪叫豐收嘛
,
分明是欠收。實際上“丰”是另一個字。
《說文解字》
:
“丰,
草盛丰丰也。
”
本義是指長的很茂盛很美麗的樹。
引申爲丰姿,
丰采。
用來形容女孩子的 丰姿。
因此“豐”表示多,而“丰”表示美。二者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當然,由於《說文解字》中對“豐”的解釋并不到位,沒有明確指出“豆”裏面究竟裝
的是什麼,從小篆字體來看,確實很像麥子。但是現代的諸多文字專家認爲,
“豐”裏面并
不 是麥子,而是“王”
。
“王”這個字很有意思,它本身是形容像斧頭一樣的兵器,上面的一橫是斧頭柄,下半部分是斧身。這種斧頭是權力的象徵,所以用其來表示帝王。不過,後來
由於受孔 子,董仲舒等人的誤導,他們認爲“一貫三爲王”
。因爲在漢字當中“一”表示土
地;
“二”表示天地;
“三”表示天地人。按這種邏輯,孔子,董仲舒等人認爲所謂“王者”
就是掌 管天地人的這麼一個明君。這種解釋確實非常流行。
不過還有一個字是“玉”這個“玉”早期和“王”字一模一樣。我們學古文,很多時候
“王”就表示 “玉”
。而且我們的漢字當中,凡是以“王”爲偏旁的漢字,這個偏旁都應該
讀“玉”而不是我 們現在亂叫的“王字旁”
。這個問題我們以後會細講。因爲“王”
(玉)它
是形容把若 干玉環用繩子穿起來,當作裝飾品,就跟項鏈一樣。從側面看去,這些玉環就成
了一條直線。再加上中國 人以“三”爲多,所以造了一個“王”字,表示用一根繩子將很多
玉環穿起來。
但是這個字就和 我們剛才講的
“王”
字一模一樣了。
所以後來人們只好在
“王”
旁加 一點表示“玉”
。而“王”就繼續表示帝王了。
那麼我說這個“王”字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爲我剛才說,現代文字專家通過考證認爲,
豐里面的 東西應該是“王”
,也就是“玉”
。所以說“豐”是指“豆”中裝有許多玉器。這就
是 “豐滿”
。那麼“豊”和“豐”意思基本一樣,也是在器皿裏面裝有許多玉器。所以我們
看繁體 字的“艷”
(艳)就是形容美麗的太過頭了,太豐滿了,這就是“艷麗”
“妖艷”
,我
們通常說一個人化妝畫得過頭,就說他“濃妝艷抹”
,所以大家想一想爲什麼“艷”
( 艳)要
以從
“豊”
而不從
“丰”了吧。
但是人們用
“豊”< br>這個東西幹什麼呢?我們就要講到
“禮”
。
禮(礼)
禮既是形聲字
,
也是會 意字。從示
,
發“豊”聲。其左邊爲“示”
,意思是用來展示給人們
看的東西 。右邊的“豊”與“豐”相似。古人在祭祀時經常用器皿盛滿玉器以表示敬重,正
所謂“犧牲玉帛”。用珍貴的玉器表示對“天”的感謝和尊重(注:本人在視頻播客
<
繁體字
通俗演 義
>
中誤解釋爲‘以穀物示神’
,後甚覺不妥,故特此更正,望見諒)
。所以 什麼叫做
“禮”啊,從這個漢字,從這個漢字所反映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出,
“禮”的 核心
就是“尊重”二字。而簡化後的“礼”則完全無禮。完全喪失了“禮”所代表的基本含義。
用一個簡單的“豎彎鉤”將禮儀“一筆勾銷”
。雖然早在戰國就有一個俗體字類似我們今天
簡化 字的“礼”
。但是爲什麼這個俗體字後來被廢棄不用了,大家通過我剛才的講述應該能
明白。人 們常說,現代的年青人缺乏基本的禮節。常批評以“禮儀之邦”而聞名的中國早已
名不符實。或許,簡化 的“礼”字巧妙地諷刺了我們今天的現狀。
說完 了
“禮”我們再來看
“體”
。
它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因爲
《說文解 字》
中對
“豐”
字還有另一種解釋。也就是所謂聶氏《三禮圖》所云:
“豐, 罰爵,象人形。豐,國名也。
坐酒亡國,戴盂戒酒。
”而我們剛才說過,
“豐”和“豊 ”的意思是一樣的,是同一個字。所
以,我們就懷疑,古人以“豊”作爲“體”的聲旁,不知是否和“禮 ”字有關,是否認爲一
個人的體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繁體字當中,身體的“ 體”和禮
儀的“禮”非常接近。所以從這些漢字當中,我們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古人如此重視“禮儀”了吧。
當然,學習漢字千萬不能用“一一對 應”的原則。因爲我以前反復講過,漢字是以象形
字爲基礎,許多事物由於外表相似,在漢字當中就往往 用同一個符號來表示。比方說“豊”
我剛才說它上半部表示玉器。但是如果你看到繁體字“農”就萬萬不 可理解爲“玉”
。
農(农)
會意字,
本義是耕種。
它的上半部分表示田野,
人們就 在這裏耕種作物。
那什麼是
“辰”
呢?“辰”的本義是一種農業害蟲,像什麼“地老虎 ”
“螻蛄”之類的。
“厂”
(讀‘緩’
)的
本義是懸崖或者石洞,在 這裏仍然是由這個意思引申的,就表示這些蟲子在地下挖一個洞,
然後藏在裏面。所以“辰”就是形容這 類藏在地下吃莊稼的蟲子。我們知道,農曆三月被稱
爲“辰”
,就是形容這個時候,春天來了, 各種農業害蟲就要蘇醒了,要開始啃莊稼了,也
就是我們說的“驚蟄”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民 農時也”
。大家要開始種地,要開始除蟲了。
因此這個“農”
字就充分表現出農業活動 的兩大重點——耕田和除蟲。
土上種植物,土下除
蟲。這就是農業。而且如果你明白了“辰”表 示蟲子驚醒,那麼“晨”
“震”的意思也就很
好理解了,
都含有驚醒的意思。
所以說我們如果學會了一個繁體字漢字,
就能夠掌握多少文
化常識啊。簡化字模仿草書改造,意 思不明而且看起來像“衣”
,只能理解爲衣服。
好像扯得有些遠了。我們還是回到身體。前面我們一直在講它的右半部分“豊”
。現在
我們講它的左半部分“骨”
。以“骨”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身體有關。
我們先看“骨”的上半部。
咼(呙)
會意字,
從口,從冎
(讀
‘寡’
)
。
本義是指口歪斜不正。
而
“冎”
是
“骨”
的上半部分,
是個象形字。就好像把肉割完以後,剩下的骨節 部分的形狀。因此,
“咼”也表示割肉的意
思。過,鍋,剮都是以此爲聲旁。簡化爲“呙”就體 現不出原意了。
髒(脏)
《說文解字》中沒有,是許慎之後才有的字。這個字由於簡化的緣故,使得今天的人們
產生了諸 多誤會。
髒(脏)
包含兩個完全相反的意思。
骯髒。
形聲字,
讀
(
k
ǎ
ng z
ǎng
)
。
本義是形容人剛直倔強的品質。
所以用
“骨”
爲偏旁。
比如《紅樓夢》中妙玉的曲《世難容》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願。
”
肮髒。讀(ā
ng z
ā
ng
)
。形 容人的品行不佳,也表示身體不幹凈,不整潔的意思。
臟(脏)
從肉,藏聲。讀‘葬’
。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內臟,就是藏在肉體里面的器官。它
和“髒”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把它們 用“脏”兼并,實在荒唐。
與之相似的一個字是“赃”
。
贜(赃)
從貝,藏聲。也是形聲兼會意字。本義就是盜竊所得之物。 由貝,藏會意,是把偷來的
東西藏起來,這就是“贜物”
。
說到“贜”字,它的左半邊是“貝”
。所以我們下 一回就暫時把人體器官放一放,來講
一講和“貝”有關的漢字。
第五回
古時蒙昧貨貝寶龜
秦朝一統廢貝行錢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本回我們暫時先把人體器 官放一放,
講一下與
“貝”
有關的漢字。本來這一類漢字應該
放到“生活用品 ”一類字中。可是由於上一回結尾我們已經提到了繁體字“贜物”
(赃物)
的
“贜”< br>。
所以我們就順帶講一講
“貝”
。
雖然我一直認爲這樣安排有些不妥,
無奈事以至此,
再加調整恐不易爲也,故只好將就了。我們先來說“貝”字。
貝(贝)
象形字。說實話,這個所謂繁 體的“貝”字已經夠簡單了。上半部的“目”像貝類動物
