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字体

萌到你眼炸
991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巫凯)
行书字体,是六大字体之一,即篆
书字体、隶书字体、草书字体、楷
书字体、行书字体 和马书字体。前
五种字体产生在古代,马书字体是
当代书法家马永安独立创作完成。
行 书字体是继楷书之后产生的一种
书体,产生在汉代。行书字体,到
了东晋王羲之发展成熟,达到 顶峰,
两千年无出左右。唐代理论家张怀

《书断》说

行书者,乃 后汉颍
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
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刘德升小< br>改楷书创造了行书,被称为

行书
之主

。行书相对楷书而言 ,比在
楷书之后。书法的产生会有许多交
叉,但论先后,比有迹可循。张怀

著书,证明唐已有行书,它的产
生肯定早于唐。汉是中国书法发展
的一个鼎盛时期,隶书草书和 楷书
几乎都是在汉同一个时期产生形
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具备一
定规模,已经具 备了传承和传播的
良好条件,我们推断,张氏的行书
起源说,一定是有史料和依据的。
行书的发展既不象楷书那样稳定,
又不想草书那样变化无常。从行书
的特点看,不温不火,有板 有眼,
章法不乱。字体的特点,限定了行
书字体的发展。从行书产生以来,
学书的临本 ,基本都是从王羲之开
始。即便有变化,变化也不大。后
代书家,大都出自王羲之。就连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
也没有例外。行书基本上中规中矩,
靠楷书叫行楷,靠草 书叫行草,介
于两者之间叫行书。

编辑本段历代行书字体代表作

兰亭序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兰渚山下,

《嘉
泰会稽志》载:

兰亭在县西南二
十七里

,《越绝书》记载:


践种兰渚田

。关于兰亭的称谓,

·
于敏
《浙程备览》
认为:

或云
兰亭 ,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
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名遂著于
天下。




兰亭地址,确切在什么地方,
说法不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仅
曰: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究
竟在会稽山山脉何处?并不确指。
郦道元
(?-
527
年)
《水经注
·

江水注》说:

浙江东与兰溪合,
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
亭,亦 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
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勋
封兰亭候,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
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
无忌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
眺矣,亭宇虽坏, 基陛尚存。


里讲的湖当指鉴湖,兰溪,即指兰
亭溪。当时鉴湖的范围很大 ,曾流
域兰渚山。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
在晋宋章已数次迁移。文献中有关
兰亭的记载 有:



《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条
目中引顾野王《舆地志》 曰:


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
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

可见
兰亭在湖中。




·
叶廷

《海录碎事
·
地理

·
陂泽门》
卷三曰 :

山阴县西南
有三十里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羲
之旧迹。

可见宋时,兰亭也在湖
中。



《嘉泰会稽志》卷九曰:

渚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王右军
《从
修禊》云
“‘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林修竹
'


从《嘉泰会稽志》记载< br>来看,兰亭在兰渚山一带,当时鉴
湖在兰渚山一带的流域湮废,兰亭
已不在湖中。



吕祖谦《东莱吕太师文集》中
有《入越记》一篇,曰:

十里含
晕桥亭,天章寺路口也,才穿松径
至寺,晋王羲之之兰亭。

吕祖谦
是以天章寺为兰亭故址的。
另据
《嘉
庆山阴县志》卷七记载:

明嘉靖
戊申(
1548
年)郡守沈启移兰亭
曲水开天章寺前< br>”
,又记载:


熙十二年(
1673
年),知府许宏
勋重建,三十四年(
1659
年),
奉敕重建, 有御书《兰亭诗》,勒
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三十七
年(
1689
年 )复御书

兰亭
'
两大
字悬之。其前疏为曲水,后为右军
祠 ,
密室四廊,
清流碧沼,
入门

建,
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 持明清格局。



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地址几
经变迁,现在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
七年(
1548
年),由郡守沈启主
持,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
到此,期间几经兴废 。清康熙三十
二年(
1693
年),康熙御笔《兰
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清康熙
三十四年(
1695
年),知府宋骏
业主持重修。到了清嘉庆三年

1718
年), 知县伍士备,偕绅
士吴寿昌、茹

等筹资重修兰亭、
曲水流觞处、右军祠等。 并查明旧
兰亭址在东北隅土名石壁下,已垦
为农田,于是将垦为农田的旧址重
新纳入兰 亭。



1914
年,在右军祠内建墨华
亭;
1916
年,兰亭增建了文昌阁、
驿马亭等建筑。

圣教序





《圣教序》
全名
《大唐三藏圣教序》
,< br>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
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
《唐集右军圣教序并 记》,或《怀
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
刻有七尊佛像,
又名
《七佛圣 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
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
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
甚喜。当年三月, 玄奘奉命居弘福
寺,
并从事译经。
贞观二十二年
(公

