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巡山小妖精
773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4: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闻立鹏)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贠菊芳

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自
20XX

12
月立项以来,
在区、< br>市教
研部门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
结合
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动
手实践有效性” 的课题实验活动。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
学的动手实践操作的教风和学风正在进行,
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
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 br>好的激发,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渐趋拓宽,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和特
长也得到了发展,数学素养也 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进入实施阶段以来,
我 们全课题组教师按计划全面开展
研究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在数学课教学模式中,已初具规模。各位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自身教学风格,开
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取得较 好效果。同时,课题组教师全部参加
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大赛,每学期每人讲一节研讨课,一节示范课。组
内教师随时听,及时交流、共同研究。通过参赛和广泛的听评课,吸
取他人之长,完善提高课题 组成员的整体教学水平。

每学期我们都认真准备,
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
例如每学期的
教师论坛,大家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受益
匪浅。通过学 校业务理论培训,自学新课改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
水平,使我们课堂教学即生动又有实效,较好地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
我们制定了能全面提高学
生素质的评价方案,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极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动手 实践,使学生能以此为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并
且在实施中,
我们不断修改其中不完 善的评价细则,
促进课题研究深
入。

二、本阶段研究的目标、具体内容

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本阶段我们重点做了以下研究工
作。

(一)通 过学具操作,鼓励主动参与,变教数学为学数学。学生
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动手操 作活动富有成效
的必要条件。
反之,
组织恰当的操作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真正 的尝试,
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通过动手 操作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
合作操作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合作精神,还可以得到教师 的指导,还
能同桌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
上多通道的信息 传递;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

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能使更多 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增强学习
信心。

(三)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寻找学具,激励探 索精神,解决数学问
题。重视操作后规律的总结,学具是学习的工具,不能代替思考,要
揭开难 题的面纱还需积极的思维和探索。

三、本阶段实验做法、解决的问题、取得的成果。

在本阶段研究过程中,
我们根据本阶段研究工作的任务,
通过相
关的理论学习 、
培训,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研讨活动,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 教学经验交流等,及时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个别调整
实验计划,提高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

(一)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相关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

为使参与研究的老 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
对教师相关的教科
研理论的学习、
课题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培 训。
由课题组负责人贠菊芳
老师为参与课题的老师举办了二场专题讲座,
讲座主题分别 为
《小学
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

《浅析动手操作学习的有效性》

明确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课题组成员在近一年的时间内
撰写了
6
篇教学设计、
4
篇教学论文。

(二)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及时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点面结合 的形式,先后举行了
6
场研讨活动。
还组织了常规性的研讨课近
8
多 节,
进行多次的不定期的研讨交流活
动。在研讨会上,
上课的老师说构思与感想,听课 的老师谈看法与建
议,总结成功之点,找出不足之处。有时,一堂课试上几次,反复修
改,反复 推敲,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上倾全力。值得可喜的是,非课
题组的教师,
也纷纷要求参加本课题 的研究,
我校因此掀起了一股积
极投身教科研的热潮。

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 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
况,


校本教研

为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
吸收有关的教学人员参与
研究实验工作。在行动研究中,除采 用传统的

调查研究

,还提倡进


实验研究

,加强研究者的课题意识,以提高实验工作的科学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 如: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我们常常会感叹我们的学生只会动
手,不会思考。课堂上常常是沉闷 无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那是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没有具备思考总结的能力。
在借鉴了有 关专家
的理论基础之上,
我们尝试的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创
设的问题情 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
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 堂教学模式。力图通过动手操
作解决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特点间的矛盾。

初始阶 段,在课堂中积极使用学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逐
步学会怎样使用学具,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在 总结经验教训后,制
定了新的工作重点:
除了合理地在课堂中应用学具,
还要培养同学 之
间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主动地寻找学具帮助解开疑
问。在一年期间进行了大量 的实践,探索怎样提高学具使用的质量,
真正帮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知识,总结规律。

通过课题组一年的试验,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了:

1
、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 适合动手操作学习,
并不是
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
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
操作活动充其量
只能算做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休闲”和“消遣”
。从操作的难度上
讲,注意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从操作的内容上
讲,
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 相吻合,
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
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老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 给学生,根据
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来选取操作的对象。难度大、精确度高的应
由老师来做; 稍难一点的,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做;比较简单的
应放手让学生去做。

比如在教完《米和厘米的认识》后,老师安排了一个测量活动,
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小小体检表”
,要求每人量出自己的身高、头围、
胸围、臂长等。活动前,教师先向学生示范了每个部位的正确量法 ,
量头围、胸围、臂长并不难,学生间只要互相合作就能完成。只是学
生的身高都已超过一米,
量起来很困难。
老师帮学生在墙壁上画好刻
度,让学生站过来背靠着墙壁,量出身高。 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下
子就掌握了方法,还主动帮其他学生测量。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
生 的动手测量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是何乐而不为?

2
、正确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
的螺璇图,

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
其开口越来越大,
意味着儿童的
认知发展过程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
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
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
中布满很多的结点,
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
它起着承 上启下的、
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
就让学生实施
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教学
“角的大小”
时,
课题组教师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疑问:
“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 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有的学生说与
角两边的长短有关,
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 有关等。
这时教
师就赶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 根据事
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
两个大小相等、
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
三 角板纷纷进行操作验证。同学们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有的
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 ;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

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边的长短不等,但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 ,所
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
个角的大小的 不同方法等,
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
学生思维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


如坐春风-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