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巡山小妖精
646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6: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魔兽争霸冰封王座-静静的歌词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
①
骆宾王
二庭
②
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
③
会封侯。
莫作兰山
④
下,空令汉国羞。
【注】
①
这首诗大 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
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 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
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
燕颔:指班超,相士认 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
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
的地方。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句中的
“
愁
”
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
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
“
通
”
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 景,
“
上
”
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
2
)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
1
)
B
(
2)
①
用典和对比;
②
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 比;
③
表达
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
【分析】(
1
)
B
项,
“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
错误,从诗中来看,
“
山路犹
南属 ,河源自北流
”
,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故选
B
。
(
2
)
“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
,意思是
“
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
侯
”
,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
人渴望能出现班 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
“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
羞
”
意思是
“
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
,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
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
·
薛仁贵传》记载,将 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
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倒数三、 四句使用班
超建立功勋的典故,最后两句使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这是使用典故;前一个典故中班超建立功勋,后一个典故中李陵投降匈奴,前后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
武、宁死不 屈的英勇气概。
故答案为:
⑴
B
;
⑵
①
用典和对比;
②
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
③
表达了
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点评】
⑴
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
表达技巧的分析 、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
进行总结。
⑵
该题考查表现手法和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表现手法,并在理
解诗歌 时要做到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
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 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注)
,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
1
)诗歌的前后两联分别紧扣________
、
________
词来写的。
(
2
)全诗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塑造陆鸿渐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
1
)寻;不遇
(
2
)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
①
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
“
野 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
”
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 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②
用诗人
“
欲去
”
又
“
问
”
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③
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 br>【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 应认真阅读
全诗,包含题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仔细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语,然后与诗歌内容对应。本诗标题为
“
寻陆鸿渐不遇
”
,题目中两个关键词语是
“
寻
”
和
“
不遇
”
,前两联
“
移家 虽
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写的是郊外之景,不仅写及陆鸿渐 新家的
位置,
诗人穿行于城外野径,寻幽访友的足迹亦清晰,可见侧重
“< br>寻
”
;后两联
“
扣门无犬
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 每日斜
”
,诗人敲门,屋里寂静无声,连狗叫都没有。
诗人打算离去,向邻居打听,才 知道陆鸿渐早已进山,每天太阳落山才回来。因此后两联
的内容照应标题中
“
不遇”
二字。
(
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先明确手
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两种类型,本诗属于侧
面描写。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物, 尾联写西邻对
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颇有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的
隐士风韵 。
“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
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 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
鸿渐的身份。
“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月斜
”
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恰为同趣。
“
每
”
勾画出西邻说话时 ,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
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一方面对 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描写,间接表现其
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 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
放。由此可见,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或虚写。
故答案为:
⑴
寻;不遇
⑵
间接描写 或侧面烘托。
①
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
“
野径入桑麻
”“< br>近种篱边菊
”
等
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 的高洁不俗。
②
用诗人
“
欲去
”
又
“
问< br>”
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
③
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点评】
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
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 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
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 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
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br>
⑵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 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
杯
(宋)柳永
鹜落霜 洲,雁横烟渚
,
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
,
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 临风
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
,
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
,
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①
。
想绣阁深沉
,
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
归
②
,
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
,
空目断,远峰凝碧。
[
注
]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
楚峡云归
:
用楚王遇巫山神
女的故事
,
借指欢乐不再。
(
1
)上阙中
“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
一句中的
“起
”
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
它的表达效果。
(
2
)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
(
1
)
“
何人
”
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
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
“
起
”
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
2
)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 ,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
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 故转写自
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
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
【分析】(
1
)
“
起
”
,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
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 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
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
2
)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
“
为忆芳容别后
,
水遥山远
”
,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
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 的离别之悲。
“
想绣阁深沉
,
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
三句 ,用想
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
“
楚峡< br>”
句用宋玉的
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
“
暮宴朝欢
”
都已烟消云
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
