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赏析
萌到你眼炸
517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6: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关青春作文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及译文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
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
言也是由于童心所
致。
寥寥数语,
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
刻画
出一个活泼可爱
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
xi
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
另有版本作“生”
。
(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
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
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
过,艳比二月春花。
名句赏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远上寒山石径斜”
,
写山,写山路。一
条弯弯曲曲的
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
“斜”
字与“上”字呼应,
写出了高
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写云,
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
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
有几处石
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
却给
留下
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
没有使诗人动心,
这枫林晚景却
使得他惊喜 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
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 物质已经很美,
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
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
于是水到渠成,
引出了第四句,
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
,
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 前了。诗人惊喜地
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 春花
还要火红,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
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使秋天
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
1033
~
1092
) ,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
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 下)。宋哲宗元祐
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
苏轼
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
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
古文
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 《东
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 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
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
慨奇士 ”。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
像一把遮 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
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 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
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 橘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
在江北的叫西梁 山,
在江南的叫东
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 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
.白银盘:形容洞庭 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
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
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表
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
黑但月亮已经出来,
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
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
平静,因为太阳
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
三句诗
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
“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
的君山。
此时山更翠,
山更清。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
搁
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
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
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 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
这是第二
首 。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
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
下,西湖周围的群山, 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
天诗人在西湖游宴,
起初阳光明丽,< br>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
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 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
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
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br>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同有
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 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
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
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
总是风姿绰约的;
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
都 美
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
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
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
一时之景,
而是对西湖 美景的
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