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绝世美人儿
893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6: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周冰倩-元旦板报
双关(
Pun
)
一、
界定
双关
(Pun)
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牛津英语词典》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Oxford: Clarendon Press. V
.P832)
对其的定义是:
The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wo or more meanings or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r the use of two or more words of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so as to produce a humorous effect.”
双关
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诙谐幽 默,或具有嘲弄讽刺的修辞效果,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双关
的分类大致分为语义双关,谐音双关,习语 双关,语法双关以及延伸双关。
二、
英语双关的构成
1、
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
Homograph
)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例如:
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明天你来找我,你就将发现我已经是个坟墓中的人了。句中grave
有两义,可作
“
坟墓
”
或
“
严肃的
”
、
“
重大的
”
解。
2、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
Homophone
)是指利用语义不同但语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形成双关,例如:
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 one weak.
七天不喝水会使人虚弱。其 中,
weak
与
week
同音,
weak
意为虚弱的,而< br>week
意为周、星
期。
3、
习语双关
英语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具有特殊含义固定短语。利用习语
,
将其巧妙安 排在一
定的上下文中可以产生一语双关的效果,例如:
---Why is fly one of the
grocer’s best customers?
---When one comes in for sugar, he always
settles on the spot.
on the spot
这一习语/
当场、
立即。
苍蝇见到了糖当然会立刻飞过去叮在上面
( settles on the spot) ,
但该句中
settles on the s pot
的字面含义却是立即付款。
一个立即付款的顾客当然是最好的顾客
了。
4、
语法双关
语法双关是指由于语法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双关,如 省略结构、某词或词组具有两种以上语法
功能等,例如
--which la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
?
--This can
.
(旁边画有一罐啤酒)
哪种大罐啤酒可称 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这是一则
Lager
牌啤酒的广告。句中的
can
既可作情态动词,又可作名词(饮料罐)
。由于
can
一语双关,加上
La ger
的品牌名称双
关,以及旁边插图的妙用,使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 印象。
5、
延伸双关
延伸双关指巧妙运用某些语言现 象
(构词、
发音等)
,
展开联想、
以达到某种风趣幽默的效果。例如:
--Which is the longest word in English?
--
Smiles, because there is a “mile” between the first letter s and the last letter s.
作者把
smile
拆成了
s, mile, s ,
充分显示了其趣味性。
三、
双关的社会功能
< br>修辞是一个以语言为符号的心里运作过程。它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具
有一定的社 会属性及功能。它可以影响甚至控制人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等。而双关作为修
辞手法的一种,也具有一 定的社会功能。首先,它具有表达功能,即传递信息的功能。他可
以使话语信息更加准确、生动及形象。 其次,双关还具有情感功能。人们能够够积极的使用
语言来表达其情感,这既是修辞的功能,也是双关的 功能。双关还具有控制功能,修辞是一
种用以协调社会行为的交际活动,双关同其一样可以调节人们的交 际行为。最后,双关还具
有幽默功能,它通过幽默诙谐的言语表达向人们传递一定信息,从而调节人们的 人际关系。
反语(
irony
)
一、
界定
1.
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 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
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 字面上所能理
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目前一般的解释,但在19
和
20
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2.
A method of humorous or subtly sarcastic expression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used is the direct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i.
----
Webster’
s New World Dictionary
3.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is the opposite of that expressed by the words
used; usually taking the form of sarcasm or ridicule in which laudatory expressions are used to
imply condemnation or contempt.
1.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二、
解释
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普林斯 顿大学法语教授克里斯蒂
·
沃波尔
(
ChristyWampole
)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
“
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
么小清新(
Hipster
)应该是反讽人生的典型了。小清新出没于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
这些当代都市丑角怀念那些他们从没经历过的时代,欣赏过时的风尚(胡子、小短裤)
、机械
(死飞自行车、便携录音机)和嗜好(家庭酿酒、吹长号)
。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
小 清新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他们根本就是反讽人生的症候和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三、
不同的涵义
1、
古典含义
古典时期有三种含 义:
1
.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
在自以为高明的 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
2
.苏格拉
底式的反 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
3
.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
义 不符或相反)
,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
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
,然而 却不知他处在何处,
他是怎样降生的。
2、
19
世纪
19
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 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
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
德国文论家弗
.
施莱格 里就宣称,
作为一种创作原则,
反讽是
认识到一
个事实:世界本质上 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
以及
“
幻
想被故意抛到高空
,
是故意把它们重新抛到现实的地面
”
。
3、
20
世纪
20
世纪到新批评手里,
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
艾略特、
瑞恰兹、
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
布鲁克斯 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
。
例如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 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
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四、
特征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 矛盾,
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瑞恰兹所说,反讽来自于
对立物的均衡
,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
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特征, 最终还是依赖
1
语境的作用而完成。
诗歌中的反讽 首先是一种语言技巧,
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
型可分为夸大叙述、
正话反说、
诗论等。
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
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五、
作用
1.
反语是对语言常态的一种改变,所以它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2.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比正面表达更鲜明、更深刻、更有情趣、更有力量,在表露强
烈的爱憎情感上有 其独到之处
3.
运用反语可使语言形式富于变化,避免呆板,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4.
举例说明
【例
1
】
The
virtuous
,
dignified
bishop has four illegitimate children.
【译文】那个品德高尚、威严的主教有四个私生子。
【例
2
】
We are
lucky
. It’s the other side on the thirteenth of December. That makes us
feel real
good
.
【译文】 我们很幸运。到达彼岸的那一天是
12
月
13
号,那时我们真的感到很愉快。
【例
3
】
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
!
----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
!