的外殼,中間的兩橫表示貝殼上的花紋。簡化的 贝,仿照草書改造,以其取代“貝”字大可
不必。
中國早期社會,
人們用貝殼作爲通行的貨幣,
把龜甲當作寶物,
正 如
《說文解字》
所云:
“古者貨貝而寶龜。
”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貝殼這種 東西因爲太廉價了很容易到,所以人
們就選用其他一些東西作爲商品交換的媒介和符號。
比如布匹。
幣(币)
貨幣的“幣”是一個形聲字。從“巾”
“敝”聲。而且這個“敝”的本義是指舊衣服,
後引申 爲衣服。因此漢字中凡是帶“敝”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係。這個“幣”就是指送給別
人作爲禮物的絲織品 。
後來就引申爲財物,
因爲尤其是先秦時期,
絲布不是一般人穿的起的,
普通 人能穿麻就不錯了。
正所謂
“以珠寶爲上幣,
以黃金爲中幣,
以刀布爲下幣。
”
因此
“貨
幣”
“人民幣”的“幣”字就是從這兒來的。
當然,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
布匹也變得廉 價了。因此金屬是最適合作爲貨幣的。春秋戰
國時期,
各諸侯國使用的錢幣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鏟形,
有的是刀形還有圓形,
條形等等。
比方說兩
兩(两)
兩就是指兩個長條形的的錢幣 相并。我們平常都說“一兩等於二錢”
。這句話怎麼理解
呢?因爲一錢就是指一個長條形的錢幣 ,
那麼一兩就是兩個長條形的錢幣加起來。
從繁體字
“兩”
這個字的字形上就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兩個長條形的錢幣合起來,
就表達了
“一兩等
於二錢”這個意思。 所以說學習繁體字的確能夠使我們理解很多的生活常識。後來“兩”就
用來指“并列成對的兩個事物”< br>。
那什麼是“錢” 呢?剛此我們說,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使用的錢幣形狀都不一樣。
所以這個“錢”字是指鏟形或刀形 的貨幣。
錢(钱)
錢本來是 指一種鏟形的農具。
注意,
“錢”
的右半邊是
“戔”
,
這個 字我們以後也會細講,
它的意思是殘害。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由兩個“戈”會意。
“戈”最早也 是一種鏟形的生產
工具,後來演變爲一種兵器。那麼“錢”的本義就是指這種鏟形的農具。早期社會,農 具也
是一個人非常珍貴的財物。所以,人們也用“錢”這種農具當作等價交換的物品,也把它當
作貨幣使。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直接用農具經行交易,而是用金屬模仿“錢”的
形狀來鑄造, 比如說我們熟悉的鏟形幣,刀形幣。人們就稱這種東西爲“錢”
。直到秦始皇
一統天下,
“廢貝行錢”
。
刀鏟幣才停止使用。
但是
“錢”
這個名稱一直使用 至今。
知道了
“錢
幣”的造字來源,我們以後還用“死記”漢字嗎?
說了這麼多,
我還是希望大家明白,
中國 早期社會是以
“貝”
爲貨幣的,
所以,
含
“貝”
的漢字基本 上都和貨幣,經貿,財產,寶物有關。
質(质)
會意字。由貝,斦會意。
“質,以物相
.
贅從貝,從斦。
”本義是以財物作抵押。
“斤”是
一個會意字,就像一個小斧頭在砍木頭,所以“斤”的本義就 是“斧頭”
。後來人們借用這
個字表示計量單位。那麼“斦”
(讀‘銀’
)就 表示兩把小斧頭。而“質”就是指兩把斧頭相
交換相抵押,就是原始的商品交換。而“人質”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古代社會,包括外國
也一樣,
一個國家的君主爲了得到敵方的土地,
或者求 和來保住自己的國家,
往往會把自己
的太子或公主送到敵方陣營中,
換取自己想得到的 土地,
這些被送走的太子公主就是
“人質”
,
同樣表達了一種“交換”的意思 。那麼,我們繼續來說,從這個國王的角度來看,太子和領
土,
他最想要什麼呢?顯然是想要領 土,
否則他怎麼捨得兒子呢?因此領土是這個國王原本
想要的東西,他用自己的兒子爲“人質” 去換自己原本想要得到的東西。因此這個“質”就
引申爲原來,原本,本體的意思。比如本質,質量就是 如此。你看,只要你理解了這個繁體
字的字形,理解了爲什麼這個字要這麼造。你就能明白這個漢字的“ 本義”
,也就是最早的
意思。
知道一個漢字的“本義”
對我們學習漢字有什麼 幫助呢?我們知道,
許多漢字它往往
都含有許多看似不同的意思,比方說“質”
,它含 有“交換”
“人質”
“本質”這幾個看似不
同的意思,
由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 又可以分別造出不同的詞語。
所以說漢語能不複雜嗎?可
是,不要怕,這些意思看似不同,實際 上我們細分析一下,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之間都是有
聯繫的,都是由這個字的“本義”引申而來的,都是 “本義”的“引申義”
。所以只要我們
理解了這個字的
“本義”
,
所 有看似不同的引申義我們就都能理解了。
尤其是學古文的時候,
古代的許多字和我們現代的意思 不太一樣,
但是只要你會繁體字,
理解這些不同意思就不成
問題。
因此學習繁 體字對我們學習漢字幫助多大啊,
能夠大大降低我們學習漢語的難度。
再
看看我們現在 的小學生們,
由於都是學簡化字,
所以一旦有些字詞不同意思比較多,
就只好
照着字典,照着老師講的“詞語本”狂記,死記。根本理解不了爲什麼一個字會有那麼多意
思,因此可以 說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字。所以我們還用的着感嘆“中國文學
已經死了”之類的話嗎?想 拯救中國文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賣買(买卖)
這兩個字就沒有什麼好講的了。
做生意,
做買賣怎能 沒錢?沒有“貝”
沒有錢如何做生
意?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而成的,面目全非,根本無法理解 。沒有“貝”還買個頭啊。所
以簡化字還真是“買個頭(头)
”
。當然“買賣”的上半 部分我們此回先不展開討論。後面的
章節自然會解釋。
價(价)
《說文解字》
:
“價,
物直
(值)
也 ,
從人,
賈。
賈亦聲。
”
本義就是一個物品的價值。
“賈”
就是
“商賈”
,
就是做買賣,
都是和做生意,
和商品交換有 關。
而今天簡化的
“价”
(讀
‘介’
)
其實是另外一個字, 意思是身穿鎧甲的小兵,供役使的人。
“介”和“价”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價”
和“价”這兩個字完全不一樣,不可混爲一談。
寶
(宝)
形聲字。從“王”
(玉 )
,
“貝”
。
“缶”聲。也可作爲會意字來理解。整個字由“宀”
( 讀
‘棉’
)
,
“王”
,
“缶”
(裝酒的陶器),
“貝”
,組合而成。本義是屋中有玉器,陶器,金錢,
這些東西就是珍寶。又因古人發
“缶”
音與
“寶”
接近,
故以
“缶”
爲聲旁。
。
而簡化的
“宝”
僅以玉來概括,實在有些淺薄。寧可沒有玉,缶 ,也不能沒有貝。我們看這個“貝”字在整
個字中所占有的空間最大。因爲貝是財富的象徵,簡化字非要 把“貝”刪除,敢問不值錢的
東西,沒價值的東西怎能稱作“寶物”
?
實(实)
本義就是富裕。
《說 文解字》
:
“實,富也。從宀,從貫。貫,貨貝也。
”上半部的“宀”
表示屋 子,下面是“貫”
。貫在古代表示貨幣。因爲古人把銅錢(貝)用繩子穿成一串,这
一串就是< br>“一貫”
。
比方說
《水滸傳》
楊志賣刀,
他的喊價是
“三千貫,
不還價。
”
這個
“貫”
就是錢的意思。
“宀”和 “貫”組合起來就是說屋裏充實着貨幣,你說它能不充實,能不富
裕嗎。
然而簡化後的就很可笑 了,
是現代人改造的字。
居然改成了
“头”
,
還是簡体的
“ 头”
。
難道是說人頭腦比較實誠嗎?