“< br>望京国
,
空目断,远峰凝碧
”
两句,以景结情,京
华杳不可见 ,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
⑴
“
何人
”
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
出,一泄无余。一个
“
起
”
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⑵
先直写别后水山远
,
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 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
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 转写自己
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
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 】(
1
)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
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
图 。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
光下?一阵阵的羌 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
与佳人别后, 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
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 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
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 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
2
)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 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
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 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
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
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
②
?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
③
。江左夷吾
④
,
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
滔滔逝水,浮生何 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
①
徐之瑞:字兰生,浙江 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
传说女娲断
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
温峤认为
王导有管仲(夷 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
1
)
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2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案】
(
1
)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 发了期盼有人
“
撑天
”
护
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 复的亡国之痛。
(
2
)
①
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 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 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
事,勾起亡国之恨。
③
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 ,故国不再,令人伤怀。
④
寓情于景。
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
“
浮生 何促
”
,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
愤懑悲痛之情。
⑤
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
“
春波犹绿
”
,抒发亡国之 恨,
“
浮生何促
”
,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
)解答本题时,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 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
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 因此对诗
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女娲断鳖足,女娲氏炼五色
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比喻开创新局面,创建伟业。王濬降吴,王浚率领
,
沿 着大江
,
顺流向东进攻,迫使吴国投降。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
业。后代诗文中多指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
势未稳的东晋。 作者抒发企盼有人
“
撑天
”
护国的愿望,对古人功业的追慕,神州难复的痛< br>苦。
(
2
)本题主要考查情和景的关系。所写之景:眼前 荒台、乱鸦、残木之景,以荒凉残破
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写景和情感协调 一致,属于写哀景抒
哀情,触景抒情;春波犹绿,而故国不再,情和景形成强烈对比,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
“
浮生何促
”
,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词人人生 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
懑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
⑴
词人以女娲断鳌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
“
撑天
”
护国
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⑵
①< br>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
触景生 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
勾起亡国之恨。
③
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
④
寓情于景。年华
蹉跎 如滔滔逝水,
“
浮生何促
”
,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 术的愤懑
悲痛之情。
⑤
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
“
春波 犹绿
”
,抒发亡国之恨,
“
浮生
何促
”
,表达对年 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
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 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
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 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 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 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
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
①
石鼻城即宝鸡东北
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 曾是蜀、魏的战场。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 br>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
“
新险
”“
残山
”
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
“
暗月朦胧
”“< br>奔河苍茫
”
,形象地表现了
“
独穿
”“
愁渡
”
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
)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
趣 。
【答案】
(
1
)
B
(
2
)
①
首 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
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
感受差异 ,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
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
形象地 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
【分析】(
1
)本题中,颔联的意思
“
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
处,可对经剑阁 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
,所以
“
新险
”“
残山
”
是不同行进方
向的人的感受。故选
B
。
(
2
)本题中,
“
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
, 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
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 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
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
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此可概括为答
案为:
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
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 来到石鼻
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
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 感受的变
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
⑴
B
⑵
①
首联 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
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
受差异, 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
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
象地表 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点评】
⑴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
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 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
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 择题的形
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
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 ,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⑵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 从诗歌的注解了解
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 从
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
,
完成下面小题
感
愤
王令
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
,
出门嘘气玉蜺
②
横
未甘身世成虛老
,
待见天心却
③
太平。
去
④
诗浑
⑤
夸俗句
,
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
,
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
①
王令
:
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
,
北宋常受到辽、西夏 等
少数民政权的进扰。
②
蜺
:
古同
“
霓
” ,
虹的一种。玉蜕
,
指白虹
,③
却
;
此处指
“
返回
”
。
④
去
:
作
“
来”
讲。
⑤
浑
:
简直。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 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
,
显示出一种浩乎沛
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
,
但奈何老去
,
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
,
返回到太平
盛世去。
C.
