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必备古诗词合集
余年寄山水
760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6: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新疆警察学院-东北人歌词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 :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
或文人聚会分题作 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
赋得体
。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 :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
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
“ 离离”
)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
盛的特征,
可说是从
“春草生兮萋 萋”
脱化而不着迹,
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
“古原草”
而言,< br>何尝不可开作
“秋来深径里”
(僧古怀
《原是秋草》
)
,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 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
“枯──荣”
,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 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
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 、四句就水到渠
成了。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这是
“枯荣”
二字的发展,
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
只要残存一点根须,
来年 会更
青更长,
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
不说
“斩不尽锄不 绝”
,
而写作
“野火烧不尽”
,
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 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
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 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
“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
,大 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
根须,
一旦春风化雨,
野草的生命便会复 苏,
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
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
“春风吹又生”
,语言朴实有力,
“又生”二
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
而意尽”< br>,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
“原上草”
的性 格,
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
枯,一句写荣,
“烧不尽”与“ 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 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
,那么 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
重点落到“古原”
,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 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
为的对,
妙在精工,
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 br>、
“睛翠”都写草,
而比
“原上草”
意象更具体、
生动。芳曰
“远”
,
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
“晴”
,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 色如见。
“侵”
、
“接”二字继“又生”
,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 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
象。
“古道”
、
“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 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
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 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 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
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
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 发生,
该是多么令人惆怅,
同时又是多么富
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 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
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
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
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 别情,那真是: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
平乐》
)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
,结清题意,关合全篇,
“古原”
、
“草”
、
“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 而又工整,
虽是命题作诗,
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
故字字含真情,
语语有 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
788
年(唐德宗贞元三年)
,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
是应考习作,
按科考规矩,
凡限定的诗题,
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
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奔跑。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
点明这是农村,
“篱落 ”
是有宽度的,
用
“疏
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 面的山道。
“一径深”
,表明山道只有
一条,
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 br>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
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
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 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路旁,树枝上的桃 花、李花已经落了,
但树叶还没有长
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 打打,两脚跌
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 自然
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
以及搜寻不着的
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 的描写,
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摄取的
景物极为平淡,
所描绘人物 的活动也极为平常,
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
动静相间的
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 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创作背景: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 ,
经过新市,
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
农村美丽的风光和
儿童嬉戏的 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