虜(虏)
客觀的說,繁體字“虜”已經發生了一些訛變了。因爲早期這個繁體字 中“男”中間的
一橫是要出頭的,就和“貫”是一樣的。意思是形容打仗以後,士兵們把那些戰俘的兩只 手
捆起來,然後用一根木條從中穿過去,使其無法脫身。而“虍”就是指看押戰俘的人像猛虎
一 樣凶惡。可惜的是,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
“男”字中間的一橫由於誤傳誤寫,就沒有出
頭了, 就訛變成了現在的“虜”字。所以說我一直都強調,繁體字也并非十全十美,無懈可
擊,它仍然有一些失 誤的地方。但是首先,這些失誤的數量不是很多;其次,大家注意,這
叫做“失誤”
,是在漢字 流傳過程中的誤寫造成的,就如同剛才說的“虜”
。它絕不等同於我
們現在的簡化字是大規模的 ,
“故意”亂寫亂改。有些人說繁體字也有許多失誤嘛,所以簡
化字出現了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也 是可以原諒的嘛。這種說法只能是“狡辯”
。通過我剛才的
講述大家能夠明白,繁體字之錯乃是 “無意犯罪”
,而簡化字之錯乃是“故意犯罪”
。二者的
本質是不同的。第三點,也是 最重要的一點。記得《五十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之作者王干
先生提出“漢字的發展應是擇優而非簡化。
”這一點非常正確。我們對繁體字中出現的錯誤
應該是去糾正,
使其更加完美,
更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
而不是像簡化字一樣
“一錯再錯”
,
最終只能是把 漢字改得越來越糟,越來越難學。比方說這個“虜”字,我們現在如果恢復它
以前的寫法,這是上上策, 因爲“男”字出頭最有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及記憶這個漢字;
繼續保持“虜”的寫法是中策,雖然有些 訛變,但是整體差異不大,仍然有辦法解釋;那麼
簡化爲“虏”則是下下策,這樣一來完全無法解釋這個 字爲什麼要這樣寫了,只能死記,是
最不利於人們理解,學習以及記憶這個漢字的。因此,簡化字必亡。
賓(宾)
由“宀”
,
“止”
,
“貝”會意。本義是敬重的客人。
“貝”表示禮品,是客人送給主人的。
“止”
也就是“賓”中間的部分是“止”的變體。比如
“步”這個字,是會意字 ,由兩
個“止”組合而成。表示人的兩隻腳一前一後。因此“賓”字中間的部分就表示人的腳。
“宀”
(讀‘棉’
)就是房屋,主人的房屋。
整個一個“賓”字就 是比喻一個人走到主人的屋下,手上再拿些“貝”送給主人,這個人就
是“賓客”
。
讓我們再看看簡化後的“宾”
。真是嚇死人啊,下 半部竟改成了“兵”
,究竟是主人手握
兵器下逐客令呢,
還是客人手持武器強行入室呢 ?除了迎合形聲原則,
一點意義也沒有。
可
怕,可怕。所以我們現在的許多“賓館”用 這個“賓”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你要去走進
去住宿,肯定要向賓館“送錢”的嘛。但是“宾馆”
二字充滿殺氣,八成是“龍門客棧”
,
肯定是黑店,相當不吉利。所以還是改成 “賓館”比較恰當。
以“貝”爲部首的漢字我們 就講完了。下一回我們還是言歸正傳,重新回到“人體”上
來。剛才我們說,
“賓”中間的部分 實際上就是“止”
,而“止”就是指人的腳。所以下一回
我們就來講與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br>
第六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百步之遙止於九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沒有幾個“懂”漢字。所以我們還用的着 感嘆“中國文學已經死了”
之類的話嗎?想拯救中國文學,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應該先拯救誰?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爲今之簡化字
上一回我們講了很多與金錢有關的漢字,本回我們還是不要“團結一致向錢看”< br>,要想
得到“錢”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當然,人要行走,自然離
不開腿腳,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人的腿腳,分析一下與人的腿腳有關的漢字。
上回末尾我們講到“賓”中間的部分是“止”
,而“止”就是 指人的腿腳。因此我們首
先看和“止”有關的漢字。
“止”
,
《段注》的說法 是指人的腳趾。
歲(岁)
《说文解字》
:
“歲,木星也。越曆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 ,戌聲。律曆
書名五星爲五步。
”我們知道,太陽系中有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土星。在
中國文化中,
這五顆行星的名字分別是辰星、
太白、
熒惑、
歲星、
鎮星。
由於後來產生了
“五
行”思想,
所以人們就根據這五顆 星的特徵,
分別將其對號入座。
古人以木星停止的位置作
爲紀年的標準。
木星 運行一圈停止到原來的位置需要十二個月。
因此
“一歲”
就是十二個月,
也就 是一年。按許慎的說法,
“歲”是一個形聲字,
“戌”是聲旁,
“止”是形容木星在“ 運
行”在“走路”
。
但是現代 專家認爲,
“歲”是會意字。是由“步”和“戌”會意。
“戌”是一種農具,像
斧頭的 形狀,中國漢字中,
“戊戌戍戉”這些字意思比較接近,都是指像斧頭或鐮刀一樣的
農具,後來 都演變成兵器。因此,
“歲”的本義是指人們手持“戌”這種農具,邁“步”收
割糧食。
因爲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耕種收割是一年中最大的事,
一年收割一次,
所以用“歲”
代表一年。後來人們借“歲”來指代木星,表示木星運行一圈需要一年。
無論那種解釋正確,我們都離不開繁體字“歲”它基本的字形。可是簡 化字“岁”如何
解釋呢?完全不可理解。
歷(历)
《說文解字》
:
“歷,過也。從止,厤聲 。
”本義是經過,走過。現代學者對“歷”的解
釋:
“止”爲腳,
“禾”表示 禾苗。本義是人在田地中行走,巡視禾苗。引申爲經過,經歷。
所以無論怎麼解釋,
“歷”必須 要有腳,歷史就是人一步步走出來的。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
的。改爲“力”
,不可想像。
因此,漢字中凡是有“止”的字,都是指人的腿腳。還有一類字,是“彳”
。
請大家注意,
“彳”
(讀‘赤’
)
,由於我們現在亂解釋,把它叫做“雙人旁”
,結果大家
都誤以爲凡是代“彳”的漢 字都是指“兩個人”
,真是誤導啊。使人們學起漢字來根本不理
解只能死記。那麼這個“彳”究 竟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 br>“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從彳。
”許慎
認爲
“彳”
就是形容人的腿腳,
像腿上的肌肉。
而且
“彳”
是指人小步走路。
比如
“行”
“徐”
“徒”
“徊”
。
因此我們再來看“辵”
(讀‘輟’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
“辵,乍行乍止也。從彳,
從止。
”這個字在小篆中用的非常多。從這個字的字形上我 們看出,它像人的大腿。但是到
了隸書和楷書中,這個字的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都以“辶”代替。“辶”一般是形容“走
遠路,走一段路,休息一下。
”比如“遠”
“進”
“逝”
“運”
。
我在視頻播客 《繁體字通俗演義》中是按照許慎的說法進行解釋的。不過,我也看到過
很多現代的文字專家通過對甲骨 文和金文的考證否定了許慎的說法。
他們認爲這個
“彳”
實
際上是“行”的左 半邊。
“行”在甲古文中寫作╬,就是十字形的街道。那麼,這個街道的
右半邊後來就寫作“亍 ”
(讀‘觸’
)
,而它的左半邊就寫作“彳”
(讀‘赤’
)
。由此,
“彳”
也就不是許慎所說的是指人的腿腳了,而是指用來行走的街道。同理,
“辶”或者“辵”也
應該是說人在街道上行走。當然,無論哪種解釋正確,這個“彳”首先它絕對和“雙 人”無
關。
其次,
“彳”
無論是表示腿腳也好,
還是表示道路也罷,
總之,
“彳”
一定是表示人走路,
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由於視頻播客的長 度限制,我只能按許慎之說,將“彳”和“辶”
解釋爲人的腿腳。
現在我把現代專家的觀點補充 上去,
將兩種觀點融合一下,
凡是
“彳”
“
辶”
都解釋爲“走路”
。
我們先來看一看以“辶”爲偏旁的漢字
。
選(选)
《說文解字》
:“選,遣也。從辵,巽(訊)
。巽遣之,巽亦聲。
”也是會意字。
“巽”的
意思是順從。因此“選”的本義就是放逐。
因爲一個人如果不順從又怎能輕易被人放逐呢?