64 8
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
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
此序和记,与太宗御 敕、皇太子笺
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
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
间王 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
于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刻成此
碑,全称 为
[
大唐三藏圣教序
]
。碑
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
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
林。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
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
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
摹而成此碑。遂使

逸少真迹,咸
萃其中< br>”
。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
知、趣、或、群、然、林、怀、将、
风、朗、是、崇 、幽、托、为、揽、
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
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
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
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
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 置天然、
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 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
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
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
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
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
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 ,唐玄序
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
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伯远帖





《伯远帖》,晋,王

书,纸本,
行书,
5
行共
47
字,纵
25.1c m
,横
17.2cm
。《伯远帖》是晋王

(350-401

)
写的一封信。原文:
“珣
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
之宝。 自以羸患
,
志在优游。始获
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卷前引首
有乾隆御书:

江左风华

四大字,
上有

乾隆御笔

一玺。并御题:

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 人耶!
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
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

此幅茧纸
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
助也。御识。



乾隆 宸翰



涵虚朗鉴

二玺。



前隔水御书:

家学世范,草
圣有传,宣和书谱
”12< br>字。下有:

乾隆宸翰



几暇临池
”< br>、


书是宿绿

三玺。又御识:

乾隆< br>丙寅春月,获王

此帖,遂与快雪
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

三希堂

,御笔又识

,钤






二玺。后隔水上有
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 br>石,并识:



帖与其昌跋皆可
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 爱,漫
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
长春书屋御识

,钤
“< br>几暇怡情

一玺。后有

墨云

一玺。卷尾敕
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
潜书

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 昌、
王肯堂题记。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
漫漶不可识。
清代所钤宝玺有:
“< br>石
渠宝笈



乾隆鉴赏


“< br>乾隆
御览之宝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



养心殿鉴藏宝


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

郭氏觯斋秘
笈之印







《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

1746
年)进 入内府,经乾隆品题,
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
《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

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 选内府所藏魏晋唐
宋元明书家
134
家真迹,包括三希
在内,摹勒上石,命名 《三希堂法
帖》。在西苑的北海建

阅古楼


把上述刻石 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
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
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
年以后至
1924
年溥仪出宫以前,
《伯远帖》、
《中秋帖》曾藏在 敬懿皇贵妃所居
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
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
1 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
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
物院收藏。曾经 公开展览,并已影
印出版。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 br>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
为晋代真迹,王

书,故列希珍之
宝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
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
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 后归吴
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
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
晴帖》、王 献之《中秋帖》同列为
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
物院。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
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
《伯远帖》 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
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
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 br>为

三希

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
瘦劲, 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
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

如升初日,如清风,如 云如霞,
如烟,如幽林曲洞

的晋人韵味。





,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
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
之子,王 羲之之侄。王

生于晋穆
帝永和五年(公元
349
年),卒于
安帝隆安四年(公元
400
年)。孝
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


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
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
仆射,加征虏 将军,并领太子詹事,
安帝隆安元年(公元
397
年)迁尚
书令,加散骑常侍 ,寻以病卒,终
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



潇洒古澹, 东晋风流,宛然
在眼。


地黄汤贴





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纸本,

25.73
厘米 ,横
24.0
厘米。日本
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地黄
汤乃一中药名,这 是有关该药的尺
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
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
墨 迹有数种传世,
其中之一即此
《地
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
着轩昂, 一气呵气。原珍藏于宋内
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
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征
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
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
四年(
1 911
)十二月三日,通过文
求堂归中村不折

1866-1943

所有。
卷未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
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
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



王献之
[1]

344-386
)东晋书
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官至中 书令,故世称大
令,为王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
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
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
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
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
书以《鸭头丸帖》 最著。草书名作
《中秋帖》,列为清内府

三希


,之一 。《墨林快事》评其书
曰:

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
点尘土气,
无一分桎梏束缚。



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
子。父亲王 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
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
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
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 声望。


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
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 之
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


仅有存焉

。宋初 的书法,并


二王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
墨,购募古先 帝王名臣墨迹,命侍
书王著摹刻十卷,
这就是著名的
《淳
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
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

二王


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
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
书 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
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
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 十余
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
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
而且都是摹 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
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
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温泉铭





中国历代皇帝中,字写的好的 不乏
其人,但称的上真正书法家的却为
数不多,如唐太宗李世民、赵佶、
赵构等几位而 已。



唐太宗李世民(
597

649)留
下了二件书法名作,均为刻石,一
是《晋祠铭》,另一件就是《温泉
铭》。《 温泉铭》由唐太宗撰文并
书,刻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
648
年),原石已佚。关于唐 太宗学书,
书史上有一个故事:

帝(唐太宗)
常病戈法难精,乃作戬字空其 右而
命虞世南填之。以示魏征曰

朕学
世南似尽得法?

征 曰
‘'
惟戬字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


win10安装失败-军训心得体会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