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
巡山小妖精
733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刘霓娜-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第二节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
2.1
汉语史研究阶段:
1.
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
3< br>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
2.
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
3.
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
三个阶段名著简介
1.
语义阶段
《尔雅》
:我国第一部词典。
1.
《尔雅》取名的原因。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
2.
《尔雅》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作者和成书的时间学界有争论。多数学者认为是汉人所纂< br>集,成书于西汉时期。
3.
《尔雅》
的体例。
《尔雅》
是按意义分类。
多是排列同义词,
然后用一个词作训释。
如
《尔
雅
·
释诂》
:
“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 、落、权舆,始也。
”
4.
《尔雅》的功用。唐
·
陆德明《经典释文》曰:
“
《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
实九流之 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
”
5.
《尔 雅》内容。
《尔雅》
本
20
篇,今存
19
篇。
《释 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
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释山》
《释水》
《释 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
6.
《尔雅》的贡献。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 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
便利。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
1.
著作的目的。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
解释文字,剖析错误,通达 文字构形
义。
2.
编排体例。全书分
540
部 ,共收
9353
字。
540
个部首起始于
“
一
”< br>,终结于
“
亥
”
,依照
“
共
理相贯
”
、
“
据形系联
”
的原则编排。
“
共理相贯
”
即把意义相关的部首排在一起,
如
“
宀
”
首为
“
宫
”
部,
“
木
”
部后为
“
東< br>”
部、
“
林
”
部。
“
据形系联
”< br>即把形体相近、相关的部首排列在一起,如卷
一是
“
一、上、示、三、王、玉< br>”
等部次。卷八是
“
从、比、北
”
等字。
3.
说解的体例。先列小篆字头,然后解说字义,最后说明形体构造。是依据字形来推求字的< br>本义。如
“
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
4.
《说文》的成就。
(
1
)《说文》的产生标志我国文字学的创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解析字形、探求本义的
文字学著作。它 创立的部首分类法,所阐释的
“
六书
”
理论,以及对字形结构的解说,都是对
文字学的贡献。
(
2
)
《说文》为汉语字典的 编纂树立了楷模。
《说文》所创立的部首分类法,虽然历代有所
损益,但根本原则未变,基本部 首未变,直到现在仍是一种主要的汉字字典排检方法。
(
3
)< br>《说文》保留许多字词的古义、本义,为研究汉语词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阅读
古书提供了 参考,在词汇学与训诂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释名》
: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
1.
书名的寓意。顾名思义是解释事物的名称,即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
2.
著书的目的。
《释名·序》
: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也。
”
3.
探求 事物名称的方法。
从声音的角度来推求语源,
即
“
声训
”
的 方法。
“
声训
”
是用同音或相
近的字进行解释。如
“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
(
《释名
·
释丧制》< br>)又
“
疚,久也,久在
体中也。
”
(
《释名
·
释疾病》
)又
“
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
(
《释名
·
释水》
)当
然用声训来探求事物得名的缘由,不 始于《释名》
,
《说文》中就有了:
“
衣,依也。
”
4.
《释名》的内容。今本共八卷
27
篇。卷一:
《释天》
《释 地》
《释山》
《释水》
《释丘》
《释
道》;卷二:
《释州国》
《释形体》
;卷三:
《释姿容》
《释长幼》
《释亲属》
;卷四:
《释言语》
《释饮食》
《释采帛》
《释 首饰》
;卷五:
《释衣服》
《释宫室》
;卷六:
《释床帐》
《释书契》
《释
典艺》
;卷七:
《释用器》
《释乐器》
《释 兵》
《释车》
《释船》
;卷八:
《释疾病》
《释丧制》
。< br>
5.
《释名》的体例。
《释名》例仿《尔雅》
,明朝人称 之为《逸雅》
。实则此书收词的原则以
及释义的方式,与《尔雅》大不同。
《尔雅》重 在纂辑名物训诂,形式上多用义训;而《释
名》
却重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
书中收词一 千五百多条,
大多为常用词,
声训是其主要手段。
6.
《释名》的贡献。为汉语词汇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不仅要解释词义,还要解说语源。
是一件开创性、 独创性的工作。并且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语音面貌有参考价值。
《方言》:汉代扬雄著。全名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
言词典 。
1.
书名的含义。
“
輶轩
”
是古代 官方使者外出所乘的一种轻便车。
“
绝代语
”
是已经消失的古语。
这 个书名后应该切分
“
绝代语释义
”
及
“
别国方言
”
。
即又解释古语,
又录用了不同地方的方言。
2. < br>《方言》主要内容。
《方言》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原书共十五卷,再没有分篇,约九
千字。今本《方言》分为十三卷,正文有
11900
余字。各卷的区分没有严格的标准。总体是
卷一、二、三为词语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名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
农具 等;卷六、卷七又是词语;卷八释动物,内容有飞鸟、走兽、家禽等;卷九释车、船、
兵器等,卷十也是 词语,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卷十三又是释词语。
3.
《方言》的体例 。其体例与《尔雅》有许多相似之处,先是列举一个或几个词语,然后用
一个同义词训释。
前面 的所列举的同义词大多是各地的方言词,
用来训释的词是通用词。
如
《方言》卷一:< br>“
台,胎,陶,鞠,养也。
(台犹颐也。音怡。
)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之< br>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
(尔雅云:艾,养也。
)
”
4.
《方言》的成就。在这本书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就有人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 是
“
悬诸日
月不刊之书。
”
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方言》的成就
1.
这是第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 汇调查的一本书。
也告诉了我们汉代方言分区
情况。
2.
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很重要的依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
“
通语
(
”
又叫
“
凡语
”
、
“
通
名
”
)这个概念。
通语:卷一:
“
朦、厖,丰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厖;丰,其
通语也。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谓之丰人。燕赵之间言围大谓之丰。
”
凡语:卷一:
“
嫁,逝,徂,適,往也。 自家而出謂之嫁,猶女出為嫁也。逝,秦晉
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
”
通名:卷一:
“
硕、夏、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周郑之间谓之嘏。于,通
词也。
”
3.
提出了探求语源的术语
“
语之转
”
。
“
语之转
”
是因方言语音的差异而形成的词语,扬雄称为
“
转语< br>”
。
“
转语
”
虽然书写的形式不同,但是语音上往往相近。如 :
《方言》卷三
:
“
庸谓之倯,
转语也。
(倯犹保倯也。今 陇右人名懒为倯,相容反。
)
”
“
倯
”
,又作< br>“
熊
”
、
“
伀
”
、
“< br>尸
/
从
”
。常宁读
[so)11 ]
。其义如下。< br>1.
差。如
“
这布的料子(质量)
太倯。
”
此与“
平庸
”
义近。大凡平庸、庸俗的即为差、拙劣的。
2.
脏。如
“
衣服太倯,赶快洗
下。
”
常宁方言虽无
“
名懒为 倯
”
义,
但口语中
“
懒
”
与
“
倯
”
常常并举。
如
“
他又懒又倯
”
其实
“< br>差、
脏、懒
”
与
“
庸
”
相关。
《现代汉语词典》在
“
熊
2”
下亦 列有
“
怯懦;没有能力
”
之义项。今股市常用语
“
熊市”
,指
“
差
的股市行情
”
,它与
“
牛 市
”
相对;该词典亦收
“
【尸
/
从】
”
, 其中亦有
“
讥讽人软弱无能
”
之义
项。今天许多方言依然保留此义。 如北京、河北、宁夏、江苏、安徽、湖北、云南、湖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