然 後由“放逐”引申為“派遣”
。因爲派遣必須要選一個最合適得人,因此又引申爲挑選,
選派, 選拔。簡化爲“选”
,就完全不可理解了。
遷(迁)
本義是向上攀登,移動。是會意字。
右半部分就像 是兩個人將重物抬起來的樣子。
在加
上辶,就是搬遷。簡化爲“迁”
,不可理解。
我們再來看以“彳”爲偏旁的漢字。請大家以後千萬 不要再把它讀作“雙人旁”
,更不
能理解成“兩個人”
。它讀作“赤”
,表示 人走路。
徵和征
繁體字中,
“徵”和“征”完全不同。
我們先說“征”
。要明白“征”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正”
。所謂“正”就是 由“止”和
“一”會意。甲古文中寫作“止”和“囗”
。意思是向一座城市進發。後改爲“一”
。
“一”
我們以前反復講過,
表示
“土地”
。
也就 是說
“正”
的本義是朝一個地方有目標的遠行。
“征”
也是如此。所以說,征 服,遠征,征討只要和“遠行”的意思有關的詞語,都用“征”字。
但是“徵”是由“微”
“壬”會意。
《說文解字》
:
“徵 ,召也。
(從壬)從微省,壬爲徵。
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之。
”
“壬” 的意思就是“人”
。是形容人伸開雙臂的樣子。
“微”
的意思是隱藏。整個一個“徵” 的意思就是“三顧茅廬”
。就是形容一個君主去尋找和召見
一些才華出眾聲名遠揚,但是行爲隱 秘不肯輕易出山的人才。這就是“徵”
。比如“徵召”
“徵兵”
“徵兆”
。凡 是和“尋找”
“召見”有關的詞語都用“徵”
。因此這兩個字是完全不同
的。說到這個 “徵”字,我就必須提到一個歷史名人——魏徵。就是唐太宗又恨又愛的那位
名臣。我們看現在很多簡體 字的史書,這個人的姓名有兩種印法,
“魏徵”和“魏征”
。顯然
“魏徵”才是正確的 。因爲古籍當中“魏徵”就是這樣印的。我們知道,中國人(外國人也
一樣)
,他起名字,用字 都是非常講究的,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用意的。當年他魏徵取名就
不用
“征服”
的“征”
,
而是用
“徵召”
的
“徵”
。
根據我剛 才的講述,
大家是否能夠猜測
“魏
徵”爲什麼要以“徵”爲名。所以現在有些簡體字書 籍按所謂的“規範字”這麼一改,
“魏
徵”整個人姓名的含義就完全顛覆了。
徹(彻)
按《說 文解字》的說法:
“徹,通也。從“彳”
,從“攵”
,從“育”
。意思是通順 ,通暢。
“彳”的意思我們前面講了很詳細,指走路,
“攵”
(讀‘鋪’
)早 期也寫作“攴”
。是個指示
字,表示用手
(
又
)
抓東西。< br>“育”
,從“子”
(倒過來)從“肉”
,意思就是生孩子。以此,按
許 慎的說法,徹就是通順,通暢,貫徹,徹底。不過有專家認為,甲骨文金文中的這個字應
該寫作一個“鬲 ”右邊加一個“攵”
,
比後來的“徹”字要簡單,是用手把“鬲”
(古代煮肉
的一種器皿)拿走,就是撤銷的意思。但是後來繁化,而且把“鬲”改爲“育”
,解釋也就
不一 樣了。
還有一個字是
“撤”
,
這個字倒是沒有被簡化,
它是
“扌”
,
是指撤銷,
撤退。
“徹”
和
“撤”
本是同 根生,
都是由以前這個字分化而來的。
可是現代人非要把
“徹”
簡化爲
“彻”
,
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
從(从)
的確,
現代古文字研 究者還真從甲骨文中發現了一個類似
“从”的字。就是兩個人一前
一後。但之所以後來使用“從 ”也是出於準確表達的考慮。因爲“从”可以理解成兩個人,
以“從”代“从”
,一方面是爲了 讓“从”的意思更清楚,因爲甲骨文很多字太簡練,與其
它字區也別不太明顯,後人在這個字的基礎上加 了一個“止”和“彳”是爲了強調走路,表
示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後面走路。所以我們說,古人爲了讓一 些字的字形更準確表達字義,
方便人們理解漢字,
寧可把它繁化。
古人用毛筆寫字都不 嫌筆畫多,
我們現代人一個星期連
一百個字都寫不到,還有理由嫌繁體字筆畫多,想一想,這個 理由真是太荒唐。
復(复)
我們今天簡化的
“复”它的本義是指地下室,
是說一個人走近地下室。由這個意思後來
分別加上一些偏旁部首,組合成新的字。
“復”加“彳”表示往返,反復。
“複”加“衣”表示像很多層衣服一樣重疊,再一次,反
復,重複。
“腹”加“肉”表示肚子,腹部。
“覆”加“覀”< br>(讀‘訝’
)
,由於“復”含有往返的意思,而“覀”的意思是覆蓋,所以這
個 “覆”就含有“覆蓋”和“翻轉”的意思。
大家 看,這個“覆”筆畫最多,可是我們現在卻不簡化,偏要把“復”簡化掉,這樣一
來,我們就無法理解“ 覆”下面爲什麼是“復”了。這種簡化實在是沒有經過科學的計劃和
思考,隨意簡化。而且我也沒聽人說 “覆”有多麻煩,多難寫。可見嫌繁體字筆畫多而拒絕
繁體字只能說是一種荒唐的借口。
(見下篇
)
衛(卫)
形聲字,從行,韋聲。也是會意字。行是行走,
“衛”的本義就是兩個士兵繞著城池巡
邏,就 是守衛,保衛。簡化字是現代人改造。但是“韋”爲什麼表示巡邏呢?
韋(韦)
本義是環繞。這個字中間是一 個“囗”
(讀‘爲’
)
,注意,
“囗”不同於“口”
,這個問
題我們以前也說過。表示一座城市。
韋
上下的形狀比較像人的兩隻腳。本義 是一個人繞着
一座城巡視。它是“圍”
(围)和“衛”
(卫)的本字。後來才分別加了 “口”和“行”加以
區分。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這樣一來就無法解釋了。尤其是“卫”
,完全 與“韋”
(韦)斷
絕了聯繫,破壞了漢字之間的規律性,學起來沒有系統,非常凌亂。
說到“囗”
,我們順便說一說“圖”
。圖也是以“囗”爲偏旁。
圖(图)
會意字。按《說文 解字》的說法,
“圖,畫計難也。從口,從啚。啚,難意也。
”也就是
說“圖”的本義 是出謀劃策。外面的“囗”意思是規劃,裏面的“啚”
(讀
‛
塗’
)意思是困
難。大家可以想像這個“圖”的含義了吧,所謂“有機可圖”
,
“圖謀不軌”
。後來,這個字
才引申出圖畫,地圖這些意思,因爲做地圖也需要仔細規劃的。
但有學者認爲恰恰相反,
“圖”中間的
“啚”實際上 是
“邑”的變體,
表示城市,邊邑。
因此,
“圖”
的本義就是繪地圖 ,
謀劃反倒是由此引申的。
無論哪種解釋正確,
簡化的
“图”
是仿照草書改造的。竟把裏面改爲了“冬”
,實在是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術
“術”和“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術”是形聲字。
《說文解字》
:
“術,邑 中道路。從行,术聲。
”它的本義是供人行走的
道路。
後來逐漸引申爲某種學問的門道
,
比如藝術
,
武術
,
法術等等。所以
,
簡 化後的“术”
沒有
了“行”
,藝術
,
武術沒了可以行走的道路
,
就走不通了,如果這樣,藝術
,
武術又怎能成為一
門體系
,一門學問呢
?