【译文】
他们竟然让 穷人去睡觉
-----
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例证,
说明他那行善的国家的法
律 是多么的仁慈。
【例
4
】
It would be a
fine
thing indeed not knowing what time
it was in the morning.
【译文】要是早晨不知道是什么时间那才妙了呢!
委婉语(
euphemism
)
一、
来源
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
“eu”
的意思是
“good”
(好)
,词根
“
-
phemism”
意为
“speech”
(言语)
,合起来意思是
“word of good omen”
(吉言或好听的说法)
。委婉语是人
类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
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 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
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 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因此,委婉语自产
生之日起,就担负着
“
润滑< br>”
交际的重任。
“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
间 将充满仇怨
”
。正如美国学者
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 语
“
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
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
——
即便是那 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
——
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
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
二、
界定
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1979)
把
euphemism
定义为
: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
其意就是
“
用一种令人
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 的词语来取代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
语
”
。
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曾说:
委婉语如此深深潜入我们语言,
以至我们中间没 有谁
——
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
——
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 一天。
不言而喻,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的禁忌的施使和效能 ;
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同时它也从一个侧
面 反映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或崇尚心理。
三、
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1.
委婉语从来就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 因此它的产生始终与时代紧密相关。早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无法抗拒天灾人祸、雷电风火、 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就
2
用迷信或宗教来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就产生了敬畏鬼怪 神灵的语言,不敢说不吉利的话,惟
恐殃及自身。即所谓
“To pronounce the word may bring the thing to pass”
(
Greenough &
Kitterdge
)
(说 什么,什么事就会降临)
。基于这种观念,人们就找一种迂回曲折的委婉表达
法,从而取代禁忌 语,但并不改变意思。例如:令人最忌讳的
“
死
”
(
death)
,讲英语的人常用
pass, pass away, fall asleep, pass on, breathe one’s last, go west, gone before, go hence
来表达;
讲汉语的人用
“
老了,过去了,走了, 心脏停止了跳动,见马克思去了
”
,或者
“
升天,归
位,驾鹤西归< br>”
等说法。再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特别是战争年月,语言普遍粗野化,委婉
语出现得 便少;太平盛世,当社会趋于稳定时期,人们自然地追求语言文明,于是委婉语也
就相对增多。近代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变化较大,社会进展
也较快,人类也处在变动、进步中。 俗话说
“
饱足知礼仪
”
,于是涌现了大量的社会的、心理
的、语言的 忌讳,而这正是产生委婉语的前提。
英语中的委婉语在
18
世纪出现高峰, 从历史看,此时正是英、美两个国家的兴盛时期。
虽然委婉语古已有之,但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各 不相同。
2.
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社会的中产阶级。
上层社会 的人们由于其自身的社会、
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已经巩固,所以在语言上不必再字斟句酌。有时甚至还 有意识地使用
粗俗语言,以显示自己的
“
大众化
”
来笼络人心,捞取 政治资本。另一方面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都处在社会的底层,文化 素养低下,没有条件进行
语言的细致的推敲,更不愿咬文嚼字。唯有中产阶级为了谋求改善自身的状况, 提高自身的
社会政治地位,表现在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处处小心翼翼,既要力求美化自己,又要做到< br>不刺激别人,这就构成了委婉语产生的社会需要。在过去的近百年间,在一些说英语的国家
里,中 产阶级人数急剧增长,他们占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是这个时期委婉语出现较多,
发展较快的社会原 因。
3.
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与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密切相关。美国建国之后, 妇女就业机
会增多,
19
世纪中期,在许多地区妇女备受尊重,讲话开头的呼语
Ladies and gentlemen
就
在这个时期取代了以前的
Gentlemen and Ladies
。在 许多国家,人民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
了一种意识:有些话在妇女面前不宜讲,有些词语在妇女面前不 宜使用,
对妇女讲话要格外
留神等等。因为妇女占人口的半数,于是委婉语就成了许 多场合必不可少的东西,实际上也
就成了语言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了。
总之,出于“
忌讳
”
,对不
“
快
”
事物之回避;出于“
礼貌
”
对不
“
雅
”
事物之回避,就是委婉< br>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四、
分类
1.
传统委婉语(
traditional euphemisms
)
传统委婉语是与忌讳语联系着的,
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思想,
受社会道德 标准的制约,
不宜直说,而必须用另一些说法来代替,这就是传统委婉语。
死亡
(
death
)
用于这方面的委婉语非常之多,
下面列举的是常用
15
种说法:
to go to the
other world
(到另一世界去)
;
to pass away
(离去)
;
to be no more
(不在了)
;
to breathe one’s last
(作最后的呼吸)
;
to come to an end
(一生结束了)
;
to join the majority
(加入大多数的队伍)
;
to go to one’s rest
(
安息了)
;
to sleep the final sleep
(最后睡着了)
;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
(被先父召去)
;
to join one’s ancestor
(加入祖先的行列)
;
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安
睡在上帝的怀抱中)
;
return to dust
(
归于尘土)
;
run one’s race
(跑完自己的赛程)
;
be no longer
with us
(与我们永别了)
;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走众生之路)
。
对与死亡有关的事物也用委婉语,
如:
corpse
(尸体)
要说成
dearly departed
;
undertaker
(殡葬人员)
称为
funeral director
;
graveyard
(墓地)
称为
churchyard
,
cemetery
或
memorial
park
;
coffin
(棺材)要说成
casket
(收藏贵重物品的小箱)
。
疾病(
disease
)
疾病当然也是人们讨厌的事物,在英 美受教育的人中,一些疾病是需
要用委婉语的。
Look off colour
(气色不好,实指身体有病)
;
under the weather
(在恶劣天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