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赏析

玛丽莲梦兔
79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6: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茅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古诗赏析


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

宋代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
里。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 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
,
京杭运河分
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
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 ,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
一水相 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 是那葱绿的禾
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 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
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 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
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
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
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 绿,为的是生动,在
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
把 这个字改成了“绿”。



创作背景

公元
10 70
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
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 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
1075
)二月,正是 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作者


王安石(
1021

12

18
日-
1086

5

21
日),字介甫,号半
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
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
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 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 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
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 》中的“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唐代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
封检查。


注释

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
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 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
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 ,借助日常
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
切细腻地表 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 现在秋天到了。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 “秋风秋
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 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
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 数千里,
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
客居洛阳, 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
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 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
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 br>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
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 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
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 有说不完、写不
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
得比较 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
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 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 理活动
和动作。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
书,就是通过这 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过去的交通很
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 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
了。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诗
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
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 样才会震撼人心。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
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 ,但是还是
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其实,诗人也并
非没有写完 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
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 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
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其实,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 br>么。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清晰
地表达了出来,这振动和 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从结构上说,这也
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是由动作,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 受的变化。和“断
肠人在天涯”,“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这是一
种内 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没有过多的渲染
和修饰,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
传达 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
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 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
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 时是秋季,秋风勾
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
了这 首诗。


作者

张籍(约
767
~约
8 30
),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
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
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
莲曲》《江南曲》。《张 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
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 舆地纪胜》等史传
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长相思

清代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
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
的家乡没 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
交加也。

聒(
gu
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鉴赏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
程 ,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
不断 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
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 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
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 难入梦
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
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 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
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 声声
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 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
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 ,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
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
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 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创作背景

公元
1682
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
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 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
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 中家的思念,于
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


纳 兰性德(
1655

1685
),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 br>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
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 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
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 王,却向往经历
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
独特的 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 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br>


卜算子·咏梅

近现代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反用其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词。

风雨将春天送走 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 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
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注释

冰:形容极度寒冷。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犹:还,仍然。

俏:俊 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
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
1961
年,
最早发表于< br>1963

12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毛主席诗词》。此词的目的 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 的意境却截
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鉴赏



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
鼓励人 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
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
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
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 心和谦虚的风格。



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俏丽身姿。起始二句叙季 节的变换,既平
直自然,又蕴含哲理。第一句才说“春归”,第二句就说“春到”。春归
是梅花 在风雨中所送,
春到是梅花在飞雪中所迎。
很显然,
这里的
“迎春”

“送春”者,不是“风雨”、“飞雪”,而是梅和梅花。在风雨中送走春
天时,梅花虽已凋谢 但在飞雪中迎来春天时,梅花却正吐艳。这两句对仗
工整,拟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下的中国人民坚强不
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已是悬崖百
丈 冰,犹有花枝俏”承“飞雪”写出,极力渲染梅花开放时的冰雪环境,
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在“百丈冰 ”的时节梅花开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样一来,“犹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仅在如此严寒 的环境
中开放,而且开放得还特别俏丽。作者以冰雪衬托风骨铮铮的梅花,以梅
花的品质、梅花 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
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 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下阕是对无私无欲的梅花的礼赞。首句承“俏 ”字写出。俏丽的梅花
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预报春天就要到来,当春天真正到来
时她已经飘零了。这就是梅花乐于奉献的性格,所以作者说梅花是“俏也
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俏” 字浓缩了千种生机,万般气,是这首词的
诗眼,是新时代梅花精神风貌的外现。“俏”字也是上下阕之间 过渡的桥
梁,使整首词的境界浑然天成。“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两句,描
写春天降临繁 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心高兴的样子。写出了花不仅有
俏丽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笑” 字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
俗的品质,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新时代的梅花形象象征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伟大
精神。



这首咏物词是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典范。词前序中说的“反其意”是
读者进入这首咏 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陆游当时主张北伐,皇帝不信
任他,朝廷中主和的投降派又排挤、攻击他,他 难酬壮志,伤感悲凉,便
作了《卜算子·咏梅》。陆游以梅自况,表示要坚持爱国情操,至死不向恶势力屈服。但是,陆游词中的“梅”太孤寂了,要听任群芳的嫉妒,没有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


茉莉花开-儿童成语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