實際上簡化後的“术”讀“竹 ”
,是另一個字。
“术”是個象形字,像一種草的樣子,它
就是“白术”
。中 藥“人參白术”我們很多人念成“人參白術”
;還有《說岳全傳》中的“金
兀术”
,我 們很多人也念成“金兀術”
,都是受到簡化字的誤導。
與之相同的情況還體現在“後”與“后”二字。
後
后
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后”
,
《說文解字》
:
“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厰之。從一 ,口。發號
者,君后也。
”按許慎的說法,
“后”是指君主。但這其實是引申義。根據 現代專家的考證,
“后”
的本義是指懷孕的婦女。
由於人類早期處於母系社會,
女人是整個族群的領袖,
因此
“后”就引申爲君王,君后。後來人類進入父系社會,男人成爲 一個族群的最高領袖,所以
“后”就不表示君主,而表示國王,皇帝的配偶,比如王后,皇后。
“後”
,
《說文解字》
:
“後,遲也。從彳,幺,夂者,後也。”意思是說,
“後”就像是一個人
的腿腳(夂)就好像被繩子(幺)拴住一樣,無法行走( 彳)
,走不動,走不快,落後了。
所以“後”表示“前”的反義詞,
“後面”
“落後”之類的意思。
所以說我們現在的簡化字 隨意將兩個字形字義毫不相干的字合并,
確實毫無道理,
因爲
二者意思毫不相干,你根 本無法解釋簡化字“后”爲什麼既表示“王后”又表示“后面”
。
而且這種被隨意合并的字數量 還非常多,我們以後還會陸續講到。
講了這麼多 以“彳”爲偏旁的漢字之後。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受簡化字的誤導,把“彳”
讀作“雙人旁”
,應 該讀作“赤”
;更不能理解爲“兩個人”
。當然,對於這個“彳”字的本
義,無論它是 指“人的腿腳”
,還是指“街道小路”
。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這兩種解釋都
是爲了 表達“彳”的意思是“人在走路”
,都是和走路有關係。
說了“彳”
,我們順便說一下“亻”
。
“亻”確實就表示一個人, 它是“人”這個字的變
體。我們來看這麼一個字。
備(备)
會意字,
本義是小心 謹慎,
引申爲戒備,
準備。
右半邊是象形字。
像許多箭插在箭桶里。
加“亻”作偏旁,意思是說士兵的箭筒裏已經裝滿了箭。準備好了。簡化的“备”
,上面的
部分 我們馬上要講,
它表示人的腿。
所以這兩個部分合并,
怎麼也表現不出剛才我所說的意
思。
現在我們就來看“夂”
。
“夂”
(讀‘止’
)這個字前面已經出現過多次,它很像人的兩條
腿,所以它 的意思就是人的兩條腿。
處(处)
會意字,由“虍”
,
“処”
(讀‘楚’
)會意 。也是形聲字。本義是靜止,休息。
“処”也
是會意字,由“几”
,
“夂”會 意。
“几”表示是凳子
(
注:几只能表示供人休息的桌椅板凳,
它和‘幾個’ 的‘幾’完全不一樣
)
,
“夂”表示人的腿。因此這個“処”字的意思就是“得
几而止”也表示靜止,休息。而且“処”是“處”的早期寫法。但爲什麼後來要在“処”的
上面加“虍”
呢?有專家通過對金文的研究發現,
“虍”
是指古人頭上帶的虎皮冠。因此
“處”
的本義是一個頭戴虎皮冠的人坐在凳子上休息。
“虍”作爲偏旁就表示 “老虎”
。提到“虍”
我們說一些題外話,
“虎”
這個字也是會意字,
王筠
《釋洌》
:
“謂其通體皆象虎蹲踞之形也。
”
“虎”字上半部 的“虍”是象形字,像老虎面部的條紋和牙齒。下半部也是“几”
,表示老
虎蹲踞休息時的樣子 ,與“處”的意思很接近。
但是“處”簡化成“处”就沒道理了。你要非簡化不可,改爲
“処”到還說的通。怎
麼也不該把“几”簡化爲“卜”啊,難道是一邊走路一邊算卦?當然,有人發現,
“咎”這個字上面好像有一個“处”
,這怎麼解釋?實際上,這個“咎”字是由“各”和“人”會意。
《說文解字》
:
“咎,災也。從人,從各。各者,相違也。
”本義是災禍。
“各”表示與自己的
意愿不同,
所謂
“各自”
正是此意。
與自己的意 愿不同,
當然就是這個人的災禍。
因此,
“咎”
中并不包含“处”
。
還有一類字是以“舛”
(讀‘喘’)爲偏旁的漢字。
“舛”的左半邊是“夂”
,右半邊就是
把“夂”倒過來寫。因此 “舛”也是指人的兩條腿。漢字當中帶“舛”的字也都跟人的腿腳
有關。比如“舞”
“舜”“粦”等等。
說到“舞”
,我們就 應該說說“無”
(无)
。其實“無”就是“舞”
,兩個字早期的字形字
義完全 一樣。表示一個人手上拿着野獸的皮毛跳舞。後來隨着漢字的發展,人們在“無”下
面加一個“亡”表示 沒有,加一個“舛”表示跳舞。楷書分別寫作“無”和“舞”
。
還有一個字是“粦”
。
《說文解字》
:
“粦, 兵死及牛馬之血為粦。粦,鬼火也。
”本義是
被兵器所殺的人流的血以及死去牛馬的血化作了鬼 火。
我們知道古人認爲
“鬼火”
是人的靈
魂,它是會走動的,所以它有一個“ 舛”字。不過老實說,這個“粦”字的上半部應該是兩
個“火”
。但由於兩個“火”連起來寫, 看起來很像“米”
,因此後來就逐漸訛爲“米”
。所
以這個“粦”就引申爲光亮的意思 。
在漢字當中,很多字都是由“粦”加偏旁延伸 出來的。比如“磷粼燐麟鱗”等等,這些
字都含有光亮的意思。
還有幾個字,
“鄰”
(邻)
,
“憐”
(怜)
,
“磷”
,
“燐”
都是互爲通假,
有些時候是通用的 。
這裏我們要指出,
“憐”
和
“怜”
也是兩個不同的字,
我 們今天又按照那條非常不科學的
“讀
音相同,用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簡化原則,以“怜”代 “憐”
。
“憐”是形聲字,表示可
憐,
憐惜。
而
“怜”讀作
“伶”
,
意思和
“伶”
一樣,
表示一個人非常機智 靈敏。
鄰居的
“鄰”
(邻)也是由“粦”加“阝”
(讀‘父’
)造的 一個形聲字。有時候也和“燐”
“磷”通用。
這些字都屬於一類字。
請注意,
“阝”也和“彳”一樣,被我們現代人亂念,瞎解釋 。絕大多數人受簡化字的
誤導,把“阝”說成“耳朵”
。可是大家可以翻翻字典,找一找以“阝 ”爲偏旁的漢字,絕
對和耳朵沒有任何關係,那麼這個“阝”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下回再說。
第七回
五行相克黃土居中
陰陽相生二氣爲道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學習繁體字,可以使大家很容易就能記憶和理解許多常用詞語和成語。
————張北冥
注: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上回我們說,
“彳”讀作“赤”
,表示人走路。它絕 不讀作“雙人旁”
,更不能理解成雙
人。
同樣的道理,
上回末尾我們說的“阝”
也絕不讀作
“耳朵旁”
,
也絕對不能理解成耳朵。
我們現 在把很多偏旁亂稱呼,平常大家隨便亂讀也就罷了,可是我們的兩大
“權威”字典也
帶頭如此。
這樣一來對大家學習漢字是一個極大誤導。因此我的《繁體字通俗演義》不僅僅
是希望大家能夠 熱愛繁體字,
同時更是希望我們的漢字教育能夠有所改革,
一定要講清楚這
個漢字爲什 麼要這樣造,這樣寫。如此才能便於人們理解和記憶漢字,才是真正的“減負”
啊。
下面我們就具體說說什麼是“阝”
(左邊)
。這個“ 阝”讀作“父”
。按《說文解字》的
說法,像一個土堆的樣子。因此這個“阝”的意思就是土堆 ,大陸。就和“阜”的意思是一
樣的。引申爲土地,領土。
陸(陆)
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 br>《說文解字》
:
“陸,高平也。從阝,從坴,坴亦聲。
”本義是
又高又 平的土地。但是現代專家根據甲骨文金文中的陸認爲,
“陸”的本義應該是很高的樓
房,是“樓 ”
(楼)的本字。引申爲又高又平的土地。但是簡化字把它的右側簡化爲簡化的
“击”
,這與陸地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大家今後看到 帶“阝”的漢字,往往都和“土地”
“大陸”這些意思有關。下面我
們就來說說最能體現中國文 化精髓的“陰陽”二字。我們過去總認爲什麼“道家”
“陰陽”
“五行”
都是什麼迷信 ,
說得好聽點,
頂多也就是一個
“樸素唯物主義”
。
但實際上,“道家”
的“陰陽”觀是對世界哲學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陰“和”陽”說的通俗一 點,就是
“負”和“正”
。
“陰”主要形容物質隱晦,衰落的一面,
“陽”則 是形容相對而言顯達,強
大的一面。
用我們的現代科學來解釋,
任何一種物質都存在< br>“負”
和
“正”
,
世界就是由
“正
物質”和“反物質 ”構成。這和我們中國古代的陰陽觀是非常接近的,中國古人也認爲世界
