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解读

余年寄山水
524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7: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邱肖鹏)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







一日,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余秋雨,说余如何有文 采,文章写得如何好,我
不以为然。因为我刚读过西方朔先生评余秋雨所写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文。余文短短三四百字,不文不白,狗屁不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最可笑的
是,余秋雨在文后缀一 七言诗:

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
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br>”
不仅词意卑琐,而且不讲格律,通篇平仄混乱,押
韵竟连用两个



字,连入韵为平不入韵为仄这一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不
懂,真是给文化人丢脸!< br>


朋友说,这篇《泰州望海楼新记》可能是泰州有关部门慕名来求,大师推
托不掉,于是敷衍成文,糊弄一下那些文盲罢了。他建议我认真读读余大师的
《苏东坡突围》, 说这一篇写得真的很好,可算是余大师写的最好的文化散
文。



好奇之下,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苏东坡突围》。看了第一段,我便
忍俊不禁。余秋雨在文章开头是 这样写的: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
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 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
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 眼睛时不时
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大师住进 了

半山居所

,不是来休养,就是来写作,肯定不会在这里长住
的 。按说,作家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的,否则怎么能潜心读书、安心写作?何况
又不是在这里长住。可是,大 作家在

深更半夜

竟然耐不住

寂寞

了,竟然在
屋子里转起了圈子,而且盼望有人深更半夜地来电话
——
这猴急状可真够痛 苦
的,让人看了也痛苦。



接下来,真是心想事成,电话竟真的 响了,是一位不相识的台湾女记者

—“
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 ,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
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台湾与大陆任何一个省区的时差,总不会差上半天吧!这位与大作家
“< br>素昧
平生

的台湾女记者在深更半夜将电话打到余大师的隐居地,而且打的是座 机,
也真够神通广大的!难道台湾记者有深更半夜打电话采访名人的工作习惯?读
到这里,怎不 令人啧啧称奇!



如果余大师这样写:正当他在深更半夜寂寞得六神无主 正在房中团团打转
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位貌若天仙妩媚可人的女
子,仿佛是美丽多情的狐仙,又像是婀娜多姿的花魅。一问才知,竟是不远万
里前来采访的台湾女记者< br>——
那岂不更有诗意?岂不更富有传奇色彩?岂不更
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浪漫情致?


女记者第一句话,就称赞余大师的

《文化苦旅》一书在 台湾销售情况很


,当然,我们不要以为女记者不是出版界人士就不知道图书的销售 情况了,
更不要理解成余大师借女记者之口来一番

王婆卖瓜

,记 者在采访之前先

实事
求是

地恭维一下余大师也在情理之中,对不 对?不过接下来女记者的采访令读
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年前
——
采访的第一个问 题居然是问余大作家的




。据说,在

史无 前例

的时代,人走在街上随时都会被拦住问

家庭出身


人们填各种表格,

出身

一栏是必填项目。甚至时到如今,有些 表格上面还印


出身

一栏。余大师是

文革< br>”
写作班子

石一歌

的成员,是鼎鼎大名的
无产
阶级笔杆子

,当然对

出身

二字有着 很深的

阶级感情

,所以,身在台北的女
记者竟也投其所好,采访 时先问

出身

,读到这

出身

二字, 又怎不令人发思
古之幽情?



女记者问得很细,居然

无一遗漏

,也不知怎么才算是

无一遗漏

?唉 ,
仅余大师的第一段就评了这么多,有点避重就轻,还是让我们看看他笔下的苏
东坡是如何
突围

的吧。







《苏东坡突围》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

。虽然 苏东坡大名鼎鼎,
但对

乌台诗案

,恐怕知之者不多。




乌台诗案

是北宋一起著名的文字狱,苏轼,号东坡 居士,因其政敌们诬
陷他写诗

谤讪朝政

,遂被宋神宗下令逮系御 史台监狱。

乌台

二字是什么意
思呢?余大师在文中没提,笔者不 妨在此解释一下:汉哀帝时,御史台衙门前
的柏树上,常有很多乌鸦栖息,朝飞暮至,人们称之为

朝夕乌

。所以,当时
人们就把御史台叫做

乌台
。到后来,乌台就成了御史台的代名词。故而,苏
轼入御史台监狱受审之事便在历史上被 称为

乌台诗案

。南宋的陆游、朋万九
曾分别将这一事件的资料汇 集起来编成一书,题为《乌台诗案》和《东坡乌台
诗案》。



在 分析为什么那么多

文人

对苏东坡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时,余大师写道: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
答是他弟弟 苏辙说的那句话: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
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
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 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总而言之,余大师认为,苏东坡入狱,是因为别人嫉妒他。



联 想到这些年来不断有文人学者撰文指出余大师文章中的文史错误,余大
师不仅不认错,反而说这是别人在

嫉妒

他,那么,我们对余大师将

乌台诗
案< br>”
的成因简单地归结为文人的

嫉妒

,也就可以理解了。< br>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


招投标管理办法-幸福氧气