诗 人曾经谦虚地说
“
狂搜得无奇
,
猛吐复自吮
”
。颈联
“
狂
”
字和此处的
“
狂
”
字都是诗人兴酣
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
“
过人声
”
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
见识。
(
2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
1
)
B
(2
)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
,
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
,
酣畅痛快。
①
首
联
,
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
,
面色似冰
,
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②
颔联
,
抒
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
,
自强不息的壮怀
;③
颈联
,
从自身的才学着笔
,
感叹自己无人赏识
;④
尾
联的“……
不信吾无万古名
”
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
【分析】(
1
)
B
项
,“身世贫贱
,
但奈何老去
,
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
”
错 误
,
依据
“
未
甘身世成虚老
,
待见天心却太平”,
由
“
未甘
”
和
“
待见
”
可知
,
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
,
要
自强不息的壮怀
,
由此可知
,
这不是消极等待
,
而是
“
正己以待天 下
”,
先修身
,
以待明时
,
大干一
场。故选
B
。
(
2
)从诗歌标题来看
,“
感 愤
”
指有所感触而愤慨
,
这是直接抒发情感
,
即直抒胸臆< br>;
然后看诗歌
内容
,
首联
“
二十男儿面似冰
,
出门嘘气玉蛻横
”,
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应该血
气方刚< br>,
一腔热血
,
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
,
但是此时却是形容 枯槁
,
面色如冰
,
毫无生气
,
表
现出内心的愤激之 气
;
颔联
“
未甘身世成虚老
”
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 成而老于户牖之
下
,
也绝不能虚度此生
,
而是要自强不息
, “
未甘
”
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
,“
待
”
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
;
颈联中
“
狂去诗浑夸俗句
”中
“
狂
”
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
,
表明诗
人 有着超常的才情
,“
醉余歌有过人声
”
中
“
过人声
”
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
;
尾联
“……
不信吾无万古名”
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由此可见
,
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
胸臆的抒情方式。
故答案为:
⑴
B
;
⑵
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
,
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 愿望
,
酣畅痛快。
①
首联
,
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
,
面色似冰
,
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②
颔联,
抒写自
己不甘虚度此生
,
自强不息的壮怀
;③
颈联< br>,
从自身的才学着笔
,
感叹自己无人赏识
;④
尾联的
“……
不信吾无万古名
”
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 点评】(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 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
2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 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 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
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 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重
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 难画处。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恼他香阁浓睡,撩 乱有啼莺
”
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
常,
“< br>香阁浓睡
”
。一
“
恼
”
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 挫。
B.
“
一春芳意
”
与
“
三月和风
”
为对偶句,同是
“
牵系人情
”
的景物。
“
牵系
”
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
的特点,同时也是对
“
眉叶细,舞腰轻
”
的照应。
C.
“
柔情胜似岭头云
”
与
“
别泪多于花上雨
”
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
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
“
若将眉黛染情 深,直到丹青难画处
”
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
体。下句既实又 虚,
“
丹青
”
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
2
)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
“
东风杨柳
”
,请分别简析其中
“
柳
”
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
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
1
)
D
(
2
)
①
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 疏淡,景象清新柔
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 到
反衬的作用。
②
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 行之
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
“
留”
毕竟留不
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解析】
【分析】(
1
)
D
项,
“
上句变 实为虚
”
错误,
“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
处
”,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
染到无法渲染 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故选
D
。
(
2
)本题 ,《诉衷情》,
“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
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 吹
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
丝纤 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
新,翠意撩人,秀色 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
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所写之人是 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这首词,上片以景衬
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 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
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 玉楼春》
“
东风杨柳门
前路
”
,想来他已在情人楼上与之作过一番缠 绵悱恻、难分难舍的话别,踟蹰来到门前路
边,东风轻拂着袅袅柳枝,使人想起古人折柳赠别之说,更撩 拨着他伤别的心灵一这是一
个充满离别气氛的景。接着,笔锋突然凭空一转,
“
毕竟雕 鞍留不住
”
。
“
雕鞍
”
,指马,实
又指他自己。这 里不言其欲留,只言留不住,尤其领之以语气绝重的
“
毕竟
”
,这就婉曲且< br>极传神地折映出他在门前长久延宕、徘徊不肯遂去的神态和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微妙心
境。“
留
”
而不得。
故答案为:
⑴
D
;
⑵
①
前词 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
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 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
的作用。
②
第二首开篇所 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
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 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
“
留
”
毕竟留不住,对
人物形象起到正衬 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点评】(
1
)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 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
2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
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 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
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 ,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
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 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
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
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
①
石鼻城即宝鸡东北
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 是蜀、魏的战场。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 br>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
“
新险
”“
残山
”
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
“
暗月朦胧
”“< br>奔河苍茫
”
,形象地表现了
“
独穿
”“
愁渡
”
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
)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
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