就是由“陰陽二氣”構成。而且 ,中國的“陰陽”思想早已超越了哲學的層面,深入到了社
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天文,地理,農業, 甚至政治,軍事等等,可謂無所不及。我們大
家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中醫”了,可以說,沒有“陰陽協 調”的思想,就不會有中醫。還
有我們大家熟悉的指南針,中國人發現指南針的秘密,也是與“陰陽”思 想密切相連的。所
以我們不要再認爲
“陰陽”
就是封建迷信,
要知道如今西方 的很多科學家們也都是熱衷於研
究中國道家的“陰陽五行”
,老子在老外心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 孔子。因爲“陰陽”思想的
確對我們現在的尖端科學有非常大的啓發作用,
何況這種理論也與我 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既然“陰陽”觀如此偉 大,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漢字的當中的“陰陽”二字呢?它們
爲什麼要這樣寫呢?很多人認爲簡化字“ 阴阳”造的很好。因爲古人把“日”稱爲太陽,把
“月”稱爲太陰。因此,
“日”就是“阳”< br>,月就是“阴”
。但是爲什麼古人要把“日”稱作
“太陽”
,
把
“月”
稱作
“太陰”
呢?如果你說不清這個問題,
你也就無法讓人明白“日月”
和
“陰陽”
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而且我們道教所說的
“陰陽二氣”
以及中醫當中所說的
“陰
性陽性”
,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什麼 “陽物”
“陰險”等等這些詞語和“太陽”
“月亮”有
關係嗎?好像沒什麼關係吧。所 以我們必須從這兩個字的繁體說起,搞明白“陰”和“陽”
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們首先看“陽”
。
陽(阳)
< br>《段注》
中說,
“陰陽”
的本字就是去掉
“阝”
的
“ 侌昜”
。
“陽”
右半邊的
“昜”
(讀
‘陽’
),
《說文解字》
:
“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 彊(強)者衆
兒。
”這個“昜”的本義包含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意思。
因爲“日”表示太陽,
“一”我們講過,最初表示 地平線。組合起來就是“旦”
。
“旦”
是指示字,
本義是一部電影的片名,< br>叫做
《太陽照常昇起》
,
就是指日出。
所以明亮,
飛舉,生長的意思都是由此引申而來的。
“勿”
的本義按照
《說文解字》
的解釋 是一個象形字:
“勿,
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也就是說 “勿”像古代的旗
子。我們看很多古裝劇,中國古代旗幟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有很多“游”
。旗 幟是用於催促
百姓集結的信號。所以許慎所說的“強者眾兒”表示強大的意思估計是由“勿”體現的。不
過現代的專家學者認爲許慎對“勿”的理解并不恰當,他們認爲“勿”實際上是指從雲彩中
射出 的強烈光芒。這樣一來“昜”的意思就非常好解釋了,就是指早晨太陽昇起時從雲間射
出的強烈光芒。那 麼“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意思就從這個“昜”字的字形體現出來
了。
當然,爲什麼後人要在“昜”字旁邊加一個“阝”呢?因爲像“楊”< br>(杨)
,
“揚”
(扬)
,
“煬”
(炀)
,等 等這些字都是由“昜”的意思加偏旁發展而來的漢字。古人在“昜”字旁邊
加一個“阝”
,最早 是用來表示朝陽的一片地域。所謂“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
”實
際上
“山南水 北”
就是形容某片地域處於朝陽的地勢。
比如中國的很多城市,
“襄陽”
“貴 陽”
“南陽”等等。因此這個“陽”的本義是指一個物體朝陽的一面。那麼如果一個物體朝陽,
它必然會表現出“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狀態。所以,古人後來就用“陽”來指代某
種物體具有“ 明亮,飛舉,生長,強大”的樣子。而“昜”後來就不單獨使用了。
當然我知道肯定有人不服。你說了半天,
“陽”還是和太陽有關嘛。好,那我們來看 看
“陰”
,
“陰”就絕對和月亮沒有一點關係。
陰(阴)
陰最早有兩種寫法,
“霒”或“侌”
。在繁體字中,
“雲”表示天空中的雲彩,而“云”
一般作爲偏旁,< br>是形容雲彩的花紋,
也表示雲彩。
因此無論是是
“霒”
還是
“ 侌”
都表示
“今
天多雲”
,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雲覆日也。
”形容天空中布滿了烏雲,見不到陽光。
這就是“陰”
。同樣的道理,後來人們用“陰”
(表示一個物體背光的一面)代替了“霒”和
“侌”
,用來形容一個物體“黑暗”
“ 幽暗”
“冰冷”
“隱秘”的樣子。所以
“陰冷”
“陰天”
“陰性”
“陰險”這些詞語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總結一下。繁體字“陰陽”二字我們只要通過它的字形就能夠體會出:
“陰”表示像 天空中布滿烏雲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有“黑暗”
“幽暗”
“冰冷”
“隱秘”的
屬性。
“陽”
按照現代專家的解釋,表示像日出時太陽射出的強烈光芒一樣,形容某種物質具
“明
亮,飛舉,生長,強大”的屬性。
陰
陽
明白了這個意思,中國文化中無論是醫學,哲學,天文學,政治學中的“陰陽”概念我
們就都能夠很容易的理解了。所以要想理解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陰陽”思想,就必須首先
明白繁體字 “陰陽”二字。要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首先弘揚繁體字。
講完了陰陽,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一些和“阝”
(右邊)有關的漢字。
鄭(郑)
甲骨文 和金文當中,
“鄭”都寫作“奠”
。所以“鄭”的本義就是“祭奠”
。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叫“鄭重其事”
,就是形容對待某件事情像對待祭奠一樣隆重而嚴肅。因此我反復強
調,
學習繁體字的好處太大了,
可以使大家非常容易記憶和理解很多詞語以及成語,
根 本用
不着死記硬背。
如果用我們現在的簡化字簡(仿照草書改造)
“郑重其事”
,
你看出它是什麼
意思嗎?只能死記。不過有人會問,
“鄭”爲什麼要以“阝”爲偏 旁呢?因爲春秋戰國時期
有一個國家叫“鄭國”
,金文當中“鄭”就寫作“奠”
。但是 爲了和“奠”加以區分,人們就
在“奠”旁加了一個“阝”
(城池領地)表示一個諸侯國的名字 “鄭”
。因此“奠”後來就繼
續表示祭奠,而“鄭”一般多用於國名以及姓氏。
郵(邮)
由“邑 ”
(阝)
“垂”會意。垂,通陲,是指邊陲。
《說文解字》
:
“郵, 境上行書舍。從
邑,垂,邊也。
”古代邊陲邑站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發送文書郵件,所以說這個 字已經很簡
單很明白了,完全沒有簡化爲“邮”的必要。因爲“邮”在《說文解字》當中的解釋是指古< br>代高陵縣一座亭子的名字,和傳遞文書郵件沒有任何關係。
上述我們講的“阝”絕對和 耳朵無關,都是和土地,領地之類的意思有關。而且,在漢字當
中,所有與“耳”有關的漢字都是以“耳 ”爲偏旁。
聽(听)
聽是由耳,壬,直,心四字會意。
“壬”我們講過,是人直立的樣子。整個一個字的 意
思就是聲音通過耳朵直達於心,用心領悟。所以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強調“聽”的啊。用
“ 心”啊。而我們今天所謂簡化的听
(
讀‘引’
)
《說文解字》上說:
“听,笑貌。從口,斤
聲。
”表示人笑的樣子,和“聽”完全是兩個字。所以我們現在教育學生 上課要認真聽講,
試問,用“听”字來教育學生,學生怎能不嬉皮笑臉,無動于衷?
廳(厅)
《集韻》
:
“廳,古者治官處謂之聽事,後語省,直曰聽,故加厂。
”本義是官府辦公的
地方。 我在播客視頻中將此句話的出處錯寫成《說文解字》
,實際上《說文解字》上并沒有
這個
“廳”
字。
當時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疏忽,
錯打爲
《說文解字》
,< br>特此更正,
請大家原諒。
也就是說,
“廳”字產生時間很完,許慎之前都寫作聽 到的“聽”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平
時拿着材料到領導的辦公室給領導彙報工作,
領 導要聽你講述;
反過來,
領導給你指示工作,
你又要聽領導給你講述,雙方都是在“聽 事情”
。所以官員的辦公室就被稱爲“聽事”
。後來
在“聽”上加了一個“广”
(讀‘眼’
,表示房屋)和“聽”加以區分,用來表示機關裏某些
辦事機構的名稱,比如“辦 公廳”
,
“財政廳”
。同時也表示很大的房子,比如大廳。簡化字
“厅”除了 無法理解意思以外,其最不應該的地方就是把“广”改爲“厂”
(讀‘緩’
)
。因爲“厂”的意思是山崖或者石洞,怎麼能以它作爲偏旁呢?“广”
“厂”二字後面有一回
專門來細講,本回就點到爲止。
聖(圣)
形聲字,從耳,呈聲。
《說文解字》
:
“聖,通也,從耳,呈聲。
”本義是指聽覺靈敏。引
申爲明 達事理,
無所不通。
具有極高的人品和智慧。
因此我們再次通過繁體字證明了東方哲< br>學認爲五官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耳”
,只要一個人耳朵好使,能夠明辨是非,就是“聰慧”
就是“聖人”
。正所謂“上帝給人一張嘴,兩隻耳朵,是要人們少說,多聽。
”所以大家想一
想爲什麼人們要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
。
可是簡化的“圣”
(讀‘哭’
)由“又”和“土”會意。
《說文解 字》
:
“圣,汝穎之間,
謂致力於地曰圣。從土,從又。
”本義是用手(又) 挖土。和“聖人”的“聖”字完全兩碼
事,而且讀音都不一樣。以“圣”代“聖”真是虧您老人家想得出 。但是有人會問,爲什麼
“又”的意思就是“手”呢?請看下回。
第八回
人之初五指開天地
談勞作一議手字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体字版)
推 廣繁體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依靠
“死記硬背”
來教授漢字的教學模
式 。因爲繁體字重在理解,可以巧記。
————張北冥
上回末尾,我們說“圣”和“聖”完全不同。
“圣”讀作“哭”
,表示用手挖土。但有很
多人不明白,爲什麼“又”就表示“手”呢?這裏我們還是要重提以前反復說過 的一句老話
了。
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
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樣子可能 不一樣。
這也就
造成了同一個事物用很多不同的符號來表達。
“手”恰好如此。很多符 號看似不同,其實都
表示手。
“手”
“又”
“爪”
“寸” 等字皆像生物爪子的形狀,只是寫法不太一樣,因爲觀察
的角度不同。所以“又”就像爪子的形狀,有時 也寫作ヨ而且往往形容人的右手。
燦
(灿)
形聲字,也是會意字。
《說文解字》
:
“燦 ,燦爛,明凈貌也。從火,粲聲。
”而“粲”的
意思就是用手(又)拿着一個工具來搗米。因爲 我們知道,水稻收割完後上面是有殼的,必
須把殼去掉,去殼之後剩下的光亮鮮明的精米就是所謂“明凈 貌也”
。所以這個“燦”就引
申爲潔白,光亮,光彩耀眼。還有一個字是“璀璨”的“璨”,和“燦”意思差不多。現代
人既然把
“燦”
簡化爲
“灿”
,< br>怎麼就不把
“璨”
也簡化呢?所以簡化字真是一個字——亂,
相當亂。
啟(启)
楷書當中原本有三種寫法:
“启”
,
“戶夂”和“啟”
。
“启”由“戶”和“口”會意。表示像開門一樣用語言來教育人。
“戶夂”表示用夂 (我們以前講過,
‘夂’表示用手抓東西)
,把一個門打開。
“啟”就是將 前兩個字合并,這樣一來既能表達“教育”
“啓發”的意思,又能表達“開門”
“開啟”的意思 。所以後人就以“啟”作爲正體。簡化字強行用“启”兼并後兩個,的確是
非常不理智。
說完了又,我們再來看“寸”
。
“寸”最 早的意思是指“寸口”
,也就是一個人動脈的位
置。它是一個指示字是在“ヨ”上加了一點演變 而成的。
《說文解字》
:
“寸,十分也。人手
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
”我們通常用“寸”表示長度單位,而“一寸”有多長呢?我們大
家看看自己的手,
從人手腕 的橫紋到動脈的位置,
就是一寸長。
後來,
“寸”
也泛指人的手。
尋(寻)
我們今 天簡化的
“寻”
古體字中也存在,
是由
“ヨ”
(
‘寻’的上半部分是
‘又’
的變體,
像手的樣子)
,和“寸”會意。表示長度單 位“一尋”
。所謂“一尋”就是將人的兩隻胳膊伸
開,從右手到左手的長度,約八尺。後來人們 在“寻”下加了一個工具“工”
和“口”表
示丈量和探求長度。因此這個“尋”就體 現出“探尋”
“尋求”的意思。
專(专)
會意字。
“專”的上半部分就像紡錘的形狀。本義是用手轉動 紡錘來紡線。引申爲繞着
某個東西旋轉,又引申爲集中于某事物,進而引申爲專門,專長。所謂“文字專 家”就是指
這個人的一切精力和興趣都是圍繞文字“旋轉”的。
簡化字模仿草書改造,就完全無 法理解
意思了。
專
團(团)
和“專”的意思一樣,就是“ 圓”或“旋轉”以及“以某一事物爲核心的一個集體”
。
以“專”爲聲旁道理非常清楚。簡化爲 “团”實在是太讓人費解了。
導(导)
《說文解字》
:
“導,導引也。從寸,道聲。
”本義是 引導,帶領。
“寸”表示手,
“道”
就是指引方向,指一條道路。非常好理解。
幫(帮)
形 聲字,
從
“帛”
,
“封”
聲。
《集韻》
:
“幫,
治履邊也。
”
本義是鞋幫,
也指鞋的兩側面。
後來引申爲物體 的兩邊或周圍立起來的部分。
比如船幫,
桶幫。
由於船幫,
鞋幫起輔助作用,
所以又引申爲幫助,
幫忙。
而
“封”
是會意字,
由兩個土,
寸會意。
表示用手堆起一個土堆,
上面種上一顆樹,本義就是邊界。
“帛”是 會意字,由巾,白會意。本義是白色的絲織品,
也是各種絲織物的總稱。簡化的雖然注意了形聲統一,但 字義就不太清晰了。
還有一類字是以“扌”爲偏旁。同樣也表示人的手。
揀(拣)
形聲字,
從扌,
柬聲。
《廣雅》
:
“揀,擇也”
。本義是選擇。也可將它當作會意字。
“柬”
是個會意字,它是 在“束”這個字中加一個“八”
。數字“八”的本義就是“扒”
,表示把一
個物體分開 。
“束”爲會意字,是用“囗”把“木”捆綁起來。所以“柬”就是把若干個捆
綁好的木條(束 )
,用手(扌)進行區分和選擇(八)
。
這樣一來“揀”和“撿”
(捡)就很好區分了。我們的小學生經常做“拣”和“捡”的
辨析。
簡化字都是模仿草書的樣子改造的,
很難從根本上讓學生明白這兩個字究竟有什麼區別,
只能依靠死記。
“僉”
(佥)
我們以前講過,
引申爲
“集合”
或者
“合”
的意思。
那麼
“撿
起來”的“撿”就 是形容一個人用兩只手合起來去拿東西,這就是“撿”
。所以我們通過繁
體字很容易就能區分“ 揀”
(拣)和“撿”
(捡)
。繁體字難道就沒有實用價值嗎?
同樣的道理,煉(炼)
,練(练)等字都是以“柬”爲聲旁。
捨
舍
舍(
sh
è)爲象形字,像一座小房子。因此“舍” 表示房子。比如“宿舍”
,
“房舍”
。多用作
名詞。
捨(
sh
ě)爲形聲字,是“舍”加“扌”旁的分化字。表示丟棄,不要。如“捨得”
“捨 掉”
。
多用作動詞。
所以古人 把這兩個音義不同的字寫作不同的形狀,
實際上是有利於人們區分和理解漢字
的。現在我們又把 它倒回去,統統合并,又回到了先秦“通假字”的時代。使很多字的讀音
和意思過多。這樣做才是真正的 倒退。
擁(拥)
形聲字,< br>從
“扌”
,
“雍”
聲。
也爲會意字,
本義是擁抱。< br>而
“雍”
的本義是形容鳥
(隹)
的聲音像環繞城池的流水一樣婉轉和諧 。後來引申爲和諧,也引申爲環繞。而且“擁”最早
就寫作“雍”
。意思也是擁抱,環繞。後來 爲了區分,才添加了“扌”
。簡化是現代人改造,
其意不明。
手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所以漢字當中和手有關的字數量非常多。< br>下一回我們繼續
來說另外一些表示手的文字符號。
第九回
知字義先明字形體
講筆畫二論手字旁
大型播客視頻系列節目《繁體字通俗演義》文字部分
(繁體字版)
簡化字很多時候把中國漢字改得和古代埃及,
中亞 地區的符號文字差不多,
而這些地區
的文字早已失傳。爲什麼?就是因爲有些符號文字過於抽象 ,既不能依靠“拼音”記憶,也
不能依靠“象形”記憶。所以想想我們簡化字吧,不亡才怪。
————張北冥
注
:
以繁體字爲基準,括號中的爲今之簡化字。
本回我們繼續來說和手有關的漢字。
“ヨ”
(
‘又’的變體)這個 符號也表示手,像人手的
樣子。那麼在繁體字當中有一類字都帶有“聿”
(讀‘玉’
)
。
《說文解字》中說:
“聿,所以
書也”
。本義就是指用來書寫的筆 。有專家考證認爲這是說人手中握着一隻像木棍一樣的東
西在寫字,
木棍的末端還有分叉。但也有專家認爲這就是毛筆,
應爲毛筆在書寫的過程中就
會分叉。無論怎樣解釋,這個“聿 ”就表示人用筆書寫。所以我們來看筆。
筆(笔)
《說文解字》
:由“竹”和“聿”會意。
《說文解字 》
:
“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
”
因爲筆多用竹子作筆桿,因此以竹爲偏 旁。簡化字“笔”有人說它改的非常好,因爲中國古
人用毛筆寫字,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但是,第一, 這樣就把筆的含義變得太狹隘了,只能
是毛筆了。二,破壞了以“聿”為基礎的一系列漢字的規律。筆, 書,畫,晝。
書(书)
《說文解字》
:
“書,箸(著)也。從聿,者聲。
”本義就是寫, 記載,著書立說。簡化
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畫(画)
會意字。按《說文解字》的說法就是指手持筆,畫出田野的 形狀。簡化爲“画”不但沒
有規律,而且它把最關鍵的“聿”去掉了,使人難以理解其意。
劃
划
這兩個字的讀音和意思都是不一樣的。
劃(讀‘畫’
)
由“刀”和“畫”會意。
《說文解字》
:
“ 劃,錐刀畫曰劃。從刀,從畫,畫亦聲。
”就是
用刀在物體上刻畫圖形。比如“計劃”
“比劃”
“規劃”
。
划(讀‘滑’
)
由
“刀”
和
“戈”
會意。
《廣雅》
:
“划,
鐮也。
”
《廣韻》
:
“划,撥進船也。
”
本義是鐮刀,
引申爲把東西割成兩半。由于船槳有把水分開之意,故 而表示划船。
晝(昼)
《說文解字》
:
“晝,日之出入,與夜爲界。從畫省。
”本義是在 黑夜和日出之間畫一條
界限加以區分,
表示從這一刻起世界進入白天。
後來專用作指白 天。
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
盡(尽)
《說文解字》
:
“盡,器中空也。
”意思是器皿中什麼也沒了。
< br>“盡”表示手上握有一根
棍子,用棍子搗火盆裏燒完的灰。表示炭火已經燒完了。引申爲完了。簡 化的“尽”仿照草
書而改造,表意不明。
肅(肃)
本義是形容一個人手持船槳,在深淵中划船。
引申 爲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簡化字是仿
照草書改造。表意不明。所以我們來看看“淵”字。
淵(渊)
《說文解字》:
“淵,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
”本義就是指深水中的
漩渦 。左邊部分的形狀可以很明確的表達出“漩渦”這個含義。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看
不出來“漩渦”的 意思了。
因此大家看
筆書畫劃晝盡肅
這些字都和“聿”
字有關,
都是一類字。
是有規律有條理的。
只要你明白了
“聿”
字的含義,
也就能明白其中任何一個字的意思,可謂一通百通。
但是簡化以後
笔书画划昼尽肃
這些字完全沒有任何關繫了,非常零散。
大家學漢字的時候必須一個一個去學,
而且像
“尽”
字根本就 沒法解釋了。所以簡化字真的就比繁體字簡單好學容易理解嗎?
我們繼續來看和“ヨ”有關的漢字。
婦(妇)
《說文解字》
:
“從女執帚,灑掃也。< br>”意思是手持掃帚服務家事的女人。意思再明白不
過了。簡化字模仿漢代草書改造。何必簡化的讓 人不可理解。有人非要上綱上線,說什麼:
“婦女要解放,打碎萬惡的舊社會。
”拋開階級鬥爭 不談,就說我們當今社會,作“全職太
太”的思想是很流行的。何況西方社會,包括日本韓國,婦女大都 是“家庭主婦”
。所以說
這個繁體字“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便還是有人不服,認爲這是封 建思想。那就請大家
看看簡化的“妇”
,
“ヨ”表示手,
“妇”就 成“手中的女人”了,這成什麼了?豈不是更
加荒唐,更加扯淡?
不知道廣大婦女同胞們作何感想。
歸(归)
本義是指婦女出嫁。所以這個字與“婦”很像。
“ 止”我們以前講過,表示走路。女子
出嫁以後不久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所以“歸”也表示女子返回娘家, 故引申爲“返回”
“回
來”之意。簡化字仿照草書改造。意思完全不能理解。
掃(扫)
由“扌 ”和“帚”會意,本義就是手持掃帚清除灰塵。
“帚”爲會意字,由“ヨ”
,
“冖”< br>(讀‘密’
,意思是覆蓋)
,
“巾”會意。就是指一個人手中(ヨ)持拖布(巾 )掃除(冖)
雜物。而且“掃”就是“帚”的分化字,前者爲動詞,後者爲名詞。簡化字的“扫”仿照草
書改造,
但是
“扌”
和
“ヨ”
都表示人的手,
整個 一個
“扫”
就應該理解成兩只手啊,
和
“掃
地”有什麼關係呢?所以 說簡化字就一個字——暈,相當暈。
下面我們看看以“爪”爲偏旁的漢字,
“爪”同樣是指人的手。
爲(为)
許慎《說文解字》說這個“爲 ”上面是“爪”
,下面是母猴子。這種解釋實在讓人不明
白。
現代文字學家通過甲骨文 證明,
下面的這個字就是
“象”
,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象鼻,
象腿 。
“爲”的本義就是用手牽着象進行勞作,此後“爲”便引申爲做事的意思。通過這個
字就更加 說明古代中國,大象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物,可是後來數量越來越少,幾乎絕種了。
難怪許慎會不知道這個 字是大象的意思。
而現在,
象已經是世界瀕危物種了。
這個繁體字所
要傳達的 信號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產生新的含義,
所以說中國漢字
(繁體)
能不偉大嗎?簡化的“为”仿照草書改造,完全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符號,簡化字很多時候把中國漢字改得和古
代埃及,
中亞地區的符號文字差不多,
而這些地區的文字早已失傳。
爲什麼?就是因爲有些符號文字過於抽象,既不能依靠“拼音”記憶,也不能依靠“象形”記憶。所以想想我們簡
化字吧, 不亡才怪。
稱(称)
從“禾”
,
“爯”
(讀‘瞠’
)聲。也可作爲會意字來理 解。很多人總是不能區分簡化後的
“称”和另一個字“枰”
。主要原因是將“爯”簡化爲“尔” 後就無法理解這個字的本義。
“稱”字的本義是測量物體的輕重。而作爲聲旁的“爯”
,本身就 是一個會意字,像一隻手
抓起一個東西掂重量,
說白了就是稱量物體。
簡化後的
“称”
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
把
“爯”
寫作“尔”
,盡失其意。< br>
還有一類字和“爯”很接近,我們順便來提一下。這類字都有“冓”字。
構(构)
《說文解字》
:“構,蓋也,從木,冓(夠)聲。
”本義是將木材架起,交叉銜接蓋屋子。
“冓”是會意字 。本義是交架材料,象木頭交錯的樣子。所有帶“冓”的漢字,都與交接,
交錯有關。簡化爲“构”,雖然形聲,但“勾”的意思是彎曲,鉤子,怎麼也和蓋房子沾不
上邊。
所有帶“冓”的漢字,都與交接,交錯有關。可現代人將其統統簡化爲 “勾”
,如何理
解?
購
(购)
形聲兼會意字。
從貝,
冓聲。
本義是買方從 賣方哪里獲取物品。
含有商品的交接的意思。
因而以“冓”爲聲旁。
溝
(沟)
形聲兼會 意字。
從氵,
冓聲。
本義是形容水田中交錯縱橫的水渠。
因而以
“冓 ”
爲聲旁。
講(讲)
會意字,本義是和解。老師給學生講課,
人與人之間講話都是語言的一個交接,傳授的
過程。 簡化爲井,如何理解?
隱(隐)
右半部分是由“爪”
“
“工”
“ヨ”
“心”會意。本義就是說一個人兩只手上(爪和ヨ)
拿着一個工具(工)建造一座土堆,土墻(阝)< br>,作爲遮蔽物,把自己藏起來。這樣一來內
心就感覺安全了(心)
。所以這個繁體字非常 好解釋,也非常便於人們記憶。簡化爲“隐”
,
請大家注意,它的右半邊是“急”
,你 說一個人要是心急氣躁,如何能隱藏自己?真不知道
老師們上語文課如何面對小學生們疑惑的眼神。
穩(稳)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揚場”
。因爲上一回我們講過“燦爛”的“燦”
(灿)
。是說農民 收
割完稻子以後要把穀子外面的殼搗掉,剩下的就是潔白光亮的“精米”
,這就是“燦爛”。但
是我們都知道農民搗完穀子以後,
那些大米中仍然殘留有很多穀殼,
也就是秕 糠。
所以有一
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揚場”
。在一個有微風的天氣,農民把這些含有 秕糠的米用鏟子往
天上一揚,
比較輕的秕糠就被風吹走了,
而比較重的米就落下來了。
這些被除掉秕糠的米就
可以被農民收集起來,
安安心心的放到倉庫裏面了。
正 所謂
“稻中秕稃揚之使聚者謂之穩。
”
剛才我們講過,
“爪”
““工”
“ヨ”
表示一個人手中拿有一個工具幹活,
這裏就是在
“揚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